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霍金自述:我的公众科学观
①如何利用兴趣向公众提供必须的科学知识,使之在诸如酸雨、温室效应、核武器和遗传工程方面作出真知灼见的决定?很清楚,根本的问题是中学基础教育。可惜中学的科学教育既枯燥又乏味。孩子们依赖死记硬背蒙混过关,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相关。此外,通常需要方程才能学会科学。尽管方程是描述数学思想的简明而精确的方法和手段,大部分人却对之敬而远之。当我最近写一部通俗著作(即《时间简史》--编者注)时,有人提出忠告说,每放进一个方程都会使销售量减半。我引进了一个方程,即爱因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也许没有这个方程的话,我能多卖出一倍数量的书。
②科学家和工程师喜欢用方程的形式表达他们的思想,因为他们需要数量的准确值。但对于我们中的其他人,定性地掌握科学概念已经足够,这些概念只要通过语言和图解而不必用方程即能表达。
③人们在学校中学的科学可以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但是现在科学进步的节奏如此之迅速,在人们离开中学或大学之后总有新的进展。我在中学时从未学过分子生物学或晶体管,而遗传工程和计算机却是最有可能改变我们将来生活方式的两种发展。有关科学的通俗著作和杂志文章可以帮助我们知悉新发展,但是哪怕是最成功的通俗著作也只被人口中的一小部分所阅读。只有电视才能触及真正广大的观众。电视中有一些非常好的科学节目,但是还有些人把科学奇迹简单地描述成魔术,而没有进行解释或者指出它们如何和科学观念的框架相一致。科学节目的电视制作者应当意识到,他们不仅有娱乐公众的义务,而且有教育公众的责任。
④在最近的将来,什么是公众在和科学相关的问题上应做的决定呢?迄今为止最紧急的应是有关核武器的决定。其他的全球问题,诸如食物供给或者温室效应则是相对迟缓的,核战争意味着地球的全人类在几天内被消灭。冷战结束带来的东西方紧张关系的缓解表明,核战争的恐惧已从公众意识中退出。但是只要还存在把全球人口消灭许多遍的武器,这种危险就仍然在那里。
⑤如果我们避免了核战争,仍然存在把我们消灭的其他危险。有人讲过一个恶毒的笑话,说我们之所以未被外星人文明所接触,是因为当他们的文明接触到地球时总是先把自己消灭掉了。但是我对公众的意识有充分的信任,那就是相信我们能够证明这个笑话是荒谬的。
(据2002年8月9日《文汇报》有改动)
理解第①段中划横线的句子,霍金这样说的真正意图是       (    )

A.意在讽刺中学科学教育的枯燥乏味,因为向公众提供科学知识,根本问题是中学基
础教育。
B.意在批评中学生的科学观,因为中学生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联系,
并且常常需要方程才能学会科学。
C.意在强调《时间简史》是一部面向公众的通俗著作,而不是一部简明而精确的纯学
术专著。
D.意在强调社会公众与科学家、工程师不同,他们不需要数量的准确值,只需要定性

地掌握科学概念已经足够。
对原文第③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人们离开中学或大学之后总有新的进展",所以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赶潮流是
不必要的。
B.遗传工程和计算机是最有可能改变我们将来生活方式的两种发展,因而中学应该开
设生物学或晶体管的相关课程。
C.《时间简史》在全球的销量已经创下了平均每数百人就有一册的记录,而霍金却说:
只有电视才能触及真正广大的观众。体现了伟人的谦虚。
D.最佳的电视科学节目,一定要具备娱乐和教育的双重功能。

综观全文,对文末最后一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相信我们能够很好地解决酸雨及温室效应等问题,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B.相信我们能够很好地解决核武器及核战争所带来的危机,实现地球的真正和平。
C.相信我们能够很好地解决食物供给和遗传工程等难题,确保地球人自身的可持续发
展。
D.相信"我们人类"将不再让"外星人文明"所远离,让"恶毒的笑话"不攻自破。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要提高公众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就要从中学的科学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
B.让学生在头脑中对科学形成一个基本框架,而又不流于枯燥乏味,这无疑是中学科
学教育需要研究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C.普及公众的科学知识,电视媒体比通俗著作和杂志文章更有效,因此应该多开设电
视科学栏目,尽量减少通俗著作和杂志文章的出版。
D.如果大众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就会在危及地球和人类自身的重大问题上作出错误

的决定,从而引发难以想象的后果。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棵奇怪的树
谢宗玉
①在瑶村,棕树算得上是最特立独行的了。
②每一棵棕树都瘦瘦的站得很直。一根主杆上去,千手佛般的叶子全聚在树冠。每一柄叶子都宽宽阔阔的,砍下来,稍稍修剪,便是一柄蒲扇。棕树的样子很像一枝擎立的阔荷,按理说,它应该有女子的模样,可怎么看,都看不出女子那份妩媚来。
③春天黯雨夹着东风,夏季暴雨夹着南风,瑶村所有的植物,都在风雨中哆嗦颤抖。风雨过后,几乎没有哪种植物不丢枝弃叶,伤痕累累,有些甚至夭折了。唯独棕树没事一般,再大的风雨,也伤不到它。它泰然自若地站在那里,连弯一下腰都不肯。
④瑶村的棕树一出生,就像忍者一般把自己与外界孤立起来,一出生,就像有某种神秘的使命在等待它们。它们的姿态就是一副修心炼性的姿态,这种修炼还不是无为无不为的那种,而是带有极为坚忍的色彩,像金庸笔下的小龙女,躺寒床卧草绳,连睡觉的时候也不忘修炼。这实在与南方的植物泾渭分明!
⑤南方的植物都是抱着无可无不可的姿态存活,样子多是蔓蔓枝枝、松松垮垮的,风雨旱雪都可以改变它们生长的样式。譬如说吧,天旱的时候,好些南方植物萎萎缩缩的,像个落难的叫花子,一旦雨水充足了,一个个又昂扬得像个暴发户,枝那个粗呀,叶那个肥呀,好像把能吃的养料水分全吃进去了,像城里的胖娃,典型的饮食无度、暴殄天物。
⑥棕树的生长就一点也不受外界的干扰。它们永远是精瘦精瘦的,它们的生命似乎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经受某种磨难。就连它们的叶子也一片都不旁逸,全是围绕主心生长,一副保驾护航的模样。纱网似的叶柄把主杆像缠足般地紧紧包扎,留给主心的只有一片小小蓝天,所以主心只能心无旁骛地朝着蓝天攀上去。棕树也许就是因为怕受南方莺莺燕燕、花花草草的影响,才会在一开始就让佛手般的叶子把自己圈成一个独立的王国。
⑦修炼的棕树在忘我的境界里幻度一生,甚至都不记得自己的年龄,它没有年轮。当农人每年把棕树的叶柄剥下来做蓑衣的时候,留下来的那一圈圈伤痕,才是棕树的年龄,也是它的修炼进度。据说练内功的武士一般以九重为最高。棕树呢,棕树的最高境界是几重?蓝天浩渺,如果想抵达宇宙,棕树的最高境界便是无穷了。棕树的心气实在是太高了。
⑧棕树的确是瑶村长得最高的树木之一。棕树把自己送入高高的天空,围绕主心的那一簇阔叶,就如悬在半空的楼阁,让瑶村的孩子们心生羡慕。悬在那么高的地方生活,想必别是一番滋味,在陆地上行走的我们当然无法领略。瑶村每天的第一缕天风,每一片阳光,第一颗雨,第一滴露,都是先由棕树品尝,然后才是其他万物。
⑨其实棕树的根基并不好,棕树的每条根都长不到拇指那般粗,这要在年年飓风横扫的瑶村生存是多么艰难。为了弥补根太细的不足,棕树长出无数的根来,并且每一条根都往土地的纵深处扎,就像叶心向着蓝天生长那样,都是一副锲而不舍的架势。所以飓风来时,其他粗枝大叶暴发户般模样的树木也许会被连根拔起,站稳了脚跟的棕树却安然无恙。
⑩我生长于瑶村,我一直认为,瑶村那些花花草草的日子太惬意了,棕树那种苦行僧般的生活我是学不来的。如果我要做一棵树,我就随便做瑶村的其他什么树好了,就不要做棕树。瑶村的第一片阳光、第一滴雨水就由它品尝好了,我甘愿睡个懒觉,迟迟起来,承受瑶村的第N缕阳光,第N瓢雨水。
⑪而现在,城里的生活,让我时时刻刻都有一种被包扎的感觉,我对周围喧嚣的人和事常常失去兴致。我想重回瑶村,但再也回不去了。现在我只能紧闭家门,在一页一页的书卷中幻度光阴。一不小心,我就过成瑶村棕树的生活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4年7月11日)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②段说“它应该有女子的模样,可怎么看,都看不出女子那份妩媚来”,表达出作者对棕树没有表现出女子妩媚的一丝遗憾。
B.叠词“宽宽阔阔、蔓蔓枝枝、莺莺燕燕、花花草草”等既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使文章的语言更富韵味,又表现了作者对描写对象的赞颂之情。
C.文章⑧段和⑨段分别从长得高、扎得深的特点来赞扬棕树:长得高,所以能第一时间享受美好事物;扎得深,所以能在飓风中巍然挺立。
D.⑩段“学不来”“不要做棕树” 等词句,说明了棕树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境界是一般人比较难达到的,它委婉地表达出作者的敬佩之情。

E.文章融叙事、抒情等为一体,对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让个人情思与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意味深长。
文章⑤⑥段把南方植物和瑶村棕树进行了对比,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文章⑪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题目。
阅读莫入“伪科学”陷阱
耿磊
①伪科学与传统意义上的谣言一样,内容常与日常生活有关,多以人际传播为主,具有传播快、范围广等特点。常说“谣言止于智者”,真实的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大部分谣言通过人们的闲聊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自然地、无意地简化已知事实,只强化部分细节,并加入个人情感的判断与“临题发挥”,以至于谣言越传越不靠谱。
②比起谣言来,伪科学更具欺骗性。这些“科普”文章中给出了许多貌似有理的“论据”。许多人很自然地选择相信,并当做知识来传播,而且这种信任往往持续很久,直至伪科学被戳破的一天。普通的谣言引发的社会反应多如疾风骤雨席卷而来,大多会引起人们的警觉,当相关领域的机构出面辟谣后它就迅速散去。伪科学更多是“润物无声”,它往往以科普知识的形式出现,不会引起人们太多的重视,而人们一旦将伪科学视为真理,多会对其深信不疑,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
③伪科学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市场,与这个时代“快”的特点密不可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触到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再加上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导致我们很多时候难以深入思考一个概念或命题的真实性、可靠性。
④另一方面,科学知识的普遍匮乏也给了伪科学以可乘之机。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渴求日益增加,但目前市面上的科普读物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许多科普读物从写作的手法到营销推广的方式,都难以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缺少了解科学的渠道,科学之于民众便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让人们对科学产生一种盲目的崇拜。盲目崇拜往往被伪科学利用,以至一些谣言打着科学的旗号,大行其道。
⑤该如何对付伪科学呢?古人有云“学贵知疑”,当我们读到一个看似传播知识的信息,不要轻易相信,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它的发布者是谁;发布者有没有做科学的调查;它的论证逻辑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充分;这则信息在转发过程中是否存在断章取义的问题……弄明白了这些,再作判断不迟。
⑥另外,与其“刷屏”看“小龙虾原来是一种昆虫”这样的伪科学文章,不如找来法布尔的《昆虫记》,在妙趣横生与科学严谨的字里行间,了解“真昆虫”的世界。学习科普知识不只是儿童的“专利”,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借助科普阅读更清晰地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成长的应有之义。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8月26日)
下列对文章所说 “伪科学”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伪科学”内容大多与日常生活有关,以人际传播为主要渠道,传播适度快、范围广、市场大。
B.“伪科学”或论证的逻辑不够严密,或论据不够充分,或完全未经科学的调查,普遍存在错误。
C.生活节奏的加速,信息的大量增加,人们科学知识的普遍匮乏,为“伪科学”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D.随着当下国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科学知识渴求的日益增加,“伪科学”也就更难生存了。

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简述“比起谣言来,伪科学更具欺骗性”的原因。

根据文章内容,人们在阅读时应注意什么,以避免陷入“伪科学”陷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
①谷超豪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一个喜欢挑战难题的人。
②还在大学时,谷超豪就因才华出众,被破例允许同时参加两位名家的课程——苏步青教授主持的微分几何专题讨论和陈建功教授主持的函数论与傅里叶分析专题讨论。在这两门课程中,谷超豪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与惊人的观察力。
③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数学物理被谷超豪亲昵地称之为“金三角”。 为了挖掘这些“金子”,他与同为数学家的妻子胡和生院士在结婚时就约定,把日常生活做成一道减法题。除了最简洁的生活程序,夫妻俩剩下的便是埋头于桌案,寻找数字里的乾坤。直到80多岁,谷老依然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60多年,从微分几何到偏微分方程,再从偏微分方程到数学物理,谷超豪在深奥和抽象的数学世界里遨游,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两个领域都获得了富有开创性、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成果。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肖盖曾这样形容他的工作风格:“独特、高雅、深入、多变。”谷超豪对偏微分方程发展趋势的预见,不仅为以后国际上偏微分方程的发展主流所证实,而且指引和带领一批学生走上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道路。他的学生洪家兴院士打了个比方:“他带队找到一条通往金矿的路后,就把金矿让给跟随他的年轻人去继续开掘,自己则带另一批年轻人去寻找另一个金矿。”
④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数学研究中,谷超豪经常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枯燥的数字化为妙趣横生的神奇诗意。1986年,他乘船去浙江舟山讲学时,曾写过一首诗:“昨辞匡庐今蓬莱,浪拍船舷夜不眠。曲面全凸形难变,线素双曲群可迁。晴空灿烂霞掩日,碧海苍茫水映天。人生几何学几何,不学庄生殆无边。”其中第二联讲的是微分几何中的两个著名定理,最后一句则是自己人生的写照。
⑤除了借诗叙事抒怀之外,诗歌还是谷超豪献给妻子的一朵特别的玫瑰。1991年胡和生当选中科院院士,他特做一首贺诗:苦读寒窗夜,挑灯黎明前。几何得真传,物理试新篇。红妆不须理,秀色天然妍。学苑有令名,共庆艳阳天。
⑥“古典文学与数学都十分重视对称性,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萌芽着丰富的科学思想。”作为数学家,谷超豪的身上始终带着自然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科学的感性。“在我的生活里,数学是和诗一样让我喜欢的东西。诗可以用简单而具体的语言表达非常复杂、深刻的东西,数学也是这样,能给人带来无穷的想象空间。”谷超豪认为诗和科学上的公式、定律,都是从纷繁复杂的社会、自然现象中凝炼出来,体现了高度的智慧性和美的简洁性。
⑦科研与教学,是谷超豪“人生方程”的横轴与纵轴。他长期为本科生开数学基础课,也开设过许多专门课程。 “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生为动容。”这是谷超豪20年前写的一首诗。他抒发了自己对数学的眷恋之情,也道出了对教书育人的理解。
⑧谷超豪常常告诫年轻人,千万不要重理轻文,不要单纯和数字、公式、公理、定理打交道。“文学和写作一方面能够丰富生活,另一方面也有益于数理思维的发展!” 这些独到的的识见与情怀,让他洞见了科学的秘密。而他的学生之所以很难全面超越他,是不是跟这有关呢?可惜,谷超豪已无法回答我们这个问题了。
⑨谷超豪呕心沥血创办的复旦数学系和数学所已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60多年数学生涯,谷超豪桃李满天下。在他的学生当中,已有9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⑩2012年6月24日1时8分,谷老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7岁。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把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数学物理亲昵地称为“金三角”,表达了谷超豪对自己研究对象的极度喜爱。
B.第③段作者用“最简洁的生活程序”这一语句,准确地表达了谷超豪和胡和生这对科学家伉俪简单而有规律的生活方式。
C.谷超豪找到“金矿”后,就让给年轻人去开掘。肖盖院士就特别欣赏他这种“独特、高雅、深入、多变”的工作风格。
D.谷超豪是一个特别有情调的人,正因为这种绝无仅有的科学家的浪漫气质,使他超越于其他科学家之上。

E.文章既介绍了谷超豪数学研究的重点,又突出了他的诗歌情结,塑造了一个勤奋、执着而又浪漫的科学家形象。
文章开头说“谷超豪是一个‘不安分’的人”,谷超豪的“不安分”表现在哪些方面?
为什么“深厚的文学功底”在谷超豪的数学研究道路上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章简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一棵奇怪的树
谢宗玉
①在瑶村,棕树算得上是最特立独行的了。
②每一棵棕树都瘦瘦的站得很直。一根主杆上去,千手佛般的叶子全聚在树冠。每一柄叶子都宽宽阔阔的,砍下来,稍稍修剪,便是一柄蒲扇。棕树的样子很像一枝擎立的阔荷,按理说,它应该有女子的模样,可怎么看,都看不出女子那份妩媚来。
③春天黯雨夹着东风,夏季暴雨夹着南风,瑶村所有的植物,都在风雨中哆嗦颤抖。风雨过后,几乎没有哪种植物不丢枝弃叶,伤痕累累,有些甚至夭折了。唯独棕树没事一般,再大的风雨,也伤不到它。它泰然自若地站在那里,连弯一下腰都不肯。
④瑶村的棕树一出生,就像忍者一般把自己与外界孤立起来,一出生,就像有某种神秘的使命在等待它们。它们的姿态就是一副修心炼性的姿态,这种修炼还不是无为无不为的那种,而是带有极为坚忍的色彩,像金庸笔下的小龙女,躺寒床卧草绳,连睡觉的时候也不忘修炼。这实在与南方的植物泾渭分明!
⑤南方的植物都是抱着无可无不可的姿态存活,样子多是蔓蔓枝枝、松松垮垮的,风雨旱雪都可以改变它们生长的样式。譬如说吧,天旱的时候,好些南方植物萎萎缩缩的,像个落难的叫花子,一旦雨水充足了,一个个又昂扬得像个暴发户,枝那个粗呀,叶那个肥呀,好像把能吃的养料水分全吃进去了,像城里的胖娃,典型的饮食无度、暴殄天物。
⑥棕树的生长就一点也不受外界的干扰。它们永远是精瘦精瘦的,它们的生命似乎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经受某种磨难。就连它们的叶子也一片都不旁逸,全是围绕主心生长,一副保驾护航的模样。纱网似的叶柄把主杆像缠足般地紧紧包扎,留给主心的只有一片小小蓝天,所以主心只能心无旁骛地朝着蓝天攀上去。棕树也许就是因为怕受南方莺莺燕燕、花花草草的影响,才会在一开始就让佛手般的叶子把自己圈成一个独立的王国。
⑦修炼的棕树在忘我的境界里幻度一生,甚至都不记得自己的年龄,它没有年轮。当农人每年把棕树的叶柄剥下来做蓑衣的时候,留下来的那一圈圈伤痕,才是棕树的年龄,也是它的修炼进度。据说练内功的武士一般以九重为最高。棕树呢,棕树的最高境界是几重?蓝天浩渺,如果想抵达宇宙,棕树的最高境界便是无穷了。棕树的心气实在是太高了。
⑧棕树的确是瑶村长得最高的树木之一。棕树把自己送入高高的天空,围绕主心的那一簇阔叶,就如悬在半空的楼阁,让瑶村的孩子们心生羡慕。悬在那么高的地方生活,想必别是一番滋味,在陆地上行走的我们当然无法领略。瑶村每天的第一缕天风,每一片阳光,第一颗雨,第一滴露,都是先由棕树品尝,然后才是其他万物。
⑨其实棕树的根基并不好,棕树的每条根都长不到拇指那般粗,这要在年年飓风横扫的瑶村生存是多么艰难。为了弥补根太细的不足,棕树长出无数的根来,并且每一条根都往土地的纵深处扎,就像叶心向着蓝天生长那样,都是一副锲而不舍的架势。所以飓风来时,其他粗枝大叶暴发户般模样的树木也许会被连根拔起,站稳了脚跟的棕树却安然无恙。
⑩我生长于瑶村,我一直认为,瑶村那些花花草草的日子太惬意了,棕树那种苦行僧般的生活我是学不来的。如果我要做一棵树,我就随便做瑶村的其他什么树好了,就不要做棕树。瑶村的第一片阳光、第一滴雨水就由它品尝好了,我甘愿睡个懒觉,迟迟起来,承受瑶村的第N缕阳光,第N瓢雨水。
⑪而现在,城里的生活,让我时时刻刻都有一种被包扎的感觉,我对周围喧嚣的人和事常常失去兴致。我想重回瑶村,但再也回不去了。现在我只能紧闭家门,在一页一页的书卷中幻度光阴。一不小心,我就过成瑶村棕树的生活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4年7月11日)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②段说“它应该有女子的模样,可怎么看,都看不出女子那份妩媚来。”表达出作者对棕树没有表现出女子妩媚的遗憾。
B.叠词“宽宽阔阔、蔓蔓枝枝、松松垮垮、花花草草”等既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使文章的语言更富韵味,又表达了作者对描写对象的赞颂之情。
C.文章⑧段和⑨段分别从长得高、扎得深的特点来赞扬棕树:长得高,所以能第一时间享受美好事物;扎得深,所以能在飓风中巍然挺立。
D.⑩段“学不来”“不要做棕树” 等词句,说明了棕树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境界是一般人比较难达到的,它委婉地表达出作者的敬佩之情。

E.文章融叙事、抒情等为一体,对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让个人情思与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意味深长。
文章⑤⑥段把南方植物和瑶村棕树进行了对比,请结合文段分析其表达效果。
文章⑪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论述类文本阅读
①伪科学与传统意义上的谣言一样,内容常与日常生活有关,多以人际传播为主,具有传播快、范围广等特点。比起谣言来,伪科学更具欺骗性。大部分谣言通过人们的闲聊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自然地、无意地简化已知事实,只强化部分细节,并加入个人情感的判断与“临题发挥”,以至于谣言越传越不靠谱。
②伪科学则不同。这些“科普”文章中给出了许多貌似有理的“论据”。许多人很自然地选择相信,并当做知识来传播,而且这种信任往往持续很久,直至伪科学被戳破的一天。普通的谣言引发的社会反应多如疾风骤雨席卷而来,大多会引起人们的警觉,当相关领域的机构出面辟谣后它就迅速散去。伪科学更多是“润物无声”,它往往以科普知识的形式出现,不会引起人们太多的重视;而人们一旦将伪科学视为真理,多会对其深信不疑,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
③伪科学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市场,与这个时代“快”的特点密不可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触到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再加上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导致我们很多时候难以深入思考一个概念或命题的真实性、可靠性。
④另一方面,科学知识的普遍匮乏也给了伪科学以可乘之机。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渴求日益增加,但目前市面上的科普读物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许多科普读物从写作的手法到营销推广的方式,都难以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缺少了解科学的渠道,科学之于民众便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让人们对科学产生一种盲目的崇拜,以至一些谣言打着科学的旗号,大行其道。
⑤对付伪科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阅读各种信息时保持“合理的怀疑态度”。古人有云“学贵知疑”,当我们读到一个看似传播知识的信息,不要轻易相信,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它的发布者是谁;发布者有没有做科学的调查;它的论证逻辑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充分;这则信息在转发过程中是否存在断章取义的问题……弄明白了这些,再作判断不迟。
⑥当然,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阅读科普读物的习惯与兴趣。与其“刷屏”看“小龙虾原来是一种昆虫”这样的伪科学文章,不如找来法布尔的《昆虫记》,在妙趣横生与科学严谨的字里行间,了解“真昆虫”的世界。学习科普知识不只是儿童的“专利”,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借助科普阅读更清晰地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成长的应有之义。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8月26日)
下列对文章“伪科学”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伪科学”内容大多与日常生活有关,以人际传播为主要渠道,传播适度快、范围广、市场大。
B.“伪科学”或论证的逻辑不够严密,或论据不够充分,或完全未经科学的调查,普遍存在错误。
C.生活节奏的快速、信息的大量增加、缺乏科学知识的充分认识,为“伪科学”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D.随着当下国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科学知识渴求的日益增加,“伪科学”也就更难生存了。

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简述“比起谣言来,伪科学更具欺骗性”的原因。
根据文章内容,人们在阅读时应注意什么,以避免陷入 “伪科学”陷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