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愤怒
毕淑敏
小时侯看电影,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由此知道怒是一种凶恶而丑陋的东西,需要时时去制服它。
长大后当了医生,更视怒为健康的大敌。师传我,我授人:怒而伤肝,怒较之烟酒对人为害更烈。人怒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散大,寒毛竖紧……一如人们猝然间遇到老虎时的反应。
愤怒与长寿,好像是一架跷跷板的两端,非此即彼。
人们渴望强健,人们于是憎恶愤怒。
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
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当你的尊严被践踏,当你的信仰被玷污,当你的家园被侵占,当你的亲人被残害,你难道不滋生出火焰一样的愤怒吗?当你面对丑恶面对污秽,面对人类品质中最阴暗的角落,面对黑夜里横行的鬼魅,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
愤怒是我们生活中的盐。当高度的物质文明像软绵绵的糖一样簇拥着我们的时候,现代人的意志像被泡酸了的牙一般软弱。小喜小悲缠绕着我们,我们便有了太多的忧郁。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越来越少倒拔垂杨柳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见幽深似海水波不兴却孕育极大张力的愤怒。
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犹如跳跃的麋鹿丧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犹如敏捷的灵猫被剪掉胡须。当人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当人首先戒掉了愤怒,随后再戒掉属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之后,人就在活着的时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
我常常冷静地观察他人的愤怒,我常常无情地剖析自己的愤怒,愤怒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仿佛那颗勃然跳动的心脏。
喜可以伪装,愁可以伪装,快乐可以加以粉饰,孤独忧郁能够掺进水分,惟有愤怒是十足成色的赤金。它是石与铁撞击那一瞬痛苦的火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
喜更像是一种获得,一种他人的馈赠。愁则是一枚独自咀嚼的青橄榄,苦涩之外别有滋味。惟有愤怒,那是不计后果不顾代价无所顾忌的坦荡的付出。在你极度愤怒的刹那,犹如裂空而出横无际涯的闪电,赤裸裸地裸露了你最隐秘的内心。于是,你想认识一个人,你就去看他的愤怒吧!
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元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只要不丧失理智,愤怒便充满活力。
怒是制不服的,犹如那些最优秀的野马,迄今没有任何骑手可以驾驭它们。愤怒是人生情感之河奔泻而下的壮丽瀑布,愤怒是人生命运之曲抑扬起伏的高亢音符。
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愤怒可以使我们年轻。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
1、“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指的是什么?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答:
2.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为什么要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根据文意,请你说出自己的理解。
答:
3.既然愤怒对人有着诸多不利,作者为什么要呼吁“珍惜愤怒,保持愤怒”?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在写法上采用了“先抑后扬”法,先写愤怒的对人不利,后写人应当珍惜愤怒。 |
B.“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一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
C.愤怒“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一句形象地告诉我们,只有愤怒才能使生命充满活力。 |
D.文中写“喜”、写“愁”、写“快乐”、写“孤独忧郁”的目的是为了反衬愤怒的“真实”,“赤裸而新鲜”。 |
E、结尾段“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一句是作者向人们发出呼吁,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当珍惜和保持愤怒的权利。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共21分)
在时间的深处静静飘香
一位美丽的女子乘着一顶精美绝伦、雍容华贵的花轿,吹吹打打地被抬进了兵部右侍郎范钦的家门。轿内端坐的新娘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渴盼。她几次掀起盖头,弓起右手食指,将轿帘轻轻拨开一条缝,透过一线缝隙,向范家大院的深处望去。
在红盖头掀起的那一刻,女子用灵澈的目光迫不及待地去找寻那神秘的天一阁。当她第二天手提裙摆,激动地快速穿过凤竹林,一步一步靠近藏书楼时,却才发现“女不上楼,书不出阁,外姓人不准上楼看书”的禁令。她如雷轰顶般地两腿一软,一个趔趄跌倒在天一阁厚重的背影里。
这位女子就是钱绣芸。
钱绣芸是当时宁波知府的内侄女,才貌双全,酷爱读书。为了能阅读天一阁的藏书,她托太守为媒嫁给了范钦的后人。却因族规的禁止,终生只能仰望那个楼梯而不得上楼。就这样,这一禁令揉碎了一位女子一生的梦想。于是,钱小姐便遥对书阁没日没夜地绣芸草,一棵又一棵,绣得那么专注,直到指尖滴血。这芸草在古代是防止藏书遭虫蛀的一种香草。从此,钱小姐以绣芸草为念,把自己的芳名也改成了“绣芸”。一年又一年,当岁月和渴望渐渐化作女红中的芸草,钱小姐眼眸里的那一半憧憬一半忧伤,如静静流泻的清香,深深地渗透了绸缎上的芸草。
窗下,钱小姐趴在堆满了无数绣芸草的梳妆台前,双手托着腮,一双忧郁的眼神专注地凝望窗外。窗外,滴答作响的梧桐雨穿越了钱小姐的一生,细雨缠绵,一点一滴流淌在钱小姐的心上。她回望自己的点点时光串成花样年华,年华中是对天一阁的步步临近、无限期望与深度失望。族规如刀,无语凝噎。她只得将无限的憧憬尘封于岁月的深处。
钱绣芸对天一阁的渴望日日凝眸,凝眸处是一种对文化的痴情,无论步履怎样艰涩流离,她的目光还是那么专注,哪怕专注的寄托已成幻影,她也要守望终生。
清凉的雨滴浸润在空气里,湿了窗户,钱小姐用纤柔的手指写下思念这个词语。恍惚间那深重的雨雾后面, 她又望见天一阁厚重的影子。她就这么念想着,等待着,憧憬着,不觉已将一生苍凉的时光全部耗尽。她终于在一个风 雨潇潇的夜晚化作了一缕轻烟一缕香魂,静静地飘向了来世的轮回里。
后来范钦的后代在天一阁的对面修建了天一池,假山上有一块石头是位女子的形象,据说就是为了纪念一生未能登楼郁郁而终的钱绣芸。石像上那双望穿秋水的眼睛依然与天一阁遥遥相对。
范钦用《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为自己的藏书楼命名“天一阁”,取“以水克火”之意,祈求书楼免遭火灾。说来也怪,天一阁历经几百年的沧桑竟然未曾引起过一次火灾,成为中国书史上的一大奇迹。天一生水,防住了火,却也锁住了阻隔了一位如水的女人。
寂寂的时光里,当年那纯白的心事缱绻着悲凉的味道。钱绣芸像一只美丽的丹顶鹤,高蹈而来,翩翩而去。从此,天一阁因为钱绣芸而更加熠熠生辉,钱绣芸因为天一阁成了永恒的话题,她是幸还是不幸?天一阁不语,依然以绝世的风姿看光阴如梭穿过。
古朴典雅的天一阁经历四百年的风风雨雨,它那脆弱的木质藏书楼和纸质线装书,承受了岁月的侵蚀,显得有些老迈了,范钦老先生的青铜雕塑也早已锈迹斑斑。竹风月影,啾啾鸟鸣,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中国藏书史上令人神往的一页。天一阁因为范钦和范氏子孙坚守藏书、护书的执著以及他们长久不衰的操守和意志而存在,并成为文明古国藏书界的孤品珍品。它的存在成为一个民族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
范钦在二十余年的官宦途中,足迹几乎遍布大半个中国。有着十五代书香家史的范钦生性爱书,每到一处做官,便刻意搜集当地的各种刻本,无法购买的,就雇人抄录。他又兴建天一阁,将书籍分门别类收藏。图书只要进了范钦的天一阁,犹如石沉大海,这也应了他“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家规。
如果说历史上许多名媛都是因为舍生取义而流芳百世的话,那么她们所取之“义”却各不相同,虞姬追求的是英雄气概,祝英台追求的是爱情至上,李清照追求的是悲情寄托,而惟有钱绣芸追求的是文化品位。从这个意义上说,钱绣芸比起其他名媛而言更伟大、更深沉、更唯一。正是钱绣芸用她的一生追求向我们后人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天一阁的文化魅力所在。
天凉了,秋风吹过天一阁的长林,树叶儿沙沙作响,仿佛是翻动书页的声音,又像是钱绣芸一声声的叹息。一壶茶已尽,一季花已谢,岁月已渐行渐远,钱绣芸的生命亦已化作美丽的蝶衣。她生前徘徊阁下却不能看书、哪怕连采一片芸草奉献给书阁防虫的资格都没有。那种忧伤和惆怅纵使天荒地老也让人心碎血沥。
冥冥之中,她的香魂终于凝固成了一尊石像,永远地坐落在天一阁的对面,可仍与天一阁生死相隔。世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近在咫尺却无缘相见。
绝望的泪水一滴一滴顺颊而下,年复一年,终于汇集成池----天一池,终岁守候在天一阁的对面。在守望中,钱绣芸以一种渐趋终极的姿势诠释着生命的历程和情感的流向,她让自己的灵魂又化作一片片芸草,在时间深处静静地飘香。
守望天一阁,其实就是一位绝世女子对文化品位的一种终生追求。
(选自《散文百家》 2013年03期作者申海琴有删改)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一段从钱绣芸嫁入范家时的情景写起,有何作用?
理解文中的划线句子
⑴窗外,滴答作响的梧桐雨穿越了钱小姐的一生。
⑵它的存在成为一个民族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简要分析文中范钦这一形象的特征。
面对钱绣芸在时间深处的“灵魂飘香”,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悲剧,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胜利,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50字,7分)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共10分 12、13题每题3分,14题4分)
泡水久,手指为何变皱
不论是泡澡,还是洗衣服,时间一长,你会发现你的手指会从饱满圆润变得皱巴巴的,像是一时之间,青春靓丽的少女脸蛋变成了满脸皱纹的麻脸老太婆。这是为何?
一般人都能想到,这是手指皮肤吸水膨胀导致的,但是如果仔细想一想,你会感觉这其中深藏的奥秘:一般的物质吸水膨胀后,会变得结构松散,缩水后,又会褶皱重重,无法回到原来的状态。有的材料甚至会在水中散开,例如纸张会吸水,即使是1毫米厚的纸,也无法做成纸杯,因为泡水时间久了,纸就会漏水,除非给纸杯涂一层防水的膜。但手指表皮虽然会变皱,却照样起到表皮的作用,有效地阻挡着外界的物质(包括水)进入内部,否则,你的手指就不是变皱,而是吸水变胖了。另外,观察一下,往往只是手指或手掌的皮肤在泡水后变皱,其他部位的皮肤并不会这样。
看来,手指的表皮拥有着独特的结构,既不像普通的吸水物质,也不像其他部位的皮肤。科学家研究发现,手指的角蛋白结构竟然与美国宇航局在太空探索时常用的一种材料结构相似!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宇航局的物理学家由肥皂泡现象(肥皂泡由于表面张力的缘故,总是尽可能地缩小自己的表面积)得到启发,利用数学工具,设计出了一种在固定的框架中表面积最小的结构,这种结构被叫做“螺旋回转体”。由于表面积最小,采用这种结构的器材耗材最少,最轻,但却具有很强的抗压抗拉性能。
这种结构由一个个螺旋通道和螺旋面组成,每个螺旋通道都是四通八达,通过一个通道可以进入其他各个通道。进入其中,你感觉像是在钻田螺,又像是在走迷宫。在这种结构中,你找不到任何交叉的面、线。每个螺旋通道都可以穿入导线、电线,采用这种结构的器材,仪器布线是很容易、很整洁的。因此这种结构被广泛用于太空使用的器材设计。
科学家的观察和分析告诉我们,我们手指的表皮角蛋白竟然也是采用了这种螺旋回转体结构扭转的。就是说,角蛋白纤维好像是穿过了螺旋回转体的螺旋通道,纠缠编织成了一种麻花,之后再让螺旋回转体隐形,就只剩下麻花了,这种麻花具有最小的表面积。但是当角蛋白吸水后,扭曲的角蛋白纤维会伸直,每条角蛋白纤维伸直后这种麻花的体积竟然会膨胀为原来的7倍!这膨胀了7倍的表皮当然需要皱一皱才能在手指上摆放得下。
但螺旋回转体麻花的结构还是原来互相纠缠的结构,只是每条角蛋白伸直了而已,因此表皮的功能还是完好的。当皮肤离开水一段时间后,角蛋白中的水分逐渐散失,角蛋白又会变为原来的扭曲状态,于是我们的手指又回到了原来的饱满圆润状态。
(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3年12期,有删改,作者施牧)对手指“角蛋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指“角蛋白”可以吸水,但能有效地阻止水分进入手指内部。 |
B.手指“角蛋白”吸水后会伸直膨胀。 |
C.手指“角蛋白”散失水分后,变为扭曲的状态,手指表面变皱。 |
D.手指“角蛋白”纤维相互纠缠,扭转为麻花状。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螺旋回转体结构中没有任何阻碍,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最短的通道。 |
B.我们面部浸泡水中较长时间而没有变皱是因为面部没有手指“角蛋白”的螺旋回转体结构。 |
C.这种螺旋回转体结构因为布线方便快捷,已经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电器设备中。 |
D.角蛋白纤维吸水后膨胀伸直,原来的麻花结构也随之改变。 |
这种螺旋回转体结构有怎样的特性?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最美的风景,总在未曾到过的地方。
读过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内容提要】莫泊桑的《乡村故事》讲述了农民蒂瓦施夫妇经受住了城里贵妇人出高价想收养她孩子的诱惑,而他们的邻人瓦兰夫妇却为了生计以每月100法郎的高价“卖”了自己的孩子。前者以没有卖掉孩子而自豪,得到了乡邻的赞誉,却过着贫穷的生活;后者虽然“不愁吃喝”,却不得不长期忍受邻居的冷嘲热讽。许多年过去了,被卖到城里的孩子让•瓦兰衣锦还乡。
选段:
夏洛站在自家的破屋门口看着让•瓦兰走过。
晚饭时,他对两位老人说:“你们那会儿可真蠢,居然让他们抱走了瓦兰家的孩子!”
他母亲固执地说:“我可不想卖掉自己的孩子。”
父亲沉默不语。
儿子又说:“送给这样的人家并不坏呀。”
蒂瓦施老爹含着怒气一字一顿地说:“你是不是责怪我们把你留了下来?”
年轻人粗暴地回答道:“不错,我怪你们,你们可真是呆子,像你们这样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幸,你们使我不得不离开你们。”
女人对着面前的盘子失声痛哭,她边抱怨边喝菜汤,勺里的汤洒了一半。
“累死累活地拉扯这些孩子!”
年轻人怒吼道:“我宁可不生下来也不愿像现在这样活着。刚才我看见那人时,真气极了,我对自己说:‘本应该是我。’”
他站起身:“听着,我觉得我最好走,因为我会一天到晚地埋怨你们,给你们的生活带来痛苦。你们知道,为这件事我永远都不会原谅你们。”
两个老人惊呆了,一句话都说不出,老泪纵横。
他又说:“不,这样想太残忍了,我还是到别处去谋生吧。”
他打开门,一阵欢声笑语闯了进来,这是瓦兰家在为他们归来的儿子大摆宴席。
夏洛跺了跺脚,转身对他的父母吼道:“乡巴佬!”
说完他就消失在黑夜中。谈谈所选文段是如何塑造夏洛这个人物形象的。(6分)
你怎样看待蒂瓦施夫妇的做法?(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幼虎
舒展
①在吼叫的大型猫科动物中,在我国国画中,我最欣赏的是老虎。它浑身猛气,威武雄壮,一声长啸如天谷来风,与拉大旗做虎皮的装腔作势形成迥然不同的效果。
②幼虎从出生几个月开始就跟随母虎夜间巡行,或游泳,或亲昵,或捕猎,或偷袭,很快学会了独立生活的本领。两岁时,它就可以离开妈妈在山林之间自由来去了。母子分离,好似无情,实则依依。“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鲁迅《答客诮》)
③可是,生长在非洲大陆自然保护区的国家大公园里的幼虎,与羚羊、野猪、小鹿……群居嬉戏,和睦相处,捕获猎物的本能退化了,豪雄的长啸也失传了,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猫科成员。生长在动物园里的幼虎,比自然保护区里的幼虎更懒惰无能了,它成了孩子们的参观对象,惟一的乐趣是等待饲养员送来大盘大盘的生牛肉,成了只知傻吃黏睡的大狸猫。生长在马戏团里的幼虎,完成一个训练动作,得到一点赏赐,从科班演员到动物明星,成了马戏团里机敏伶俐的摇钱树。
④相比之下,我更钟爱靠自己在野外生活的幼虎。
⑤地球是一个大村落,生物之间和为贵,不能把动物界的生存竞争弱肉强食搬用到人类社会中来。人类越是走向文明,人性中的兽性就会变得越少;但是人类在走向文明的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与互助的程度,也会随之而加剧扩充,在捕获知识、消化知识、独立思考、善于创造的能力方面,谁出类拔萃,谁就是竞争中的优胜者。而且,优胜者的价值,是随着他们为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价值与日俱增的。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然而巨著《资本论》的稿费却不够他买烟抽。“伟大创造物的价值与价格的背离,是与人类文明进步背道而驰的。”但是,一个正义、平等的社会,必须为高智能的创造者提供公平竞争的条件,提供有教无类的智育成长环境,然而,谁能成为最有竞争力的强者呢?打个比方说,是在国家自然保护区、动物园、马戏团里的幼虎呢,还是生长在山林野外的幼虎呢?
⑥智育、德育如此,探险精神就看得更清楚了。在中国历史上,出了张骞、郦道元、玄奘、徐霞客、郑和这样一些探险、旅行和航海的大家。但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败,中国在这些领域里连小家也均付阙如了。每当看到国外的体育竞技,我总是情不自禁联想到幼虎的野性精神,比如徒手攀岩、摩托车越野、汽车拉力赛、跨远洋游泳、田径、拳击、冲浪、跳伞、高山滑雪、四项铁人赛……中国人何日能进入这些项目并拿到名次?至于中国足球,我想,药方诊断书都可订成高文大典,用不着我来饶舌了吧。
⑦中国的一大特产是:儒。它是从术士分化出来的。儒者懦也,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死于市;正心诚意,修身养性,非礼勿动;父母在,不远游;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些把人驯服成羔羊的教条,即令是真的幼虎,也都被捆绑成小猫了。
⑧每当我看见日本小学生在严冬季节照样穿短裤在雪地里顽健地嬉戏时,看到欧美的孩子十几岁就课余打工自己挣钱时,再看看中国的一些独生子女不禁感概系之。中国孩子大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贫家尚且出娇子,遑论暴富起来或几代达官的家庭,一代胜过一代,不是仅仅指生活享受,最主要的是在出强者、出人才方面要一代超过一代,这样才不致成为或“温室里的花朵”或“应考机器”或“两脚书橱”或“禄蠹新贵”。对于一茬又一茬、一浪高一浪的“追星族”、“发烧友”的后备军的迅猛扩大,积极的一面姑置不论;如果从消极方面看,未必不是历史上幼虎成为小猫的新的变种。再加上缺乏公平竞争的社会机制,有些生于温柔乡,长于富贵场,离了父母的庇护就活不了的簪缨少年,将来会不会成为浮浪子、闲人、恶少、莠民、纨绔与衙内,实在是很难说的。
⑨野外幼虎昼伏宵征于林间溪泉,双目如电,独往独来,狐狼不敢近,蛇蝎不可拦,多么自由,何等自在!被驯化了的虎,可以活到25岁,而野外的虎只能活10岁,在窝窝囊囊与堂堂正正之间,年轻的朋友,你选择哪个?写出文中划线的句子中四个词语的含义。
①“温室里的花朵”指
②“应考机器”指
③“两脚书橱”指
④“禄蠹新贵”指作者不太喜欢的是哪三类幼虎?作者对它们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作者在第⑤段写到马克思创作《资本论》一事,用意是什么?
纵观全文,请简要概括野外幼虎的野性精神的内涵,并结合现实,谈谈野外幼虎的野性精神对我国青少年培养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