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的原则是“论从史出”,这就决定了辨别史料的价值与真伪是研究的前提和关键。如:近年来,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李鸿章的争议颇多,在全面评价分析李鸿章时,以下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
| A.长篇历史小说、电视连续剧中的相关内容 |
| B.李鸿章后人编的家谱 |
| C.专家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论著 |
| D.部分李鸿章奏折、书信的影印件 |
有一说法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
|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
|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 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
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的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断,“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哪一学派有关
| A.道家学派 | B.法家学派 | C.儒家学派 | D.墨家学派 |
“夫仁义礼制者,制之本也;法令刑法者,制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这一言论反映出作者对儒家、法家思想的基本态度是
| A.尊儒抑法 | B.尊法抑儒 | C.儒法并用 | D.外儒内法 |
从政治角度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的是
| A.道德准则 | B.治国理念 | C.哲学基础 | D.变革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