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有关光合作用的问题:
(1)图1-2-20表示的反应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_。
( )内为碳原子数
图1-2-20
(2)请据图1-2-21回答:
①在有光条件下,停止供给CO时,二磷酸核酮糖的浓度变化如图1-2-21的______;
磷酸甘油酸的浓度变化如图1-2-21的 ___________。
②在CO存在的条件下,将植物从暗处移到明处后,磷酸甘油醛的浓度变化如图1-2-1的______________。
图1-2-21
(3)图1-2-22表示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中光强度和氧气释放速度的关系。图1-2-23表示该植物在不同温度(15℃和25℃)下,某一光强度时氧气释放量和时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图1-2-22 图1-2-23
①当图1-2-23纵坐标分别表示光合作用所产生氧气的净释放量和总量时,则它们分别是在光强度为______和______千勒克斯下的测定值。
②若该植物的呼吸墒(呼吸墒=呼吸放出的CO量/呼吸消耗的O
量)为0.8,在25℃条件下,1小时内呼吸作用放出的CO
量为______毫升。
③若该植物的呼吸墒为0.8,在25℃、4千勒克斯光强度下,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除完全利用呼吸所产生的CO外,每小时还应从外界吸收CO
____毫升。
④在4千勒克斯光强度下,25℃时该植物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葡萄糖量是15℃时的______倍,这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交不亲和性指某一植物的雌雄两性机能正常,但不能进行自花传粉或同一品系内异花传粉的现象,如某品种烟草为二倍体雌雄同株植物,却无法自交产生后代。请回答:
(1)烟草的自交不亲和性是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S1、S2……S15)控制,以上复等位基因的出现是的结果,同时也体现了该变异具有特点。
(2)烟草的花粉只有通过花粉管(花粉管由花粉萌发产生)输送到卵细胞所在处,才能完成受精。下图为不亲和基因的作用规律:
①将基因型为S1S2的花粉授于基因型为S2S4的烟草,则子代的基因型为;若将上述亲本进行反交,子代的基因型为。
②自然条件下,烟草不存在S系列基因的纯合个体,结合示意图说出理由:。
③科学家将某抗病基因M成功导入基因型为S2S4的烟草体细胞,经后获得成熟的抗病植株。如图,已知M基因成功导入到II号染色体上,但不清楚具体位置。现以该植株为父本,与基因型为S1S2的母本杂交,根据子代中的抗病个体的比例确定M基因的具体位置。
a、若后代中抗病个体占,则说明M基因插入到S2基因中使该基因失活。
b
(3)研究发现,S基因控制合成S核酸酶和S蛋白因子的两个部分,前者在雌蕊中表达,后者在花粉管中表达,传粉后,雌蕊产生的S核酸酶进入花粉管中,与对应的S因子特异性结合,进而将花粉管中的rRNA降解,据此分析花粉管不能伸长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
已知动物激素间存在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协同作用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如肾上腺素在血糖调节中与胰高血糖素起协同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存在拮抗作用。某中学的生物兴趣小组根据这些资料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1)完善以下实验设计思路:
①取40只同种性别的成年的W品系的小鼠,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并编号。
②配制生理盐水,并用生理盐水配制A mol/L的甲状腺激素溶液,B mol/L的生长激素溶液以及一定浓度的激素溶液X(每升X溶液含甲状腺激素A mol和生长激素B mol)。
③甲、乙、丙、丁组小鼠每只每天分别注射。
④。
(2)实验结果的预测:
预测一:甲组小鼠的体重增长量=乙组小鼠体重增长量+丙组小鼠体重增长量。
预测二:甲组小鼠的体重增长量>乙组小鼠体重增长量+丙组小鼠体重增长量
预测三:甲组小鼠的体重增长量<乙组小鼠体重增长量+丙组小鼠体重增长量
(3)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上述实验的实验目的是。
②上述实验设计的步骤(1)①的设计是有问题的,请改正:。
(4)假设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测一相同,且从乙、丙、丁组的小鼠上所采集的数据如下图所示,请用柱形图表示四个组小鼠的体重增长速率相对值。
画图如下:
人参是一种适宜在森林底层生活的植物,较多的接受漫射光,胡杨是一种适宜在沙漠环境生活的植物,接受较多的直射光。图1是上述两种植物个体(用甲、乙表示)单位时间内吸收与释放二氧化碳的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2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吸收光谱(暗带表示被吸收的光线)。请据图分析回答:
图1图2
(1)甲、乙两种植物分别是、;图1中b1点时,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CO2来源于。
(2)漫射光环境中,光线以较短波长的光占优势。右图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吸收光谱(暗带表示被吸收的光线),请据图2回答,胡杨、人参两种植物中,叶绿素a比叶绿素b的值较大的植物是。
(3)人参通常3年开花,5~6年结果,花期5~6月,果期6~9月。能够促进人参开花的植物激素主要是类植物激素。
(4)生产实践中人工栽培乙植物。若图1表示乙植物在温度、水分适宜的条件下测得的曲线,则d点之后限制增产的主要环境原因是。为了提高乙植物的产量,通常采用增施有机肥料(如农家肥)的办法,增施有机肥后,若保持温度等条件不变,则d点将发生的移动情况是。
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可形成水华.受到广泛关注。下面是有关铜绿微囊藻的研究.请回答问题:
(1)利用配制的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8d.每天定时测定其细胞数量,发现铜绿微囊藻数量呈指数增长.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个体,这是因为铜绿微囊藻具有等特性。
(2)某同学用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时,加入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结果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
(3)也有人提出假设: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用具.完成实验设计.探究该假设是否成立。
材料用具:铜绿微囊藻.粉绿狐尾藻,用于配制x培养液的各种无机盐,500 ml锥形瓶,蒸馏水,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玻璃缸,微孔滤膜(可以除菌)等。
实验步骤:
①材料准备:在装有7000 ml蒸馏水的玻璃缸中种植一定数量且生长良好的粉绿狐尾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8 d。准备接种用的铜绿微囊藻。
②培养液配制:(2分)。
③实验分组:取锥形瓶6只,分为两组(2分)。
④接种与培养:(2分)。
⑤观察与统计:每天定时用血球计数板对6只锥形瓶内铜绿微囊藻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平均值.比较两组细胞数量的差异。
(4)若(3)中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2分)。
人类在预防与诊疗传染性疾病过程中,经常使用疫苗和抗体。已知某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为RNA病毒,该病毒表面的A蛋白为主要抗原。疫苗生产和抗体制备的流程如下图:
(1)过程①代表的是,过程③构建A基因重组载体时,启动子和终止子是重新构建的,其应该能被受体细胞的所识别,以便于其转录。
(2)在将X进行扩大培养之前,至少需要经过两次筛选,方法分别是用和。
(3)以实验操作过程中用到的技术有(至少写三个)。
(4)在给小鼠皮下注射A蛋白时,要重复注射几次的目的是。
(5)对健康人进行该传染病免疫预防时,可选用图中基因工程生产的来制备疫苗。对该传染病疑似患者确诊时,可以从疑似患者体内分离出病毒与已知病毒进行核酸序列比较,或用图中的与分离出的病毒进行特异性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