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吹牛的资本
郑连根
中国传统的道德是推崇谦逊、反对骄傲的,附带着,也就反感吹牛。可是,无论翻看史书,还是观察身边现象,爱吹牛的人还是很多。而且,不少大名鼎鼎的人也爱吹牛。若不信,我可举例说明。
司马迁,中国一流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道德文章堪称后人典范,可他吹牛的口气也不小。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岂敢让焉?”意思是说,五百年而圣人出,周公死后五百年出了个孔子,到今天,孔子死了又五百年了,面对着“继承”圣人事业的重任,我司马迁怎么敢让给别人呢?看看,直接拿自己与周公、孔子之类的圣人相比,这哪里有一点谦虚的影子?当然,司马迁说到做到,他写出了《史记》。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足以让他跻身文化巨人的行列,所以,后人会把司马迁的吹牛说成是当仁不让!
大名鼎鼎的苏轼也爱吹牛,他说:“我本不擅书,知书莫若我。”意思是说:我老苏本来不擅长书法(或许这与他的诗、词、文相比),可是,若论对书法的理解没人能超过我。这话以自谦之辞道出自负之心,自得自信之情溢于言表。他还说,我老苏写书法,不能把纸全部写满,要留下足够长的空白,以便让五百年内的后人在上面写下赞美我的话。谁能说这话不带有吹牛的色彩?可是,苏轼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十项全能”(柏杨语),他的诗、词、文、书法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后人对他的赞美岂止“五百年”?
相似的情形还发生在欧阳修的身上,他写了一首吟咏庐山的诗,便说当时的人谁也写不出来,只有唐朝的李白能行;又写了一首《名妃曲》,就说这首诗的后篇连李白也写不出来,只有杜甫能行,至于这首诗的前篇,就连杜甫也写不出来,只有我欧阳修才成。这样的话,如果出自常人之口,他非被众人的唾沫淹死不可。可是,说这话的是北宋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顶尖的散文大师,他吹牛有资本,别人也不好反驳,只好说他这是真性情。
而且,吹牛这事还有传染性,前人吹牛的思路、语气、方法,常常被后人模仿,借以说明我就是吹牛也是有学问有“师承”的。著名画家张大千就借鉴了欧阳修吹牛的思路,他画了一幅《青城山景》,效仿欧阳修的方式自赞,说自己的这幅画“宋人有其雄奇而无其温润,元人有其气韵而无其博大,明清以来毋论矣”。这算不算吹牛?当然算。不过,人们可以从张大千的自夸中看到他的艺术自信和“挑战意识”。如果没有艺术自信,没有敢于挑战前人、挑战权威的创新意识,那张大千还能是张大千吗?
李敖更善于吹牛,他曾说,五十年以来和五百年之内,中国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有人对他的这种说法提出质疑,他便举出前文提到的司马迁、苏轼等人的例子进行反驳,说如果你们要骂我吹牛,请先骂司马迁、苏东坡等人一一我这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
由此看来,吹牛还是不吹牛,不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和才能高下的标准。吹牛本身不是什么大错,错就错在有些人爱吹牛却又没有足够的资本。嘴上说的是“亩产万斤粮”,可实际上连亩产千斤都做不到,这样的吹牛害国害民。所以,奉劝爱吹牛的人,在大话出口以前,先掂量掂量:自己到底有没有足够的本钱,说出去的话到底能落实几分?
另外,我还觉得,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吹吹牛是可以理解的一一夸张变形本来就是一种艺术手法,他们用惯了,话里话外难免会有职业特点。可是政府官员就不应吹牛,因为他们讲的是实事求是,职业特点要求他们不能像文学家、艺术家那样惯于使用夸张的手法。可现在的实际情形是,一些政府官员惯于把成绩夸大,再夸大,把缺点缩小,再缩小。
不该吹牛的乱吹牛,这算不算是一种可怕的错位?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伟人吹牛是真性情,凡人吹牛则是毛病,因为中国传统道德推崇谦逊,反感吹牛。 |
B.欧阳修爱吹牛,他认为李白诗歌造诣不如杜甫,而杜甫与自己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
C.后人吹牛往往模仿前人的思路、语气和方法,借以说明自己吹牛也是有学问有师承的。 |
D.吹牛本身不是什么大错,错就错在有些人吹牛以前没有掂量自己是否有说大话的本钱。 |
E.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吹吹牛是可以理解的,政府官员不应吹牛,这是由职业特点决定的。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吹牛还是不吹牛,不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和才能高下的标准”的一项是
A.张大千自评画作《青城山景》,宋人有其雄奇而无其温润,元人有其气韵而无其博大,明清以来就更无法相比了。 |
B.李敖曾说,五十年以来和五百年之内,中国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 |
C.欧阳修写了一首吟咏庐山的诗,便说同时代的人谁也写不出来,只有唐朝的李白能行。 |
D.苏轼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十项全能”,他的诗、词、文、书法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
文章连续列举了多个名人吹牛的例子,你认为这是重复吗?为什么?
依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吹牛者需要有哪些“资本”,并举例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感觉
冯骥才
黄昏时听音乐是一种特殊享受。那当儿,暮色浓深,屋里的一切都迷蒙模糊,没有什么具体清晰的形象映入眼睑,搅乱头脑;心灵才能让听觉牵着梦游一般地飘入音乐的境界中去。哎,你是不是也有此同感?
我这感觉既强烈又奇妙,以致我怀疑自己有点神经质。记得那次绝对是个黄昏,大概听舒曼的《梦幻曲》吧!家里只我自己,静静的空间贯满了那深沉而醉心的琴音。屋子的四角都黑了,窗前的东西变成一堆分辨不清的影子,只有窗玻璃上还依稀映着一点淡淡的桔色的夕照。
我的心像被这音乐洗过一样圣洁。不知是心沉浸在琴音里,还是琴音充溢我的心里,一股潜流似地婉转回旋。于是我被感动起来,随之而来,便是这种动心的感觉渐渐加强,心里的潜流形成一个疾转的旋涡,到了感动的潮头卷起,我忽然不能自己。好像有根无形的搅棒,把沉淀心底的乱七八糟的全都翻腾起来。说不出是什么难忘的事或感受过的情绪,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甜蜜?忧伤?思念?委屈?已经落空的企盼?留不住的甜美……一下子,大滴大滴的泪珠子竟然自个儿夺眶而出,滚过脸颊,啪啪掉在地上。我倚着门框,仰起头,衣襟很快就湿了一片。我完全不能自制,也不想自制,因为这决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异常的、今人颤栗的幸福的感觉。平日里,偶然给什么意外的事物的触发,也会生出这样一种感觉,却总是一掠而过,从来没有凝聚起来,这样有力地撞击我的心扉。
然而我不明白,这感觉是怎样来的,是那琴音招引来的?到底是哪个旋律、哪个和声打动的我?为什么以前听这曲子从无这般感受?更奇怪的是,这以后,多少次,黄昏时,我设法支开家里的人,依旧在这光线晦黯、阴影重重的安寂的小屋里,独自倚门倾听这支曲子,但再也不曾出现那种忍俊不禁、苦乐交加的感觉了。琴音像一阵微弱的风,难得再在我心中吹起浪头。怎么回事?
感觉是找不到的,只有它来找你。
两年后,我早已忘掉寻觅这感觉的念头,却意外碰到了它。
那是个深秋时节,刚刚下过一场蒙蒙小雨,天色将暮,人在户外,脸颊和双手都感到微微凉意。我才办完一件事回家,走在一条沿河的小道上。小河在左边,蜿蜒又清亮,缓斜的泥坡三三五五坐着一些垂柳;右边是一面石砌的高墙,不知当年是哪家豪门显贵的宅院。这石墙很长,向前延长很远。院内一些老杨树把它巨大的伞状的树冠伸出墙来。树上的叶子正在脱落,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枝上挂的不多。显然无风,不时有一片巴掌大的褐色叶子,自个儿脱开枝干,从半空中打着各式各样的旋儿忽悠悠落下来,落在地上的叶子中间,立时混在一起,分不开来。大树也就立刻显得轻松一些似的。我踏着这落叶走,忽然发现一片叶子,异常显眼,它比较一般叶子稍小,崭新油亮,分明是一片新叶。可惜它生不逢时,没有长足,胀满它每一个生命的细胞,散尽它的汁液与幽香,就早早随同老叶一同飘落。可是,大自然已经不可逆转地到了落叶时节,谁又管它这一片无足轻重的叶子呢?我看见,这涂了一层蜡似的翠绿的叶面上汪着几滴晶亮的水珠,兴许是刚才的雨滴,却正像它无以言传的伤心的泪。它多么热爱这树上的生活——风里的喧哗,雨里的喧闹,阳光里闪动的光华,它多么切望在这树上多多留连一刻。生活,尽管给生命许多折磨、苦涩、烦恼、欺骗和不幸,谁愿意丢弃它?甚至依旧甘心把一切奉献给它。生活,你拿什么偿还一切生命对你的奉献?永远是希望么?
我怜惜地拾起这片绿叶,抬眼一望,蓦然发现高高的、雨淋湿而发暗的墙头上,趴着一只雪白的猫,呆呆瞧着我;杨树深处,有两扇玻璃窗反映着雨后如洗的蓝天,好像躲在暗处的一双美丽的眼睛……突然,就是这突然的一下,我被莫名地感动起来。那次听音乐时所产生的异常的感觉,又一次涌入我的心中,在我心里翻江倒海地搅动起来,视觉又一次被止不住的大股热泪遮挡住了。我站在满地褐黄斑驳的落叶中间,贪婪地享受这又甜又苦的情感,并任使这情感尽情发泄和延长,多留它一些时候。谁知它只是这一小阵子,转眼竟然雾一般渐渐消散。好似一下子都拥聚与凝结起来的事物,又一下子分散开来,抓都抓不着。咦,这是怎么回事?
我手里拈着这片闪光而早落的叶子,痴呆呆地站着。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所说的感觉是飘忽不定的、时而出现时而隐匿的、具有神密的色彩的东西。 |
B.出现“那种”感觉之后,多少次想重新找它却未找到,是因为气氛营造同那次有一定差异。 |
C.第二次出现“那种”感觉,是那片小小的新叶“异常显眼”却又生不逢时“涂蜡似的翠绿”打动了我。 |
D.文本“痴呆呆地站着”不是对叶子命运的思考,而是对“那种”感觉的惶惑。 |
E.倒数第二段中“贪婪地享受这又甜又苦的情感”中,“甜”指的是那次听音乐时“异常的感觉”,“苦”指的是感叹人生像落叶一样短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山顶立和海底行
李劼
从某种终极意义上说,人生具有本然的修炼意味,只是有的人意识到了,有的人没有意识到。但不管意识到的还是没有意识到的,人生总不外乎呈现为向上和向下这两种生命状态。向上为火,向下为水;因为火不管什么时候总是向上燃烧的,而水不管在什么情形下总是向下流淌的,水往低处流。向上具有阳刚的力度,向下则有阴柔之美。中国古代的禅师把禅归结为“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前半句指的就是火的状态,后半句说的乃是水的形象。生命有时是不断的向上、向上,力图站到山顶上去;有时却是向下、向下,顺流而下,听其自然,或者随遇而安。而什么时候应该向上,什么时候应该向下,则完全取决于每一个人自身的修为。
火和水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但在我看来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选择火的力度,到了暮年时分,才进入水的柔美。当然,有的人一生都在向上,有的人一生都在向下,人生的方式没有公式可言。比如李白,他一生都在梦想“身登青云梯”,然而又不得。李白是个功名心很重的诗人,当皇帝把他叫进宫里去时,他得意之极,大呼“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一旦跨到皇宫的门槛上,就羞于与“蓬蒿人”为伍了。须知“蓬蒿人”中有的是藏龙卧虎的高人。后来,李白在皇宫里受排挤从而被逐,于是他开始牢骚满腹,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责,使我不得开心颜”。尽管李白有时也向往过“散发弄扁舟”的潇洒,但他一生更多的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所谓“蜀道难”,其难者,仕途也。相比之下,苏东坡比李白更上了一层楼。苏东坡越过了“身登青云梯”的阶段,开始感叹“高处不胜寒”。李白终其一生都没有到过“高处”,所以他只是向往登高,而浑然不知高处究竟怎么样。至于苏东坡,他是到了高处的诗人,他知道了高处的寒冷。由此可见,“高高山顶立”并不完全意味着成功,也同样意味着孤独和寂寞。当一个人能感受到高处的寒冷时,李白式的功名心便开始消退了。生命由此不知不觉地转向了另一种状态,不再是一味的向上,而是走向顺流而下的“海底行”。
海底行有许多不同的方式,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是一种,李叔同的皈依佛门是一种,比起山顶立那样的迎风展翅,海底行是低调的,默默无语的,甚至得有地藏菩萨那样的气度:“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当然,不管海底行有多少方式,其基本的人生姿态是一样的,需要一颗平常心。平常与平庸不同。平庸往往是一种苟活,而平常却是一种修为。有一部名为《英雄》的美国电影,就描写过一个具有平常心的小人物,如何在一架坠毁的飞机里奋不顾身地救落难乘客,完了又悄然离去。仿佛是为了强调一个英雄人物的平常心,导演还特意设计了这么一个有趣的细节,当这个英雄从浓烟里扶起一个女乘客时,顺手牵羊地捡走了对方的钱包。因为英雄也是人,是人就难免有人性的弱点。导演为了降低英雄的高度,不惜让他展示人的卑微和低下。且不说这种方法是否可取,但人们至少可以从中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就人的本性而言,都是一样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你究竟向哪个方向发展,取决于你自身的修炼。海底行的海,有许多层象征意味,它既象征着芸芸众生,茫茫人世,又象征着生命的本性,内修的境界。正如山顶立有一种高昂的气势,海底行需要非凡的定力。所谓戒定慧门者,戒是自律,定是底气,慧者通灵。海底行修的是定力,而定力修成,慧门也就自然打开了。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喜水。水是与智慧相关联的。爬山需要勇气,入水则得有慧根。海是博大的,在这个意义上,海又象征着一种胸怀,一种无边无际的慈悲、山有山的标高,海有海的博大。就此而言,人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机会,看你能否抓住它。至于你抓住的是高山,还是大海,那是你的选择,你的命运,你的造化。反正你不要随便错过。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高高山顶立”和“深深海底行”,都是本然修炼的结果。 |
B.李白和苏轼都是想“高高山顶立”的人。 |
C.“高高山顶立”和“深深海底行”都需要人们有一颗平常心。 |
D.人们都是欲“高高山顶立”而不可得之后才转为”深深海底行”的。 |
E.人生的生命状态不外乎两种:向上和向下。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有一本书叫《植物的奥秘》,上面记录了这样一个实验:测谎仪专家Cleve Rackstet把仪器的电线接在了一株观叶植物的叶子上,结果发现了跟测谎仪接在人身上同样的反应。于是他匆忙设计了一个实验,把活虾一只一只随机地扔到沸水中。他观察到植物对虾的死亡表现出“感情”上的强烈反应。Backster在上千株植物上接过导线,这些植物都表现出对这刺激的反应。后来他想办法把电极接在仅含单细胞的溶液中,他测试过变形虫、酵母茵、霉菌、血细胞,甚至精子,他甚至发现它们同样具有高兴与紧张一类的情感反应。
自然界是靠着种种交流成为一个整体的,这个交流系统包括颜色、形状、结构,还有“化学"成分。整个的光谱、电磁波和物质波,其目的都是为了传送信息。其中的每个组成部分,不管是速度、波长,还是频率,它们的运动本身就是信息。
整个宇宙就是由信息和发送信息者组成的。
我们应该认识到的重要一点是:动物和植物交流所用的“语言”和我们自己身体里面交流所用的语言是一样的。哺乳动物腺体分泌的激素会跟其他哺乳动物交流类似的信息。一个动物的痛苦或死亡发出的心灵感应的信息能够被其它动物或植物的细胞接收到,也能被它们明白。
六七十年代有科学家发现,植物对大部分音乐或声音有反应,对磁场、电流有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这都会促进植物的生长。还发现爵士乐和古典音乐一般都会给植物带来好的影响,摇滚乐则会产生反作用。
盂加拉科学家Jagadis Chundra Bose爵士在一百年前对植物做了很多奇妙的实验。他的研究结合了心理学、物理学、生物学,他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关系。他设计了一种方法,让植物通过对电或其它刺激做出反应,在一块玻璃上“签名”(展现自己的特征)。他看到敏感的含羞草像动物一样具有发射孤,还发现在植物形成层的组织里面有相当于搏动的心脏的细胞,帮助把汁液通过茎向上压送。在很多实验后他指出,胡萝卜是最爱激动的蔬菜,芹菜最冷静。
理论上讲,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有意识。原则上讲,意识是和生命一样广阔存在,一样久远。
我们当代的Marcel Vogel成功地重复了Backstet的大部分实验,他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有生命的物体周围有一种宇宙能量,一秕生命力量。这种力量是各界生命都有的,包括人类。他说:“由于这一力量是大家共有的,所以才会互相感知,人与植物不仅能交流,还能在图表上记录这种交流。
下列对生命体“情感反应”这一分析概括的认识,完全准确的是
A.指通过科学实验,例如把仪器的电线接上植物的叶子、或把活虾扔到沸水中、或把电极接到单细胞溶液中,发现各种生物都具有高兴与紧张一类的情感反应。 |
B.指测谎仪专家把仪器的电线接在一株观叶植物的叶子上,结果发现了跟测谎仪接在人身上同样的反应。 |
C.指测谎仪专家把活虾一只一只随机扔到沸水中,他观察到植物对虾的死亡表现出“感情"上的强烈反应。 |
D.指测谎仪专家把电极接在仅含单细胞的溶液中,他测试过变形虫、酵母菌、霉菌、血细胞、甚至精子,发现它们同样具有高兴与紧张一类的情感反应。 |
下列对划线句“整个宇宙就是由信息和发送信息者组成的”这句话的概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个的光谱、电磁波和物质波,其目的都是为了传送信息。其中每个组成部分不管是速度、波长、还是频率,它们的运动本身就是信息。 |
B.动物和植物交流用的“语言”和我们自己身体里面交流所用的“语言”是一样的。 |
C.一个动物的痛苦或死亡发出的心灵感应的信息能够被其它动物或植物的细胞接收到,也能被它们明白。 |
D.自然界是个整体,这个整体的系统包括颜色、形状、结构、还有化学成分。靠这个整体系统可以进行种种交流。 |
根据原文得出“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有意识”这个结论,不能作为依据的一项是
A.让植物通过对电或其它刺激作出反应,在一块玻璃上“鉴名”(展现自己的特征)。 |
B.孟加拉科学家还发现在植物形成层的组织里面有相当于搏动的心脏的细胞,帮助把汁液通过茎向上压送。 |
C.孟加拉科学家对植物做了许多奇妙实验。他的研究结合了心理学、物理学、生物学,他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关系。 |
D.科学家发现植物对大部分音乐有反应,爵士乐和古典音乐一般都会给植物带来好的影响,摇滚乐则产生反作用。 |
根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动物乃至于微生物都具有高兴和紧张一类的情感反应。 |
B.大自然的本质和人类一样有灵魂,智慧生命无处不在。 |
C.自然界是靠着种种交流成为一个整体,整个宇宙就是由信息和发送信息者组成的。 |
D.理论上讲,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有意识。原则上讲、意识和生命一样广阔存在,一样久远。 |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科学家说,他们复活了一个处于假死状态长达2.5亿年的细菌。这项非凡的研究成果支持了有关地球上古老的生命起源物质来自太空的理论。
宾夕法尼亚州西切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说,该细菌是在一枚从新墨西哥州地下569米处采集到的盐晶体中发现的。
他们说,该细菌是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后期进入晶体的。在一小滴盐液的保护下,这个细菌安然无恙地存活到了今天。
研究人员说,他们在无菌环境下小心翼翼地把盐滴从晶体中取出,并把细菌放入一种有机溶液中。该溶液使细菌复苏并生长。
他们说,对这个被命名为2-9-3的细菌的基因测序表明,它是芽孢杆菌属的祖先。
这个细菌与在死海沉积物中发现的一种名为 Bacillus marismortui的古老细菌属于近亲。
如果2-9-3细菌得到认可,它将打破先前有关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活生物的记录。之前这一记录由一些存活了2500-4000万年的小字辈细菌保持着。
由罗素·弗里兰领导的这个美国研究小组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他们报告说,这枚晶体是于1998年10月在新墨西哥州卡尔斯巴德市的一个垃圾场挖掘进气通道时发现的。经过亿万年的地质活动,在这颗幸存下来的细菌上方形成了结晶岩石和表层土。
研究小组说,严格的无菌处理意味该细菌标本没有受到现代细菌的污染。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约翰·帕克斯在一篇评论中说,如果此项研究结果能通过其他研究得到再现,那它将对我们有关微生物生存能力的认识产生“深远”影响。
下列对2-9-3细菌的存活过程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该细菌曾生长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后期。 |
B.靠着一小滴盐液的保护,该细菌得以存活至今。 |
C.在长达2.5亿年的时间里,该细菌一直处于假死状态。 |
D.1998年10月,该细菌被发现并被科研人员复活。 |
对科学家复活2-9-3细菌这项科研成果的意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为科学家关于古老微生物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
B.对有关地球上古老的生命起源于太空的理论提供了支持。 |
C.有可能创造一项人类所知的古老生物存活时间最长的新纪录。 |
D.将对人类有关微生物生存能力的认识产生“深远”影响。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亿万年的地质活动使保护2-9-3细菌的盐液形成了晶体。
B,包含2-9-3细菌的晶体是在地下569米处被偶然发现的。
C.研究人员配制的一种有机溶液,使2-9-3细菌复苏并生长。
D.科学家研究发现,2-9-3细菌是芽孢杆菌属的祖先。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发现2-9-3细菌之前,人类认识到的古老生物最多存活4000万年。 |
B.科学家曾在死海沉积物中发现一种古老细菌并使之复活,该细菌与2-9-3细菌是近亲。, |
C.在进行复活2-9-3细菌这样的研究时,环境的无菌化十分必要。 |
D.2-9-3细菌能够存活2.5亿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贫铀弹,全称贫化铀弹药,其弹芯采用贫化铀合金材料制成,可用在炮弹、炸弹和导弹上。贫化铀是在提炼强放射性核材料铀-235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贫化铀多少带有微量的放射性。另外,爆炸高温产生的铀蒸气也有毒。这些都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并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作为核废料,贫化铀理应受到严格管理和限制使用。美国独出心裁,用贫化铀制造对付坚固目标的弹药。贫化铀的最大特点是密度大,贫铀弹头与合金钢质弹头相比,贯穿杀伤力要强得多。美国70年代就开始研制贫铀弹。1975年以来,美国已生产和装备5种口径11种型号的贫铀炮弹和炸弹.广泛用来摧毁坚固工事、机场跑道和坦克装甲车辆等目标。
据悉,除可直接杀伤目标外,贫铀禅还会长久产生较强的核辐射危害。生物体(主要是人、动物和植物)受照射后会出现核辐射生物效应。生物体吸收核辐射的能量后,会使细胞内物质的分子和原子发生电离和激发,进而导致体内高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和核酸等)分子键断裂而遭破坏;还会使生物机体内水分子电离成自由基,再与细胞内其他物质相互作用,导致细胞变性甚至死亡,直至引起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障碍,引起整个机体发生一系列病变。
对“贫铀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70年代就开始研制贫铀弹,贫铀弹有贫铀炮弹和贫铀炸弹两种。 |
B.贫铀弹,全称贫化铀弹药,其弹芯是采用贫化铀制成的。 |
C.贫铀弹主要用于摧毁坚固工事、机场跑道和坦克装甲车辆等目标。 |
D.贫铀弹最可怕的不是它对目标有直接杀伤力,而是可能产生的长久的较强的核辐射危害。 |
对“核辐射生物效应”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核辐射生物效应的受害者主要是人、动物和植物。 |
B.核辐射生物效应发生的前提是生物体吸收核辐射的能量。 |
C.核辐射生物效应表现为生物体细胞内物质的分子和原子发生电离和激发,进而导致体内蛋白质和核酸等分子键断裂而遭破坏。 |
D.核辐射生物效应表现为生物机体内水分子电离成自由基,再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导致细胞变性甚至死亡,直至引起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障碍。 |
根据文意,下面的推断和想象不能成立的一项是
A.波音公司自6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贫铀材料解决早期747机型的配重问题,是因为这种材料体积小,质量大。
B.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科索沃地区不太深的地表层中发现了铀,这表明北约的弹药使用了核原料,因为轴是自然界不直接存在的一种物质。
C.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障碍是由细胞受损引起的,而细胞受损则与贫铀弹有直接关系。
D,伊拉克人口死亡率持续上升与美英在海湾战争中使用贫铀弹有关。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表述,与原意不吻合的一项是
A.核材料铀-235具有强放射性,而作为提炼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的贫化铀仅带有微量的放射性。 |
B.第一自然段的“这些”既指贫化铀带有微量的放射性,还指爆炸高温产生的铀蒸气也有毒。 |
C.贫铀弹头与合金钢质弹头相比,贯穿杀伤力要强得多,是因为它有较强的核辐射。 |
D.文章介绍了贫铀弹构成、杀伤原理及其对目标与环境危害的特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