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金黄的衰草
北风
(1)这一片土地,是草铺成的。芳草萋萋,要让多少人为它歌颂。然而,到青草衰败时候,那一地的金黄,我们又都是如何感想和如何对它动情的?
(2)草芥与我们最为亲密的,要算稻麦菽稷之类。那一地的水稻,初时绿油油长。风吹来,一地里的墨绿滚动起来了,互相推着连绵地向前去。收获时,水稻便不一样了,眼看着一点一点地泛出了黄澄澄的颜色。起先是稻穗儿隐隐地黄起来,到穗子都立不住身,谦恭得弯成金色的钩子时,这稻秸秆也黄透了。碧波换了金涛,原来成熟就是对于青葱的脱离。成熟了,自然也就金黄了,恰恰金黄又是衰萎的象征。这样的衰草,因为有了金黄的颜色和金黄的丰获,自会灿烂无比了。到收成的场地去看,一边是金黄的谷子,一边是金黄的草秸,这样的情景无处不见。金色的麦子的香掩也掩不住,麦秸秆灿黄的色彩同样自己要扑腾起来。农人的连枷正在扑打着麦秸秆,这麦秸秆编织成的金戒指就已经闪闪地戴在打枷女人的手指上了。
(3)芦苇是乡下沟河边一枝别样的水草,再普通不过了。农人称呼它,先是叫“芦青”,听得山有一份怜爱。春头上,一茎芦芽刚从河边爆出来,被哪一个娃子踏断了,农人会追赶着像非要打断了人的脚跟似的。青青芦苇,给乡野添了诗情,芦叶可以折成小舟,做成哨片,或者包粽子。然而许多用处,是在“芦青”被人们直白地改口叫作“芦柴”以后。萧瑟的冬天,芦苇除头上晃着白色的花朵以外,一身变成为金黄色,自身也全干枯了。风过,互相撞着、蹭着,“簌簌簌”地脆响不绝。那时候,芦花絮絮扬扬,绵软得自己要轻飘飘,摘了赶紧做芦花蒲鞋去。砍下芦苇秆,纵里竖里地编织成芦笆、芦门、芦顶,搭得成一间安全的居室。芦蔑制品,畚箕、筐子、芦扉,便是收获金黄谷子的工具。几捆芦头藏起来,来年搭成菜棚子,日常草芥又攀缘着要郁郁葱葱了。就是成一把火,灶肚里“哔剥”响,火苗“嗤嗤”地直掠锅的底。芦苇从青里走出来,枯黄着,却也金黄着,受用正在终了的衰落之中,而一茬芦苇的终了,却也正好开始了一茬芦苇的新生。听那北风里摇响的一沟沿芦苇,人心因此也闪亮辉煌起来了!
(4)有时看那些日常说的真正小草,在田野上匍着,伏着,仰着,也是要生激动的。风里雨里,日里夜里,小草依靠着也掩护着泥土地,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绿着。小草枯着的时候,大地铺金黄色了。阳光下,都要耀眼,还会起暖意。手碰上草去,觉得软熟、温和。一屁股坐下,恰好垫着你了。躺下也无妨,轻软细柔,直看苍穹。想不到的是,一个冬天,干枯的草秸不离开地面,也不腐败,仍然如绿草时候,覆着盖着泥土。到春天,雨水勤了,草根上添了新的生命,或者草籽发芽了,衰草才渐渐烂去。原来,衰败只是一种表象,甚至是一种精心精意的掩饰。金黄色底下,护着草根和草籽,护着长草的泥土,有绿色的孕育和衍生,欣欣向荣着呢。
(5)葱绿和金黄,或许就是大地乃至生命的两种主要色块,那也是一种周全。我们在这片地上走着的时候,我们在歌颂绿色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同时歌唱那一片金黄色。面对铺天盖地的衰草,我们都可以停下脚步,然后站立定了,向它们致以敬礼。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也会觉得日常里大家拿了小草比喻大众和比喻咱们自身,是再恰当不过了。
1.人们历来歌颂充满生气的萋萋芳草,作者却偏歌颂衰败的青草,试分析其原因。(4分)
2.文中描写了哪几种衰草,写出了它们的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6分)
3.试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6分)
①听那北风里摇响的一沟沿芦苇,人心因此也都闪亮辉煌起来了。
②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也会觉得,日常里大家拿了小草比喻大众和比喻咱们自身,是再恰当不过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借对衰草的歌颂,宣扬了一种为他人的幸福能够贡献自己一切的精神。 |
B.在作者的笔下,水稻、芦苇和小草都充满了灵性,水稻懂得谦恭,芦苇善解人意,小草知道掩饰,这些拟人化的描写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
C.农人的生活虽然十分贫乏,但他们对生活要求并不过分,能有一个麦秸秆编织成的金戒指就已经十分满足了,因为这是衰草带给他们的财富。 |
D.与描写水稻的牺牲自我不同,作者在描写芦苇和小草时,更表现了他们在牺牲自己的同时正孕育着新的生命,预示着来年的蓬勃生机。 |
E.作者将衰草的金黄与青草的萋萋对照着写,认为我们应该更赞扬衰草牺牲自己的精神。住衰草面前,青草不值一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抗生素的“末路来生”
楚云汐
20世纪40年代,许多人做完阑尾手术后却没能活过来,但让这些人丧生的并不是手术本身,而是随之而来的病菌感染,在那个没有青霉素的年代,医生们对那些感染束手无策。不过,青霉素等抗生素出现后,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因此,抗生素是很多病人的救星,自从有了它们,许多绝症变成了可以轻松治愈的普通病症,比如肺炎等,而人类的寿命也因此得以延长。
可是现在,由于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抗生素发展正在逐渐走向尽头。未来,我们甚至有可能重新退回到抗生素没发明之前的时代,仅依靠最原始、最天然的抗生素来帮助维持我们的生命。
实际上,关于抗生素危机这件事,早在1945年就曾有人提过,而此人正是青霉素的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他在领取当年诺贝尔医学奖时警告世人说,如果人们缺乏科学常识,造成抗生素使用不当,那么,就会让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从而引发严重后果——不幸的是,这事儿让他言中了。现在,抗生素的耐药性成了困扰医学界的巨大难题,而造成此后果的最主要原因正是抗生素的使用不当。
一个医学常识是,抗生素可以用来对抗细菌,但对病毒无效,可是,许多患了病毒性感冒或者流感的病人都要求医生给他们开抗生素处方。而为了尽快摆脱患者的纠缠,增加自己的收入,医生们常常会如他们所愿——反正,开出无用处方的医生不会受到处分,而那些使用抗生素对抗病毒感冒的病人也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可正是这样滥用抗生素,才使得人体细菌百炼成钢,产生了抗药性。有时,即使医生遵守规范开出了抗生素,相当多的病人不按时、按量、按疗程服药,这同样会给细菌提供适应环境、伺机还击的机会。另外,在世界上很多地区都可以轻易获得人们想要的抗生素,而这进一步增加了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几率。可以说,那些“超级细菌”都是在这些机会中悄悄诞生的。等人类发现它们时,为时已晚。
而且,抗生素使用不当的范围并不仅仅限于人类本身,在动物身上滥用的抗生素数量也大得惊人。而人类这么做却仅仅是因为想让牲畜健康地快速生长,从而提高产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做法对降低肉价有利,但是却在无形中为病菌提供了更多产生耐药性的温床。
如今,随着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病原体越来越多,科学家终于重视起这个问题来了,在抗生素日渐枯竭的今天,科学家正在研发一种群体阻断药物——这种药物并不杀死病菌,而是阻止它们发动攻势,但是遗憾的是,现在这些药物还不能应用于临床,所以指望它们立即见效是不明智的。
不过,另一些科学家另辟蹊径,他们想到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慷慨帮助。我们都知道,新鲜的空气和阳光对人体有益,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们还是最天然的抗生素。穿窗而入的新鲜空气不仅能够稀释空气中病原体,还能有效地杀死它们,而阳光不仅同样具有杀菌作用,还能促进人体制造维生素D,使人自身的免疫系统得到增强。事实上,在人工抗生素没流行之前,很多医院利用新鲜的空气和阳光获得了好处。虽然与强有力的人工抗生素相比,空气和阳光的作用不显眼,但我们对它们视而不见,或者完全放弃显然也是不明智的。
(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4年3期)下列对于“抗生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抗生素的出现让医生有了应对术后病菌感染的方法,而在抗生素出现以前,术后病菌感染让 医生束手无策,甚至令病人丧命。 |
B.抗生素的发展会因细菌的耐药性变强而逐渐走到尽头,作者预测,我们甚至有可能退回到抗生素发明之前的年代,而仅靠最原始、最天然抗生素杀灭细菌。 |
C.抗生素在动物身上的滥用,一方面能让牲畜健康地快速生长,提高产量,另一方面却于无形中为病菌产生耐药性提供了条件。 |
D.在抗生素没有流行的时候,新鲜的空气和阳光已经被医院用来杀灭病菌。但现在的人们,已经完全不知道它们的医学效用。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患了病毒性感冒的病人要求医生给他们开抗生素处方,他们服用抗生素对他们的病症并没有作用,反而会增强体内细菌的抗药性。 |
B.医生之所以会按照病人的要求给他们开抗生素处方,一方面是使用抗生素对抗病毒并不会有生命危险,一方面是可以增加自己的收入。 |
C.人体细菌会因病人滥用抗生素而产生抗药性。而医生遵守规范开出的抗生素,只要病人按时服药,细菌就不会有伺机攻击人体的机会。 |
D.人们能轻易获取抗生素是细菌抗药性增强的原因之一,这一因素也导致了一些“超级细菌”的产生。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生素出现后,包括肺炎在内的多数绝症都可以被轻松地治愈。抗生素的使用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也使人类的寿命得以延长。 |
B.青霉素的发明者弗莱明早在1945年就提出了抗生素可能面临的危机,可是他的警告却没有被人们重视,以致危机真的出现了。 |
C.科学家们已开展一种群体阻断药物的研发,这种药物虽不能杀死病菌,却能使病菌不危害人体,这些药物现在还未应用于临床。 |
D.新鲜的空气和阳光是天然抗生素,它们都能帮助杀死致病病菌。此外,阳光还能促进人体制造维生素D,从而有效增强人体免疫力。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李小文:特立独行的布鞋院士
这几天,院士李小文颇有些苦恼。被强推到聚光灯下的不自在,源自他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座的一张照片走红网络。4月18日,这张照片被贴到人人网上,照片里,蓄着胡须的李小文穿着黑色外套,没穿袜子的脚上蹬着一双布鞋,不经意地跷着二郎腿,低头念着发言稿。
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形成的强烈反差,让网友惊叹,“一派仙风道骨,完全就是古龙笔下的侠士。”李小文传奇的经历一层层被剥开,网络上充满了排山倒海的惊叹之声。有网友说,照片里的李小文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低调、沉默,却有着惊人的天分和盖世神功。而在照片的“背后”,熟悉李小文的人却觉得莫名其妙,作为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李小文在学术界早就是人尽皆知的“技术宅”和“优质叔”。,
“扫地僧”的修为
貌不惊人,盖世神功。这是网友认为李小文像<天龙八部》里扫地僧的理由。
在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谢云看来,李小文是国内遥感界泰^斗级的专家。但第一次见面让谢云很意外。当时,学院里一名老教师即将退休,为了让学院在遥感领域进一步发展,领导邀请了在中科院遥感所的李小文,“那时他才53岁,已经有那么多成果了,在我们眼里那就是偶像”。
一天,谢云下楼时,发现迎面上楼的男子穿着白衬衫黑裤子,手里拎着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半圆形黑包,脚上是一双布鞋,“特别土,我还想这人来我们这儿有什么事,别人告诉我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小文”。
偶像的这身装扮,让谢云很意外。他后来听同事讲,李小文第一次到学院报到,就因为这身装束,:被门卫挡在了外面,以为他是来推销的农民。
在学生王易的印象里,每次见到李老师,脚上都是一双布鞋,甚至裤腿也会挽起来,和网上流传的照片几乎一模一样。她纳闷,为什么这一次老师会出名,“这些都是我们见惯了的”。
“扫地僧”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在学术上的修炼和勤勉。2005年,李小文在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做所长,白天在研究所上班,晚上回北师大做课题。
地遥学院晚上11点关门,李小文经常忙到很晚,每次回来都要叫值班室帮忙开门。李小文去找系主任,当时有个口号是“要把北师大办成国际一流大学”,他问系主任,“咱不是要办成国际一流大学吗?你在美国时,看哪个国际一流大学晚上11点钟就把门锁了?”后来院里开会,把钥匙分给了李小文一把,再也不影响他忙到半夜了。后来,李小文接连承担两个大的国家项目,作为其中的首席科学家,忙到2011年,累得生病住进了医院。对于这次住院,谢云觉得是李小文太不关心自己。他的两个女儿在国外读书,妻子也在国外,独自在家,没有严格的作’息规律,一天到晚吃点米粥、咸菜就行。在谢云印象里,李小文此前还住过一次院,医生诊断结果是营养不良,“这个年代了,院士还能得营养不良?”
爱打赌的教书匠
李小文做的是遥感基础研究。波士顿大学地理系主任st黛皤文教授肴证硷,李小文是这一领域最顶尖的两三位科学家之一。除了很多被广泛引用的研忽论变~彝瞪文薨rK ,d噌学生。有人曾问李小文喜欢带什么样的学生,李小文的观点是i有教毒攀蓼‘f史翼愿意跟我念书的,我都愿意带”。
学生胡荣海说,李小文在讲解遥感知识时,特别擅长比喻,遥感观测力学中有“尺度”效应,李小文是这样解释的:观测就和看美女一样,太远了什么都看不清,太近了看到她的毛孔又不美了,只有不远不近时,才是最美的。
他善于用古诗词解释复杂的遥感理论。谈到遥感的优势,李小文引用苏东坡《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到遥感的大气纠正,他引用“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冬心的诗:“夕阳方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讲到自己的成名作“遥感几何光学模型”,他说其实就是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草直生,远看绿色浓郁,但站到近处看,绿色就没有那么浓密了。
李小文喜欢和学生打赌,学生们也知道,老师和自己打赌另有用意。他从来不反对学生的意见,哪怕是特别幼稚的想法,他也会让学生试一试,而打赌更能坚定学生尝试的决心。
有一次,一名学生在实验观测中发现,太阳可以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李小文起初认为这有悖于人们的常识,为了给学生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他就和这个学生打赌。师生俩分头查阅资料,仔细论证。最终,学生赢了老师。
他曾在博客里提到“老师合格的标准”:就是让学生做自己的掘墓人。他举了一个例子,“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反而成了自己(彩卷)的掘墓人。这有什么不好呢?如果柯达吃了亏,那是自己转轨太慢。”
(节选自《新京报》,有删改)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为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李小文的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形成强烈反差,他早就是人尽皆知的“技术宅”和“优质叔”。 |
B.李小文接连承担了两个大的国家项目常常要忙到半夜,没有严格的作息规律,饮食上也不注意,累得生病住进了医院。 |
C.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谢云第一次见到李小文时,感觉到他特别土,他的装束就像一位来推销的农民。 |
D.在李小文的心目中,“老师合格的标准”就是让学生超越自己,做“自己的掘墓人”,他认为,如若说自己被学生超越,那恰恰是老师“转轨太慢”。 |
E.李小文在讲解遥感观测力学中有“尺度”效应时,将观测与看美女相比,认为只有不远不近,才能产生朦胧之美,达到最好的效果。有的网友为什么认为李小文像《天龙八部》里“扫地僧”?请简要说明理由。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李小文在教学方面有哪些独特之处。
这篇传记的题目是“李小文:特立独行的布鞋院士”,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特立独行”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跪拜:从表达礼敬到自示卑贱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跪礼的涵义在唐宋之际发生了重大的嬗变。唐宋之前,中国是没有椅子的,只有一种叫做“胡床”的坐具,是贵族才使用的奢侈品。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席地而坐。我们现在熟悉的高型坐具,如交椅、靠背椅、高凳等,都是在宋代才开始普及开来的。唐代时虽然已出现椅子,但应用不广,只限于贵族与士大夫家庭。
高型坐具的出现,改写了中国传统的礼仪方式。在席地而坐的先秦时代,中国人通行跪拜礼,跪拜是自然而然的,因为正规的坐姿就是双膝跪席,跪礼不过是挺直上身,再配上手部与头部的动作,如作揖、稽首、顿首,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而对方也须还礼答谢。这个时候的跪拜礼并没有包含尊卑之意,臣拜君,君也拜臣。跪拜只是相互表达礼敬与尊重。
秦汉以降,君臣之间方有尊卑之别,体现在礼仪上,臣拜君,君不再回拜,但尚要起身答谢。到椅子出现之后,中国人席地而坐的习惯发生改变,跪拜的动作更是带上了强烈的尊卑色彩——从椅子上到地上跪拜对方,显然透露出以卑事尊的味道。
也因此,除了“天地君师亲”,宋人基本上不用跪礼,迎别待客一般都是用揖逊、叉手之礼。宋朝臣对君,当然也有需要隆重行跪拜礼的时候,但那通常都是在极庄重的场合与仪典上,如每年元旦、冬至日举行的大朝会、三年一次的郊祀大礼,自然是极尽繁文缛节。至于君臣日常见面礼仪,当是揖拜之礼。
从元朝开始,带屈辱、卑贱性质的跪礼才推行开,清廷更是变本加厉,不但大臣奏事得跪下,皇帝降旨宣答,众臣也必须跪着听训。至此,跪礼原来所包含的向对方表达礼敬与尊重之意已经淡化,而下跪者自我示卑、示贱之意则日益凸显出来。
从宋至清,跪礼的变迁,不过是时代精神蜕变的投影而已。如果比较宋代与清代的精神风貌,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宋代士臣敢振言告诫皇帝:“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至于廷争面折之事,更是不胜枚举。而清代的士大夫已经全无宋人风骨,竟以获得在圣上之前自称“奴才”的待遇为荣。
士大夫已是如此,草民更不用说了。宋代的平民见官,尽管也讲尊卑有序,但大体上还可以维持尊严,见多识广的京城之民,更是不畏官长,常抓着官府的短处不放,跟官长争长短,也不给官长好面色看,急了就写检举信,或者到京师的直诉法院——登闻鼓院控告。而清代的平民,不但见官得先跪拜叩头,老百姓向衙门呈交诉状禀词,都以“蚁”或“蚁民”自称,官府称呼其治下小民,也直接叫“蚁”。人民在官府面前表现得如此卑贱,只怕是前所未见的。
古人说,“礼者,时为大”。礼仪的应用,还是以顺应时宜为第一要义。基于此,支持对跪拜礼的恢复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有删改)下列具体语境中的跪拜礼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覆灭后,文天祥被元人俘至大都,文天祥向蒙元丞相博罗只长揖不跪拜,既表现他不向敌人屈服的民族气节,又体现了中国文化基本的待人礼节。 |
B.当前古装戏从春秋剧到清宫戏,朝臣见到天子一律伏在地上叩头三呼万岁,君主高高在上岿然不动,这是违背跪拜礼的传统的。 |
C.《红楼梦》中元妃省亲,当元妃凤辇到荣国府门前,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一律跪拜叩头,起身迎元妃入堂后,元妃再请贾母上座,拜见祖母,这是先行君臣之礼,再行家族之礼。 |
D.西汉的张禹,曾是汉成帝的授业师,后任宰相,治理出西汉后期少有的中兴盛世。致仕家居后病重,成帝亲自探望,并在张禹床前行跪拜之礼,表现成帝对功臣的体恤。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在先秦时代,跪拜是人际之间通行的礼仪,就是正常的坐姿,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而对方也须还礼答谢,因此没有尊卑之别。 |
B.唐宋之前中国没有椅子,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席地而坐。唐代时虽然已出现椅子,但应用不广,只限于贵族与士大夫家庭。 |
C.宋朝君臣之间除了极庄重的场合与仪典,臣子对君王才实行跪拜礼,一般日常见面只是行揖拜之礼。 |
D.宋朝大臣敢于告诫君王天下非君王一人之天下,敢于当面指责君王过错,而清朝大臣已经由臣变奴,甚至以获得在圣上之前自称“奴才”的待遇为荣。 |
下列对具体情境中的跪拜礼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元朝以后直至清朝,跪拜礼由过去表示对对方的礼敬与尊重之意渐渐变成君王现实威严或者臣子自我示卑、示贱之意。 |
B.秦汉以后直至唐宋,跪拜礼渐渐由人与人之间正常礼节交往带上了强烈的尊卑色彩,这体现了时代精神的蜕变。 |
C.宋代百姓在官员面前大体上能保持自身尊严,更是不畏官员,敢于跟官员较长论短,甚至向上一级部门申诉,而清朝百姓见官须跪拜叩头并自称“蚁”或“蚁民”。 |
D.在跪拜已含有强烈的尊卑含义之后,人们从下跪的动作自然而然地就会联系到“屈辱”“卑贱”,这时候再来提倡回复跪礼,肯定是不合时宜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创造奇迹的人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的稀土资源占世界已知储量的 80%,其地位可与中东的石油相比,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把我国的稀土优势发挥出来”。
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徐光宪便是这样一位致力于我国稀土科学研究事业的科学家。采用徐光宪院士科研成果生产的单一高纯稀土大量出口,让那些曾经无视中国“稀土大国”地位的国家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中国高纯度稀土使国际单一稀土价格下降了30%-40%!现在,中国生产的单一高纯度稀土已占世界产量的80%以上,一些长期霸占世界市场的稀土“垄断国”不得不减产、转产甚至停产,一股中国旋风在世界稀土市场上雄劲地刮了起来。徐光宪院士在这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被外国同行称为“中国冲击”!
徐光宪1920年生于浙江绍兴,1946年徐光宪考入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一学期后转至哥伦比亚大学,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导师竭力留他在哥大任讲师。就在这时,抗美援朝开始了,美国即将通过法案,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1951年,徐光宪携夫人高小霞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几经艰难终于回国,到北大任教。
几十年来,徐光宪始终把国家的需求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1972年,北大化学系接受了一项紧急任务——分离镨钕,纯度要求很高。徐光宪接下了这份任务。这已是徐光宪第四次改变研究方向了。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尝试。镨、钕都属于稀土元素。稀土元素一共有17种,它们的化学性质极为相似,犹如孪生兄弟一样,要将它们一一分离十分困难,而镨钕的分离又是难中之难。徐光宪顶住了各界的质疑,打出了一个接一个“漂亮仗”——他建立自主创新的串级萃取理论,推导出100 多个公式,并成功设计出了整套工艺流程,实现了稀土的回流串级萃取。他率先办起“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使新的理论和方法广泛用于实际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稀土工业的竞争力……
徐光宪在量子化学、核燃料化学、配位化学等方面均作出了重要的科学贡献。他广泛积累资料,去粗取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他认为创新是科研的灵魂,但又不是高不
可攀的东西。各门学科表面上相差很远,但其内在规律和研究方法往往可以相互借鉴。把其他学科中的概念、方法移植到本学科中来,就是创新。
谈起自己的科学成就,徐光宪院士总是认真地说:“我的工作都是团队集体的工作,我只是其中的一名代表而已。他们早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我最大的安慰和自豪。”几十年来,他不仅培养了近百名博士生和硕士生,还为我国稀土产业界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现在北大稀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的学生中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
近年来,他仍然密切关注新世纪的学科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颇有见地和创新思维的论文和报告;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奔赴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和四川攀西冕宁矿区考察;他还先后多次为我国稀土资源的优化利用、环境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意见……
谈到我国的科技发展,徐院士充满信心:“我们中国人既有智慧,也很勤奋。今天上午的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指出,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工作、不断创新,我们就可以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被外国同行称为的“中国冲击”是说中国生产的单一高纯度稀土已占世界产量的80%以上,一股中国旋风在世界稀土市场上雄劲地刮了起来,占据了整个世界市场。 |
B.几十年来,徐光宪不仅自己做研究兢兢业业,而且很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稀土产业界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 |
C.徐光宪作为科学家多次改变研究方向,“哪里需要哪里跑”,说明他总是委曲求全。 |
D.稀土元素种类繁多,它们的化学性质极为相似,要将它们都分离十分困难,而镨钕的分离又是难中之难。 |
E.徐光宪在他的论文中常常很谦虚地夸耀年轻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年轻人在科学领域的优秀表现使徐光宪感到安慰和自豪。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文章体现了徐光宪的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伟大的科学家首先是一位爱国者。徐光宪院士有哪些爱国情结?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身价
欧·亨利
傍晚,一位身穿灰色衣服的女孩,又来到了小公园安静的角落里,坐在一张长椅子上开始读书。她的脸看起来很秀气,衣服却很普通。小伙子知道,这一段日子,她每天都是如此。
小伙子慢慢地走到她旁边,就在这时,女孩手中的书滑落到了地上。小伙子顺势捡起书,礼貌地递给她,寒暄了几句后,就静静地站在一边。
女孩看了一眼小伙子,一身俭朴的衣着,一张并不引人注目的脸。
“坐下吧,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光线太暗了,看不了书,我愿意聊聊天。”
“你知道吗,”小伙子说,“你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女孩,我昨天就看见你了。”
“不管你是谁,”女孩冷若冰霜地说,“都得记住,我受过良好的教育。”
“对不起,”小伙子说,“都是我不好,我太冒昧了,我的意思是,来公园的女孩很多,你知道,当然,你不知道,但是……”
“我当然知道。还是谈点别的吧,讲讲这些来来往往的游客,他们要去哪儿?为什么那么匆忙?他们高兴吗?”
小伙子一下糊涂了,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之所以经常来这里,就是因为在这里可以和游客们近距离地接触。我跟你讲话,就是因为我想找一个天性善良,对钱看得很淡的人聊一聊。你不知道,我太讨厌钱了,也讨厌我周围那些腰缠万贯的男人。我不喜欢珍珠宝石,对游山玩水也没什么兴趣。”
“可我总是认为,”小伙子说,“钱是个好东西。当你有了一百万之后,就只好兜风、看戏、跳舞、赴宴去了。我可不想过这种日子。”
小伙子诙谐地看着女孩,说:“我很喜欢研究和探听你们富人的生活。”
“有时候,”女孩继续说,“我想,如果我要恋爱,就要爱一个普通的小伙子——告诉我,你是干什么的?”
“我就是个普通人,但是我希望我能出人头地。你刚才说的话当真吗?你会爱一个普通人?”
“当然啦!”她回答。
“我在一家小饭馆工作。”小伙子说。
“该不会是个跑堂的吧?”女孩问。
“差不多。”
女孩马上看了看手表,然后站起身,说:“你怎么还不去工作?”
“离上班时间还有一个小时呢。我们,我们下次还可以见面吗?”
“不知道……哦,我得走了,晚上我还要去赴宴,还有一个音乐会,司机在等着我呢。”说到这里,她朝公园门口的那辆白色小轿车指了指,“那是我的车。”
“我看到了。”小伙子羡慕地说。
“再见!”
“天晚了,”小伙子说,“不太安全,要不,我送你?”
“谢谢,你还是再坐一会儿吧。"说完,女孩朝着公园大门走去。小伙子看着女孩的身影,不紧不慢地跟在她后面。
到了公园门口,女孩从那辆白色小轿车旁走了过去,横穿马路,走进一家小饭馆,打了卡,然后换上侍应生的制服,开始工作。
小伙子在街上慢慢地走了一会儿,然后,径直走近那辆白色轿车,钻进去,对司机说:“去夜总会,亨利。”
(选自《中外微型小说鉴赏》,有删节)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读后给人带来一种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这也是这篇小说最大的魅力。 |
B.小说开头男女主人公依次出场,只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并不点明人物的具体身份,目的是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 |
C.欧·亨利的小说一般具有讽刺味道,这篇小说实际上是在嘲笑这个小伙子装得像富人一样,讽刺了装腔作势的人。 |
D.本文的结尾显示了欧·亨利的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感到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
E.欧·亨利的这篇小说技巧性很强,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勾勒矛盾,而情节的设置显得有些逊色,缺乏戏剧性。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小说中女孩和小伙子的形象特点。
这篇小说结尾有什么特点?前文对这一结尾作了哪些铺垫?
谈谈小说的标题“身价”与主题的关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