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草原上为了防止鼠害,进行了一次鼠类种群密度调查。在1平方千米的范围内,第一次捕获104只,全部作好标记,放回去。隔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90只,其中有标记的鼠20只。请推测这片草原上鼠的密度。________________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群落的主要类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图是在某种生物的一个生物细胞中所发生的一些生理活动的图解,A~H代表物质。请结合图解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突然停止光照,物质C的含量,C5化合物的含量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突然停止CO2供应,一段时间后,B物质的合成速度将
(3)植物体从外界环境吸收A的方式和肠道内F被人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的方式分别是
(4)请写出F彻底氧化分解的反应式:
(5)将某植物体形态、大小、生理状况相同的绿叶分成四等份,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 h,再用适当相同的光照片1h,测其重量变化(假设在光下和黑暗条件下,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量相同),得到下表的数据。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在28℃条件下每小时光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为mg,氧气产生量最多的是第组叶片。该绿叶细胞呼吸速率最高的温度是,27℃时绿叶的净光合速率是mg/h。

EPSPS是叶绿体中的一种酶,它能催化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草甘膦是一种除草剂,它能竞争性抑制EPSPS的作用,而使植物死亡。
(1)普通大豆施用草甘膦之后,电镜下可以看到叶绿体很快变形,其原因是氨基酸合成受阻直接影响了
的合成,使叶绿体内的膨胀、破裂,导致其结构和功能严重受损从而使植物死亡。
(2)研究人员以大豆“黑农37”胚尖为外植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EPSPS基因成功转入大豆,大豆产生了更多的EPSPS来抵抗草甘膦,从而使其不被杀死。

(3)要测定EPSPS基因最终是否整合到大豆的某一染色体上,可用方法,或直接测定该染色体的
(4)上述过程③的操作首先是将胚尖放入到含的侵染液中处理,然后再转入到含的培养基中培养形成抗性芽,最后长成抗草甘膦的大豆植株。大豆胚尖细胞能长出一个完整植株的原理是胚尖细胞具有
(5)抗性芽的诱导形成过程如下:配制完全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0.2mg/L吲哚丁酸和不同浓度的6-BA等物质,再将大豆胚尖接种到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结果如下表:

6-BA浓度
(mg/L)
抗性芽的诱导率(%)
2周
3周
4周
0
29.7
42.7
44.5
1
30.1
42.4
53.7
2
35.2
72.1
89.1
3
34.6
66.1
84.5
4
34.7
58.6
62.8
5
31.3
56.1
61.4


上述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基中6-BA浓度的增加,抗性芽的诱导率。诱导抗性芽的6-BA最适浓度为。抗性芽的形成必须要经过过程。

玉米的紫株和绿株由6号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N,n)控制,正常情况下紫株与绿株杂交,子代均为紫株。某科学家用X射线照射紫株A后再与绿株杂交,发现子代有紫株732株、绿株2株(绿株B)。为研究绿株B出现的原因,她让绿株B与正常纯合的紫株C杂交,F1再严格自交得F2,观察F2的表现型及比例,并做相关分析。

(1)假设一:X射线照射紫株A导致其发生了基因突变。
如果此假设正确,则F1的基因型为;F1自交得到的F2中,紫株所占的比例应为
(2)假设二: X射线照射紫株A导致其6号染色体断裂,含有基因N在内的片段丢失(注:一条染色体片段缺失不影响个体生存,两条染色体缺失相同的片段个体死亡)。
如果此假设正确,则绿株B能产生种配子, F1的表现型
F1自交得到的F2中,紫株所占比例应为
(3)上述杂交实验中玉米植株颜色的遗传遵循规律。
(4)利用细胞学方法可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操作时最好选择上图中的植株,在显微镜下对其(有丝、减数)分裂细胞中的染色体进行观察和比较,原因是

为研究乙醇对人体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科研人员选取若干自愿者等量饮用同一种酒, 测试血液中乙醇的浓度,同时测试简单反应时(对简单信号做出反应的最短时间)和视觉保留(对视觉信号记忆的准确数),并计算出能力指数相对值,结果如下。

(1)人体神经行为能力的检测指标是,为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还要对受试者相关指标进行检测。本实验的受试者要求在方面没有异常。
(2)人体对视觉信号进行判断与做出肢体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
(3)乙醇是脂溶性物质,它能迅速地穿过膜的进入大脑皮层细胞,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
(4)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血液中乙醇浓度的迅速升高,神经行为能力。1.5h后受试者血液中乙醇浓度不断降低,其原因是乙醇在肝细胞内先脱氢,再氧化分解为CO2和水。推测乙醇代谢的主要场所应是肝细胞的
(5)动物实验显示,乙醇能促进神经递质X与X受体的特异性结合。此过程发生在,其结果是引起Cl-内流,使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导致该神经元

巨桉原产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广泛用于人工造林,具有适应性强和经济价值高的特点。菊苣是生长在林下的、高产优质的饲用牧草。请分析回答:
(1)若在巨桉人工林下套种适宜的经济作物,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等资源,还可以提高群落物种的
(2)巨桉凋落叶分解过程中会释放某些小分子有机物。为研究这些物质对菊苣幼苗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采集新鲜凋落的巨桉树叶,与土壤混合后置于花盆中,将菊苣种子播种其中,出苗一段时间后测定菊苣各项生长指标,结果见下表。

分组
凋落叶含量
(g /盆)
植株干重
(g /10株)
光合色素含量
(mg /g)
净光合速率
(μmolCO2 /m2/s)
C5羧化形成C3效率
(μmolCO2 /m2/s)
对照组
0
7.78
2.74
9.77
0.040
实验组1
30
3.60
2.28
7.96
0.040
实验组2
90
1.14
1.20
4.76
0.028

①植物体内的光合色素主要分布在叶绿体的。测定菊苣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时,常用(试剂)提取光合色素。
②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菊苣幼苗的净光合速率。在巨桉凋落叶含量低时,其释放的某些小分子有机物使,直接导致减弱;在巨桉凋落叶含量高时,这些小分子有机物还能使下降,导致植物对的利用下降。上述结果表明,巨桉凋落叶释放的某些小分子有机物对菊苣幼苗的光合作用有
(3)进一步研究表明,巨桉对某山区的多种植物的影响与对菊苣的影响相同。若在此地区大面积种植巨桉,可能会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