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瑜等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 “……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 )
A.“大一统” |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C.“三纲五常” |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
《史记》记载,汉景帝时,太后“好黄老之言,不说(悦)儒术”,景帝“读黄帝、老子,尊其术”。但武帝即位后,便罢百家、尊儒术。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汉朝国力的强大 | B.汉武帝的个人爱好 |
C.太后景帝的去世 | D.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学 |
公元前119年,“骞因分遣副使使身毒(古印度的别译)及诸帝国”;“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羁,皆以白玉作之”。(《史记》、《西京杂记》)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①中印两国都是历史上的文明古国②中印两国很早就有交往,历史悠久
③佛教在中印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④早在西汉时就有中印交往的明确记载
A.②③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②④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我们现在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要参阅
A.《春秋》 | B.《尚书》 | C.《论语》 | D.《道德经》 |
《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 “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
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
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此对联中的“太守”是指:
A.郑国 | B.苏轼 | C.李冰 | D.欧阳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