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α=23°26′,完成:
此时,国际标准时为
A.6月22日0时 B.12月22日6时 C.6月22日12时 D.12月22日8时
在α由图示状态缩小为 0°的时段内
A.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梅雨 B.东北山区河流进入主汛期
C.华北平原开始播种小麦 D.东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可能出现低温冻害
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不同,森林的生态环境效应的主要表现也有所不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
B.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
C.在城市中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减弱噪音 |
D.在沿海地区可防止海浪侵袭,保护海岸和农田 |
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中,正确的是
A.江南丘陵— “红漠化” | B.西南喀斯特地形区—次生盐渍化 |
C.西北干旱地区—黑土退化 | D.黄淮海平原—石漠化 |
读该图,回答问题。影响该地农业区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劳动力资源丰富 |
B.接近消费市场 |
C.有充足的灌溉水源 |
D.地势平坦 |
图中F地是重要棉花生产基地,与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棉花生长的优势条件是
A.气温高 | B.降水多 | C.沙性土壤 | D.日照充足 |
该地农业的耕作制度一年仅能一熟,而同纬度的华北平原地区农作物二年三熟,其原因是
A.土地地力衰竭严重 | B.雨量稀少 |
C.水利设施不能满足需要 | D.生长期短 |
凡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植被稀疏的地区都可以称为荒漠,即“荒凉之地”。荒漠化是指由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内的种种原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亦即形成荒漠化的过程。据此完成问题。2010年6月17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介绍,我国荒漠化面积达到263.6万平方公里涉及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的18个省区市,有4亿人口常年受到风沙危害。我国西北地区最常见的荒漠化类型是
A.喀斯特荒漠化 | B.水蚀荒漠化 | C.风蚀荒漠化 | D.盐渍荒漠化 |
人类活动不合理是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导致土地荒漠化比重最大的人类活动是
A.过度樵采 | B.过度放牧 | C.过度农垦 | D.水资源利用不当 |
中央电视台每天天气预报中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①遥感技术②地理信息系统③全球定位技术④地理信息技术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