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会议上,西方势力操纵亲西方国家的代表,提出亚非国家“选择中间路线政策含有严重的危险”。其意图包括
①阻止亚非国家走独立发展道路 ②控制新兴民族独立国
③抵制亚非国家的不结盟运动 ④孤立新中国
| A.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
|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
|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
|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分封制的加强 | B.宗法制的衰落 |
|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D.井田制的推行 |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
|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
|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
|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
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
| A.历代忠君报国的忧患意识 |
| B.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 |
| C.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
| D.儒家学说倡导的伦理道德 |
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
| A.决策 | B.行政 | C.监察 | D.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