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①2003年,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名誉教授杰拉尔德·扎特曼在美国出版了一本书——《顾客是如何思考的》,2005年发行的该书日文版书名叫做《心脑营销术——顾客潜意识解析》。
②扎特曼任所长的哈佛大学经营学研究生部市场心脑研究所的目的在于利用最尖端的学术研究成果考察人的潜意识和消费行动之间的关系,创造出实用的营销手法。
③“心脑”这一概念来源于认知神经学,是以“人的心理就是脑的活动”这一脑科学的知见为前提的专业术语。英语为“mind/brain”,“心脑营销术”也就是吸收了最先进的脑科学研究成果的营销手段。“心脑营销术”的关键在于将人脑中各个神经原相互作用时所发生的神经原群的复杂运动运用到营销战略上,通过“心-脑-身体一社会”的互动关系来操纵顾客的消费心理。这种营销手段和以往以统计学为基础的营销方法完全不同,它编制出了一整套操纵人心的技术。而这种“心脑营销术”的基本手法和思维方式正反映了二十一世纪“心脑控制社会”的现实。
④扎特曼所开发的扎特曼隐喻诱导法(Zaltman Meta-phor Elicitation Technique,ZMET)是一种通过印象和隐喻来调查消费者潜意识的方法,已经有了多项成功经验。
⑤扎特曼最重视的不是人的有意识的思考,而是无意识的思考。因为据了解,人的认知和认识的95%隐藏在心灵深处,这部分也就是没有被意识到的领域,而能够意识到的仅占5%(事实上,一秒钟之内从全身传到大脑的信息量多达数百万比特,但能够浮上意识表层的不过四十比特,仅占全部信息的0.001%)。扎特曼把人的认知和认识的领域分为两部分:95%的那部分叫做“认知性无意识”,5%的那部分叫做“高位意识”。“高位意识”是指“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的倾向”,扎特曼将其看做是“区分人与其他所有生物的特征”;而“高位意识”的下面就是占95%的广大的“认知性无意识”的领域。“高位意识”是人在掌握语言之后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反省”,也就是自我成立以后的思考。与此相对,“认知性无意识”是在掌握语言之前的各种知觉感觉经验的领域开始形成的,并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使所有的经验都内在于它。无论在量还是在质上,人的意志决定与“认知性无意识”之间的关联都要比和“高位意识”之间的联系来得更紧密,所占的比重也更大。
⑥所以扎特曼特别重视隐喻。扎特曼称,隐喻能将消费者储藏在无意识里的隐形知识转换成能够被意识到的显性知识,所谓“ZMET调查”就是“以隐喻为核心的新的调查方法”。并且他所重视的隐喻是我们平时根本没有意识到的那些惯用的语言表达,特别是和身体的知觉感觉相联系的表达。
⑦扎特曼也非常重视记忆问题。或许因为记忆的操作方法正是“心脑营销术”的核心。
——节选自小森阳一《“心脑营销术”的时代》(《读书》2007·3).下列关于“心脑营销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脑营销术”是一种吸收了最先进的脑科学研究成果的营销手段。 |
B.“心脑营销术”的关键在于将人身上各个神经原相互作用时所发生的神经原群的复杂运动运用到营销战略上。 |
C.心脑营销术通过“心-脑-身体一社会”的互动关系来操纵顾客的消费心理。 |
D.心脑营销术和以往以统计学为基础的营销方法完全不同,它编制出了一整套操纵人心的技术。 |
.下面不属于“扎特曼特别重视隐喻”的原因的一项是( )
A.“高位意识”被扎特曼看做是“区分人与其他所有生物的特征”。 |
B.在人的认知和认识的领域里“认知性无意识”占了95%。 |
C.“认知性无意识”是在掌握语言之前的各种知觉感觉经验的领域开始形成的,并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使所有的经验都内在于它。 |
D.隐喻能将消费者储藏在无意识里的隐形知识转换成能够被意识到的显性知识。 |
.下面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扎特曼任所长的哈佛大学经营学研究生部市场心脑研究所的目的在于利用最尖端的学术研究成果考察人的潜意识和消费行动之间的关系。 |
B.扎特曼所开发的扎特曼隐喻诱导法利用了最尖端的学术研究成果,已取得了全面成功。 |
C.扎特曼对人无意识思考的重视程度高于对人的有意识思考的重视。 |
D.人能够意识到的5%的认识和认知正是区分人与其他所有生物的特征。 |
.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心脑营销术”概念的提出,是以“人的心理就是脑的活动”这一脑科学的知见为前提的。 |
B.因为记忆的操作方法正是“心脑营销术”的核心,所以扎特曼也非常重视记忆问题。 |
C.“心脑营销术”将使我们的消费行为变得更加理性。 |
D.“心脑营销术”必然会造成未来“心脑控制社会”的现实。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
曹玲娟
执拗地穿着绣花衣、麻布裤和布鞋,身形特别瘦小,说话时语调低沉轻缓。
近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杨丽萍带着倾心打磨的歌舞乐《藏谜》,再度艳惊了上海滩。谈起舞蹈,她冷静又痴迷,“舞蹈是什么?是语言、是信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沉寂一段时间后,杨丽萍再度亮相舞台,这次她带来的是歌舞乐《藏谜》,她一出场表演的是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一朵红荷中,荷花度母被老阿妈的虔诚唤醒,翩然轻舞,恍若踏水而行……稍后,又一次出场,她身着黑衣长靴,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舞姿自在快活,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来的白族女子,完全可以凭《雀之灵》、《两棵树》等作品,满足于“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这个角色。但之后,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杨丽萍从不认为自己要借这种方式来延长艺术生命,她甚至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她说,“我是山里人,我的家人对着山林田野都在起舞,汲水能歌、取火能跳。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对吧?”
这些年,她拒绝了不少制作演出的邀请,直到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找到她,希望能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藏族人打造一部原生态歌舞。在她看来,舞蹈不再只是创作,而是学习、采集、呈现。“我走的地方越多,越是心焦。民间好多好东西都在逐渐消失,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
《藏谜》几乎涵盖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五省区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比如音色悠扬的六弦琴、祭祀超度的大法号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这部作品是我们对藏族文化虔诚之心的体现”,为此,她走遍了藏区。
《藏谜》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他们并不知道舞台是什么,他们只是在舞台上自由奔放地舞蹈,纯粹展示着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正是这种扑面而来的最原始的生命力,使得观众在台下感动得落泪。每次谢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她说,“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是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这是个地道的民间艺术团,杨丽萍是这支团队里惟一的非藏族人。排练整整一年,艺术团没有任何收入,制作人容中尔甲背上大笔贷款,总编导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她是一个很单纯的艺术家,对艺术严谨到有些苛刻,对人却特别宽容。”容中尔甲说,从剧本的策划、编舞、主创班子搭建、服装道具设计到找衣服布料,事无巨细,杨丽萍都全力而为。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韦芝曾在西藏生活工作多年,她评价说:“这部作品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从《云南映象》到《藏谜》,杨丽萍从未特意从商业角度考虑舞蹈。“不用担心这个,认真的态度,再加上自我审美的品位,人们都需要好的精神食粮嘛。”
这份坚持,让很多同行钦佩。“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就曾公开赞扬,“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不跳舞,完全可以有很多选择,可她还是一直在舞台上跳缌这让我很佩服。”
“有生命的舞蹈,离人很近,它会像树一样生长,像河流一样流淌。”杨丽萍说,“我们跳的是命。”
杨丽萍常说,如果不跳了,她会回归自然,找个地方安安静静住下来。“外面有山,有水,有农田和民居,岛上有人捕鱼,有人织布,还有人在大榕树下晒太阳……”
(节选自《人民日报》2007、11、6)
16、根据全文,下面各句的内容不属于“再度艳惊了上海滩”的原因的一项是()
A、杨丽萍和藏民们跳的夏拉舞,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B、杨丽萍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C、《藏谜》展示的是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表现出的是最原始的生命力。
D、歌舞乐《藏谜》涵盖藏区典型音乐元素,歌舞的主角是一年前还放牧的藏民们。
17、“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对杨丽萍所说的“福气”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机会亲密接触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B、《藏谜》被韦芝赞誉为“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C、亲身学习、采集、呈现了民藴许多正在逐渐消失的好东西,抢救了宝贵的民间艺术。
D、深入地理解了藏族文化,并对之生出了虔诚之心。获得了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18、“舞蹈是种信仰”,文章在哪些方面表现了杨丽萍的这一观念?请简要叙述。
答:
19、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论中西方的英雄文化
潘天强
英雄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反映东西方基本意识形态的文化现象。
中国的英雄史观着重于守卫国土,维护政权;而西方的英雄史观着重于塑造人格,创造历史。但是两者的共同点就是英雄的理念首先是创立具有当时人们可以效仿的榜样,是某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崇拜和追随的对象。中国的英雄文化诞生于混沌时期,盘古开天、夸父追日以及三皇五帝的传说都包含着英雄主义的浪漫色彩。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从诗歌到戏剧,从说唱到小说,一代一代的英雄和伟人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崇拜和追随的目标。在西方文化节中,英雄往往站在天意的对立面,一次又一次地通过自身的抗争挑战宿命。比如希腊神话中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希腊悲剧中始终无法摆脱弑父娶母命运的俄狄浦斯,以及中世纪英格兰的不断挑战自身命运的英雄罗宾汉等。而在中国,英雄则替天行道,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孙悟空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水浒英雄造反杀贪官保皇帝都是替天行道。
东西方英雄文化都是宿命论,西方的宿命包含着对命运的挑战和不屈,而东方的英雄往往赋予命运一种妥协和变通。西方英雄是绝对个人英雄主义,他们虽然也讲义气重友情,但始终以自己的利益为最高利益。特洛伊王子出于个人的欲望不顾可能的后果强行拐走海伦,这在西方社会属于小节,无损英雄的形象,而在东方却是不能容忍的自私行为。在东方,英雄意味着比常人更严格地恪守道德规范,所以桀骜不驯的孙悟空还是逃不脱如来佛的手心,还是要做唐僧的门徒;而打虎的武松,粗野的李逵也必须口服心服地服从宋江的领导。
英雄文化的共同特点是善恶分明,嫉恶如仇。但是在西方,“恶”的标准是有限制的,一般是恶龙、巨兽或是极端残暴者和异教徒。而两位君主之间的争斗并不被当作善恶之争,人们往往把争斗双方同时当作英雄歌颂,即使一方是自己的敌人。法国大仲马的《三剑客》和波兰显克微支的《十字军骑士》都有这种倾向。西方英雄文化强者为王的观念较为明显,对西方人而言,英雄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即使是对手的英雄行为也值得歌颂。但是这种观念在长期大一统观念下植根而生的中国文化表现为胜者为王败者为匪,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手就是异类,对手的英雄不仅代表自己,还是敌人的象征。所以与西方领主经济下形成的文化不同,中国文化中对于对手的英雄气概一般都是贬低和挖苦,不能灭自己威风长敌人志气。《三国演义》虽然有开关的曹操煮酒论英雄,但最终还是把曹操描绘成奸雄。
英雄爱美人是英雄文化的共同点。但是在江山和美人的选择上,中西文化也有不同。为了美人舍弃江山,在西方文化中仍然是英雄行为,比如特洛伊王子和海伦的故事。而在中国却要遭到无情指责,并且将责任推到美人身上,斥之为红颜祸水。在漫长的男性为主体的古代社会,东西方的英雄绝大部分都是男性,女性只是男性的陪衬。但是,西方偶尔也会出现一些让人们肃然起敬的女英雄如圣女贞德,而中国的女英雄必须要女扮男装才能成为英雄,如花木兰、穆桂英。可以看出,东西方英雄文化是随着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进步都在发生着变化。比如中国的反封建运动和西方的女权主义兴起,使得东西方女性英雄和伟人不断增加。东西方在英雄标准和英雄行为的认识上有逐步接近的可能。
(节选自《人文杂志》2007、3)
16、下列对东西方英雄文化的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东西方英雄的理念首先都是创立人们可以效仿的榜样,树立永远的丰碑。
B、东西方的英雄虽然对待命运的具体态度不同,但东西方的英雄文化都是宿命论。
C、东西方的英雄都是讲义气重友情,都能为朋友两肋插刀。
D、东西方都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女性价值得到充分肯定的女英雄。
1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西方文化中,英雄往往是叛逆的,通过自身的抗争挑战宿命的;而在中国,英雄则是替天行道的。
B、特洛伊王子若在中国,他的英雄称号就会被质疑;而夸父若生在西方,也一定不会被称为英雄。
C、就“恶”而言,中国的标准要比西方宽泛,中国人认定的能称得上“恶”的对象要多于西方。
D、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英雄因爱“美人”而影响江山的事,但人们对这类事情的态度却不尽相同。
18、为什么说“东西方在英雄标准和英雄行为的认识到上有逐步接近的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
19、纵观全文,中国人眼中,什么样的人可称为英雄?
答: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2~15题。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节选)
冯至
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他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这里原有的山村,是一次便毁灭了呢,还是渐渐地凋零下去,我们都无从知道。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其次就是鼠曲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每当我看见这幅图像,就会觉得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于是我可以肯定,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12、“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中的“秘密”,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
13、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分条阐释作者是通过怎样的事物感受到“余韵”的?
答:
14、从下列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就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⑴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
答:
⑵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答:
15、文章结尾,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请你谈谈这“意味不尽的关联”的内涵有哪些?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6题。
舒乙谈父亲老舍
作为一个父亲,他对我们要求极其严格。首先他自己是个十分严肃的人,是个非常勤奋的作家。他把写作当成终身事业。每次看到他房间里的灯光就会让我产生一种崇敬的心理。
他对创作十分严谨,每天只能写二千字,现在许多年轻作家每天能写上万字,对于他简直不可想象。
他在生活中并不像他的作品那么幽默,风趣。老舍十分好客,有很多朋友,特别能与贫苦人民友好相处。这些都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使我们对下层人民都有一种深厚的感情。
他的读者多,他去世之后(文革期间不算),他的书的出版呈上升趋势,这种情况在现代作家中不是很多,有的作家是随着历史的推移而被忘却了。即使在文革期间,他的书有很多不能出了,但国外还在大量翻译他的作品,而且掀起了很大的老舍热。
对自己周围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有所批判,在老舍的作品中的确是有的。在30年代,老舍周围有很多人,包括他的一些朋友,他们一方面接受了新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又摆脱不了旧的婚姻习俗。像那时候很伟大的作家鲁迅、郭沫若、胡适,都是屈从于父母的安排,娶了一个旧时女子,同时他们的思想又非常激进。一方面是围着他们的年轻貌美有学问的大学生,一方面是没知识、不识字的太太,可想而知他们的痛苦。这些旧时女子有的虽然也是出生于地主家庭的女儿或其他,但与丈夫却往往没有共同语言。老舍的作品就是对当时现实的写照。婚姻生活的确是令人痛苦和无奈的。老舍基本上抱独身主义,直到30多岁后才自由恋爱娶了一位大学生,他是享受到自由恋爱的幸福的。有些人认为老舍在前期的作品里表现了对于爱情、婚姻的美好渴望,而在他结婚后却产生出了不满和失望。现在有一些关于作家情感的说法,我想他们那时候也是很复杂的。
多数评论家喜欢把老舍的死同《四世同堂》里祁天佑的死当成一类。祁天佑是一个没有政治信仰的人,他在他熟悉的环境里尊严扫地,老舍不一样。如果发生在国民党时期,老舍就不会去死。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没有信心,无论如何的打击他都能经受。老舍已经虔诚地皈依了这一套意识形态,完全是以它的褒贬为褒贬,以它的荣辱为荣辱,这突时候然给他一个打击,这对于心理纯朴的老舍来说肯定是接受不了的。老舍基本上没有什么理论水平,他从小没读过多少书,他对政体不是清晰的。他的一切是为人民好。他并不是单纯为个人尊严。所以当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出现,他感到一种失去,这种失去是他不可以理解的。
2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老舍是因为政治信仰的失落而自杀的,并不是为了要保持个人的尊严而死的。
B.文革期间,老舍的书在国内不能出了,但国外还在大量翻译他的作品,掀起了很大的老舍热。
C.老舍是享受到自由恋爱的幸福的,而那时候很伟大的作家鲁迅、郭沫若、胡适,也都没有享受到这种幸福。
D.根据现在一些关于作家情感的说法,作者对老舍批判自己周围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这件事是有所反思的。
2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对待工作,勤奋严谨,对孩子的要求也极其严格,既是一个好作家,也是一个好父亲。
B.老舍每天只能写二千字,而现在有些年轻的作家每天能写上万字,通过对比,更突出了老舍创作态度的严谨。
C.老舍婚后对婚姻生活产生了不满和失望,表明他后来也意识到了自己对周围知识分子生活态度的批判有不妥当的地方。
D.老舍对政体的认识是不清晰的,他之所以虔诚地归依了一套意识形态,是因为他认为“这一套”意识形态是“为人民好”的。
25.作者说老舍是个“十分严肃的人”,从全文看,他的“严肃”体现在哪些方面?
26.老舍有着浓厚的“平民意识”,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异化心态腐蚀“上流”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整体“向上流动”,社会成员在经济收入、个人尊严等方面全面上升,可谓是真正的“上流”社会。但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向上流动时,异化的“往上爬”心态,常常把权力、金钱作为打拼的终极目的,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从而使人被金钱与权力所奴役。
中国人向来是不缺乏功利和实用主义精神的,否则也许很难理解“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怎样被许多人自动地解释为“书中自有黄金屋”。孔子曾一再强调学问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读书不是用来沽名钓誉的,然而他的学说本身最终却也成为后世读书人谋求功名的一块敲门砖。若真从动机上考察,当下真正从事所谓“为己之学”的大概寥寥无几。一些学术研究,如果把从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变异为研究者个人加官进禄的工具,那么这种学术活动的合理性甚至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学术大师难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把本应归为目的的事当作手段,考量它带来的报酬,这种现象远不止于学术界。官员的政绩卓著是为了政治前途;勤奋工作的员工可能并非真的多么爱岗敬业,而只是为了升职机会;学生挑灯夜读更是绝少乐在其中的,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大半还是为了今后有望得到高的薪水。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往上爬”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社会成员对其加以内化之后,又不自觉地通过教育的方式在代际之间传递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类名言警句是大多数国人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人上人”的意义在于“人下人”的存在,而“往上爬”的目的就是前者对后者的统治和支配。在这个众人争先恐后的大潮流中,又有多少人因为“爬不动”或“爬不上去”而成为牺牲品和铺路石呢?而我们的教育在一味鼓励人们寻求成功的同时,一个严重的弊端就在于,它很少教人们领会人生中“丧失”、“舍弃”的积极意义和功能,它也很少教人们掌握怎样用平和的心态看待丧失,接受不完美。其结果不仅让成功者面临更大的压力,更使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达到成功标准的人背上沉重的包袱。
客观来看,在过去短短几十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剧变,从一个物质贫乏的时代进入到丰富多元的物质生活时代;从一个很少竞争的时代到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从一个可以想见自己未来的时代到一个完全无法预期的时代。快速的变化在人们的心里投射下不安的阴影,因此安全感在越来越富足的现代社会中倒成了稀缺的珍品。我们周围生活着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的收入足可以温饱,甚至小康,但是他们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担心:企业破产、投资失败、事业停滞、失业下岗、婚姻解体……由此而产生的不安全感,让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某种近似于焦灼的精神状态里。
在着急“往上爬”之前,我们是否应该先问问自己,究竟需要怎么样的生活。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是否也应该具有这样一种包容的态度和宽松的氛围,能让人成为他想成为的人,而不是社会要求他成为的人。我们是否可以不再用“成功”与“失败”作为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尊重人的多样性及其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
请记住一句话:一流的木匠比二流的雕刻师都值得称赞。
1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段,作者的意思是说,虽然中国社会整体在“向上流动”,但一些突出的异化心态使之与真正的上流社会还相去甚远。 |
B.作者以孔子的学说反被人普遍用来谋求功名的一块敲门砖这样的事实说明,中国人的功利意识和实用主义是一种普遍现象。 |
C.“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作者引用这句名言警句意在从反面说明,中国的教育只是一味鼓励人们寻求成功,很少教人正确对待失败。 |
D.作者说安全感在富足的现代社会成了稀缺的珍品,意在说明中国社会经历的社会剧变太快,人们因竞争激烈和无法预知未来而精神压力极大。 |
17.作者认为异化心态会对社会造成怎样的腐蚀?请分条概述。
答:
18.针对异化心态,作者认为应该持有怎样的正常心态?作者在文章结尾认为“一流的木匠比二流的雕刻师都值得称赞”,为什么?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