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样,被关在阴暗的地下室 / 只有经过永别之门,才能离开牢狱 / 许多人死在航程上——不愿意 / 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 / 跳进海里,滋养了大群的鲨鱼……”。此诗主要反映了近代西方殖民者
| A.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的情景 |
| B.从事可耻的鸦片贸易的场景 |
| C.对印第安人进行种族灭绝的情景 |
| D.开辟新航路的情景 |
“在先进的国家,革命引起观念;在落后的国家,观念引起革命”,罗素的这一观点在中国近代开始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 | B.辛亥革命后 |
| C.新文化运动后 | D.五四运动后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 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
|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
| 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
|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
| 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当甲午中日战争正在进行时,恩格斯就预言:“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逐渐地革命化。”其中“革命化”是指()
| A.将发生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
| B.将导致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 C.民族资本主义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
| D.列强将加强资本输出,把中国经济进一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对“台湾民主国”认识比较正确的是()
| A.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而独立的分裂行为 |
| B.是非常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特殊措施 |
| C.是借清朝割让台湾之机的政治投机,但有效地抵抗了日本对台湾的侵略 |
| D.“永清”的含义是台湾永远是清朝的,因此是维护清朝统治的爱国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