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人与石头的厮磨
梁 衡
①中国人对于石头的感情久远而又亲近。人类开始生活,利用它为工具。等到人类有了文字后,这冰冷的石头就这样与人类携手进入文明时代。历史在走,人情、文化、风俗在变,这载有人类印痕的石头却静静地躺在那里,为我们存了一份真情、真貌,总会让我们从心底泛出一种崇高,一缕温馨。
②于是以石记史、以石为文,于是“入石三分”,人以文化心理刻石,那石面石纹里就浸透着人文的痕迹。石头每时每刻都在人类的怀抱里温暖着,一代代传递着。
③敦煌、麦积山、云岗、龙门、大足,佛教一路西来,站站都留下巨型的石窟。这都是积数代人的力量才能成。像乐山大佛那样,将一座山刻成一个大佛,用了九十年的时间,这需要何等惊人的毅力,而且必须有社会的氛围,这只有宗教的信仰力才能办到;但也有的是为了宣扬其他。冯玉祥好读书,他住庐山时心有所悟,就将《孟子》的一整段话刻在对面的石壁上。身临文化的山谷之中,你会感到一股石头文化特有的磅礴之力。
④那一年我到镇江,在焦山寺碑林里见到一方石头,上面刻有一幅地图,名《禹迹图》,是大禹治水,天下初定后的版图。上面有山川河流及551个地理名称。这是我见到的最久远的地图,英国人李约瑟说这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古地图。现在长江大坝已经蓄水,又谁能想到百米水下将要永远淹没一段石上的文化。原来在涪陵城的江面上有一道石梁,水枯时现,水丰时没,古人就用它刻记水文的变化。考古学家习惯将地表数米厚的土壤称为文化层。人们一代一代,耕作于斯,歇息于斯,自然就于这土层中沉淀了许多文化。那么,突出于地表的石头呢,自然就更加首当其冲地记录文化,它不仅是文化层,而且是文化之碑,历史之柱。
⑤人对石头的崇拜,是因为那石上所浸透着的文化汁液。石虽无言,文化有声。记得徐州汉墓刚出土,最让我感动的是每个墓主人身边都有一块十分精美的碑刻,今天都可用作学书法的范本。但这在当时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丧葬配件,平常得如同墓中的一把土。许多现在已被公认的名帖,其实当年就是这样一块墓中普通的只是用于干别的事情的石头,本与书法无关。如有名的《张黑女碑》,人们临习多年,赞颂有加,至今却不知道何人所写。就像飞鸟或奔跑的野物无意中的带着植物的种籽传向远方。人们在将石头充作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时,无意中也将艺术传给了后人。
⑥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大大感动。说它普通,是因为它不同于前面谈到的有字之石。它就是一块路边的野石,其身也不高,约半米;其形也不奇,略瘦长,但真正是一块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去学佛。他的老母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头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现在当地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生活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造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这是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也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母亲的慈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不分信仰,不分语言,所有的中外游人都会在这块普通的石头前心灵震颤。
⑦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天不变,石亦不烂,石头将与人相厮相守到永远。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现代化的定义
(美)艾恺
在对世界性的现代化进行批评描述和分析之前,逻辑上首先需要将批评对象主体——世界性现代化现象做些解释和界定。“现代化”这个名词作为学术探讨的用语,还是最近的事;总之在二次大战后,这个词才开始在西方通行起来。它的用法通常都是“正面的”,指的是“好的”东西。批评“现代化”的几乎从来不用这个词作为他们攻击的对象。
我们需要的定义得满足两个条件:(一)提供一个能测量现代化程度的尺度。(二)提供一个有解释力的定义,使我们对所有进行现代化的社会中必定要发生的社会、政治、心理等等变化能够得到相当的了解。
在对现代化既存的种种定义进行讨论之前,我们先得留意论及现代化的各种历史性解释所具有的共同点。下列几点几乎是所有学者都同意的:(1)现代化的过程首先在欧洲——特别是西欧——发生。(2)这个过程和其结果可以和所有社会过去既有的性质相区别,和“传统”鲜明对照,也就是“传统”有其作为和“现代”相对立的性质。(3)现代化的发展和西方传统本身所含的一些因素有因果关系;是故,这个过程可回溯到西方所独有的文化与传统。现代社会学创始者韦伯的一生事业可以说都在对这些因果关系进行辨明。(4)要辨明西方传统中的哪些方面与现代化有关是很困难的。例如韦伯,他将“现代”(他称之为“资本主义”)溯源于“新教伦理”;其他人溯源于17世纪的“科学革命”,有的特别点明始于牛顿派物理学;有的回溯得更早,到文艺复兴时代。(5)这些历史性的解释里,“现代化爆炸”(不管怎么界定它)的最终原因和其中包含的因果性要素都从来没有清楚辨明过。因为,尽管从西方所经验的某些方面(宗教、思想、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等)人们可以追溯出许多相关联的原因,要把复杂的历史诸因梳理开,再彼此联系起来以解释现代化,欲使人满意是不可能的。
我认为现代化是各种因素的连接,而巧合在一个时间点上。好比说,没有牛顿力学的革命和资产阶级的兴起,工业革命就不可能发生;反言之,如果不是有15、16世纪的探险时代及欧洲的扩张,加上文艺复兴时代与君主集权出现时的古典学复兴,这些也都不可能发生。过去两百多年来许多应用历史的社会科学(包括新近的分科如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实际都持续进行了辨明欧洲现代转变终极原因的讨论。可是,要抓住现代化的精义,他们是远不足以叫人满意的。
过去30年来,很多学者把重点专注于离析西方(西欧和美国)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及其他领域发展的特殊性和现代化的“通则”。韦伯的分析本身即可成为一例。新教伦理显然不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充其量它只是西欧所呈现的特殊形式的现代化的一种原因。因为,到1900年,验诸多重标准日本都无疑是个现代化国家,然而不但日本传统宗教理论和基督教毫无相似之处,在日本任何“新教式”的运动都不存在。不过,我们需要指出,日本的现代化(无论二次大战前后)是建立在许多实际的西欧特殊模式之上的,它将西欧文化中的诸因子如衣饰、家具、音乐、文学、社会习惯、工厂生产方式以至于经营技术等等加以整合。
资本主义虽说在日本这个例子上是一项明显的要素,它的发展也和西欧所采取的模式不一样。至于在俄国,现代化发生在一个极端反资本主义的极权政权成立之后,其现代化是完全没有资本主义的,虽然,从彼得大帝以来,俄国已经有相当程度的现代化了。
(选自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有改动)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现代化”一词,始于二战,通常是“正面的”“ 好的” 东西,批评“现代化”的人从来不用这个词作为攻击对象。 |
B.作者认为现代化是各种因素的连接,在时间点上是一个偶然,而非象韦伯所说的现代化始于某种单一的因素,肇始于一个必然的时间。 |
C.日本传统宗教理论和基督教毫无相似之处,但却是个现代化国家,这与韦伯的“新教伦理”理论是不一致的。 |
D.西方学术界在界定“现代化”这个术语的过程中,虽然从西方经验的宗教思想、经济发展等方面追溯出许多相关联的因素,并进行梳理,但结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 |
E.西方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能跟所有社会过去既有的性质相区别,因此,“传统”是与之相决裂的过程。
F.过去30年来,很多学者把研究重点专注于离析西方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发展的特殊性和现代化的“通则”,其实他们并没有抓住现代化的精义。下列论述和理解,与定义“现代化”必须满足的条件(一)有关的一项是
A.“现代化爆炸”(不管怎么界定它)的最终原因和其中包含的因果性要素都从来没有清楚辨明过。 |
B.没有牛顿力学的革命和资产阶级的兴起,工业革命就不可能发生;反言之,如果不是有15、16世纪的探险时代及欧洲的扩张,加上文艺复兴时代与君主集权出现时的古典学复兴,这些也都不可能发生。 |
C.过去两百多年来许多应用历史的社会科学(包括新近的分科如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实际都持续进行了辨明欧洲现代转变终极原因的讨论。 |
D.如果只有从新教伦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现代化,那么目前现代化程度很高的日本和俄国都不能算作是现代化国家。 |
虽然本文的标题是“现代化的定义”,但是作者并未在这篇文章中对“现代化”作出自己的界定。请你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用一个单句,尝试帮助作者给“现代化”下一个定义。(不超过70个字)
请你以这篇文章所蕴含的科学研究方法为例,说明研究一个复杂的社科问题应该从哪里入手,有哪几个主要环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穿过岑寂的碎片朱以撒
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为我神往。
像我这般珍惜故纸的人,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这些纸片都没头没脑,残损得不象样了。这时我总是心弦一颤:该不会又是楼兰的碎片吧?凑近前一瞥,十有七八,真是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
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
曾经想过,楼兰于我来说,已不是地域上的一个名称了,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一开始我不知它具体的方位,只为那种莽原气象苍凉气息吸引,心想什么时候也走去看看。后来有人告知楼兰在罗布泊附近,不由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天啊!行动的信念顿时萎缩了不少。倘没有天赐的力量,是断断难以进入这神秘领地的。
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从外观上看,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这些残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汉字,古朴而稚拙。只是由于残片,即便从内容上细审,我也弄不清哪页残纸居先哪页残纸在后。原先,贯穿纸片使其排列有序的细韧皮条,经不过风雨磨洗,不知哪一日清晨呼啦啦分崩离析,这一摞摞记载楼兰心迹的古纸本霎时如天女散花,散乱而破碎,再也无从整理。有序顿成无序,整饬变成芜杂。一些重要的记载被风吹雨打腐烂去,一些关键的词组也剥蚀风化,神秘的气息开始飞扬,越往后越神秘莫测。我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我们完全可以在精神上还原、再现当年丰饶的场景啊!
两千多年前的楼兰,何等富庶和滋润呀!这个美丽的绿洲王国有如丰满而妩媚的少妇,林木葱茏,水草丰茂,波光荡漾,百鸟啁啾,真正是一片乐土。它使黄河文化、恒河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水乳交融。楼兰以它的消失,使人感到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
这些古典的碎片由于没有完整性,它使人们也就看到一个碎片的楼兰,只看到那些舞文弄墨的楼兰人迷蒙的背影。在我把玩到的一些墨迹里,这时的书体,正处在隶楷若即若离的阶段,那种楷有隶意、隶含楷法的驳杂胶着状态,醰醰有味品之不厌。这些墨迹和相应时期的魏晋名流风格如隔江海。楼兰残纸墨迹总是那么素朴,淡墨青衫一般天然动人。当然,有些笔画真的没有写好,读起来直让我皱眉头,不像是专门训练过的书手所为。深目高鼻的楼兰人,此时还没有学会含蓄呢。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了过去。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我当然不太习惯这种表现方式,觉得太抛筋露骨,只是书写中一如既往地不作态,则是我屡屡赞美的。这时的江南名士,已经能写得一手流畅婉转的好字了,楼兰人的字迹却都处在未完成的品相里,似乎等着后人去弥补。可是我感到了字里行间充溢的宗教神秘的气息。佛教进入中原,首先要途经此地,是这里的人过早地皈依了吗?这真是一个饶有深味的问题:有技巧的人足以达到完美,却全然写不出如此韵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
我觉得没有必要回避斯文赫定这个也许会让人不愉快的名字。20世纪初,这个具有探险血统的人就来到罗布泊附近的荒漠上,发现了遗弃千年的楼兰遗址,挖掘的序幕就此拉开。可以轻易推想,20世纪初亲近罗布泊边缘会是何等的艰难。但是斯文赫定还是千里迢迢地赶来了。有些人有着狼狗一般敏锐的嗅觉,而且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伙、一群,只要破旧的中国哪里有宝藏浮出土面,都会把这伙子人招引过来。斯坦因不是到了敦煌,轻易就把藏经洞的珍贵经卷搬走了一大批吗?华尔纳则动了点科学的脑筋,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胶水,专门用来粘走那些活灵活现的鲜艳壁画;还有一位叫范莱考克的德国人更绝,跑到荒无人烟的高昌故城的柏孜克里克石窟,硬是用犀利的狐尾锯,把壁画连土锯了下来,然后装箱运走。
这类事情在那个时节委实太多了。如今我只能粗疏地在自己那张记事地图上作种种颜色的记号,这里或者那里。这种登堂入室的文化搬运行径,曾使我们蒙羞并且愤慨不已。
风沙越来越沉重地覆盖在楼兰遗址上,终日无绝,漫过基础,漫过墙堞,漫过城楼,着力剥蚀着突兀处,料想在不久,就连高耸的烽燧也要被遮埋,遗址外相将荡然无存。一切绚丽和辉煌,在如许长的岁月中,被黄沙摧残成一片迷蒙。
只余下楼兰残纸了。它们尽管是残片,却必将长存,就像楼兰上空的长风和楼兰身体上的沙丘一样长存。这些碎片有自身的特性,获得朴素的色调和质地,尤其是时日赋予了它们长存的生命力,已不惧怕世俗的侵入了。
我慢慢地走近楼兰,当然是心路历程接近了。楼兰在我心目中破碎万端,和碎片的纸本一个模样。其实,认识一个世界要达到周全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达不到,什么都肤浅之至。
从史料的完整性要求来衡量,碎片使人怜爱不已,但它的物质价值已抵不上完好者。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借残象以会意,妙在存残之间、藏显之外。
(选自《散文》,略有改动)
9、.读完全文,你认为文章的立意是什么?
答:
10.第五段说,“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在这里,文章重点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根据文意,你认为缺少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对文章理解不当的两项是( )
A.作者面对那些古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让精神穿行在历史的长河,回顾历史,感慨万千,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
B.在精神漫游中,作者思到笔随,信手点染,在那些“楼兰的残纸”上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氛围。 |
C.我们从文章中读到的是依照时空顺序着意结撰的记叙描述性文字。 |
D.文章荡开一笔,提到近代史上几个千里迢迢来中国“登堂入室”进行“文化搬运”的西方盗贼。这无疑是本文沉重的一笔。然而作者却仅用“曾使我们蒙羞并且愤慨不已”一语轻轻带过,实在是举重若轻的神来之笔。 |
E.文章的美感来自作者自由思想的自由表达,以“精神漫游”方式在古籍残片上营造出历史的氛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是城里惟一没有汽车的人家。我父亲是个职员,整天在证券交易所那如同“囚笼”般的办公室时里工作,假如我父亲不把一半工资用在医疗费以及给比我们还穷的亲戚身上,那么我们的日子还过得去。事实上,我们是很穷的。
⑵我母亲常安慰家里人说:“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在生活中怀着一线希望,就等于有了一大笔精神财富。”
⑶几星期后,一辆崭新的别克牌汽车在大街上那家最大的百货商店橱窗里展出了。这辆车已定在今夜以抽彩的方式馈赠给得奖者。不管我有时多么想入非非,也从没有想到过幸运女神会厚爱我们这个在城市里惟一没有汽车的人家。当扩音器里大叫着我父亲的名字,明白无误地表明这辆彩车已属我们家所有时,这简直不相信这是事实。
⑷父亲开过车缓缓驶过拥挤的人群。我几次想跳上车去,同父亲一起享受这幸福的时刻,却被父亲赶开了。最后一次,父亲甚至向我咆哮:“滚开,别待在这儿,让我清静清静!”
⑸我无法理解父亲的感情。当我回家后委屈地向母亲诉说的时候,她安慰我:“不要烦恼,你父亲正在思考一个道德问题,我们等着他找到合适的答案。”
⑹“难道我们中彩得到的汽车是不道德的吗?”我迷惑不解地问。
⑺“汽车根本不属于我们,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母亲回答我。
⑻我歇斯底里地大叫:“哪有这样的事?汽车中彩明明是扩音器里宣布的。”
⑼“过来,孩子。”母亲温柔地说。
⑽桌上的台灯下放着两张彩票存根,上面的号码是348和349,中彩号码是349。“你看到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吗?”母亲问。
⑾我看了好几遍,终于看到彩票的一角上有用铅笔写的浅浅的K字。
⑿“这K字代表凯特立克。”母亲说。
⒀“吉米•凯特立克,爸爸交易所的老板?”我有些不解。
⒁“对。”母亲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跟我讲了。
⒂当初父亲对吉米说,他买彩票的时候可以代吉米买一张,吉米咕哝说:“为什么不可以呢?”老板说完就去干自己的事了,过后可能再也没有想到过这事。348那张是凯特立克买的。现在可看得出来那K字用大姆指轻轻擦过,还能看得见淡淡的铅笔印。”
⒃对我来说,这是很简单的事情。吉米•凯特立克是一个百万富翁,拥有十几辆汽车,他不会计较这辆彩车。
⒄“汽车应该归我爸爸!”我激动地说。
⒅“你爸爸知道该怎么做。”母亲平静地回答我。
⒆不久,我们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又听到他在拔电话号码,显然电话是打给凯特立克的。第二天下午,凯特立克的两个司机来到我们这儿,把别克牌汽车开走了,他们送给我父亲一盒雪茄。
⒇直到我成年之后,我才有了一辆汽车。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母亲的那句“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格言具有了新的含义。回顾以往的岁月,我现在才明白,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们家最富有的时刻。
1.文章中两次提到我们家是“城里惟一没有汽车的人家”有什么作用?
2.第⑷段中,父亲先将“我”“赶开”,后又“向我咆哮”,这是因为他。
3.文中第⑵段写道:“事实上,我们家是很穷的。”可是最后又说:“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们家最富有的时候。”这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写道:“直到我成年之后,我才有了一辆汽车。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母亲的那句‘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格言具有了新的含义。”你怎样理解“新的含义”?
5.文章最后一句说“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们家最富有的时刻”,请分别从文中三个人物的角度分析他们各自“富有”的深该含义:
①父亲:
②母亲:
③“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父亲
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羡慕那些父母尚在的同事,常常呆望和父亲一般年纪的老人……
母亲病故,父亲不到四十岁,怕我们姐弟受气,没有续弦。我记不得母亲的音容,懂事起就在父亲爱抚下,父亲也是母亲。抱我串门,背我看病;冬夜,屋破被薄,父亲搂着我入睡。父亲盼我长大,问我长大干什么?我说:“我长大当官,挣老鼻子老鼻子钱,给爹打酒喝!”父亲高兴地从头抚摸到我脚趾。父亲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我们常挨饿,我们每天像小鸟等着父亲回家。遇到下雨,我站在门槛上,透过被雨淋坏的门纸看地上的雨泡,我一遍一遍念叨:“天老爷,别下雨,包子馒头都给你。”心里酸酸的,直到父亲湿淋淋回来。
父亲说我孝顺,我自己也以为孝顺。
我长大了,结了婚,有一双儿女。渐渐我和父亲没话说了,父亲把慧爱给了他的孙子孙女。春天缺菜,顿顿捧着咸菜酱碗,父亲就去钓鱼,有就揣张煎饼,没有就饿着,一钓一天。看着孙子孙女围着鱼盆欢喜的样子,父亲就捋着胡须很开心。
有一年我得了中毒性痢疾,父亲焦急地坐在我身旁,这时,只有这时我忽然想到了童年。
父亲在我家不多,加起来也就一年。这年父亲80岁,耳不聋眼不花,腰板很硬朗。闲着也闷人,不如挣个酒钱,于是在附近一家工厂打更。愈近年关,酒也喝得甚多,一日三顿,夜里还要喝几口。不久,父亲中风了。
人老了就怕得这病。我连夜乘车买抢救药。也曾给上海一位医生去信,他用毛笔楷书回了信。他的母亲也得过脑血栓,经他穴位按摩,终于站立起来,87岁还能上街买菜。他告诉我要有信心,有耐心,有孝心。
我试着给父亲按摩过几次,开头几天父亲不断呻吟:“疼死我了!”“疼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你喝那么多酒!”父亲不再呻吟,不认识似地看我,然后转过头去。
1985年暑期,我离开故乡,调到150公里外的林区。行前我去看望父亲。那天很热,满街西瓜,四角一斤。我在瓜摊前犹豫片刻,终于空着手进了哥家。父亲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话也说不清了,口舌起泡,嘴唇干裂。我给父亲喂水,父亲只呷了一小口,不喝了。
这是我最后一次见父亲!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
半个月后,我像平常那样,备完课回到单身宿舍躺下了。矇眬中突然听到一声“崇昌——”,那声音、那语调分明是父亲!我激灵坐起,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一看表,刚好10点。第二天中午,我收到哥哥发的电报:父亲昨晚七点去世了!
我赶回县城,跪在父亲灵前,我托起父亲瘫痪的左臂,把手贴在我的脸上……
不少人都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我既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也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让他带着缺憾走了!
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1.作者说“父亲也是母亲,”第二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少人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请举出文中的两个事例概括说明“孝子”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文章结尾处写到:“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说说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很相似,在内容上它们同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背影》处处紧扣父亲的背影,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而本文则侧重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父恩难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买灯
又到元宵夜,十里长街十里灯,对处飞红溅绿,流光溢彩。人在灯河里游弋,却无心观赏,只为尽快见到她——一位卖灯女孩。
去年元宵的晚上,我正忙着批阅学生的试卷。老伴拖我去看灯,说是放松放松。这几年是我半生里最艰难的岁月。由于连年任教毕业班,工作紧张,饮食起居没有规律,我落下了神经衰弱和消化不良的毛病。每当我对着镜子,看着自己形销骨立的样子,就会心灰意冷。
我陪老伴在街上逛了一会儿,有点累,便登上双桥倚栏小憩。“卖灯罗,卖灯——”一个卖灯女孩来到老伴跟前:“大娘,买盏灯吧,自家做的,精工细作,价格公道。”她指着灯架一一介绍,“红梅报春”、“莲花仙子”、“百年好合”、“国色天香”……女孩所言不虚,地道的手工,件件玲珑剔透,巧夺天工。
老伴看中了“莲花仙子”,忙问价钱。“卖10块,图个吉利,您给8块吧。”老伴招呼我给钱,我忙掏口袋,可翻遍了上上下下的口袋却是空空如也。我尴尬地说:“姑娘,真不好意思,出来匆忙,没带钱。”她莞尔一笑:“没关系,这灯您先拿着,明年再给钱……”“不!这咋行?”我连连摇手,她却硬把挑灯的木棒塞到我手中。
我被女孩的真情和豪爽打动,与她攀谈起来,她家在山东潍坊,今年18岁,艺专毕业找不到工作,携一手编扎技艺浪迹天涯……说话间,桥下又有一群人上来了,她转身迎了上去。
女孩踯躅桥头,左右顾盼,不断招徕买主。可惜看的多,买的少,她费了许多口舌才卖出一盏。看着眼前的情景,我不禁心酸起来。孩子呀,你那瘦削的双肩能找得起这绵长的日子吗?叔叔阿姨们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吧!老伴抹着眼泪:“看人家孩子……多不容易……咱不能……还是把灯,还给她吧。”我走过去要把灯还给她。“大伯,大娘喜欢,您就留下,这灯算我赊给您的。 ”“赊?那成!”我连忙拿出纸和笔写下自己的姓名和电话,她接了过去:“明年元宵灯会见。”那瘦削的身影慢慢地消失在桥下的灯河中……
为了去年的约会,我带着那盏灯,也带着那份感动,伫立桥头,苦苦守候。然而,卖灯人走过一个又一个,而她恰似黄鹤一去不复返。
我举起那盏灯,红荷怒放,芬芳四溢,花中仙子飘然欲飞。灯,犹存;人,何在?举目十里长街,灯火阑珊,尘烟茫茫,弱女孤身天涯路,凄风苦雨堪奈何?我步履沉重地走下桥去。
突然,手机响了,原来是她!“大伯,您好吗?我想……此刻……您一定还站在桥头,让您久等了,真对不起……”“姑娘,你在哪儿呀”“我……我刚到羊城,我向您和大娘拜晚年啦!那盏灯就算我送给你们的纪念吧。也许您到现在还会奇怪,我怎么会把灯赊给一个素昧平生的人,告诉您,是校徽,是您胸前佩戴的那枚校徽给了我保证……”
听到这儿,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托起胸前的校徽,戴了30年了,从未感到如此沉甸甸的分量。我把灯贴在心口,这是比黄金都贵重的东西呀,够我深藏一辈子的!有它相伴,后半生里我不会孤独,不会彷徨,不会懈怠。我,无怨无悔。
1. “我步履沉重地走下桥去”,步履因何沉重?试归纳两点。
_____
2. 如何理解“是您胸前佩戴的那枚校徽给了我保证”的念义?
3. 文中说感到校徽“沉甸甸的分量”,“我”真正感受到的是。
4. 为什么作者觉得那盏灯“是比黄金都贵重的东西”,而且要“深藏一辈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