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这样一段“在战争结束的时候,苏俄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解说词中所说的苏俄“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农业集体化 |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
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60年后苏联工人反过来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是
A.苏联工人的自由快活,美国工人的民主自由 |
B.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
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
D.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民主与自由 |
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
C.苏联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 D.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
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0%,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 |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C.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强行实施 | D.为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 |
在中国历史上,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的重农抑商政策,到了清末却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包括① 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② 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③ 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④ 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观察下图,二者的本质相同点是
A.消灭农村的剥削阶级 | B.改变分配的方式 |
C.服从国家工业化需要 | D.改变所有制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