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飘行者   晨义
  再过半个月,养蜂人就要到南方去了。此刻他在城外的河边,静静等候着,等候那个启程的日子。寒冬即将过去,南方的花期,早在他心里弥漫芬芳。
  河中间生长着稀疏的芦苇,纤细的身子倾斜一头一头雪白的芦花,在冷风里浮动,像一吹就散的烟缕,却总是吹不散。几家褐瘦的麻雀就住在苇丛。它们没有仓房,也从不积攒,所以每日都很辛苦。河水冻结了,折断的芦苇凌乱在冰面。两只黑白相间的喜鹊,在不远处的杨树上跳来跳去,清晨,养蜂人总是让它们给叫醒。
  傍晚下起了雪,然后一夜未停。雪花轻柔,落在一只只黑漆斑驳的蜂箱上。蜜蜂正沉睡。在精致的六角蜂巢内,像被蜡封的秘函。又像提炼完毕的纯金颗粒,被一位富有的君王所珍藏。其实比金子更贵重,因为蜜蜂是活物,有生命。天底下,它们的梦境最甜美,南方的紫云英、油菜花,北方的槐花、枣花、山荆柯,一层谢了一层又开。却不知今夜繁华的梦乡,是否能出现雪的踪影。如果有一只可爱的蜜蜂在雪的拍打声中悄然醒来,会闻到一缕来自苍穹的清香,圣洁而神奇。可惜没有谁能幸运地复苏,尘世的花朵,已经把它们累坏了。
  隔着结冰的河流,对岸是华灯灿烂的城市。雪落在城外,也落在城内。温暖的房间里,有人用汤匙慢慢搅动一杯蜜汁。这是白天从养蜂人那里买来的。蜜是花的情感,是熔化的琥珀。杯勺碰响的和声里,浓浓淡淡的花香冲逸开来,唤起多少鲜艳的回忆。而情侣在街上,在羽绒时装里,看灯赏雪,彼此吐露甜蜜的话语。孤单的养蜂人,在破旧的帐篷里吹熄了微弱的蜡烛。但他并未入睡。他坐在床沿上,望着外面的雪出神。缤纷的雪,真像繁忙的蜜蜂啊。头顶上,雪片堆积,细碎的雪屑散落下来,掉在他的头发上。黑暗之中,有一种苍白在闪耀。如果不是下雪,他就能看到天上的星星。夜越深,星越亮。在他眼里,那也不是星星,而是蜜蜂,是明亮如水的昆虫。一定有什么花,让它们彻夜不归。雨露甘霖,必定是它们所醇制。蜂蜜卖进城里,但养蜂人不会进城,他的蜜蜂不会进城,城里没有花蜜,万紫千红的灯盏,比不上野地的一朵花。
  天地寂静,时光洁白。绵绵雪花擦拭着蜂箱,擦拭着黑色封皮的金色经典。这是一部在春天才能打开的巨著。是暂时隐藏的预言,是天然的不朽的手稿,是美好无比的福音书。   
  这样的夜晚,养蜂人想起了那些死去的蜜蜂。那无数殉职于采蜜途中的生命,安然消逝,且都没有自己的名字。它们纯净似雪,除了甜蜜,再无其他留下。
  养蜂人的家住在山里,距此有百里之遥。那里有他的妻子儿女,有他的房子。但他却不能安居在家。20年前,一群蜜蜂落在他家的树上,他把它们收养下来,从此放蜂为生。他是大地上的飘行者,是寄居的客旅,注定要像一阵风,带着他的百万只蜜蜂,在茫茫旷野流荡。远离人群,他和蜜蜂一起生活,追寻,迁徙,在年年岁岁花开花谢的消息里,快乐或者忧伤。
  (选自《散文》2004年第2期)
  5.文中第2段,写了北方寒冬特有的景物,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这些景物的?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北方冬景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两次写到雪落到蜂箱上,但其写作的侧重点却不一样,为什么?结合文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托物寓人的散文,以养蜂人对蜜蜂的情感为散文的核心,用飘雪的冬夜来渲染这种真挚的情感,然后串起许多眼前的现实与“鲜艳的回忆”,读后让人回味悠长,品味良久。
B.文章第3段写道:“如果有一只可爱的蜜蜂在雪的拍打声中悄然醒来……可惜没有谁能幸运地复苏,尘世的花朵,已经把它们累坏了。”这段话说明蜜蜂为了赶上,南方的花期,正在“养精蓄锐”,没有可能出来观赏这美丽的雪景。
C.文章第4段,作者用城里与城外不同生活方式的对比,凸显了养蜂人生活之艰苦、生活之孤寂的情形及其对蜜蜂的同情与热爱。
D.文章第6段,有一句赞扬死去的蜜蜂的话:“它们纯净似雪,除了甜蜜,再无其他留下。”这正是养蜂人的写照。通过这句话我们看到了,养花人虽然忙碌奔波,但他的心灵有一盏明亮的灯,只要能实现为别人“谋幸福”的人生价值,虽死无憾。

  E.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来描摹物象或抒发情感,还时常伴有诗化的语句。如“蜜是花的情感,是熔化的琥珀”既使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的修辞方法,又运用了诗歌的语言,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无限的张力。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我就是清末戴瓜皮帽的怪人”
田家炳,一个88岁的香港老人,20多年来,在内地和港台,共捐助130所中学、80余所大学、40多所小学、9所专业学校、9所幼儿园、115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  
迄今为止,他已累计捐资10亿多港元用于中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益事业,其中教育所占的比例高达90%。他还捐出了自己名下80%的资产。
1993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沙发前的茶几上放着一个“鸿福堂”牌夏枯草饮料的塑料瓶子,里面装着小半瓶白开水。瓶子是田家炳从香港带过来的。“我不舍得喝矿泉水。”  
田先生的矿泉水瓶子的故事显然不是作秀。记者从四川师范大学唐志成先生的文章中发现,这个瓶子已经陪伴田先生大半年了。  
田先生在四川广元中师的师生会上说:香港有700万人,如果每个人每天扔掉一个瓶子,就要扔700万个。  
“我看到一个瓶子,就好像看到这个瓶子后面有10个、20个人为这个瓶子劳动的身影。”  
这样的故事不少:田家炳出门自己带肥皂,不轻易用一张纸,出门搭公车……  
“这可能和我本身不会出卖劳力有关系。我常常觉得每件东西都是劳动者提供给我的。比如说,一张纸,我都不轻易用。一张纸,要用山上的树木来做材料,用化学材料浸,溶化,还要用水冲洗……要经过很多程序,才能出一张纸。”  
他批评现在的商品包装过于浪费:“有些简直骗人,几条冬虫草,一只盒子那么大,啊!”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声音提高了八度。
田家炳有点感慨:“现在社会上很难找到这种思想的人了,很坦白地说,我是‘高处不胜寒’,谁也学不来这个田家炳,就我一个。现在商品市场都讲推销,增加销路,鼓励消费,我这种人就完全不适合时代了!这只是我个人的做法,我不敢说对不对,你们觉不觉我很老土啊?”
田家炳自称“孤寒鬼”(吝啬鬼),对自己刻薄,舍不得花钱。“我就是清代戴瓜皮帽的那种老人家。”  
“也许在香港,在内地,就我一个人戴瓜皮帽子啦!别人看到我也许觉得很怪。”听不出田家炳口气里,是自豪,还是惆怅。  
2001年,“孤寒鬼”田家炳把住了37年的别墅卖了。市值一个多亿港币的房产仅仅卖了5600万元,其中的300万元,还是人家看到他做的事情,追加给他的。——他为这几千万元的“收入”能建设几十所学校感到高兴。  
朋友们最初有点怀疑,亚洲金融风暴冲垮了香港的一切,当时香港媒体报道田家炳卖楼卖了很多钱,朋友都以为他的经济真的出了问题,又怕他伤心,不敢问。当知道真相后就觉得很难得。  
田家炳当时考虑,这栋位于九龙塘森麻实道的别墅的市值,每月利息就近40万元,“我和老伴睡个觉起来,一万多元就没有了——想想觉得真不舍得!”  
“老宅大别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一边拿眼睛扫了一下记者手中有他豪华别墅照片的资料,田先生微笑。  
田家炳有5子4女,全家20余口,卖掉别墅后,他和老伴搬入了离别墅不超过100米的公寓楼,从此成了“租房”一族。好在现在孙辈大多出国留学,家庭团聚时小公寓还可以勉强应付一下。
田家炳说:“80多岁了,连住家也没有,私家车也没有,每天坐公车,像我这么厚脸皮的人基本上找不到了。”  
现在他每到一地,必定带着他从事实业的某个儿子,并且,这些孩子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在田先生吃不完东西的时候,替父亲吃掉剩余的饭菜。  
他满足自己的生活。“我的家人,还要上坡下坡,走那高低不平的山路,还要挑担子。现在我几块钱,就有车子(出租车)送我到目的地,你看,这享受多了。”
田家炳并不认为自己帮助了成千上万的孩子有多么了不起。“如果有最自豪的事情,那就是用我名字命名的‘田家炳星’吧。那是天文学家们艰苦探索的成果,却用上了我的名字。天上的星星那么多……”  
时代,以这种方式,保留了一个人的名字。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写陪伴田家炳已经大半年的“鸿福堂”版夏枯草饮料瓶这一材料,说明了田家炳在生活上崇尚节俭,只喝一种饮料。
B.田家炳认为自己没有出卖劳动力,所以,应该对劳动成果,哪怕是一张纸,一块肥皂都要无条件地倍加珍惜。
C.田家炳说自己“高处不胜寒”,意思是说,别人都觉得他拥有巨额财富,却在生活中小气,少有人理解。
D.田家炳用“清末戴瓜皮帽的怪人”来形容自己,说明他也自知自己的思想意识落后于时代,不能与时俱进。

E.现在,田家炳每到一地,必定带着他从事实业的某个儿子,是要将自己崇尚节俭,热衷慈善的品格传递给儿子。
田家炳说:“80多岁了,连住家也没有,私家车也没有,每天坐公交车,像我这么厚脸皮的人基本上找不到了。”如何理解这里的“厚脸皮”?
作者说,在田家炳“就我一个人戴瓜皮帽子啦”的口气中,听不出他是自豪,还是惆怅。你又是怎么理解田家炳口气中的心情的呢?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加以说明。
田家炳拥有巨额的私人财富,但他最终将自己名下的80%的资产捐出,用于慈善事业,最终无房无车,但他觉得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请你就“财富”“慈善”“自豪”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海龟
张抗抗有一个可爱的3岁女儿,对女儿一向有求必应。他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两小时路程,为了减少往返,他总在周末才回家。每次回家,女儿在晚上临睡前必要让他讲个故事。一年过去了,什么大灰狼小白兔,他肚子瘪瘪塌塌,早已被搜刮干净。
女儿却不肯善罢甘休,抱着他的膝不肯上床,连妻也哄她不好。
他满心焦虑。虽是周末,晚上他还得赶写一篇文章,研究所的头儿亲自点名让他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言,他将有机会在同行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才华。
爸爸讲故事呀,女儿纠缠不休。
讲什么呢?他真没有时间。发言关系到对他实际水平和个人价值的确认,听说很快就要评职称了。
他突然记起当天报纸上看到的一则趣闻,当时无意瞟了几眼,现在倒可以用来对女儿随意应付一番。
从前,在一个海岛上……他开始尽量耐心委婉地对女儿娓娓道来。那儿的人,家家户户养着一种大海龟。海龟像一张小桌子那么大,有很硬的壳和很粗的爪子。那个海岛上,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小毛驴。一个人要到岛上另一个人家去串门,就骑着海龟去。海龟最爱吃大香蕉,它的主人就坐在海龟背上,用一根细杆子拴上一根绳,香蕉就悬在海龟脑袋上,离它只有几步远。海龟想吃香蕉,就开始往前爬,可它一爬,那背上的人手里的香蕉也往前走了。它怎么也够不着,于是它就拼命往前爬,它爬香蕉也爬,就这样它背上的人就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女儿不知什么时候已睡着了,腮上挂着浅浅的酒窝。
他连续昼夜伏笔奋战,发言很成功,获得大家的好评,文章将被收入当年的年会专集。有人私下议论,说他虽是助研,实际上相当于副研究员的水平。
转眼又到星期六了,他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时,才想起这一星期忙得昏头昏脑,竟然忘了给女儿准备故事。出乎他意料,女儿临睡前忽然对他说:“爸爸,今天你还讲那个大海龟好不好?”
他松了一口气,却纳闷女儿何以对这大海龟如此感兴趣。
……就这样,骑着海龟的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他敷衍了事地讲完了故事。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他心里实际上还在惦着自己的职称。如果这次能评上副研,他一家三口就有希望分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工资也可增长几十块钱,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昨天,上头又给了他新的任务,他必须在一个月内,译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200页的著作,三个月内编出一部新的辞典,六个月内与人合写一部有关w理论的评述……他不知道他如何才能做完这些事。
“那骑海龟的人到了地方以后,到底怎么样了呢?”女儿竟然破例没有睡着,眨着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着问。
他说,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就把海龟整个儿翻过来;翻过来它就不能逃跑了,只能乖乖地等它的主人去办完事,再把它翻过来骑它回家。
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不耐烦地拍拍她的后脑勺,把她交给了妻。
为了不受干扰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上全部任务,真正奠定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索性把铺盖搬到了研究所,黑夜白天泡在图书馆资料室里,不这样做就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领导对他的信任。一个几百人的研究所,老的老,小的小,真正能顶用的还是他这样的中青年骨干。但无论怎么辛苦,他觉得前面总还有个盼头……
半年后,他第一次疲惫不堪地回家,心里如释重负。女儿见到他,目光转向妈妈,那句话没问出来:这个人是谁呀?临睡前,破天荒第一回并不缠他讲故事,大眼睛骨碌碌转了几回,终于问:“我想起来了,上次你讲的大海龟,后来到底有没有给它吃香蕉呢?”
他一愣,含糊回答,可能是给了。女儿却不满意,又问他到底给了几个,他说,一大堆,女儿又问,是不是每次都给。他茫然……
星期一上班,得知职称名额已定,他因年限不够,没有希望晋升;工资不动,住房当然暂时也不能动……他感到浑身骨骼疏松……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他如果告诉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他不忍心。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A.小说选材看似一般,实则独特。小说中,作者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女儿”的纯真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B.小说语言是冷静的超然的,叙述平实,不带作者的感情,这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C.作者反映现实生活的安排也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D.小说中“海龟”的命运与主人公D的命运有相同的地方,读来令人叹息,引发读者的思考。

E、小说中的D一心惦记着评职称的事,给女儿讲故事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是个不负责任的父亲。
小说中D未能晋升,“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D和海龟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小说通过塑造D形象反映出什么主题?D为什么不把海龟真实的结果告诉女儿?
这篇小说以“海龟”为题,既写了D给女儿讲故事,又写了D评职称的进展情况,有人认为这样写叙述的内容很乱,但有人认为这样安排很好。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并简要论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海洋特征寡糖:大海的礼物
根据分子的构成,糖可以分为单糖、寡糖、多糖、结合糖和衍生糖。寡糖是由2—20个单糖分子构成,其中以蔗糖与麦芽糖为代表的双糖最为普遍。寡糖可溶于水,多数有甜味。
“寡糖和我们平常吃的、用的糖不一样,其用途很广泛。”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于广利教授介绍说,“寡糖”不是传统意义上作为能量物质和结构物质的糖,而是短的小分子糖链,具有信息传导功能。海洋寡糖,大海赐予人类的礼物,结构特殊,生物学活性广泛,和人类健康、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寡糖可以从大蒜、洋葱、芦笋、豆类、蜂蜜等天然食物萃取,也可以利用生化科技通过双糖合成。但海藻中的寡糖含量更加丰富,海藻中有30%—60%的寡糖含量。“海洋特征寡糖主要通过化学和生物酶法降解从海洋动物多糖、藻类多糖和微生物多糖中获得。”
国际上关于海藻寡糖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稍晚,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做此类研究。早期海洋寡糖的制备主要是为了其结构分析,而目前则是用于构效关系的研究,开发海洋糖类药物及其功能制品。
与陆地来源的寡糖相比,海洋寡糖具有结构特殊和生物学活性广泛的特点。从海洋多糖中制备的海洋寡糖结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单糖的种类上,尤其体现在其聚阴离子或者聚阳离子电解质特性上。
据了解,海洋中褐藻胶寡糖及其衍生物具有抗心脑血管疾病、抗老年痴呆的作用等;卡拉胶寡糖及其衍生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活性等特点;甲壳胺寡糖及其衍生物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提高机体免疫活性等;琼胶寡糖则具有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等。
“有些陆生植物寡糖也有免疫活性和降血糖活性,但资源没有海洋丰富。”于广利说。
除了对海洋药物产业的贡献,结构和功能独特的海洋寡糖在其它领域还具备广阔的开发空间,用管华诗的话说,“还会有大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糖库化合物数量的不断增加,会不断发现新的功能和用途。其应用潜能会体现在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于广利补充道。
除医药外,海洋特征寡糖还可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军工及农业等行业。
在食品领域,进入21世纪,人口与健康问题面临新的挑战,我国人口基数大,营养缺乏与营养失衡问题;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保健与老年病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为研究克服亚健康、满足特殊群体(老年、婴幼儿)的功能食品研发提供了强劲需求。如全球寡糖功能食品市场每年超过400亿美元。
在日用化工方面,海洋寡糖在保水、保湿、洗发、护发、杀菌消毒,以及抗菌、活化细胞、抗氧化、抗衰老和防晒等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中需求量很大。
在农业方面,寡糖不仅在无公害肥料、作物抗逆和绿色农药开发中有需求,而且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饲料饵料添加剂、种子处理剂以及果蔬、水产品保鲜剂等具有需求,还在兽药、水产动物药和替代抗生素方面具有强劲的市场需求。如2007年寡糖饲料额度在市场超过170亿美元,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
在军工领域,寡糖在防辐射、止血、耐低温和防冻食品以及解毒食品等方面具有特殊用途。
值得一提的是,海洋特征寡糖的应用还延长了海水养殖产业链。目前,这条产业链主要包括各种海藻(海带,裙带菜,江蓠,紫菜,麒麟菜等)养殖和虾、蟹的养殖产业,将来会扩展到海参和鱼类养殖业等养殖产业。
下列对寡糖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糖是短的小分子糖链,可溶于水,多数有甜味。
B.寡糖既可从天然食物萃取,也可通过生化科技合成。
C.与陆地来源的寡糖相比,海洋寡糖具有结构特殊的特点。
D.卡拉胶寡糖及其衍生生物具有抗病毒、抗糖尿病活性等特点。

下列对寡糖应用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寡糖应用潜能会体现在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
B.由于老年保健与老年病问题日益严重,在食品领域对寡糖需求强劲。
C.海洋特征寡糖可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军工及农业等行业。
D.海洋特征寡糖已经应用于海水养殖产业链、海参和鱼类养殖等养殖产业。

下列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根据分子的构成,糖可以分为单糖、寡糖、多糖、双分子糖、结合糖和衍生糖。
B.通过化学和生物技术从海洋动物多糖、藻类多糖和微生物多糖中获得陆地来源的寡糖。
C.由于寡糖的防辐射、止血、耐低温等功能,寡糖也积极应用于军工领域。
D.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构效关系的研究,开发海洋糖类药物及其功能制品。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汪 曾 祺
凸 凹
早就想写一篇汪老的文章,并不因为他是名人,是心里很想很想。
从来未见过汪老,只听人说,他身高不够七尺,是个很不起眼的老头儿,这让我感到很高兴。我总觉得不起眼的人,往往有很强的内在力量,因为人是生物界唯一不靠体力取胜的动物。
我固执地认为,一个真正的作家,文章与他本人应该是一种宿命关系。汪老文章很小,却有大的内力;他本人便不应该驴高马大、张牙舞爪。悄然而柔嫩地生活写作,于他于他的读者,都惬意。
我爱读汪曾祺到了这般情形:长官不待见我的时候,读两页汪曾祺,便感到人家待见不待见有屁用;辣妻欺我的时候,读两页汪曾祺,便心地释然,任性由她。在我的办公桌上,内室的枕畔,便均备放一本汪曾祺。汪老的文章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概因汪老的文章不浮、不滑,有一种滋润生命的温暖。
读汪老文章读得久了,竟幻化出这样一种情景:
在一个古旧的小木屋里,有一只泥抹的小火炉,围炉坐着汪老和我。汪老是一个爱讲故事的老人,我是一个爱听故事的孩童。炉中无声地闪着桔黄色的光,照得爷儿俩的脸也一片桔黄。汪老平静地讲他的故事,故事也无大的波澜。他的故事讲得脉络清晰,里边的人物即便是丑角也有几分妩媚,即便是惊天悲哭也有间隙中的微小。使你感到,他不是在讲别人的故事,而是在叙说自己的生活经历。见我听得很专注,便说:
“你看,人活着,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啊!”
见我不吱声,他以为我没听懂,便用绵温的手抚一抚我的头,“不必想它了。”他不强迫我懂,其实,我早已懂了。继续听他讲下去,后来,那个火炉与汪老竟成为一体了。
这一幻境,其实就是读汪老文章的感觉具象。他不强迫你读懂他,他不强迫你接受他,你却被他感染,心甘情愿地接受他。正如那悄然冒着桔黄色火苗的火炉,它不强烈地炽烤你,你却感到了撩到心尖上的温暖。
如果人有颜色的话,汪老便是桔黄色的。
他的故事,有一个总的主题:便是人活着,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汪老很尊重他的读者。汪老是个大器晚成的人,人生境界的深厚,使他不愿展示伤疤,以逞英雄豪气;不愿发小我激情,以臧否纷繁的大千世界。而是取与读者平等的角度,娓娓的跟你谈些什么。使心灵的毛孔张开,需要的便是这种娓娓的气氛;这娓娓的情调,会给心灵以滋润。猛火给人以表皮的刺痛,文火才把温暖滋润进骨髓。汪老大睿智。
汪老很尊重他笔底的人物。他把笔下人物当作自己的友人,而不是一任笔尖拨动的玩偶。他爱他的人物,不忍心糟蹋他们。因为,在朋友眼里,友人只有一些这样那样的短处,却没有大恶丑——
那个行医的王淡人先生(《钓鱼的医生》),痴迷垂钓,爱做傻事,傻到竟把抽大烟的病人接到家里,管吃喝,却不取分文。感于他傻得仗义,汪老在小说的结尾,写了这么一句:你好,王淡人先生!
这是在写小说么?这声你好,非经年老友说不出口啊!
还有在《八千岁》中写宋侉子,宋侉子是个混迹江湖的马贩子,乃俗鄙之人。花钱住在情人家,“朝朝寒食,夜夜元宵”,爱得天昏地暗。情意正酣,钱袋却瘪,宋侉子怎么办呢?汪老写道:
“(宋侉子)就说一声,‘我明天有事,不来了’,跨上踢雪乌骓马,没影儿子。在一起时,恩恩义义;分开时,潇潇洒洒。”
这俗鄙人身上的超然大气,一些正人君子能望其项背么?
所以,汪老文字,虽然平静,却是真性情之作。真性情是一种温暖的东西;深深地滋润到读者的心里去,便是极自然的事。
“人间送小温。”这是汪老说的。这便是汪老文章让人感到温暖的根本。
己心妩媚,则世间妩媚;己心温暖,则世间温暖。
你好,汪曾祺先生!
从文中筛选出两个能体现汪曾祺为人为文特点且关系紧密的词语,分别填在下列横线处。
答:为人特点:。为文特点:
作者幻化与汪曾祺围炉而坐的情形时,提到“泥抹的小火炉”,简要分析这一物象使用的效果。
答:
“汪老文章很小,却有大的内力。” 联系全文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有哪些?
答:
文中提到汪老的两篇小说,其行文目的是什么?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你利用花,花也利用你
我们为何给人送花?赠人以花可表达抚慰之情或柔情蜜意,也可用于恭喜庆贺或请求宽恕。我们天生就知道送花有一种强大的心理效应,然而在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方面还没有进行过多少科学研究,尽管花卉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国际产业。
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花卉能够激发我们积极的情感和其他深层心理变化,在这一点上人类与其他任何物种几乎都不一样;更让人好奇的是,花卉可能利用了它对人类的这种独特影响来不断进化。进化生物学认为,植物往往为了吸引众多不同物种而进化,从而使其不断传播开来。但是这种理论提出,植物——人类共同进化的根据是花儿带来的感情奖赏。
拉特格拉斯大学的一个心理学家和遗传学家小组的研究表明,我们人类就是花卉进行繁衍战略的一部分。他们认为,人类至少5000年来一直在广泛种植花卉,与其他植物相比,它们拥有非常大的进化优势。他们还指出,花卉的形状和香味能够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巧合。
为了验证其论点,这个研究小组给150位妇女带去不同的礼物,其中包括鲜花、水果和糖果等。结果发现,得到鲜花的妇女比得到其他礼物妇女要兴奋得多。他们通过另外的试验发现,鲜花不仅能够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能使人露出笑容、开口交谈,而且还能促进认知功能,比如提高记忆力等。有些人得到鲜花后的情感表现甚至完全出乎研究人员的意料。
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进化理论来解释鲜花带来的这种非同寻常的心理效应。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类对风景和植物的欣赏跟人类原始时期的生存条件有关,当时人类要根据环境线索来寻找食物。由于花儿这种美丽的东西跟食物采集息息相关,人类变得“从感情上”欣赏这种美,所以会喜欢花。在鲜花盛开的地方就意味着将来会结出果实供人食用,这样的地方也可能比较适合人类繁衍生息。然而拉特格拉斯大学的心理学家们认为,鲜花各种不同的感觉因素在共同影响人的情绪,因此鲜花是“超级刺激物”,通过多通道感觉相互作用,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而这些引起感觉注意的因素多数会造成我们的心理状态迅速出现深度变化。
对人类基本没有食用或其他生存价值的开花植物,利用对人的情感作用实现了与人类的共同进化,这跟狗的进化情况很相像。开花植物就相当于作为人类伙伴的动物。所以,下次你给别人送花就知道,你利用花的时候,花也在利用你。
人类喜欢花,应当说最先源于人类的,这是 理论持有的观点。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包括鲜花在内的植物,往往为了吸引众多不同的物种而进化。
B.无论是鲜花的形状还是鲜花的香味,都能引发人强烈的情感反应。
C.原始人类对花儿的喜爱,与原始人类的生存条件密切相关。
D.对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问题,心理学界已经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进化心理学与进化生物学对开花植物进化的认识是一致的。
B.鲜花不仅能使人露出笑容,而且还能提高记忆力,促进思维功能发展。
C.科学研究证实,鲜花跟食物采集息息相关,所以人类“从感情上”喜欢花。
D.对人类来说,开花植物既没有食用价值,也没有其他基本生存价值。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