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
刘守安
①我们提出书法是一种文化,并不是为书法下定义,只是一个范围的界定。时下人们为“中国书法”已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表述的方式各不同,但使用的一个关键词和核心概念是一样的,那就是“艺术”。特别是几位著名的学者提出书法是“艺术”,甚至是“纯粹艺术”、“最高艺术”等等,影响甚大。
②人们把中国书法定义为艺术是基于中国书法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把汉字的字形放在“中国书法”作为文化层次的结构中来审视,就会发现,汉字符号的审美效果是在书法文化结构的物态文化层面体现的。在整体的书法文化或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中,字体书法形态属于物态文化层,这是书法“本体”结构的“外显”的表层部分。当人们对汉字结构的科学性、艺术性及书写出来的笔法、字法、章法给予充分的估量和赞美的时候,我们看到研究者往往只限于对“作品”“物态文化层”的分析说明。并且往往忽略字体得以显示的“物器”、材料本身的质地、色调因素;忽略一件书法“作品”的美是在书体形态与材料形态有机融合中显示出来的这一重要事实,所以人们对书法“物态层”的研究与描述也往往是不全面的。在多层次结构的书法文化中,只就其表层结构进行分析,把它当作书法“本体”、全体,并由此概括其性质并作定义。这种研究思想和方法都值得斟酌。
③在对一种文化形态作文化结构的观察中,我们分出物态、制度、行为、心态四个文化层次,以求全面认识其内部结构中的各个文化层次并非具有同等的意义。其中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这个核心部分体现着该文化形态被创造的目的。因而也集中体现着该文化形态的价值、功能。就具体的书法作品来说,展示汉字字迹的形态不是目的,展示出一定的文字的内容,以实现文字的记录、传播功能才是目的。各种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体现着作者、书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等,展示出蕴含着经济、政治、宗教、家族、社会风习等内容的无比丰富的“意义世界”。如果说在对“书法”这种文化现象的考察中,对物态文化层次专注而对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在物态文化的体现可能有所忽略的话,那么忽视对书法“作品”文字内容的考察、认知则是完全不应该的。文字内容属于书法文化的“心态文化层”,是体现“作品”价值的核心部分,丢弃了文字内容而只专注文字的物态形式,这还是一个完整的书法“本体”吗?
④如果我们从“汉字”与“书法”的关系方面作观察,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中国书法与汉字密切相关,而汉字同其他文字一样,有形、音、义三要素。书写者总是为显“义”而构形,而并非为构“形”而构“形”,为书写而书写。现在的问题是,“书法”研究者仅着眼书写者的构“形”和接受者的识“形”、观“形”,把书写者显“义”和接受者会“义”的目的丢掉了。这样,研究者尽管把汉字的“形”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抽掉了汉字“文化”核心内容,也便不能认识汉字及其显示形态的功能价值。
⑤一些论者强调汉字字形独立的审美功能,对“形”本身的艺术价值扩大、拔高,其基本论据是将汉字与绘画相比符。这是违背文字的本质规定的。汉字是一种符号而不是图画,符号是约定的,其“形”与其表示的“义”没有必然的联系。作为符号显示的汉字字“形”,其本身的文化意义、审美意义是稀薄的,不确定的。一个个汉字字“形”并非一个个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且字“形”方面所显示出的点画(笔法)、结体(字法)、布局(章法)虽然可能显示出某种“形式美”,但它在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中毕竟属于“形式”,从根本上说都服从于表达内容的需要,并受到这种目的的制约。那些被称为中国古代书法的各种书迹,都是具有“郑重的用途”(启功语)的实用性书写,绝不是书写者自由“创作”的“为艺术的艺术”。只用“艺术创作规律”和“艺术发展规律”难以讲说这些书迹的产生与变化发展。
(选自《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有删减)
1、第②段,作者认为,一些书法研究者对书法作品“物态文化层”的分析说明是不全面的,其理由是:(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中的“结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作者反对一些书法研究者强调汉字字形独立的审美功能。下列各项中,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汉字是符号,不等同于绘画,不能与图画的审美相比。
B.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才能显示出审美意义。
C.古代书法的各种书迹,都是实用性书写,不是为艺术的艺术。
D.个体汉字的字形,不具有审美意义和独立的文化意义。
4、对全文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
A.提出书法是一种文化,既是对其范围的界定,也是为其下定义。
B.字体书法的形态,是书法“本体”结构的“外显”的表层部分。
C.书法作品的外在“形式”,从根本上说是服从于表达内容的需要。
D.汉字符号的审美效果,是体现在书法文化结构的物态文化层面的。
E.物态、制度、行为、心态四个层次,在文化结构中具有同等意义。
5、请举例,谈谈你对书法作品文化意义的认识。(100字左右)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两株玉兰树
陈忠实
①清明前一日后晌回到老家,到村子背靠的白鹿原北坡上,在父母的坟头烧了一堆被视为阴币的黄纸。尽管明知这是于逝者没有任何补益的事,然而每年此日不仅不能缺少,甚至早早就泛溢着一种甚为急切的情绪。自己心里明白,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无非是为消解对父母恩德亏欠太多的负疚心理,获得一种安慰。
②天气很好。温润的风似有若无。西斜的依然明媚的阳光下,原坡和河川满眼都是蓬勃的绿色和黄色,绿的是返青的麦苗,黄的是盛开的油菜花,间有零星散落在坡梁上的杏花的粉白。
③回到老屋小院,便坐在前院闲聊。许是那种负疚心绪得到消解,许是得了这明媚春色的滋润,竟是一种难得的轻松和平静。记不得是谁颇为惊诧地叫了一声,玉兰树开花了。我便朝大门右侧的玉兰树看去,在树梢稍下边的一根分枝上,有两朵白花。我的心微微一颤,惊喜得轻叫一声,从坐着的小凳上站起来,几步走到玉兰树下,久久观赏那两朵玉兰花。那是两朵刚刚绽放的玉兰花,雪白,鲜嫩,纤尘不染,自在而又尽情地展示在细细的一根枝条上,洁白如玉,便想到玉兰花的名字确属恰切。玉兰树尚不见一片叶子,叶芽刚刚在枝条上突出一个个小豆般的苞,花儿却绽放了。我久久地看那两朵花儿,竟然不忍离去。玉兰花在我其实也算不得稀罕,见得也早也多了,之所以发生一缕不寻常的惊喜,这是开在自家屋院里的玉兰花,而且是我栽植的玉兰树苗,便有了一种情结;还有一种非常因素,就是这株玉兰树苗成长过程的障碍性经历,曾经让我颇费过一番心思。
④几年前我重回原下小院读书写字,一位在灞河滩苗圃打工的乡党,闲聊中听说我喜欢玉兰花,便给我送来一株不过食指粗的幼苗,我便在大门右侧的围墙根下挖坑栽下了。为了便于浇水和保护,我在玉兰幼苗四周用砖箍了一圈护栏。得着我的用心守护和浇灌,玉兰树苗日见蹿高,分枝,加粗,蓬蓬勃勃,生机盎然,我便期待花苞的出现。恰好盼到玉兰树应该发苞开花的规定期树龄,不仅没有开花,失望且不论,等到叶子成型,我发现了非常的征象,本应是深绿色的叶子,却呈现着浅黄;即使到盛夏烈日暴晒的时月,各种树叶都变得深绿近青的颜色,我的玉兰树叶反而由浅黄变得几乎透亮了。任谁都会看出这是一种病态的表征。村里乡党见了,有说是蛴螬咬了树根,有说是缺肥,有说是化肥施多烧了根,等等。后两种说法不能成立,我栽植时填的是农家粪土,不缺肥更不会发生烧根的事,倒是蛴螬啃食树根有可能发生,却也无可如何。我曾扒土寻找蛴螬,一只也未见到。我就怀疑大约是玉兰根自身发生了什么病患。
⑤等到第二年,玉兰树仍然是满树病态的黄叶,自然不会开花了。我便有所动摇,这株病态的树会不会自愈?需得几年才能缓解过来?如果等过几年不仅缓解不了反而病情加重以致枯死了,那我就会白等了。我便想挖掉它,重植一株。拿着镢头刨挖的一瞬,却似乎听到一种凄婉的求生的哀音,那一片片透亮的黄叶似乎也幻化成哭相,我便举不起镢头来。突然想到,任它继续存在着,如果真的挨过了病患,当一树健康墨绿的叶子呈现在小院里的时候,我会获得一种别样的欣慰和鼓舞;如果万一病患发展到发生枯死,再换植一株也无妨,这株玉兰树便保存下来。约略记得去年夏天回家,玉兰树的叶子变绿了,尽管仍不像正常的叶子那么深色近青的绿,却不是往年那种透亮的黄色了,我不由得庆幸,它的病情缓解了,更庆幸我握在手里的镢头没有举起来……今年,这株玉兰树开花了。尽管只有两朵,却是一种美的生命的胜利。遭遇过生存劫难之后开放的这两朵洁白如玉的玉兰花,就不单是通常对所见的玉兰花的欣赏的愉悦了,多了一缕人生况味的感受。
第②段描写了原坡和河川的景物,请简述这段描写的作用。
为什么“我久久地看那两朵花儿,竟然不忍离去”?结合文章概括作答
文章第③段描写了两朵盛开的玉兰花,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本文通过玉兰花开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况味的思考,结合全文,探究题目“两株玉兰树”中蕴含的对生命的感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1)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当我们的来复枪膛空了时,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
(2)当我们到达那只老狼的所在时,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这时,我察觉到,而且以后一直是这样想,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但是,在看到这垂死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3)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变成无用的东西,然后则死去。我看见每一棵可吃的、失去了叶子的树只有鞍角那么高。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并禁止了所有其他的活动。结果,那原来渴望着食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于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掉。
(4)我现在想,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而且,大概就比较充分的理由来说,当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两年或三年就可得到补替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
(5)牛群也是如此,清除了其牧场上的狼的牧牛人并未意识到,他取代了狼用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他不知道像山那样来思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
(节选自奥尔多·利奥波德《像山那样思考》)
第2段中“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一句里“新的东西”是什么?
第4段中“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里大山的“恐惧”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被敌人的炮弹炸断双腿的科梅立菲已经停止了呼吸。
保罗已经崩溃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逼得他不知该向谁祈祷,也许真有神灵,也许真的只有神灵才能挽救科梅立菲,挽救一个19岁的生命!
科梅立菲已经挣扎得太久,太辛苦,也许这于他也是一种解脱。安安静静躺在那里,就像熟睡了一样,再也听不见“轰轰”的爆炸声,再也闻不见腐烂了的死尸的气味,也用不着担心食物会不会送来,更用不着担心炮弹会从哪个方向飞来,一下子炸断自己的双腿了。
……
一切都结束了。
又是一片废墟的战场。最可恨的是食物,以前是在食物中混合锯屑,现在纯粹是锯屑了,无论如何这都是很难咽到肚子里去,真见鬼,这仗越打越糟糕。
一架敌机在头顶上盘旋,一个俯冲,低空投弹,卡特猛一拉保罗:“趴下……”
炮弹在身后一米远的地方炸开了,泥土四溅。
保罗待硝烟散开,抬起头笑了笑,“又没射中,来,我们走。”
卡特挣扎着翻起身:“等等,保罗,出故障了,我没法走了。”
保罗慌忙跑过来,搀着卡特疾呼道:“你被击中了吗?”
卡特双手抱着腿,龇牙咧嘴地说:“骨头好像断了,真见鬼!”
保罗微觉放心,撕下自己的衣服帮他包扎,一面笑着说:“如果只是脚还算好……”
“算我运气吧。”卡特笑着说。
“好运气,”保罗用力点着头,“它代表着战争即将结束……现在我来背你,来吧。”
保罗横扛起卡特继续往前走,头顶上那架敌机还在盘旋,发出讨厌的轰鸣声。
保罗猫着腰往前走,“等战争结束后,我们再看看可以一起干点儿什么,告诉我,你的地址……”
卡特还没有回答,一颗炮弹忽然在左侧不远处落下,保罗一惊,微微蹲伏。
身上的卡特,软软地垂下了头。
硝烟散去,荒凉的战场上,保罗一步步蹒跚而行,嘴里絮叨不已,卡特却一言不发,仿佛世界就剩下了他们两人。
终于走到了野战医院,保罗也累得够呛,摇摇晃晃地走到门边,一名医务人员跑过来帮着放下一动不动的卡特,让他平躺在床上。保罗擦了一下满脸的汗水,轻松地说:“好了,卡特,你会没事的。”说着起身去取水,准备给卡特喝。医务人员的声音却异常冷漠地传来:“你白费劲了,他死了。”
手中的杯子掉到了地上,保罗的头深深垂下……
保罗的心绝望到了极点,又一次亲眼目睹了最后一个朋友死去,死神倏忽就至……他站起身,麻木地走了出去。
已经没什么好想的了。
活着的每一天都是苟延残喘,找不出一丝快乐的理由。
时间是1918年,德军的情况已经恶劣到了极点,到处有传言说要停战了,可是两边的军队却仍然对峙着。
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保罗的心已经死了。
德军在修战壕。
保罗坐在机枪旁,表情平静,自从卡特死了以后,他一直就是这样。木然地看着战友在准备工事,看一会儿索然无味,就扭过头从机枪上方看外边……渐渐地,嘴角泛起一丝笑意,枪前方有一只美丽的蝴蝶,这是战场的精灵。
保罗慢慢站起来,从战壕上面探出了脑袋,趴在沙袋上慢慢伸出手,伸向蝴蝶。
蝴蝶抖着美丽的翅膀,在阳光下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手近了,近了……
“砰——”地一声枪响,那手猝然停下……五指慢慢松开,松开……
那一天,战场上是那么地沉寂和安宁。
当日战报:西线无战事。
(节选自《西线无战事》,作者雷马克,有删改)
卡特之死,并不是到医院时候才确定的,在这之前有多处暗示,请你结合文本指出来。
作品写科梅立菲和卡特之死,对后文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
小说中出现的“蝴蝶”有什么用意?请作简要分析。
结合全文内容,探究“西线无战事”的深层意蕴。

材料概括分析题
历史上的隐士文化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中国古代把社会成员分为士、农、工、商四类,其中的士就相当于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掌握着知识技术和道德文化。而且,从各种史料记载来看,这些隐士们往往是士人阶层中的精英,但是他们却如《旧唐书·隐逸》云:“所高者独行”,“所重者逃名”。
“学而优则仕”通常是士人的人生轨迹,却又为何隐而不仕呢?很多学人认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就有对隐者的推崇和赞许。如《庄子·在宥》云:“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上,故往见之。”这位成功的治世之君拜见隐逸的故事,便寓于着“真理”掌握在隐者之手。道家的出世思想对古代士人有巨大影响,冯友兰认为“道家者盖出于隐者”,庄子更是隐者思想集大成者。可以说,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中国知识分子培养隐逸情绪提供了“酵母”。
儒道两家的隐逸思想形似而异趣。儒家只是将隐逸作为“天下无道”之时的权宜之计,是手段;而道家则认为隐逸生活就是士人的理想归宿,是目的。道家以强调个体生命至上的“贵生”价值观,从而彻底否定了儒家追求“名利”、“仁义”等价值观。但是,道家也并不过分强调生活方式等形式上的隐匿,为了存身也可入世以自适,在此儒家的入世目的又成了道家隐逸的手段。由此可见,儒道两家的隐逸思想各有所重,而隐逸方式则互有交错。这对于古代的隐士而言,在思想层面多了一方挪腾的空间——隐则为道而立德成名,出则为儒而立功成仕。
从文章的第一段看,中国古代的隐士有哪些特点?

作者引用《庄子·在宥》的意图是什么?

“儒道两家的隐逸思想形似而异趣。” “形似”和“异趣”分别表现在哪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揣摩诺奖的“潜规则”有点酸
①人的味觉能分辨酸性味道,有的人也喜欢吃酸性的食品,这很正常。为人处世,遇到比自己强的就吐酸水,言语酸溜溜的,难免有点讨人嫌。个人如此,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国度,羡慕他人(国)的成就是自己前进的动力,如果羡慕变成胃酸,这样的酸葡萄心理就要值得警惕了。
②诺贝尔医学奖揭晓,汤森路透曾预测华裔科学家钱泽南获奖的预测并未成真。诺奖评选到底有何规矩规则?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葛惟昆表示,诺贝尔奖评委会会遵循一系列评奖规则,也有轮流坐庄的潜规则,同时喜欢“锦上添花”,不会给完全的新人或者什么奖都没有获得过的人。
③传说中的华裔科学家获奖落空,我们感觉有点失望并不奇怪。失望可能产生两种反应:检讨不足,孕育希望;怨天尤人,找借口给自己开脱。中国科学家无缘诺奖,审视自己研究对象的合适与否、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进而改进自己的研究,缩小和诺奖成果的差距,比去揣摩评奖的规则更有意义。拿中国潜规则的行规,用猜疑的办法曝诺奖“潜规则”的光,也许能让中国公众心理获得短暂的平衡,怎奈这样的疗治方式有点饮鸩止渴的感觉:好像我们的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是风水没能轮流到咱们这边、是因为诺奖评选“喜旧厌新”所致。如此说来,这个新闻选题的角度及其受访者的心态,都不大正常。正如网友所言:“又开始研究“潜规则”了!”“怎么有股葡萄的酸味?”
④凡事皆有规则,评奖也不例外。只是科学成果的评奖规则,讲究的是发现的新、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高。严肃的科学家懂得这个道理,也自觉遵循这个规则,去开展各自的研究。我们的研究者面对诺奖,不熟悉这个规则,可以趁机补课,但不宜去揣度诺奖评选中所谓的“潜规则”。汉语中的“潜规则”,专指拿不到台面上、只能暗箱操作的那些事情。诺奖即便有风水轮流转的规则,也是学科平衡的需要,这样的平衡显然不是通过暗箱操作,用不法手段交易的结果。葛教授把人家的常规做法称作“潜规则”,要么是用语不当,要么是酸葡萄心理在作祟,转嫁中国科学界的声誉危机。至少,国内的读者都不能服气。对此,不妨听听网友的说法吧:“诺奖的科学领域中国压根连个边都没资格碰下,你们就只有剩下在一边说风凉话的人品了。”“和中国评院士相比,诺奖那点就不好意思称潜规则了。”
⑤社会浮躁,科学界难免受到这方面的精神污染。越是这样,我们的科学界越应该保持与世俗社会的距离,杜绝将科学探索和GDP贡献挂钩的研究目的,也是遵循“无意插柳”的原则,那些为经济利益而展开的研究,失望的可能性也往往较大。失望不气馁,失望不说酸溜溜的话语,为获奖者的成就真心喝彩,这样的心态才是真正的科学自信。目前来看,在科学界,这样的自信是不是稍嫌不足呢?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酸葡萄心理”的具体内容。

为什么说“这样的疗治方式有点饮鸩止渴”?

结合文本,谈谈你认为中国科学界如何缩小与“诺奖”的距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