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候,韩、赵、魏三国的垦荒工作取得很大成效,中原地区的荒地大大减少。秦国从孝公商鞅变法以来也很重视垦荒,到秦昭王晚年更用分给田宅、免除徭役等办法招徕三晋(韩、赵、魏)三国之民到秦国垦荒,是秦国的荒地迅速得到开垦。
——《中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胜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
——南朝梁·沈约《宋书》
材料三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业的哪些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根据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表现。
(3)从材料三中你能得到农业发展的哪些信息?结合史实,归纳这些信息对其他经济部门的主要影响。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哪些趋势?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世界贸易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世界经济发展史,也是国际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材料二:1840年一位英国人说:“关于我对印度贸易的整个问题是他们是否能用他们的土地产物来偿付我们准备输出的工业品。”
1851年马克思在一篇《国际述评》说:“成千上万的英美船只开到中国,这个国家很快就为不列颠和美国廉价工业品所充斥,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中国工业经不住机器的竞争。”
材料三: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把890种商品进口关税提高近40%,由此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到1932年,先后有七八十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大幅度提高了关税。
为了用本国廉价商品去攻破别国的关税壁垒,各国纷纷贬值货币。1931年,英国宣布英镑贬值30%,1934年,美国宣布美元贬值40%。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和货币体系一片混乱,到1935年,逐渐分裂成若干区域性的、彼此对抗的货币集团,主要有英镑区、美元区、法郎区、日元区等。
——《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四: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朝贡贸易”的特点,并指出其对中国的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的印度、中国与英国之间贸易往来状况,并从英国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举措及其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举措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
(4)材料四列举的三个国际经济组织在宗旨上有什么共同点?,中国在1991年和2001年先后加入了其中的哪两个组织?有人认为,APEC、NAFTA等组织的产生阻碍了WTO主张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试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民生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原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明清之际,中国人口快速增长,这些过剩人口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因此,江南地区的人民为了应付严峻的生计问题,一方面不断围垦湖田,另一方面不得不从副业生产中寻找生活出路。这一地区种植棉花和从事棉纺织业,就是以副养农,这种棉布生产相对独立的行业,因为需要较大的生产规模,而吸引了大量的雇佣人员……种桑养蚕产丝是江南农民的另一主要副业,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盛泽就是因丝织业而繁盛壮大的巨镇,到康熙中期发展到“居民万有余家”。
——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材料三 1937年7月22日,通过《班克里德—琼斯农场租佃法》,并据此成立了农田保障局,农田保障局的任务是帮助农民成为土地所有者,资助小农保存其土地,或撤出瘠地,并帮助农业季节工……它还帮助农民清除债务。1938年,通过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小麦等五种主要作物的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面临哪一严重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化解这一问题的相关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百余年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呈现出哪些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趋势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整顿农业的特点和直接目的。
(4)民生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涵义是在一定社会阶段人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结合上述材料,简述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由于当时欧洲和日本科学文化落后,欧洲人和日本人虽然见到了中国的火器,但却没有立即加以仿制和使用……16世纪以来,欧洲人在火炮上取得的任何一点新的进步,就即被运用到舰船上……欧洲国家重金聘用铸炮师和技术精湛的制炮工匠,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把大批犹太工匠请到国内,……给予优惠待遇,令其铸炮。1793年英使马嘎尔尼到北京谒见乾隆皇帝,在呈送的礼品单中包括8门每分钟可发射7颗炮弹的铜质野战炮。事后清廷将之束之高阁,未加认真研究和仿造。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册
材料二丁宝桢(洋务派)在办山东机器局和四川机器局期间“未雇用一洋人”,他认为雇请“洋匠”不但费用昂贵,“每名工值岁费二三千金”,更重要的是,“我方学彼之长,若再借彼人为工师,则西人之教法必将秘之而不能尽授”,凡“一切受制于洋匠”,制造亦不能精良。……他在督川期间选拔和起用了曾昭吉、高启文等精通机器制造、勤奋钻研的技术人员。他还在四川省内挑选“巧而朴者入局肄习”,为四川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2010年1月22日《中国民族报》
材料三自明治元年至三十一年,政府共聘请外籍专家四千多人……1879年专家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这些外籍专家被主要用在培养日本人才上,一旦日本自己的人才脱颖而出,便及时削减外籍专家人数……十分注意将引进的西方技术加以“日本化”。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册[
(1)唐宋时期,中国已开始使用哪些火药武器?根据材料一归纳16世纪以来英国火炮技术领先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丁宝桢的人才政策及其理由,并分析丁宝桢在洋务运动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日本“求知识于世界”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好人才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
——《孙中山全集》第六卷
材料二他(孙中山)总是寻觅合作伙伴,而向秘密会党、中国军阀、美国银行家、法国军官、日本官僚寻求支援。
——[法]白吉尔:《孙逸仙》
他的绝大部分计划都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在半个世纪还多一点的时间之内,中国并没有在什么地方铺设过那么多英里的铁路,可是,在袁世凯统治之下,在他担任铁路总办之时,他却打算在十年之内完成一个庞大的修造铁路的计划,除了一个自吹自擂的人以外,有谁愿意把这样一个有如幻想曲的《实业计划》加之于广大群众呢?
——韦慕庭《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
材料三孙中山不但为手创民国之元勋,且为中国及亚东历史上第一大人物。……对孙中山,勿爱其长而因铲其短,勿恨其过而并没其功,为天下惜人才,为万世存正论。
——张謇在南通各界纪念孙中山大会上的讲话(192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要提出民生主义?这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思想特质?
(2)材料三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评价孙中山?请运用这一视角并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孙中山的认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虽然侥幸没有小产了去,却成了先天很虚弱的一个孩子,连他的产婆(威尔逊)也弄得焦头烂额,把许多人对于他前途的热望,倒灰冷了一半。就此看来……这件东西,还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时候。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 (1920年)
材料二国联的使命是维护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因此说国联是“强盗的联盟”是非常适当的。但是,自德意日法西斯相继出现,国联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虽然联盟对抵制法西斯对外扩张不力,甚至纵容侵略者,但国联也进行了抵制侵略和维护和平的尝试。如宣布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为侵略行为,伪满洲国是非法的;国联发起的裁军运动实际上延缓了德国的扩军速度,对意大利的制裁是国联反法西斯的重要行动。
——摘自陈旭东《对国际联盟的再认识》
(1)威尔逊为什么要提出建立国际联盟?为什么说它“还未到真正瓜熟蒂落的时候”?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国际联盟的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