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
| B.各民族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
| C.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国策 |
| D.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和义务 |
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和秦朝相比,中央权力机构的最大变化是( )
| A.出现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 |
| B.扩大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 |
| C.加强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 |
| D.增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 |
《说苑·立节》中记载,(战国后期)楚国白公胜作乱,申鸣为楚王率军而战,当白公胜虏其父作要挟时,申鸣说:“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材料实质上说明了( )
| A.诸侯严格履行分封义务 |
| B.宗法制度陷于崩溃 |
| C.纲常伦理观念遭到摒弃 |
| D.君主政治地位提升 |
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
|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中央集权制 |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
| A.有效地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
|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
|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
|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
清末以来中国商店的门前往往有下面这副对联:“经营不让陶朱(注:春秋时期大商人)富,货殖何妨子贡贤。”这说明当时社会( )
| A.崇尚“富而好礼” | B.士商地位完全平等 |
| C.鄙视“货殖功利” | D.重农抑商观念废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