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总是”二字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有人说“高高秋月照长城”一句是“神来之笔”,你是否也这样认为?请谈谈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行香子过七里滩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释】七里滩,又名严陵滩,即当年严光垂钓处。严陵,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不受高官,垂钓于风光秀丽的富春江七里滩。简要赏析“鱼翻藻鉴,鹭点烟汀”句。
请根据上下文,分析“但”在词中的作用。
阅读以下苏轼词,完成后面问题
卜算子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的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月”“疏桐”“漏断”极写了作者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
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的修辞方法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注:本诗创作于1968年。诗中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当时环境的险恶,请简要分析?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作者为什么要“用孩子的笔体写下”,他想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晚(宋)左纬
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
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这首诗中的和体现出了晚春景物的特点。
请简析尾联的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谓其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②《咏蝉》作于高宗仪凤三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③西陆:秋天。④南冠:囚徒。阅读虞世南的《蝉》,分析其中“疏桐”这一意象。
这两首诗都运用比兴手法,有所寄托。请据此分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