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2004年12月31日报道,经过4年多的准备和建设总长约4 000公里的西气东输工程于12月30日全线正式商业运营。
请回答:
(1)汉唐时,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了哪些先进的技术支持?(7分)
(2)清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7分)
近代以来,上海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经济出现了什么新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材料二 1866年,方举赞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三年后,仿洋商企业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铁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主要从事客运和漕运等运输业务。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请依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材料三 1955年12月以后,上海郊区农村基本实现农业合作社,城市手工业合作社迅速发展,私立医院、学校先后改为公立;许多工商业者纷纷申请合营,对此,上海工商联主席盛丕华挥毫写下一首诗:“二千代表递申请,十万企业尽合营,街街巷巷飘红旗,家家户户贴双喜。”
(3)材料三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四图一为上海市粮票(1955年发行至1993年停止流通)。图二为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该公司创立于1984年11月18日,是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
图一图二
(4)由发行粮票到发行股票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工业化一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农民对立情绪严重,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苏联大约饿死1000万人。
——摘自《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1)据材料一,指出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材料二关于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第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体面而人道的社会标志”;第二种观点认为“它奖懒罚勤,是公民秩序衰退的原因”。
(2)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材料三 1978年至2000年我国居民年均收入情况表
项目 |
1978年 |
1998年 |
2008年 |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
133.6元 |
2162元 |
9828元 |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
343.4元 |
5425元 |
15419.26元 |
城乡储蓄存款余额 |
210.6元 |
53407.5亿元 |
217885亿元 |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品、资本、技术、信息以及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更加频繁,国际直接投资对全球经济布局进行重大调整。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两种观点激烈冲突。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富人的俱乐部,是资本的殖民扩张,所以反对经济全球化;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所以各国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30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三个重要的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2)你赞成材料二中的哪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在世界历史的漫漫进程中,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道路。在这些探索中,我们看到了成功与失败,我们也得到了启迪与借鉴。
材料一1932年罗斯福入住白宫时,美国正是“一片痛苦的海洋”。失业的人们四处游荡,在夏日的酷暑里,在苍蝇成群的垃圾堆中寻找食物,他们甚至不放过变质的肉,因为他们可以将“最坏的部分去掉后再食用”,他们还会摘下眼镜食用坏掉的肉,因为“这样就看不见肉上的蛆了”……
-----选自亚当.科恩著《无所畏惧》
材料二(戈尔巴乔夫刚上台时)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的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美国正是“一片痛苦的海洋”具体指什么?罗斯福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最终使美国社会摆脱了“痛苦”?
(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3)两段材料中的领导人改革导致的结果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
材料三中国早期民族企业简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它具有怎样的特点?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些新变化?这些新变化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3)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材料三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