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人明敏,以才干见称,庄宗①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
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而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崇韬曰:“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且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庄宗然之,果败契丹。庄宗即位,拜崇韬兵部尚书、枢密使。
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②?”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
同光三年夏,霖雨不止。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庄宗默然。终遣允平起楼,崇韬果切谏。宦官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
明年征蜀,议择大将。乃以继岌③为西南面行营都统,崇韬为招讨使,军政皆决崇韬。崇韬素嫉宦官。继岌监军李从袭等见崇韬专任军事,心已不平,思有以图之。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延嗣大怒,因与从袭等共构之。延嗣还,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圭至蜀,视崇韬去就。颜圭以告刘皇后,刘皇后教颜圭矫诏魏王杀之。
当崇韬用事,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崇韬父讳弘,革等即因他事,奏改弘文馆为崇文馆。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其已破蜀,因遣使者以唐威德风谕南诏诸蛮,欲因以绥来之,可谓有志矣!
(选自《晋书•郭崇韬传》)
注:①指皇唐庄王李存勖。②帑(tǎng)国库里的钱财。③李继岌,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太子,即后文皇后的亲生儿子,当时被封为魏王。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定州王都引契丹入寇 寇:入侵 |
B.刘皇后都颜圭矫诏魏王杀之 矫:假托,诈称 |
C.由是谗间愈人 间:间或 |
D.因与从袭等共构之 构:设计陷害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契丹之来,非救大礼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
B.①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 ②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
C.①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 ②徘徊于斗牛之间 |
D.①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 ②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契丹来犯,郭崇韬认为应该乘士气高涨之机,主动迎战,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打败了契丹。
B.庄宗建造高楼避暑,郭崇韬认为不能只图一个人享乐,力谏不可,宦官乘机在庄宗面前说他的坏话。
C.作者认为,郭崇韬当权是,把弘文馆改为崇文馆以避父讳的做法令人非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小题。
于中丞
于中丞成龙,按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装奁甚富,夜被穿窬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属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又公为宰时,至邻邑。早旦,经郭外,见二人以床舁病人,覆大被;枕上露发,发上簪凤钗一股,侧眠床上。有三四健男夹随之,时更番以手拥被,令压身底,似恐风入。少顷,息肩□路侧,又使二人更相为荷。
于公过,遣隶回问之,云是妹子垂危,将送归夫家。公行二三里,又遣隶回,视其所入何村。隶尾之,至一村舍,两男子迎之而入。还以□白公。公谓其邑宰:“城中得无有劫寇否?”宰曰:“无之。”时功令严,上下讳盗,故即被盗贼劫杀,亦隐忍而不敢言。
公就馆舍,使家人细访之,果有富室被强寇入室,炮烙而死。公唤其子来,诘其状。子固不承。公曰:“我已代捕大盗在此,非有他也。”子乃顿首哀泣,求为死者雪恨。公叩关往见邑宰,差健役四鼓出城,直至村舍,捕得八人,一鞫而伏。诘其病妇何人,盗供:“是夜同在勾栏,故与妓女合谋,置金床上,令□抱卧至窝处始瓜分耳。”共服于公之神。
或问所以能知之故,公曰:“此甚易解,但人不关心耳。岂有少妇在床,而容入手衾底者?且易肩而行,其势甚重;交手护之,则知其中必有物矣。若病妇昏愦而至,必有妇人倚门而迎;止见男子,并不惊问一言,是以确知其为盗也。”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巨绅家将嫁女适:恰逢 |
B.阴属吏目属:率领 |
C.又使二人更相为荷荷:抬 |
D.或问所以能知之故或:有的人 |
将下列文言省略句中省略的词语补充出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少顷,息肩□路侧
②隶尾之,至一村舍,两男子迎之而入。还以□白公
③置金床上,令□抱卧至窝处始瓜分耳
A.①之②为③其 | B.①于②之③则 |
C.①之②为③则 | D.①于②之③其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属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
B.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属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
C.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属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
D.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属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高邮某士绅嫁女的嫁妆被盗贼偷走,刺史发公文命令除一扇城门开放外,其他城门全部关闭,好搜查赃物。 |
B.邑宰称城里并没有发生劫案,因为他早与强盗上下串通勾结,狼狈为奸。 |
C.于中丞查访到有强盗抢劫大富之家并烧死主人。于是唤来主人之子询问,主人之子立刻磕头哭泣,请求为父亲报仇。 |
D.强盗在妓院跟妓女一起商量,让妓女假扮病人,实际上是掩人耳目,偷运赃物回巢穴才分赃。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②时更番以手拥被,令压身底,似恐风入。
(2)于中丞路遇抬着病人的一行人,很快就发现了哪几个可疑之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
②不挟①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 章下》)
【注】①挟:倚仗。
(1)关于“交友”,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阐述观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游爱莲亭记
[清]邱 兢
郡①之北郭有水滢然,曰萧湖。湖之北,舍舟步行,不五六里,曰后湖。湖与运河止间一堤,南始伏龙洞,北抵钵池山,东绕盐河一带,周环约十数里,淮之胜境也。余生长于淮,未获一至其地。
癸巳秋七月,溽暑初伏,凉风暂起,买舟于菰蒲曲之港口。菰蒲曲者,水南程先生别业,切近伏龙洞者也。舟行数十弓②,左转石桥,云景波光,千顷一碧。济南大明湖、杭州西子湖,向之叹为澄涵沱澹者,仿佛遇之。于是载沉载浮,与波上下,推篷四望,旷然神怡。钓艇横烟,遥歌断续,菱汊也;蔬篱茅茨,数家掩映,蒲洲也;禅林道院,隐隐丛丛,柳湾也;绿树红桥,蔼蔼宛宛,爱莲亭也。亭四面皆种莲花,故因以名,风景清绝,冠全湖之胜。阎省庵题联句云:“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渔歌。”盖实景也,
亭虽小而杰出于湖中。甫登舟遥望焉,以为即之甚易,乃度渔梁③,穿荻港,沿荇田,凡经数十转,而后得造斯亭。亭后为般若寺,僧闻客至,出迎,延坐于清风阁,饷以雪藕。解衣盘桓,俯仰流连,见夫水鸟拍波,游鱼唼藻,不禁喟然叹曰:“物之乐其乐也,如是乎?殆移我情矣!”
久之,扣舷沿旧路而返,偕游者曰:“湖之胜在爱莲亭,钵山之胜在景慧寺,由亭诣寺,直一苇航之耳,盍回舟为薄暮游?”舟子曰:“时不及矣!”遂止。
嗟夫!世之鹿鹿④尘途者,其于某水某邱,虽在故都,至老不能识焉,况侈宇宙之大观乎?然则余今之获游于此,亦非偶然,故不可以不记。
(选自《中国游记散文大系》)
【注】①郡:指淮安。②弓:古代计量单位,六尺为一弓(一说八尺)。③渔梁:筑堰围水捕鱼的一种设施。④鹿鹿:即“碌碌”。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与运河止间一堤间:间隔 |
B.甫登舟遥望焉甫:刚刚 |
C.延坐于清风阁延:邀请 |
D.直一苇航之耳直:遇到 |
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作者船上所见之景的一组是
①溽暑初伏,凉风暂起②蔬篱茅茨,数家掩映③禅林道院,隐隐丛丛
④绿树红桥,蔼蔼宛宛⑤亭虽小而杰出于湖中⑥见夫水鸟拍波,游鱼唼藻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④ | D.④⑤⑥ |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爱莲亭是一处美景,位于萧湖之北的后湖,因亭的四周都种莲花而得名。 |
B.后湖澄澈浩渺,堪比大明湖和西子湖,却少有人至,可见世人重名轻实。 |
C.作者在描写优美湖光山色之后,告诫世人不要因为忙于俗务而错失美景。 |
D.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将作者一行游览途中的多个景点描绘了出来。 |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景清绝,冠全湖之胜。
(2)凡经数十转,而后得造斯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④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②哓(xiāo)哓:吵嚷。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见世之熙熙者熙熙:忙碌来往追求名利 |
B.出而矫之矫:违背 |
C.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射:追逐 |
D.大率类是 类:似,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今者项庄拔剑舞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得知家中之砚是古砚后,没有及时验证真伪。这古砚产生时仅是普通工具,没有特殊意义。 |
B.文章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
C.作者认为“好古”是淡泊,不与坏风气同流合污,体现了直面时俗的批判和卓尔不群的个性。 |
D.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义;可“好古”后来渐渐变成附庸风雅,谄媚权贵。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2)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9分,翻译6分,共15分)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高祖为沛公而初起也,参以中涓从。高祖二年,拜为假左丞相,入屯兵关中。孝惠帝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趋治行,曰:“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代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 乃者①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②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注]①乃者:往日,上次。②顜(jiǎng):明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始微时微:年龄小 |
B.从吏幸相国召按之按:处置 |
C.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趣:赶快 |
D.然百姓离秦之酷后离:通“罹”,遭受 |
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表明曹参“清净无为”的一组是()
①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②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
③至者,参辄饮以醇酒④吏舍日饮歌呼
⑤亦歌呼与相应和
A.②③⑤ | B.①②③ | C.②④⑤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曹参作为汉朝相国,极力主张清净无为,这完全合于道家的学说。 |
B.汉高祖怪罪相国不理政事,怀疑是轻视自己,于是叫曹参的儿子回家后试着私下随意问问他的父亲怎么回事。 |
C.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办事无所变更,日夜痛饮醇厚的美酒。 |
D.曹参起初卑微的时候,跟萧何交好;等到后来一个做了将军,一个做了相国,有了矛盾。萧何在临终时,向皇上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