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 16—18 题。
在虚无、享乐中迷失的节日(节选)
彭富春
岁末年初的时候,往往也是一年中盛大节日来临的时候,如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人们一般都忙于过节,吃喝玩乐,喜气洋洋。当然也有人借此机会清静无为,修身养性。但人们大多不愿去思考节日的意义。
什么是节日自身的意义?节日首先呈现为时间的现象,它是一年中的某月的某一天。但节日并不是一个一般的时间,而是一个特别的时间。节日是对于一般时间的中断和区分。这个时间的特别性在于,它或者具有自然的意义,如春节作为一元复始;或者具有历史的意义,如圣诞节作为基督的诞生。所谓的节日正是这个特别时间的重复或者轮回。重复是回到同一天去,并回到这一天所发生的事情中去。重复的基本方式表现为庆祝。庆祝具有狂欢的特性,它体现在许多方面:身体的、心灵的、语言的等活动。通过这种种方式,人们陶醉于节日之中,也就是与节日合为一体。对于节日的庆祝是对于节日的纪念。纪念是过去时间的回忆,即让它复活,具有新的生命。因此回忆也是当下的呈现,是此时此地的人们生活世界本身的意义的生成。同时回忆也成为了期待,也就是让节日过去之后再度来临。在这样的意义上,节日作为时间的本性是回忆、当前化和期待的统一。
虽然我们现代人也依然过节,而且过各种形形色色的节日,但人们感觉到,节日越来越不像节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节日的“非节日化”现象呢?这在于人们庆祝节日时发生了问题。
首先是节日的虚无化。人类的节日都具有自然和历史的意义。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与自然相关,并且往往就是自然的节律。但这种自然的节日又被人伦化和准宗教化。如春节不仅是家人的团圆,而且也是对于天地的膜拜和对于祖宗的追思。西方的主要节日大多与宗教相关,是基督出生和死亡的日子。如人们过圣诞节时,在家里和亲人相聚,到教堂去赞美上帝。但这种节日的意义在当代社会已经逐渐淡化。……如现在的春节完全改变了其本性。在饥饿的岁月里,它是饱餐的时机;但在温饱的年代里,它几乎只是一个例行公事。人们不敬畏天地,但未必就崇拜上帝。在中国的圣诞节,人们往往和朋友们狂欢。人们更热衷的不是庆祝上帝的诞生,而是庆祝自己和亲友的诞生。
其次是节日的技术化。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技术的时代。技术试图以其万能的作用而控制一切,包括自然、人类和思想。当代的节日也逃脱不了技术的控制。节日的技术化表现为:技术在拼命地“制造节日”。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在宣传各种节日的信息,通知人们去过节。同时各种公共场所,如商场、饭店、剧院、街道等也拼命地装扮自己,给人们营造节日的感觉。各色人等在这种种技术手段的支配下不得不去过节。如果不去过节的话,那么人们好象与时代脱节了。
最后是节日的享乐化。这种没有了自然和历史意义并被技术化了的节日变成了享乐和娱乐的代名词。于是节日成了欲望的节日,是欲望的舞蹈和呻吟之时。在节日里,欲望的刺激和满足主要是身体性,因此是身体的消费和被消费,吃喝穿戴、游山玩水、唱歌跳舞等。总之,让身体处于陶醉状态,让感觉处于亢奋和宁静的变奏之中。
这些问题的提出无非要求我们去思考:究竟如何去庆祝节日?同时究竟如何去生活?
16.下面关于“节日”的内容,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节日是一个具有自然或社会意义的特别的时间现象。 |
B.节日是回到过去的一个特别的时间,让它复活,具有新的生命。 |
C.庆祝节日是人们通过身心的语言的狂欢方式,与节日合为一体。 |
D.现实中的人们的生活世界是由节日文化生成的。 |
17.当今人们热衷于庆祝节日,但作者却认为人们已经“迷失”了节日。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这种“迷失”具体表现?
18.以探讨庆祝节日为契机,作者对“如何去生活”给出了怎样的暗示?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有着“气味专家”之称。由于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做出的贡献,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授予他们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阿克塞尔和巴克于1991年联合发表论文,宣布他们发现有气味的物质会首先与气味受体结合,这些气味受体位于鼻腔粘膜上的气味受体细胞中。人体基因总数中3%即大约1 000个基因用于对气味受体细胞进行编码,以分辨不同的气味,而这些细胞与人体大脑有直接联系。气味受体被气味分子激活后,气味受体细胞就会产生电信号,并将其传输到大脑特定区域,进而传至大脑其他区域,结合成特定气味模式。由此,人们能有意识地感受到诸如丁香花等香味,并在另一个时候想起这种气味。
两位科学家还发现,每个气味受体细胞会对有限的几种相关气味分子作出反应。绝大多数气味都由多种气体分子组成,其中每种气体分子会激活相应的多个气味受体,尽管气味受体只有大约1 000种,但它们可以产生大量的组合,形成大量气味模式,这也就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气味的基础。
除了在理论上揭开了人类嗅觉机能的秘密,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实验还得出许多宝贵的数据和一些重要的结论。研究发现,鱼的嗅觉器官中大约有100个气味受体,而老鼠的却有大约1 000个。研究结果显示,人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一些嗅觉功能。两位科学家所作基础研究的理论或是科研成果如今已经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或是对其他科学研究起到了帮助作用。
6.下列对“气味受体细胞”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分布在鼻腔粘膜上,受到大约1 000个基因的控制,与大脑有直接的关系。
B.被激活后产生电信号,并将其传输到大脑特定区域,进而传至大脑其他区域,结合成特定模式。
C.就其中的一个个体而言,只会对有限的几种相关气味分子作出反应。
D.其中的气味受体可以产生大量的组合,形成大量气味模式,成为人们能够辨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气味的基础。
7.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研究成果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授予他们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由于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做出了贡献。
B.人们能感受某种花的香味后还能在另一个时候想起它,是因为这种香味已经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了特定的气味模式。
C.能够形成大量气味模式,原因是组成气味的每种气体分子都能激活相应的多个气味受体,而气味受体又可以产生大量的组合。
D.鱼的嗅觉能力比不过老鼠的嗅觉能力,这是阿克塞尔和巴克在实验之后得出的结论。
8.下面的表述,符合原文信息的一项是
A.某物质的气味被气味受体细胞传输到大脑特定区域,再传递到大脑其他区域,人们就能有意识地感受并记住这种气味。
B.绝大多数气味由多种气味分子组成,每种气体分子会激活多个气味受体,每个气味受体又会对几种相关气味分子作出反应,由此产生大量的组合,形成大量气味模式。
C.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既在科学理论上揭示了人类嗅觉构成的秘密,还在社会实践中得出了许多宝贵的数据和一些重要结论。
D.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关于人类嗅觉机能的科研成果,已经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并对其他科学研究起到了帮助作用。
9.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种气体分子会激活相应的多个气味受体。因此,人们所能辨别的气味种类,数量超过了其气味受体的数量。
B.鱼的嗅觉器官中大约有100个气味受体,而老鼠的却有大约1 000个,因此,老鼠的嗅觉比鱼的嗅觉灵敏。
C.研究结果显示,人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一些嗅觉功能,致使人的嗅觉功能不及老鼠的嗅觉功能。
D.通过研究,人们可以发现具有更多气味受体的动物,并训练它们帮助人类做一些特殊工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让电脑变成“绿色”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脑的追求不再局限于性能的提高,而是把眼光投向了环保,噪音、能耗、有害物质……这些我们在几年前都还不在意的问题逐渐为越来越多的电脑用户所关注。
计算机能耗问题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据统计,一台奔腾4电脑每小时耗电约为0.15千瓦,每个工作日约耗电1.2千瓦。对网吧、办公楼等场所来说,连续工作时间较长,每天电脑要“吃”掉多少电量就可想而知了。
那怎样才能让电脑省电呢?首先,显示器是个耗电大户,显示器的尺寸越大,意味着消耗的能源也就越多,17英寸的显示屏就比14英寸的显示屏耗电多35%。显示器能关就关,不能关也要适量调低亮度。所以从节能的角度考虑,显示屏不需要一味贪大。
除此之外,让电脑省电的第二个方法就是拔去类似USB等接口的多余外部设备。外置光驱不用的时候,尽量把它拔掉,因为即使没有使用,光驱也一样会消耗电力。
第三个省电办法,就是使用睡眠和待机状态。当电脑处于待机状态时,系统停止运转,类似于关机模式,主机和显示器总共才耗电5瓦左右。当然,长时间离开不用时,最好将电脑彻底关闭。关闭电脑后一定要记得同时关掉电源,否则电脑会有4.8瓦的能耗流失。此外,定期整理电脑系统,将不常用的软件关闭,也有利于降低电力消耗。
噪音是电脑的第二大污染源,长时间在噪音环境下生活或工作,极易引起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烦躁等症状。为此,国家对电脑噪音作出了严格的限制,规定电脑的噪音不能超过55分贝。
当然,电脑的环保,不仅仅是指降低耗电、减少噪音污染,同时还包括采用高效防菌材料、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原材料消耗,以及减少废物产生等诸多方面。电脑产品因其换代周期短、淘汰率高,大量被废弃的电脑设备可能对环境造成新污染。“电脑垃圾”已成为未来环境保护的新隐患。
制造一台个人电脑要用700多种化学原料,这些原料大约有一半都含有对人有害的毒素。例如,电脑的塑料外壳都涂有一层防火的有害制剂;每台电脑的显示器屏幕中含有大约2.5磅有毒元素铅。大部分被废弃的电脑作为“垃圾”掩埋在土壤中,这些废弃材料中的铅会慢慢地渗透出来,对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对这些可燃性材料经常采用的处理办法是进行焚烧,在焚化时,塑料和橡胶原料会释放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和重金属,对空气造成污染,形成对人体和农作物有害的酸雨。
电脑的再生利用和禁止使用毒性大的材料就是减少污染的有效办法。比如,IBM在新流水线中,用于制造中央处理器(CPU)的塑料可以100%回收;德国最大的电脑制造商富士通—西门子公司推出了两款新的企业级环保电脑Esprimo P和Esprimo E,这也是环保电脑首次登陆德国市场。这两款电脑所采用的部件减少了铅和卤素等有害物质的含量,由此前的12克减少到了1克,而且印刷电路板也不再含有卤类物质,以满足《欧盟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
目前,IT产品有毒材料的替代研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日本富士通用玉米淀粉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玉米电脑”。而瑞典SWEDX公司正在推出一种木质环保型电脑,显示器、键盘和鼠标都是由木材制成,在自然环境中,木材比塑料分解得更快、更容易。
健康环保的产品代表着未来电脑的发展趋势。为消费者提供环保的产品是企业对社会应尽的责任。我们期待,坚持贯彻绿色环保理念的电脑生产厂商会越来越多,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我们会更多地感受到产品的安全性能与品质保证。
5.下列对“让电脑变成‘绿色’”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把眼光投向环保,重视噪音、能耗、有害物质。
B.电脑用户把眼光投向了环保,关注噪音、能耗、有害物质。
C.让生产出的电脑成为耗电降低、噪音污染减少的产品。
D.通过科研单位、生产厂商和电脑用户的共同努力,使电脑尽可能地降低能耗、减少污染。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对电脑的追求不再重视性能的提高,而是非常重视电脑的环保功能。
B.电脑显示器是个耗电大户,其尺寸越大,消耗的能源可能就越多。
C.电脑在处于待机状态时,类似于关机模式,耗能极少。
D.世界上有些国家,例如瑞典能够运用完全无毒的材料制造出环保电脑。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全世界的电脑都变成“绿色”,就能节约数量非常可观的能源。
B.从节能的角度看,电脑的发展趋势是显示屏越来越小。
C.不使用噪音严重的电脑,人的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烦躁等症状就会消失。
D.如果延长了电脑产品的换代周期,降低了它的淘汰率,就不会产生“电脑垃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神奇的微泡
最近,一些直径只有十几微米的气泡引起了科学界的注意,专家称其为“微泡”。虽然不需
要任何特殊的材料,也没有玄妙的结构,微泡的神奇作用却令人刮目相看。比如让它们靠近病毒,
它们就会在瞬间产生超高温、超高压,科学家利用这一特性来杀灭病毒。
日本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展示了这样一个场面:按下开关,随着“啾——”的一声响,装
满水的水槽里搅起一股如龙卷风一般的漩涡,无数的微粒漂起,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伸手到水里
去搅拌,微粒会随水流缓缓漂动。这些微粒就是前面所说的微泡,它们实在太小,所以给人的直
观印象就是微粒。
微泡需要专门的装置将水和空气高速搅拌,再用超声波震荡,才能产生。通常,水中的气泡会缓缓上升,逐渐变大,到水面后即告破裂。微泡却不一样,它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直至消失在水中;而且在消失的瞬间,微泡的内部温度可达到几千摄氏度,压力高达数亿帕。在另一个有趣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在水槽相对的两侧贴上两个电极,轮番切换它们的正负极性。这时,水中的微泡会忽左忽右地沿锯齿形路线上浮。于是专家推断:微泡带有负电荷。
为了将微泡的神奇性能应用于产业界,人们已经开始进行各种尝试,其中一例即杀灭病毒。研究人员演示了用含有微量臭氧的微泡杀灭病毒的实验。首先,微泡凭借其电荷引力靠近病毒;然后,当微泡破裂时,所产生的高温高压分解臭氧,其间可产生具有很强反应性能的自由基;最后,自由基杀灭病毒。微泡在生鲜食品保鲜杀菌方面也有成功的应用实例,研究人员向蟹养殖池中注入这种微泡,除菌效果明显改善,提高了蟹的食用安全性。以臭氧作为气泡的内容物分解食品的农药残留成分,效果也十分明显。此外,专家对用微泡技术增进人体健康、恢复肌肉活力方面的作用抱以深切的期待,这是微泡最有前途的一个待开发领域。
借微泡之力,气体水合物技术有望得以普遍推广。气体水合物技术是一种将气体溶于水中的技术。目前天然气的运输只能采用低温液化的贮运方式,如果利用气体水合物方式就可以大幅降低液化所需的成本。而借助微泡技术,天然气就可以大量溶于水。
随着微泡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微泡技术除用于天然气的贮藏运输之外,还可以在新能源开发、减缓地球气候变暖上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
气体水合物的一个典型代表即世界各深海海底所蕴藏着的大量甲烷水合物,它作为未来最有前途的新能源,吸引着很多国家不遗余力地研究开发。另外,为阻止地球气候暖化,人们正在设法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而利用气体水合物技术就可以将那些温室气体溶入大海,深藏海底。
目前,更新的微泡制造技术正日臻成熟,一种比微泡更小的纳米微泡的研究正在进行中。纳米微泡可迅速提升水的有效溶氧量,为普通微泡的2~3倍。在常温常压下,纳米微泡可以使水的含氧量超出正常水的4倍;而且逸散速度慢,能长期且有效地保存承载物。随着人们对微泡、纳米微泡研究的深入,微泡技术不久将拓展出一个崭新的商业领域。
(选自2004年第11期《科学画报》)
5.下列对微泡特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泡直径只有十几微米,在消失的瞬间会产生超高温、超高压,这一特性可用于杀灭病毒。
B.在装满水的水槽里用力搅拌,就会产生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的微粒,这些微粒就是有神奇作用的微泡。
C.微泡在水中的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在消失的瞬间,内部产生的高温可以达到几千摄氏度,压力高达数
亿帕。
D.轮番切换水槽两侧电极的正负极性,水中的微泡便会沿着锯齿形路线上浮,说明它带有负电荷。
6.从原文看,对微泡杀灭病毒的过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带负电荷的微泡凭借其电荷引力吸引病毒,在破裂的瞬间产生超高温、超高压杀灭病毒。
B.微泡凭借其电荷引力靠近病毒,破裂时产生高压高温,具有很强的杀灭病毒的性能。
C.含微量臭氧的微泡,凭借其电荷引力靠近病毒,破裂时分解臭氧,产生的自由基可以杀灭病毒。
D.微泡中含有臭氧,破裂时分解臭氧生成自由基,自由基产生的强烈反应性能可以杀灭病毒。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微泡神奇作用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泡技术将会在医疗保健乃至体育运动方面得到有效应用。
B.随着微泡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可以制造甲烷水合物,从而开发出新的能源。
C.不断改进微泡技术,可以在减少温室效应、改善地球环境方面起重要作用。
D.微泡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使单位水域里的鱼类养殖量大大增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动物社会性可能受基因影响
因受到欺凌和惊吓而变得畏缩的实验鼠,剔除掉一个基因后,行为就能恢复正常。美国研
究人员近日发表的这一研究成果表明,动物的社会性可能受基因影响。
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最近一期《科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鼠是社
会性很强的动物,一般乐于和陌生的同类接触,但如果遭到比较霸道、富有侵略性的同类的欺
凌,鼠就会变得畏缩起来,而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能改善这一状况。
研究人员让个头小的实验鼠每天与具有侵略性的大白鼠近身相处5分钟,小实验鼠常常被
“揍”到容器的一角,余下的时间让它们隔着有一个凿孔的透明树脂玻璃墙相望相闻,虽然免去了皮肉之苦,小实验鼠也免不了受到精神折磨。经过10天的折磨后,再把小实验鼠与其他友善的实验鼠放在一起,但小实验鼠还是与受折磨时一样,表现得非常畏缩。
研究人员认为,老鼠的这一行为背后可能有基因的影响,特别是一种名为BDNF的神经营养
因子。他们进一步研究了鼠脑内与欣快感刺激相关的两个区域,一个是脑中部的腹侧被盖区,另一个是脑前部的依伏神经核。
他们发现,正常实验鼠的腹侧被盖区含有较多BDNF因子,依神经核则只含有微量的BDNF因子;而在实验中被折磨的实验鼠,依伏神经核却含有更多的BDNF因子。研究人员推测,腹侧被盖区生成的BDNF因子,传输到了依伏神经核,并对实验鼠的行为产生影响。过量的BDNF因子在依伏神经核中积累,会使实验鼠行为畏缩。为了验证这一推测,他们剔除了畏缩实验鼠脑中编码BDNF因子的基因。实验鼠在这一番“洗脑“后果然一反常态,面对粗暴的同类再也不畏缩了,这一效果与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的疗效一样。领导这一研究的内斯特勒表示,他们的新发现再次证明,动物在社会压力下的反应,与大脑内部的回馈通路密切相关。他认为,人类身上可能也有类似机制。某些人长期抑郁或受到惊吓后,会出现自闭倾向,可能就有基因的影响。新发现为寻找有关基因治疗方法提供了线索。
5.下列有关“BDNF因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BDNF因子是一种名为神经营养因子的基因,它在调节动物的情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B.BDNF因子在依伏神经核中的过量积累,会使实验鼠行为畏缩,这一推测得到了验证。
C.BDNF因子在遭受欺凌的实验鼠的依伏神经核中的数量与腹侧被盖区中的数量一样多。
D.BDNF因子是动物体内的一种有害基因,科学家通过剔除这种基因,有效地抑制了动物的不良情绪。
6.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腹侧被盖区和依伏神经核是鼠脑内与欣快感刺激相关的两个区域,正常情况下,两个区域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BDNF因子。
B.实验表明,受到精神折磨的实验鼠会形成某种“记忆”,以致它们在不受到欺凌和惊吓的环境里也表现得
很畏缩。
C.科研人员剔除了畏缩实验鼠脑中编码BDNF因子的基因,结果发现它们在行为上不再表现得畏缩。
D.动物在社会压力下的反应,与大脑内部的回馈通路密切相关,这一点因BDNF因子的发现而被认识。
7.以下根据原文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被剔除了BDNF因子基因的老鼠,获得了对欺凌与惊吓的终身抵抗力,再不会抑郁和畏缩了。
B.某些具有自闭倾向的精神疾病,是某种基因影响的结果,研究人员通过科学实验找到了利用基因疗法排除抑郁情绪的途径。
C.人类的勇敢、胆怯等心理,欣悦、悲伤等情绪可能受某种基因的影响,如果破解了这种基因密码,将有利于对人类心理疾病的治疗。
D.随着人类对基因的不断研究和认识,一切前所未知的人体秘密都将昭然若揭,人类很快将进入无疾病时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牡丹的拒绝
牡丹绚丽娇艳,雍容华贵。这是早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但仰慕者、好奇者,却偏偏要翻山涉水,从天南海北不约而同地涌进洛阳城。这风习由来已久,欧阳修曾赋诗慨叹:“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它与洛阳水土最亲合,传奇的身世与最美的容颜使洛阳牡丹名噪天下,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绝佳品种,独出此地。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去洛阳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真看过牡丹。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节”,可花期逼近时,却连日阴云苦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嗖嗖,看花人依然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从四面八方赶来了。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座又冷又静的洛阳城,让你觉得有点不对劲儿。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吸一口气,掩藏好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成公园。你相信牡丹喜欢热闹,不像幽兰惯于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然而,满园一片绿色,虽枝繁叶茂却仅有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饱满的花苞,形如仙桃。细看,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放的意思。从云缝中漏下来的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它。它木然,无动于衷。
愕然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赏?于是,看花人遗憾地暗怨,于是洛阳人尴尬地辩解……人们都不解:当年专横的女皇可以役使百花连夜速发,菊栀梅兰谁敢不从?惟独牡丹抗旨不遵,宁可发配洛阳。如今,莫非它改了禀性?
于是,你只得面对绿色的牡丹园竭尽想象,想象牡丹的在春晖中的激情与璀璨——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放浪形骸,宏伟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短短的几天里迸发;不开则已,一开则挥洒尽净,国色天香倾城倾国!
想象中,你吻了花魁,你嗅过花香。你看到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你置身于延续千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借若狂”的盛况之中……想象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对来年的希望。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把牡丹作为富贵化身而膜拜的人,但愿你能目睹一次落花的情景。一阵清风,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便整朵整朵的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依然娇艳鲜嫩。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牡丹壮美的告别,留给世人净化心灵的体味。体味至深,你便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牡丹值得膜拜,是富贵么?一字之差。
在阴冷的四月里,没有出现什么奇迹。游人自可为扫兴而腹诽,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遵循天情地意设定的花期,遵循自己坦荡行事的规律。我想,人们不会因牡丹拒绝寒冷而拒绝牡丹的美。牡丹之美,惊世骇俗。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牡丹的拒绝”,即牡丹的权利,它有权拒绝自然界规定的花期,也有权拒绝好奇者的膜拜。文章题目透露了牡丹的个性信息。 |
B.这篇散文不但将洛阳牡丹人格化,而且将其“诗化”。作者藉以颂扬一种令人敬慕的品格,讴歌真率无邪的情致。 |
C.“花开花落二十日”,牡丹花期短暂,个性难现;而在漫长的“没有牡丹的日子里”牡丹才有个性。为此,作者提倡“拒绝”。 |
D.“放浪形骸”,在文中属于成语翻新使用,没有贬义。它表现出牡丹在怒放时热情奔放的形象,符合所在段落的语境。 |
E.作者取材于真实的经历,但文章冲破“写真”的疆域,说传闻、引佳句,驰骋想象,清丽的文字中兼容了崇敬与鄙视。
2.为什么说“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真看过牡丹”?根据文意分条陈述理由。
3.解释下列语句加粗的文字的含义。
(1)牡丹壮美的告别,留给世人净化心灵的体味。(2)牡丹值得膜拜,是富贵么?一字之差。
4.“牡丹之美,惊世骇俗”作者这样评价牡丹,自有寓意。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说说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