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三峡库区平均人口密度为282人/km2,高于全国(122人/km2)和四川(192人/km2)。库区的山地面积占总面积90%以上,海拔400 m以下地带的人口密度为500~600人/km2。另外,库区耕地大部分是旱地,坡度在15°~25°的耕地占旱地的465%,坡度大于25°的耕地占旱地的25%。结合资料和所学知识回答16~17题。
16.对三峡库区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评价,正确的是()
A.出入库区交通不便,是三峡地区经济发展难以克服的不利条件
B.库区劳动力缺乏,对扩大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规模不利
C.由于该地区多旱地,所以,发展第一产业应以种植粮食为主
D.三峡地区的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是库区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
17.关于建设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极大地减小了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B.在水电供应方面,最受益的是南部沿海各省区
C.使不少地区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降低了大气污染
D.提高了长江水运的通达能力,更有效地发挥了“黄金水道”的作用
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任何地点的地球自转角速度都一样 |
B.南北纬60度处角速度大约是赤道的一半 |
C.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
D.两极点只有角速度,无线速度。 |
关于晨昏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晨昏线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 B.晨昏线任何时候都平分地球 |
C.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零 | D.在夏至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 |
地球自转和昼夜更替的周期分别是:
A.23小时56分4秒和24小时 | B.23小时56分4秒和12小时 |
C.24小时和23小时56分4秒 | D.24小时和12小时 |
下列地理现象中,能说明地球自转的是:
A.昼夜交替现象 | B.昼夜长短变化 |
C.四季变化 | D.太阳东升西落 |
公元前28年(即汉成帝河平元年),史籍曾记载“三月乙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据此回答下列各题:这种太阳活动为:
A.耀斑 | B.黑子 | C.日珥 | D.太阳风 |
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的:
A.光球层 | B.色球层 | C.日冕层 | D.内部 |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
A.黑子和日珥 | B.日珥和太阳风 | C.太阳风和耀斑 | D.耀斑和黑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