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在于
A.规定的国家权力机关不同 |
B.规定的国家政治体制不同 |
C.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
D.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的原则不同 |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维新变法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 |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作出的应对之策是
A.开展洋务运动 | B.实施“新政” |
C.禁止学校读经 | D.清帝正式下诏退位 |
《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砍死。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反映了义和团
A.滥杀无辜百姓 | B.排斥洋货,提倡国货 |
C.极端排外 | D.维护传统社会秩序 |
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的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A.南方交通发达 | B.经济重心的南移 |
C.清朝统治中心在北方 | D.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 |
《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B.“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
C.“创立民国” | D.“天下为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