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
《元史•地理志一》中称:“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从实质上说明元朝时()
A.政府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
C.边疆地区人民负担沉重 | D.边疆与内地的差别消失 |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指()
A.西汉内外朝制度 |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
C.明朝内阁制度 | D.元朝行省制度 |
十七世纪某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指()
A.分封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郡国并行制度 | B.郡县制 | C.分封制 | D.察举制度 |
秦朝时期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
B.君主专制造成的失误有所减少 |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
D.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