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是用身体和意志,证明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用精神和毅力,表现自己的人格尊严、突破生命局限的志气和勇气。 |
B.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天然气价格及天然气利用,将有计划提高天然气的价格,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
C.对调整高考录取方案,有人认为最好能对选修科目按分数划等级,有人认为可以按文理分别划线,这样才比较公平。 |
D.据初步分析,已造成254人遇难、35人受伤的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去年一年,日本广岛县为了笼络中央内阁官员,竟举办了474次所谓的非正式联谊会。 |
B.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要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 |
C.我托他买“青年自学丛书”——《环境保护》和《人体卫生》,他满口答应了。 |
D.洪武二年,朱元璋开始读《孟子》,发现书中有不少忤触皇权的话,大为恼怒,对人说:“这个老头子要是活到今天,非严办不可。”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做事总是贪图省力,不按要求去做,结果背道而驰,重新返工,反而费力。 |
B.这是需要当机立断的时候了,可是,他仍然犹豫不决地首鼠两端,真急死人。 |
C.1983年以前,我独独没有到过西北,几次可能去访问的机会飞到眼前,却都失之交臂了。 |
D.一个优秀的作家必须深入社会生活,如果对社会生活熟视无睹,他就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大规模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使其子女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产生剧烈变动,由于亲情的长期缺失,留守子女的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
②国际社会在反恐合作中要恐怖主义产生的动机和根源,以更好地对其进行综合整治。
③ 科学是美丽的,但在琳达•威廉斯的眼里,科学诗美丽,因为它在科学美中注入了浪漫情怀。
A.凸显探究更加 | B.突显探究更加 |
C.突显探求越发 | D.凸显探求越发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松弛一枕黄粱心劳日绌事实胜于雄辩 |
B.骄健稗官野史厝火积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C.寂寥惹是生非缘木求鱼吃一堑长一智 |
D.慰藉名列前矛直截了当既来之则安之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题。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是我们这个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家园所在。但在全球化文明语境紧锣密鼓的21世纪,汉语教育正在经受着前所末有的挑战。
这一问题的产生,其实质正是汉语教育在世界化文明语境下遭遇挑战的本能反应与理性诉求。经济的发展,技术化的推进,总是伴随着文化的渗透。而语言是首当其冲的防线,也是最后防卫的底线。在九流分派、多元汇聚的世界格局互渗生成进程中,一个民族既要有恢宏博大、兼容世界的气度,也要有一种由本能与理性所促成的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与权利。这里有两个最基本的含义:第一,世界语境中的的“自我”在“他者”的对比下应更加彰显突出;第二,世界化的语境,并不意味着消泯“自我”,相反它是不同文化身份的参与交流,这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基本的立场。有了这样的态度与理念,一个民族才可能不会丧失处变不惊、戛戛独造的元气。
汉语作家一直怀有这样的忧思:20世纪以来,汉语写作的“文化身份”,始终是中国文化念兹于心的恐惧。新时期著名诗人于坚深有同感:“对汉语诗人来说,英语乃是一种网络语言,克隆世界的普通话,它引导的是我们时代的经济活动。但诗歌需汉语来引领。汉语的历史意识和天然的诗性特征,导致它乃是诗性语言,它有效地保存着人们对大地的记忆,保存着人类精神与古代世界的联系。”于坚还进一步指出,如果对异族语言表达一味盲从,结果只能导致民族“文化原质地的失真。”
网络时代的汉语教育特征,还表现为汉语文本不断的卡通化、图像化。这是一个读图的时代,文字的阅读大量地被图像的阅读所取代。图像以其画面色彩的丰富、逼真和立体生动,在一定意义上虚拟还原了文字的想象,会使阅读趣味盎然。但必须指出,图像只是诠释文体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一种普及的幼稚方式。一方面图偈以一种画面的定格圈定凝固了读者想象,这无疑是对读者想象能力的限定和剥夺;另一方面,当人们一旦把对图像的阅读当成主要的阅读方式之后,读者就会由于读图轻松放弃了文字书面的阅读,从而依赖于读图。图像天生是为儿童和懒汉准备。事实上文字的阅读与图像的阅读根本就是两码事,文字的阅读更是不可能被图像阅读所代替的。因为文字的阅读更具有模糊性、丰富性与包容性,它提供的因人而异的有多种可能的个性化阐释,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个哈姆雷特。而图像阅读则是硬塞给读者一个定格的文本。文字的阅读带给读者的是无边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对于读者来说,书面文本具有一种开放的、多方面而满足其文化阐释与品评兴趣的价值属性。在《三国演义》没有图像文本以前,我们阅读这个书面文本时,曹操、诸葛亮等人物形象,在想象的空间里复活,栩栩如生地浮现于我们的脑屏幕,但我们无法说出他们各自的模样。自从有了图像文本的《三国演义》,想象中的曹操使成了鲍国安的替身,想象中的诸葛亮也被定格为“唐国强”。在这种读图过程中,读者不假思索便接受了二个被告知的“事实”。唯独想象空间里落英缤纷的意象归于死寂,被一个强加于人的虚拟的替身所圈定锁死。 汉语经典文本的诗性特征与人文精神就是这样逐渐消瘦的。因此,在这个读图的时代,我们是应该认真考虑如何拯救阅读这一问题的。
节选自《中华读书报·全球化语境的汉语问题》作者王耀文
“现代人的自我认识与现代中国人的民族自我认同的危机:不要现代性,殖民;要实现现代性,也‘殖民’——两难。”(张志扬)。在这个“两难”的语境里,我们该如何勘破这个秘密?如何面对这个挑战?我们当然不会因噎废食。
7.联系全文看,不属于作者所说的“汉语教育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的一项是()
A.全球经济的发展,技术化的推进,总是伴随着文化的渗透。而语言是首当其冲的防线,也是最后防卫的底线。
B.在九流分派、多元汇聚的世界格局互渗生成进程中,一个民族既要有恢宏博大、兼容世界的气度,也要有一种由本能与理性所促成的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与权利。汉语是诗性的语言,如果对异族语言表达一味盲从,结果只能导致民族“文化原质的失真。”
C.网络时代的汉语教育特征,还表现为汉语文本不断的卡通化、图像化。在这样一个读图的时代,文字的阅读大量地被图像的阅读所取代。如果听任这种现象发展下去,汉语经曲文体的诗性特征与人文精神将会逐渐消退。
D.汉语现在正处于“两难”的境地:不参与到全球化的现代语境中,就会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就会因为落后而被殖民;而参与进去,文化的自我个性也有可能被全球化语境所吞噬。
8.对汉语写作的“文化身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是一种非网络是的语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化的推进,他成了抵御异族文化入侵的首当其冲的防线,也是最后的防卫的底线。
B.在全球化文明的语境中,汉语既具有恢弘博大、兼容世界的气度,也具有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和权利。
C.汉语具备历史意识和天然的诗性特征,是一种诗性语言,他有效保存着人们对大地的回忆,保存着人类精神与古代世界的联系,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是中华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家园所在。
D.汉语要融入世界的文明之中,第一要更加突出自己民族的语言特点,第二要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的语言参与世界经济的交流。
9.对“想象空晨里落英缤份的意象归于死寂,被一个强加于人的虚拟的替身所圈定锁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的阅读带给读者的无边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没有了,图像阅读则是硬塞给者一下定格的文本。
B.图像只是诠释文本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一种普及的幼稚方式。图像以一种画面的定格圈定凝固了读者的想象,这是对读者想象能力的限定和剥夺。
C.图像以其画面色彩的丰富、逼真和立体生动,在一定意义上虚拟还原了文体的想象,会使阅读趣味盎然。
D.自从有了图像文本的《三国演义》,想象中的曹操便成了鲍国家的替身,想象中的诸葛亮也被定格为“唐国强”。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著名诗人于坚认为,在全球化语境紧锣密鼓的21世纪,只有保持汉语的历史意识和天然诗性特征,才能够成为克隆世界的普通话,进而引导我们时代的经济活动。
B.文字的阅读如果能够和图象的阅读完美的结合起来,就能够把无边的想象、创造和画面色彩的丰富、逼真、立体生动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更好的阅读氛围。
C.人们一旦开始阅读图象,就会被图象画面色彩的丰富、逼真和立体生动所吸引,从而放弃文字书面的阅读,产生依赖性。
D.“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是文字阅读具有模糊性、丰富性和包容性,能够给读者带来无边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爱好进行多种可能的个性化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