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3题。
阮郎归·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

"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

2.

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
B. "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 "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 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未完,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3.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咏山泉(唐)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分)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望洞庭刘禹锡题君山[注]雍陶
湖光秋月两相和,烟波不动影沉沉,
潭面无风镜未磨。碧色全无翠色深。
遥望洞庭山水色,疑是水仙梳洗处,
白银盘里一青螺。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阅读下面的宋诗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
苏轼
其一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其二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注】这二首诗作于公元1100年,诗人离开海南儋州之前。当时苏轼遇赦准备北还。
这两首诗都是抒写羁旅思乡的情怀,意趣隽永,画面清朗,笔力雄放,体现了苏轼的清雄诗风。请你就第一首诗中“白鹭横秋浦,青林没晚潮”的动词进行赏析。
答:

第二首诗写于苏轼遇赦准备北还之时,你认为他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人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从“情”和“景”的关系入手,分析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