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
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最衡、货币 | B.开创皇帝制度 |
C.建立三公九卿制 | D.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 |
同1949年相比,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7 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资增长约70%.农民收入增长30%以上。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趋于稳定是经济恢复的重要条件 | B.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C.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 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
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
A.国民党决定与共产党合作 | B.国民党统治中心开始转向农村 |
C.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战场 | D.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级分化已经消失。”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准确的解释应该是:
A.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形成 | B.两极格局被三个世界所取代 |
C.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 D.不结盟运动开始出现 |
从近代最大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到近代最有影响的报纸《申报》的诞生,再到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举行,可以看出上海是
A.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目标 | B.引领中国革命的一面旗帜 |
C.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 |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