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醉白堂记
(宋)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异域遐陬,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日,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其实不至,而皆有侈心焉。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后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选自《文法津梁》上册,有删改)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韩)琦旱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怒不见于色。论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宋嘉佑、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或谏曰:“韩琦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琦叹曰:“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生死度外,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闻者愧服。
(节选自《宋史•韩琦传》)
对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行乎利害之涂涂:通“途”,道路 |
B.而天下共挽留之,莫释也释:释手,放弃 |
C.方其寓形于一醉也寓形:寄托形骸 |
D.韩琦所为诚善诚善:诚实善良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 )
①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
②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③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④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
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
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A.①②③ | B.②③⑤ | C.③④⑤ | D.①⑤⑥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琦生前曾经在自己的宅第旁园池之上建造一座娱乐休憩的厅堂,并且把这座厅堂命名为“醉白”,借以寄托自己的情趣怀抱。 |
B.韩琦操劳一生,辅佐三帝,功勋卓著,任大责重,求去不得;但晚年羡慕白乐天享受山水园池之乐。因此遭到世人的责怪。 |
C.古之君子对自己要求严,孔予认为自己不如学生颜渊。韩琦能够自比白乐天,可见他也像孔子一样“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 |
D.宋史《韩琦传》选段赞美韩琦识量英伟,年轻有为,肯定他在国家危疑之际不顾个人生死安危,知无不为,勇于担当。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孙宝字子严,颖川鄢陵人也。以明经为郡吏。御史大夫张忠辟宝为属,欲令授子经,更为除舍,设储偫①。宝自劾去,忠固还之,心内不平。后署宝主簿,宝徙入舍,祭灶请比邻。忠阴察,怪之,使所亲问宝:“前大夫为君设除大舍,子自劾去者,欲为高节也。今两府高士俗不为主簿,子既为之,徙舍甚说,何前后不相副也?”宝曰:“高士不为主簿,而大夫君以宝为可,一府莫言非,士安得独自高?前日君男欲学文,而移宝自近。礼有来学,义无往教,道不可诎,身诎何伤?且不遭者可无不为,况主簿乎!”忠闻之,甚惭,上书荐宝经明质直,宜备近臣,为议郎,迁谏议大夫。
鸿嘉中,广汉群盗起,选为益州刺史,广汉太守扈商者,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姊子,软弱不任职。宝到部,亲入山谷,谕告群盗,非本造意。渠率②皆得悔过自出,遣归田里。自劾矫制,奏商为乱首,《春秋》之意,诛首恶而已。商亦奏宝所纵或有渠率当坐者。商征下狱宝坐失死罪免。益州吏民多陈宝功效,言为车骑将军所排。上复拜宝为冀州刺史,迁丞相司直。
时帝舅红阳侯立使客因南郡太守李尚占垦草田数百顷,颇有民所假少府陂泽,略皆开发,上书愿以入县官。有诏郡平田予直③,钱有贯一万万以上。宝闻之,遣丞相史按验,发其奸,劾奏立、尚怀奸罔上,狡猾不道。尚下狱死。立虽不坐,后兄大司马卫将军商薨,次当代商,上度立而用其弟曲阳侯根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会益州蛮夷犯法,巴、蜀颇不安,上以宝著名西州,拜为广汉太守,秩中二千担,赐黄金三十斤。蛮夷安辑,吏民称之。
【注】①储偫(chǔ zhì):储备、存备之意。②渠率:匪首。③予直:给与报酬。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御史大夫张忠辟宝为属 辟:征召
B.何前后不相副也 副:符合
C.商亦奏宝所纵或有渠率当坐者 坐:获罪
D.遣丞相史按验 按:依据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A.而大夫君以宝为可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前日君男欲学文,而移宝自近 耳得之而为声
C.言为车骑将军所排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D.发其奸,劾奏立,尚怀奸罔上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孙宝“经明”和“质直”的一组是(B )
A.欲令授子经,更为除舍,设储偫 亲入山谷,谕告群盗,非本造意
B.礼有来学,义无往教 自劾矫制,奏商为乱首
C.一府莫言非,士安得独自高 宝闻之,遣丞相史按验,发其奸,劾奏立,尚怀奸罔上,狡猾不道
D.道不可诎,身诎何伤 上以宝著名西州,拜为广汉太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以颍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时颍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由是英名著于海内。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庾之储,以救邑里之命。是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门人出入,容止可观,时在市井,行步有异,人皆别之。州闾成风,咸竞为善。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已后将为改过。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数十里,欲至家,置而去,问姓名,不以告。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揽其袂,问曰:“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乃语之而去。老父以告烈,烈日:“世有仁人,吾未之见。”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时国主①皆亲骖乘适烈私馆,畴谘政令。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会董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
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三国志·魏书十一·裴注》)
【注】①国主:指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 秉义:修养正义 |
B.道成德定,还归旧庐。旧庐:破旧的房子 |
C.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 幸无:幸亏没有 |
D.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 |
不爱:不吝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烈“育人为务”的一组是
①诲之以道,使人从善远恶。②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③人有以告烈者,烈以一端遗之。④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⑤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⑥布衣蔬食,不改其乐。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①④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烈为父亲守丧三年,终日以泪洗面,遭遇荒年,王烈拿出自己的粮食分送给乡亲 活命,所以本族人称赞他“孝”。乡亲们称赞他“仁”。
B.王烈非常重视道德教化,既兴办学校,也非常讲究教化方式方法,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甚至能使盗贼改恶向善,最终成为道德榜样。
C.王烈德高望重,当时人闹纠纷打官司都找他评理或者断案,每遇这种情况,王烈都极力调解,从而使这些人的矛盾得到缓和或解决。
D.王烈名望极高,地方最高官员亲自乘坐马车到王烈家中咨询政事;王烈淡于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没去就任。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
译文:
(2)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应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节选自《史记》)
注释: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对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岁不得调调:升迁 |
B.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超:破格,越级 |
C.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属:牵连 |
D.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阿:迎合,偏袒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欲以观其能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B.释之久之前曰顷之,上行出中渭桥 |
C.争为口辩而无其实振长策而御宇内 |
D.而廷尉乃当之罚金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认为下面仿效上面比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还要快,所以君主的言行一定要谨慎。 |
B.文帝对啬夫能详细回答他的询问感到非常满意,想提拔任用他,但最终还是听取了张释之的正确意见,放弃了本来的打算。 |
C.太子和梁王违规乘车经过司马门,张释之不顾太后的包庇弹劾两人,因此得到文帝的器重而被提拔为中大夫。 |
D.张释之认为作为廷尉就要公平执法,如果执法有所倾斜,大小官吏的用法都将任意轻重了。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2)民安所措其手足?翻译下列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
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也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
(1)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2)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昔秦缪公兴师以袭郑,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与力之盛,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今行数千里,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君其重图之”缪公不听也。蹇叔送师于门外而哭曰:“师乎!见其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有子曰申与视,与师偕行。蹇叔谓其子曰:“晋若遏师必于殽。”缪公闻之,使人让蹇叔曰:“寡人兴师,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蹇叔对曰:“臣不敢哭师也。臣老矣,有子二人,皆与师行,比其反也,非彼死则臣必死矣,是故哭。”师过周而东。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市于周,道遇秦师,曰:“嘻!师所从来者远矣,此必袭郑。”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曰:“寡君固闻大国之将至久矣。大国不至,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使人臣犒劳以璧,膳以十二牛。”秦三帅惧而谋曰:“我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备必已盛矣。”还师去之。当是时也,晋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于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襄公许之。先轸遏秦师于殽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帅以归。此缪公非欲败于殽也,智不至也。智不至则不信。言之不信,师之不反也从此生,故不至之为害大矣。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绝诸侯之地绝:穿过。 |
B.使人让蹇叔曰让:延请 |
C.道遇秦师道:在路上 |
D.晋文公适薨适:刚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其重图之。 其若是,孰能御之。 |
B.邃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 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
C.智不至则不信。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D.师之不反也从此生。 |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秦穆公兵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②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③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④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⑤先轸遏秦师于殽 而击之。⑥智不至则不信。
A.①③④ | B.②④⑥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阻,派兵长途跋涉去偷袭郑国,结果遭到对方痛击,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教训惨痛。 |
B.老臣蹇叔经验丰富,料事如神,断定秦军一定会兵败殽山,可惜秦穆公智力达不到蹇叔的水平, 不肯相信。 |
C.郑国商人弦高机智果敢,一边派人回国报信,一边假托王命犒劳秦军,挽救了自己的国家,爱国 精神可嘉。 |
D.先轸善于抓住战机,在殽山阻截秦军发动攻击,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国的三个主将,是出乎秦穆公 |
预料的。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岁饥,屑榆为粥,讲论不辍。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邹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李泌为宰相,言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及裴延龄诬逐陆贽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累日不止。闻者寒惧,城愈厉。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坐是下迁国子司业,简孝秀德行升堂上,沉酗不率教者皆罢。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薛约者,狂而直,言事得罪,谪连州。使捕迹,得之城家。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帝恶城党有罪,出为道州刺史。至道州,治民如治家,宜罚罚之,宜赏赏之,不以簿书介意。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注]簿书:官府中的文书簿册。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阳城清慎正直的一组是
①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 ②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 ③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 ④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
⑤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 ⑥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A.①④⑥ | B.①⑤⑥ | C.②③④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城的品行深受人们的景仰。远近的人都仰慕他的品行,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 当地的人有了争执,就请阳城来裁决。 |
B.阳城为人宽厚仁慈。对于偷盗他家树的人,阳城退步避让,以免对方羞愧;对于擅 自以米换酒喝并醉倒于路的仆人,阳城将他背回了家,并宽慰他,让他不必自责。 |
C.阳城忠于职守,直言敢谏。他虽不如其他谏官那样对政务事必躬亲,但在大臣遭陷 害,无人敢言时,他却能不惧触犯君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
D.阳城教化有道。他担任国子司业,对于太学诸生,奖掖孝道德行出众者,斥退酗酒 不遵守教化者。在他的教育下,太学诸生都能严守法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