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
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而不是通常所说的8年。该观点重在
A.揭露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罪恶 | B.肯定国民政府抗战的重要贡献 |
C.突出华北人民抗战的历史地位 | D.强调中国局部抗战的重大意义 |
1925年1月,中共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至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共人数快速增加的原因是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 D.国共合作实现,大革命迅速发展 |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A.建立民主共和国 | B.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 D.挽救民族危亡 |
历史教科书总结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对此某学生提出:“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
A.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一家之言”,结论不一定合理 |
B.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 |
C.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 |
D.该学生对“农民阶级”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