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元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魏初作品《鹧鸪天》共6首

(1)对“满林残照见归鸦”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2)最后两句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该诗题为“听筝”,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表达技巧别具一格,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
答:

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该诗题为“听筝”,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表达技巧别具一格,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
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释】
①浩初上人:即浩初和尚,潭州人,当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
②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因党争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都写到“望”,柳宗元“望”的是故乡,李德裕“望”的是京城,思念都很深切。
B.两诗都写到“山”,就手法而言,柳诗用的是比喻手法,而李诗用的则是拟人手法。
C.柳宗元虽有友人陪伴,但身世之悲、思乡之愁没有丝毫地减弱,反而抒发得更强烈。
D.李德裕凭楼远眺,亲眼见到鸟儿无法飞越百匝千遭的青山,于是触景生情,悲从中来。

柳诗的“割”字和李诗的“绕”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它们好在哪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