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3一4题。
| 降雨量(㎜) |
降雨强度 |
混交林地 |
坡耕地 |
荒草地 |
油松幼林地 |
||||
| 径流量(L) |
泥沙量(kg) |
径流量(L) |
泥沙量(kg) |
径流量(L) |
泥沙量(kg) |
径流量(L) |
泥沙量(kg) |
||
| 33 |
弱 |
111 |
0.1 |
155 |
41.3 |
153 |
4.7 |
154 |
l8 |
| l4 |
很强 |
29 |
0.5 |
327 |
39.4 |
7l |
0.8 |
212 |
25 |
| l9 |
强 |
28 |
0.3 |
113 |
1.2 |
5l |
0.4 |
52 |
0.6 |
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A.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 |
| B.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荒草地 |
| C.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荒草地坡耕地 |
| D.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 |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相同降雨强度下,流失泥沙量由小到大是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
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 A.①④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下图为“我国1970—2010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关于1970—2000年间人口变化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生率基本不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 |
| B.人口增长模式完成了原始型向现代型的过渡和转变 |
| C.1975—1985年期间,我国人口数量先增后降 |
| D.1985—2000年人口变化显示我国在人口增长控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 |
关于2000年—2010年间人口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的增长与环境、资源相适应 |
| B.面临着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带来的问题 |
| C.应建立合理的养老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 |
| D.人口变化特点与人口迁移密切相关 |
下图为“我国某种自然灾害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这种自然灾害最有可能是()
| A.寒潮 | B.地震 |
| C.台风 | D.干旱 |
能快速有效地减轻该自然灾害的措施是()
| A.建设水利工程 | B.营造海防林 |
| C.改进耕作制度 | D.改进灌溉方法 |
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图中各地的气压值()
| A.甲>乙>丁>丙 | B.乙>甲>丙>丁 |
| C.丙>丁>甲>乙 | D.丁>丙>乙>甲 |
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丙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陆地受热少 |
| B.乙丁之间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
| C.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甲乙之间的风速 |
| D.产生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
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依据图示信息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处钻井定能找到石油 | B.乙处顶部受挤压容易成谷 |
| C.丙处适合开凿地下隧道 | D.丁指示的可能是大理岩 |
甲处山地的成因为()
| A.内力挤压成山 | B.外力侵蚀成山 |
| C.熔岩堆积成山 | D.断块上升成山 |
下图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情况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该地位于()
| A.南半球温带地区 | B.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
| C.0°— 23°26′N之间 | D.0°— 23°26′S之间 |
图中A点表示的该日()
| A.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
| B.地球公转速度最快 |
| C.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
| D.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