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孤山寺端上人①房写望
林逋②
底处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③。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①端上人:名端的和尚。上人:和尚的尊称。②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人,早年浪游江淮间,后归杭州,隐居孤山二十年,终身不仕。他一生未娶,惟以种梅养鹤为事,有“梅妻鹤子”之称。③枰:棋盘。葑:菰根,俗称茭白根。葑上田:又称架田。古人活用水田,将木框浮于水面,框内充满葑泥,水涨水落而架田不颠覆。
本诗被誉为“诗中有画”。请问:颔联和颈联给读者展开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这几幅画面都是围绕标题中哪个字展开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白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注]王冕:元代诸暨人。幼年家贫,牧牛自学。后屡试进士不第,即焚所为文。晚年归隐九里山。
(1)这首诗突出了白梅的哪些特征?
(2)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念奴娇登石头城①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释】①石头城:即金陵城,在今南京清凉山。昔为六朝都城。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1)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创设意境,请结合上片作简要赏析。
(2)作者在此首词中抒发了哪些感慨,请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卜算子·旅雁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 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
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看叶
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对这首宋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是说色彩缤纷的鲜花已经凋谢,芳草也不再幽香,这一切都在告诉人们:春天已经远去。 |
B.第二句,诗人因为春天的消逝而愤懑不平,但此时并非无风景可赏,夏天的池塘正吸引着他的目光。 |
C.第三句,诗人告诉我们:看花不如看叶。尽管艳丽花朵吸引人们,但是绿叶更值得我们去尽情欣赏。 |
D.第四句,是说池塘花木枝叶茂盛,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别有一番情趣,它的美感令人回味无穷。 |
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用“红紫”来比喻花朵,生动形象,而且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读到“红紫”就能联想到花的缤纷色彩。 |
B.“携杖”两个字,刻画了一个拄着手杖蹒跚走向池塘的老人形象,表现出了诗人去欣赏池塘美景的辛苦疲惫。 |
C.第三句既承接上文对鲜花凋零、携杖池塘的描写,又开启下文对绿影扶疏的感叹。而且“看叶”二字照应标题。 |
D.此诗寓意深刻。我们可以理解为:鲜花红紫短暂易逝,没有那么鲜丽的绿叶却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而人生也是得意时短平淡时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