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6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气质淳厚。汉乾祐中,为成德军牙将。节帅武行德见其端悫①,指谓左右曰:“此远大器,非常流也。”周太祖贵妃张氏,彬从母也。蒲帅王仁镐以彬帝戚,尤加礼遇。周祖受禅,召彬归京师。彬执礼益恭,公府燕集,端简终日,未尝旁视。仁镐谓从事曰:“老夫自谓夙夜匪懈,及见监军矜严,始觉己之散率也。”
  显德三年,改潼关监军,迁西上阁门使。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②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世宗强还之,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出为晋州兵马都监。一日,与主帅暨宾从环坐于野,会邻道守将走价③驰书来诣,使者素不识彬,潜问人曰:“孰为曹监军?”有指彬以示之,使人以为绐己,笑曰:“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审视之,方信。
  二年冬,伐蜀,诏以刘光毅为归州行营前军副部署,彬为都监。峡中郡县悉下,诸将咸欲屠城以逞其欲,彬独申令戢下,所至悦服。上闻,降诏褒之。两川平,全斌等昼夜宴饮,不恤军士,部下渔夺无已,蜀人苦之。彬屡请旋师,全斌等不从。俄而全师雄等构乱,拥众十万,彬复与光毅破之于新繁,卒平蜀乱。时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及还,上尽得其状,以全斌等属吏。谓彬清介廉谨,授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彬入见,辞曰:“征西将士俱得罪,臣独受赏,恐无以示劝。”上曰:“卿有茂功,又不矜伐,设有微累,仁赡等岂惜言哉?惩劝国之常典,可无让。”
  彬性仁敬和厚,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伐二国,秋毫无所取。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居官奉入给宗族,无余积。
(选自《宋史曹彬传》)
注:①悫(què):诚实。②觌(dí):相见,面见。③价(jiè):传达书信物件或传达事情的人。
1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0分)
(1) 公府燕集
(2) 以全斌等属吏
(3) 此远大器,非常流也。
(4) 蜀人苦之
(5) 彬执礼益恭
(6) 使人以为绐己
(7) 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
(8) 惩劝国之常典
(9) 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
(10) 彬复与光毅破之于新繁
15. 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曹彬“清介廉谨”的句子写在下面。(4分)
1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2) 卿有茂功,又不矜伐,设有微累,仁赡等岂惜言哉?
(3) 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亡则君为之矣次:下一个(第二个)。
B.无为智士贵:尊重。
C.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阴谋:诡秘的计谋。
D.寡人国家危,社稷殆:危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粗中少亲侣鱼虾友麋鹿
B.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
C.吾是先之輮为轮
D.人孰知者乎师道不传也久矣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用斜线(/)给文中划线的文字断句
由 此 观 之 义 者 人 之 大 本 也 虽 有 战 胜 存 亡 之 功 不 如 行 义之 隆 故 君 子 曰 美 言 可 以 市 尊 美 行 可 以 加 人。

阅读《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匏樽以相属:同“嘱”,嘱咐。 B.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享用。
C.酾酒临江,横赋诗槊:长矛。 D.而天地不能一瞬曾:竟,简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游是乎始
B.何为其也輮使之也。
C.哀吾生须臾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D.耳得之为声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下面对《赤壁赋》主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B.“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暗示了时间不会停止流逝,超脱只能是暂时的,及时在大自然中行乐是忘怀人生苦闷的正途。
C.《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它既有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
D.文中客的观点和感情可看做苏轼的日常感受和苦恼,而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时的领悟,这一切是通过呜呜洞箫、主客设问引发的。

翻译(6分)
(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功在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
嗟乎!师道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吾未见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非加也疾:快,引申为响亮今之众人众人:一般人
B.而江河绝:横渡功在不舍:停止
C.小学而大遗:遗忘士大夫之族:类
D.用心也一:专一驽马十驾:马走一天的路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吾未见明也日与徒上高山
B.师道不传也久矣然后知吾向未始游
C.顺风呼倚歌和之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而耻学

下列各组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句读之不知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渺渺兮予怀 D.凌万顷之茫然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于其身也,则师焉

A.吾从而 B.幽泉怪石,无不到
C.望西山,始指 D.攀援而登,踞而遨: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和《师说》都是论说文,为了阐明作者观点,都用了对比论证方法。
B.荀子连用“跂而望”、“登高而招”等五个比喻,反复说明学习的作用。
C.韩愈的“求师问道”,以荀子的观点来审视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D.韩愈将“句读之师”与“问道之师”比较,含重“问道”轻“句读”之意。

将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题3分)
(1)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相如贱人………………素:素来,向来。
B.且庸人尚之……………羞:羞愧。
C.蔺相如固之…………止:使……停止。
D.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通过。

下列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顾吾念之③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②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两小题。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请以“/”为文中的划线句停顿。
庄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手法来婉拒两位大夫?他婉拒的理由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