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孔孟
黄仁宇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巨大的影响。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他的低水准平等思想——例如“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及“省刑罚,薄税敛”,在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事实的需要。                                               
9.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  (5分)

A.孔子在衣食方面还有所挑拣,但孟子提出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却更具有平等思想,虽然这种平等思想和孔子相比是属于低水准的。
B.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靠学习和自我约束,又要靠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的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纯粹是由自我产生的。
C.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性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剧烈的,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
D.自宋朝以后,《孟子》就取代了《论语》,成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和科举取士的标准,从此以后,对中国的思想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E.孔子没有直接提出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可以间接地看出他认为人性本恶;而孟子则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
10.第2段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答:                                                                     
                                                                          
11.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分三点对此概括说明。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题画诗,是紧紧围绕着某幅特定的绘画作品而创作的诗。它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家的独创,在繁花锦簇的诗歌园地中独放异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无数天才的文学艺术家们,将诗以高超的书法题写在画幅上,再加之以精工的印章,与绘画形成完美的艺术形象,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所没有的。
由于绘画题材丰富多彩,多种多样,题画诗的内容也极为广博纷繁,或咏写花草树木,或咏写山水田园,或咏写鸟兽虫鱼,或咏写人事季候,或咏写纸笔楼阁,等等,但就其思想倾向而言,大约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生动形象地再现画面的形象,深刻地开掘出画面的底层意蕴,描写出画面应该具有而又画不出的诗意,即所谓“画之不足,题以发之”。这样的题画诗,不仅是“画中之画”,而且更具有“画外之意”了。如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诗不仅生动地再现了画面上的景象,而且还写出了画外意,丰富了原画的意境。一、三两句描写画面的实景,但第二句说春天江水之暖是鸭子最先知道的,第四句说正当蒌蒿芦芽生长之时,美味的河豚鱼在长江中逆流而上了,这是画面上没有的,也是任何高明画师画不出来的,但苏轼却凭借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写出来了,使整个画面充满了春意和生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可谓是“画之不足,题以发之”的妙诗。
二类是借观看绘画赞美高洁的品格,抒写人生的感悟,表达艺术体验和对文学艺术的真知灼见。如果说上一类诗基本上属于题中应有之意,这一类诗则是借题发议,借题发挥。如元代王冕《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后二句借墨梅抒情。这既是咏梅、赞梅,更是诗人高尚人格和美好情操的真实写照。这发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感染着、启迪着每一个读者。
三类是借题画怀古伤今,讽刺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抨击浇簿的世风,抒发对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深忧。如果说第二类作品的借题发挥,尚属于作者自身范围的话,此类则又扩大到社会现实,具有更深广的思想内容。如黄庭坚《题竹石牧牛》:“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这首诗的牛砺角牛斗是有深刻寓意的。北宋后期,党争激烈,两派互相倾轧,而黄庭坚则主张削除党争,两派共理国政。对于党争,他感到痛心和不安,便借着这幅画抒写出来。诗中的牛砺角和牛争斗,即是象征统治阶级的党争,寓意是颇深刻的。
(选自高霞《中国古代题画诗简论》,有删改)
下列对于“题画诗”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画诗是紧紧围绕着某幅特定的绘画作品而创作的诗,是中外诗歌史上非常独特的诗歌创作形式。
B.题画诗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家的独创,在繁花锦簇的诗歌园地中独放异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C.题画诗是指诗人根据一幅画写一首诗,再加之以印章,与绘画相得益彰,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
D.题画诗的内容丰富,咏写的对象有以下种类:花草树木、山水田园、鸟兽虫鱼、人事季候、纸笔楼阁。

下列对《惠崇春江晚景》这首题画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再现画面的形象,深刻地开掘出画面的底层意蕴,描写出画面应该具有而又画不出的诗意。
B.这首诗,不仅是“画中之画”,而且更具有“画外之意”,达到了“画之不足,题以发之”的效果。
C.诗的一、三两句描写了生活的实景,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整个画面充满了春意和生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诗的二、四句是苏轼的联想和想象,极富创造力,这是画面上没有的,也是任何高明画师画不出来的。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借观看绘画赞美高洁的品格,抒写人生的感悟,表达艺术体验和对文学艺术的真知灼见的题画诗侧重点在于借题发议,借题发挥。
B.借题画怀古伤今的题画诗将诗作内容扩大到社会现实,超出了作者自身范围,具有更深广的思想内容。
C.“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既是咏梅、赞梅,更是王冕高尚人格和美好情操的真实写照。
D.“牛砺角”“牛斗”是北宋后期党争激烈两派互相倾轧的真实写照,抒发了黄庭坚对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深忧。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戏曲脸谱与传统文化
中国戏曲脸谱,是戏曲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戏曲脸谱中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
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因此,道德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在这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的戏曲艺术当然也充满了道德化的色彩。儒家强调忠、孝、节、义,这在戏曲中有充分体现。戏曲的道德化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药人救世的教化功能等方面。戏曲脸谱着重表现人物性格、品德,寓褒贬,别善恶,充满着浓厚的道德评价色彩,这正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内容在戏曲脸谱中的体现。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戏曲脸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共识,如脸谱色彩的红表忠勇、黑表刚直、白表奸邪、蓝表威猛、黄表阴狠、绿表强悍、紫表耿介等。
戏曲在综合诸多传统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受到诸多传统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戏曲脸谱的审美意识同样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
脸谱的勾画创作和中国书法的书写创作有相似之处。书法是从一撇一捺的文字书写中产生的艺术形式,脸谱则是从一勾一抹的人物化妆中产生的艺术形式,两者在创作程序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程式化特征,正所谓无法不成谱。两者在用笔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都讲究线条流畅而有力度,节奏鲜明而神采飞扬。
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中国画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如中国画中“重神似”而“轻形似”的美学思想,就被运用到戏曲脸谱中,脸谱中的“离形”、“取形”、“传神”,就是中国画中“遗貌取神”的“重神似”的美学思想的体现。脸谱的构图章法也与中国画一样,讲究疏密、插穿、避让、虚实、匀衡等。脸谱的勾画笔法也与中国画笔法相通,轻重缓急、顿挫有致。总之,脸谱的创作与中国画创作一样,有谱有法。
戏曲产生于民间,戏曲文化与民间美术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民间美术中的木版年画、窗花剪纸、纸扎糖塑、服饰刺绣、泥人、葫芦雕刻、建筑彩绘和雕刻等,都有戏曲人物形象,其中戏曲脸谱艺术也是其经常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脸谱,与戏曲舞台上的脸谱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有时也有与戏台上不尽相同的脸谱图案,这既是民间美术中感情的自由发挥的结果,又是对戏曲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的结果。不一定合科学规范,但却能传神写意。这样一来,脸谱与民间美术的关系就是相辅相成的了。脸谱给民间美术提供了大量素材;民间美术又给脸谱提供了可供吸取的丰富营养,而且民间美术为脸谱乃至整个戏曲艺术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戏曲人物形象(包括脸谱)深入到百姓生活的许多方面。
下列对“戏曲脸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脸谱注重表现人物性格、品德,寄寓褒贬,区别善恶,折射出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观念。
B.戏曲脸谱在用笔方式上讲究线条流畅而有力度,节奏鲜明,审美意识上明显受到书法的影响。
C.戏曲脸谱表现的题材有民间美术中的木版年画、窗花剪纸、纸扎糖塑、服饰刺绣、泥人、葫芦雕刻等等。
D.戏曲脸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因而具有浓厚的道德化倾向。

本文的作者认为戏曲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以下说法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脸谱艺术是从一勾一抹的人物化妆中产生的,在创作程序上与书法一样表现出程式化特征。
B.“离形”、“取形”、“传神”,是中国画“遗貌取神”的美学思想在脸谱艺术中的集中体现。
C.中国画讲究疏密、插穿、避让、虚实、匀衡等,戏曲脸谱的构图章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相通。
D.戏曲文化与民间美术有着紧密的联系,戏曲脸谱艺术经常表现在民间美术中的人物形象上。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法是从一撇一捺的文字书写中产生的艺术形式,脸谱也是如此,由此可知,脸谱的创作与中国画创作一样,有谱有法。
B.戏曲艺术是在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起来的,儒家强调的忠、孝、节、义,自然在戏曲中也有充分体现。
C.因为感情的自由发挥和对戏曲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的要求不同,因而,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脸谱,与戏台上有不尽相同的脸谱图案。
D.戏曲脸谱是在综合了中国古代各种艺术形式诸如京剧、书法、中国画、民间美术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传统艺术。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医学界流行一句话,在美国买枪很容易,但买抗生素很难。然而,我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据了解,虽然经过多方的艰辛努力,但是我国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在2007年仍然高达74%,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也在21%以上,其频率和强度都高于欧美国家20%-50%。一些医生和患者甚至将抗生素视为万能药。
抗生素的滥用会造成细菌耐药性增强,致使抗生素在较短时期内失效。上个世纪40年代,青霉素作为最早的抗菌药物,成功地解决了了临床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难题,随后问世的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又使肺炎、肺结核的死亡率降低了80%。人类战胜细菌的时代已经到来。当时,全球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700万,但是,40年后这一数字猛增至2000万。这种尴尬境遇和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有着直接的关系。专家说,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不严格规范使用抗菌药,都属于抗菌药滥用。
目前我国每研制一个抗生素要10年,而细菌产生耐药性只需两年。专家称:“如果我们再不对抗生素的使用加以控制,过不了多长时间老百姓看病吃药就没有有效的抗生素可以用了。”
失效只是滥用带来的一个恶果,它还造成了医疗费用的无谓增长和患者的死亡。抗菌药在杀菌的同时,也会造成人体损害,如影响肝、肾脏功能、胃肠道反应及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另外,它也能导致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口腔、呼吸道、肠道都有细菌寄生,寄殖菌群在相互作用下维持着平衡状态。如果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敏感菌会被杀灭,而不敏感菌乘机繁殖,未被抑制的细菌、真菌及外来菌也可乘虚而入,诱发又一次的感染。
据专家估计,2005年,由于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导致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达800亿元之巨。在不良反应致死的病例中,抗生素滥用也是主要罪魁之一。在每年20万死亡患者中,40%是死于抗生素滥用的。
既然后果如此糟糕、如此严重,为什么抗生素还在大量无节制地使用呢?一是医疗技术水平偏低,有的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还不十分了解,一些安全性差、不良反应严重的抗生素在国外已经严格控制使用,但在我国还在比较广泛地使用。一是利益的诱惑。根据对全国124所三级甲等医院的调查,2004年,抗菌药物占医院药品总金额的25.7%,在医院的药品销售中,抗生素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抗菌药物使用率在2007年能高达74%,其频率和强度都能高于欧美国家20%-50%,这是多方努力的结果。
B.青霉素是最早的抗生素药物,它曾解决了临床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难题,使肺炎、肺结核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了80%。
C.抗生素的使用,不但没有帮人类战胜细菌,反而使全球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由700万人左右增至2000万人。
D.每年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的病例有20多万,抗生素滥用是罪魁之一,其中40%的死亡患者,是死于抗生素滥用的。

下列关于滥用抗生素的后果,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滥用抗生素,将会造成细菌耐药性增强,从而致使抗生素暂时性的失效,这将会导致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B.由于滥用抗生素,只需两年,细菌就会对花费十年时间研制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不久人们就没有抗生素可用了。
C.滥用抗生素会破坏寄殖菌群的平衡状态,造成某些细菌乘机繁殖,未被抑制的细菌也会乘虚而入,诱发二次感染。
D.抗菌药能杀死有害细菌,同时也影响人体健康,如损伤人的肝脏、肾脏和肠胃,就会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做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不严格规范用药,都属于滥用,抗生素并非万能,不能感觉不舒服就服用抗生素。
B.由于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快速失效,会使制药公司的经济效益相对降低,因而,会挫伤制药公司研发的积极性。
C.如果医疗机构能够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就一定能够改变目前医疗费用过高的现状。
D.解决抗生素滥用的问题,根本在于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消除利益的诱惑,同时也需要患者改变用药观念。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人情怀与写意笔墨
文人情怀,是有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追求独立人格的人文精神。表现在创作上,
则是强调抒发个人的思想情感。士人既有着天人合一的观念,又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还有自强不息的君子大道与贵和尚中的中庸之道。这些忠于君王
又心存块垒的文人的思想,一旦付诸书画,则有一股郁勃之情。在审美上追求直抒胸臆的生动气韵,力避谨毛失貌。衍之技法,则有一发而不可收的决绝豪气。文人情怀与写意笔墨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中国画在思想观念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各方面的认识。中国画的写意笔墨体现了画家的文人情怀和抒情意识。盛唐时期的大环境,使大批画家自我表现欲望觉醒,那些紧劲绵邈如春蚕吐丝的线条,或金碧或青绿的色彩,已不能满足画家强烈的表现需要,水墨写意便应运而生。中国画逐步由重“云霞雕色”、“草木贲华”的自然现象之美,向情以物兴、辞以情发的天人合一的更高层次发展。绘画逐渐由重实用、悦目效果向强调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方向发展。如果说画家文人情怀的不断高涨催生了写意笔墨,而强烈抒发情感的文人意识则促使其迅速发展。后来,成熟的文人画则将情为主、景为宾的意境追求推向极致。写意笔墨的“写意”,既有写其大意,逸笔草草之名,又具狂肆其外苦索其中之实。执笔挥毫墨色纷披之际,画者往往强调一个“意”字,包括意象造型、不似之似、自出己意等涵义,而且是用“写”的方法去实现。这个“写”,既包括对书法用笔书写意蕴的借鉴之义,又含有作者抒写内心情感之意。总之,从画家的文人情怀到文人的有感而发都与这个“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画说成“写”,当然是文人画家所为。“写”之说一出便深得绘者之心,甚至成为评价一幅画格调高低的重要标准。对书法用笔中书写意蕴的借鉴,使画家可以像写字那样流畅而有节奏地运用毛笔勾勒线条,并在用线造型的过程中得心应手地表达自身感受。再者,由于书法用笔丰富,有利于刻画事物的各种形状。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发挥、显示甚至发展画家的书法技巧和张扬其个性,使书画互相促进。“写”的提出,使中国意象绘画有了质的飞跃。它不仅将书法与绘画联系起来,而且使意象绘画的过程更有规矩可循。从此,画中用笔是否有“写”意,成为意象绘画区别于其他绘画的标志,也是画作文化含量的重要尺码,甚至成为画作文野之分的重要标志。  
节选自《文艺研究》(2008年第八期)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绘画逐渐由重实用、悦目效果向强调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方向发展”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画家意识到单纯表现自然之美无法达到绘画的更高层次,所以在画作中加入感情。
B.中国画由实用变为不实用,由悦目变得不悦目,这样做是为表达作者情感服务的。
C.中国画不再侧重表达自然现象之美,而是有意地侧重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与态度。
D.画家文人情怀的不断高涨使绘画“重实用、悦目效果”的传统得到了更好的发扬。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审美情趣,中国人对自然、社会认识的反映。
B.中国画原本注重忠于自然和实用,后来发展为重视表现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 C.成熟的文人画中的景物处于从属地位,画中蕴含的感情才是写意笔墨的精髓。
D.“写”的提出,不仅将书法与绘画联系起来,而且使意象绘画的过程有规矩可循。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文人情怀和画家的主观意识,就不会产生表现内心情感的写意作品。
B.书法用笔中的书写意蕴被引进写意绘画中,用以得心应手地表达自身感受。
C.书法和绘画的用笔都可以用来张扬个性,二者相辅相成,可以相互促进。
D.用笔有“写”意的绘画作品才是意象绘画,这一类的作品才有文化含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当一种文化受另一种更具优势的文化影响时,这种文化就开始失掉原有文化的个性,原有文化的语言渐渐退化并最终消失,被优势文化的语言所取代。当然,语言濒危禾消亡的原因比较复杂,随着近现代文明的交流和冲突,大量土著、少数民族语言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危险。某些弱小民族虽然得以幸存,但它们的语言却因文化同化而消失。当原语者因为各种原因而遭遇种族灭绝时,语言也就消亡了。导致种族灭绝的原因大致有:战争杀戮、外来疾病、自然灾难等。现在的全球化市场使地理位置上的隔绝已不复存在。城市化和全球化导致了全球化的语言和支配性的文化模式,年轻一代会觉得自己的土语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于是他们放弃母语,开始学习主流语言。同时族群的离散和迁移可以迅速摧毁一个语言部落。
语言是文化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人类千万年创造的文化资源包括他们的各种知识和经验,都沉积、蕴含在他们的语言中,并依赖语言代代相传。任何一种语言的消失都将是人类思想和知识宝库的损失,都意味着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永远丧失,科学家们就无法探索人类尚不清楚的文化现象,人类也就永远摧毁了尚未了解的东西。正如奇异的植物往往具有罕见的药物价值。濒危语言往往蕴藏着独特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基因。语言消亡了,那种文化特有的知识就丧失了,观察世界的一扇独特窗户就关上了。
语言的多样性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多样性,才有稳定性。就像生物多样性对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一样,丰富的语言充分展示人类的天性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可使人的思想意识更加开放、更加包容。不同族群语言文化的差异会产生彼此间的新奇感和吸引力。同时每一门语言都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植根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一个群体的语言是同他们的自我认同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不亚于他们的宗教。丧失了母语的人会找不到文化的归属感和群体的自我认同感,反而更难融入强势文化,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语言是民族的象征,是民族的核心要素。一种民族语言就是一个独立的精神体系,它提供给人类观察和思考世界与自身的独特角度。当一种语言消失了,使用它的族群就会失去自身特征,产生认同危机。
下列不属于语言濒危和消亡原因的一项是()

A.处于弱势文化的语言被强势文化的语言同化。
B.战争残杀、外来疾病与自然灾害导致种族灭绝。
C.城市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主流语言的介入。
D.族群语言的世代传承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文中“奇异的植物往往具有罕见的药物价值”中的“药用价值”在文中的含义是()

A.具有重要的只是经验
B.独特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基因
C.文化精神中特有的知识价值
D.独具特色的民族思想和文化传统

下列说法不能作为“语言的多样性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一语句论据的一项是
()

A.一种语言的消失,会导致本组人群产生认同危机,从而导致民族文化精神的危机。
B.多样化的语言课程先人类的天性和丰富的心灵世界,可使人的思想更开放更包容。
C.语言多样化可增加不同族群之间的新奇感和吸引力,有利于族群之间的和谐性。
D.丧失母语的人会失去文化精神的皈依感与群体的自我认同感,更难融入强势文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