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和世界性货币体系最终将推动全球化成为形式,阅读下列材料,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497年葡萄牙的达·伽马率领船队远航,到达印度的卡里卡特,从此开始了第一次全球化过程,欧洲国家竞相运用他们优越的技术手段创造了遍及全世界的帝国。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灾难,由欧洲主导的全球化开始动摇了。随着重建欧洲和日本的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的实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这一次全球化并没有建立帝国,而是通过创办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在技术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情况下,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索尼等产品成为世界名牌。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家贸易的升幅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为推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
——【美】克莱德·帕雷斯托维姿的署名文章(2005年)
(1)依据材料二指出克莱德论述的两次全球化的各自特点。并分析导致全球化出现阶段性变化的因素。
材料二 货币无可置疑是人类社会经济机体的血液。能够执掌和供应血液者,自然占据了先机和强势。什么样的“血源”令众生趋之若骛?它必须产生于健全而完备的肌体——内在经济发展模式与金融体制,若是染上循环裂变债务而无可救药的“艾滋”病毒,还强绑上大家“输血”,只会共赴黄泉。同时,该“血源”应该是O型——即具备独树一帜的公信力和不可撼动的被接受性质。
——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采取了哪些可行的措施使美元成为O型“血源”
(3)面对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和世界性货币体系的冲击,结合史实指出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应对的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二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回答:
(1) 依据材料,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并请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变化?并请你据此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观点的理解。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朝议”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种意见?这两种意见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元初地方行政实行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意义。
(3)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无美恶,期于适时”这句话的认识。
中共十八大将于今年下半年召开。在共和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往往在关键时刻通过一些重要会议作出重大决策,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中共八大何时召开?其主要背景是什么?会议确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是以哪一次会议为标志的?这次会议确立的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是什么?这次会议与中共八大相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决策上的重大突破是什么?
(3)1992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什么新的目标?列举同年与之相关的两件重大历史事件。
(4)以上会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们共同的着眼点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武装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等地。到1921年春,农民暴动几乎遍及全国。……据统计,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有一起暴动叫“叉子起义”,农民没有武器,就以叉子作武器,同官兵对抗,这是名副其实的“揭竿而起”。
——郑异凡《农民的“布列斯特”——列宁是怎样对农民妥协让步的》
材料三下列是两张1925年的苏联经济统计数据表,表一据俞良早《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研究》整理,表二据《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整理。
表一农村成人年消费量表(单位:公斤)
粮食 |
肉 |
糖 |
|
1919年 |
181 |
16.5 |
0.5 |
1925年 |
229 |
38.7 |
4.6 |
表二工人工资增长表(1925年9月)
行业 |
比战前提高 |
食品 |
57.6% |
造纸 |
35.6% |
纺织 |
23.1%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当时的形势下,苏俄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苏俄社会出现什么问题?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表格反映当时苏联经济出现什么新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当时哪一经济政策?该政策起到什么积极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苏俄经济政策调整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本协会得知,当男女纺工因收获而在田间的时候,毛织品、麻织品和棉织品的制造者们便很难找到足够数量的工人,以便能够继续交给织工去做。由于这部分的制造缺乏必要的速度,因为商人订货的交付往往延迟,致使商人、制造者以及一般人民都受到很大的损害。
——(英国)《鼓励工艺、制造和工业协会1761年发表的文告》
材料二棉纺织业的勃兴揭开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序幕。……在英国工业化的最初阶段,没有别的工业的重要性堪与棉纺织业相比……其他工业随同棉纺织工业上升,也随着它的崩溃而下跌,这个局面一直维持到二十世纪。……即便棉纺织业对机械化的高涨和对大型冶金企业的兴起没有直接起到巨大作用,棉纺织工业的利润无疑为工业化支付了第一批账单。
——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材料三在1700年时,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基地是印度。然而到1860年,印度的织布工业就已无法同英国的竞争抗衡了,……查尔斯·屈维廉爵士曾说:“印度的曼彻斯特(达卡,印度的纺织业中心)失去了往日的繁荣,变成了一个非常贫穷而狭小的城镇。”……到19世纪中叶,英国爆发的工业革命使之生产出大量价格十分低廉的商品,致使全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地区的工厂遭受了与纺织业同样的命运。
——约翰·R. 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棉纺业出现的困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人为解决这些“困境”采用了什么方法?请举两例说明。
(2)据材料二,指出棉纺织业的兴起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英国角度分析“印度的织布工业就已无法同英国的竞争抗衡”的原因。说明当时印度的经济出现什么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