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胡同里的孩子
很多很多年以前, 我是一个胡同里的孩子。
我住的那个院子曾经是一个国民党大官的旧宅 , 特别大也特别深。说是大户宅院 , 其实早已失去了它原来的森严: 各家占地盖的小厨房布满各个旮旯, 空出来供人走路的地方是不允许两个人并排的 , 路就像网一样复杂 , 不知道通向哪里 , 我就从来没有深入到最里面去。 所以头一次到我家的人都会有走错门的经历。那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北京大杂院 , 四处是养鱼养鸟养猫的 , 人们欢喜 , 人们争吵 , 热热闹闹 , 生机勃勃。
我们的房子在靠南的角落里 , 别看位置偏僻 , 却得天独厚: 房前的空地上种着株枣树 , 房后还有个独立的小院 , 我们的窗子挨着别人的小院 , 我们的小院又通着别家的窗子 , 他们说什么干什么 , 我总能知道 , 因为我并不是一个很安分的孩子。那时候我最大的乐趣就是上树打枣 , 我不喜欢吃枣 , 但当我踩着一个摞一个的椅子 , 用竿子够打高处的枣时 , 就有说不出的满足感 。为了上树我想尽了办法 , 我不会爬树 , 就从邻居家偷偷扛来一架吱吱作响的旧梯子。到了房顶上 , 我才发现这一切原来多有趣: 四周全是一层一层灰色的屋顶 , 大人们都在我的脚下 , 邻居正在骂骂咧咧地到处找他家的梯子;前院的奶奶又在给她的猫洗澡 , 猫挣扎着 , 溅了她一身水;去院子的最深处得经过一条更窄的过道 , 再后面竟是豁然开朗;远处胡同的小贩不住地吆喝。我想要是国民党大官坐在房顶上 , 他家的仆人哪还敢偷懒。这是一片全新的世界 , 从此我爱上了屋顶。我喜欢在夏日的午后沉浸其中 , 躺在倾斜的屋脊下面 , 老树的枝叶遮住部分晃眼的日光 , 剩下的几缕透过枝叶的缝隙暖暖地照在身上 , 鸣蝉的噪叫这时也如同美妙的音乐 , 我伸手就能够到老树的枝条 , 折一根衔在嘴里 , 有说不出的惬意。但一个人坐在上面总会无聊 , 于是我就招集了三五个孩子 , 我们坐在两个尖心顶之间的凹处 , 讲笑话编故事 , 最后连作业也索性拿到上面去 写。那地方简直是个乐园 , 我毫无顾忌地呼朋唤友 , 放开喉咙肆意喊叫 , 那地方热闹得就像一个沙龙。前些日子 , 我看到卡尔维诺笔下的那个永远自由自在生活在树上而再不肯接触地面的男爵 , 就像找到了一位 17 世纪的知音 , 他的惬意是别人根本感受不到的。当然 , 隆多男爵没有给别人带来不便 , 而我却得罪了几乎周围所有的人 , 他们对这个顽皮的孩子感到厌恶又无可奈何。我踩漏了张家的房顶 , 碰碎了李家的花盆 , 吃光了王家晾在上面的白薯干儿, 他本以为晾在房上丢不了的 , 而丢了梯子的邻居终于找到了罪魁祸首。他们纷纷指责我不应该打枣 , 不应该在房上胡闹 , 不应该大嚷大叫 , 更不应该淘得像个野人。我父母每天都忙着向邻居们道歉 , 看到他们彼此面色庄重和尴尬 , 我竟觉得很有意思。虽然那几年我过得挺开心 , 可也一直感到很内疚 , 尤其是那个几乎天天上门的伯伯 , 他有心脏病 , 而我简直成了他的病根。
8年过去了 , 我们早已搬出了那里而住进了水泥森林。从那以后 , 我就很少有机会安然地坐在阳光照耀下的斑驳树影里了 , 再也不能像隆多男爵一样在喧嚣中毫不做作地享受单纯世界了。我们惟一通着自然的阳台被封得死死的。为了追求明媚的阳光 , 我们远足来到乡间野外 , 到了时间 , 还得匆匆赶回去 , 重新拾起原本的生活。 水泥森林里的动物们觉得心满意足 , 绿色森林里的树木被水泥吞噬。几十年后 , 也许不会再有胡同和大杂院了 , 也就不会再有老北京的韵味了。孩子们无法享受奔放的自由。我还能说什么呢 ? 向隆多男爵致敬吧 !
[注] 卡尔维诺:20世纪意大利著名作家。他的小说《树上的男爵》写17世纪意大利贵族少年隆多男爵因与专制的父亲发生冲突爬上树,而且以后就不再回到地面,过了50多年的树栖生活。文中说“这是一片全新的世界,从此我爱上了屋顶。”从全文看, “我爱上了屋顶”的原因有哪些?(分条概述)
文中四、五两段都有写到隆多男爵的文字,它们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四段中写到隆多男爵的文字表露了作者
第五段中写到隆多男爵的文字表露了作者 文中写道“水泥森林里的动物们觉得心满意足 , 绿色森林里的树木被水泥吞噬”,这里运用了哪些写法?从最后一段看,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现代人的生存状况有着怎样的反思?(分条作答)
文中说:“几十年后 , 也许不会再有胡同和大杂院了 , 也就不会再有老北京的韵味了。”
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萤火一万年
迟子建
在张家界的一天夜里,我非常迫切地想独处一会。我朝一片茂密的丛林走去,待我发现已经摆脱了背后的灯火和人语时,一片星月下的竹林接纳了我。
我拨开没膝的蒿草坐在竹林里。竹林里的空气好得让人觉得上帝也在此处与我共呼吸,山涧的溪水声幽幽传来。在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如果你想真正领略风景的神韵,是非常需要独自和自然进行交流的。
那是个朗朗的月夜,我清清楚楚地记得竹林里无处不在的月光。我很惧怕阳光,在阳光下我老是有逃跑的欲望,而对月光却有着始终如一的钟情,因为它带给人安详和平静,能使紧张的心情得到舒缓与松弛。
眼前忽然锐利地一亮。一点光摇曳着从草丛中升起,从我眼前飞过。正在我迷惑不已时,又一点光从草丛中摇曳升起,依然活泼地从我眼前飞过。这便是萤火虫了。如果在我的记忆中不储存关于这种昆虫的知识有多好,我会认定上帝开口与我说话了。我也许会在冥想中破译这种暗夜里闪光的话语。
然而我知道这是昼伏夜出的萤火虫。它在腹部末端藏有发光的器官。这种飞翔的光点使我看到旧时光在隐隐呈现。它那颤颤飞动的光束不知怎地使我联想到古代仕女灿烂的白牙、亮丽的丝绸、中世纪沉凝的流水、戏院里琤琮的器乐、画舫的白绸以及沙场上的刀光剑影。一切单纯、古典、经久不衰的物质都纷至沓来,我的心随之飘摇沉浮。
萤火虫的发光使它成为一种神奇的昆虫,它总是在黑夜到来时才出现,它同我一样不愿沉溺于阳光中。阳光下的我在庸碌的人群和尘土飞扬的街市上疲于奔命,而萤火虫则伏在安闲的碧草中沉睡。它是彻头彻尾的平静,而我只在它发光时才消除烦躁,获得真正的自由。因为它本身是光明的,所以它能在光明下沉睡,只有在黑暗中它才如鱼得水,悠游自如。而哪一个人能申明自己是完全拥有光明的呢?我们曾被一些阳光下的暴行吓怕了,所以我们无法像萤火虫一样在阳光下无忧无虑地沉睡。我们睡着,可我们睡得不安详;我们醒着,可我们却又糊涂着。萤火虫则不然,它睡得沉迷,醒得透彻,因而它能心无旁骛地舞蹈,能够在滚滚而来的黑夜中毫不胆怯地歌唱。
月光下萤火虫的光束毕竟是微不足道的,能够完全照亮竹林的还得是月光。然而萤火虫却在飞翔时把与它擦身而过的一片竹叶映得无与伦比的翠绿,这是月光所不能为的。萤火虫也在飞过溪涧的一刻将岩石上的一滴水染得泛出珍珠一样的光泽,这也是月光所不能为的。
萤火虫忽明忽灭地在我眼前飞来飞去,我确信它体内蓄积着亿万年以前的光明。多少人一代一代地去了,而萤火虫却永不泯灭。旧坟塌了成为泥土,又会有新坟隆起,而萤火虫却能世世代代地在墓园中播撒光明。也许它汲取了人的白骨中没有释放完全的生气和光芒,所以它才成为最富于神灵色彩的一种昆虫。
我坐在竹林里,坐在月光飞舞、萤火萦绕的竹林里,没有了人语,没有了房屋的灯火,看不见炊烟,只是听着溪流,感受着露水在叶脉上滑动。这样亲切的夜晚是多么让人留恋。
可我还是朝着有人语和灯火的地方返回了。那种亘古长存的萤火在一瞬间照亮了我的青春。我将要走出竹林时,一只萤火虫忽然从草丛中飞起,迅疾地掠过我面前,它在经过我眼前时骤然一亮,将我眸子里沉郁的阴影剥落了一层。文中的竹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的?
阅读全文,作者为什么说“在阳光下我老是有逃跑的欲望”?在作者眼中,萤火虫意味着什么?
作者因为“迫切地想独处一会”而走进一片丛林,最后“还是朝着有人语和灯火的地方返回了”,对作者来说,这次游历有什么意义?你从作者的感悟中获得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①金先生上课有时要提问,那么多的学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来,——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于是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就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那时联大女生在蓝阴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问题回答得流利清楚,也是件出风头的事。金先生很注意地听着,完了,说:“Yes!请坐!”
②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联大教授里不少光棍,杨振声先生曾写过一篇游戏文章《释鳏》,在教授间传阅),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③金先生朋友很多,除了哲学家的教授外,时常来往的,据我所知,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沈从文,张奚若……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金先生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现在的年轻人多不知道林徽因。她是学建筑的,但是对文学的趣味极高,精于鉴赏,所写的诗和小说如《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风格清新,一时无二。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第①段文字中说“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这表现了这所大学怎样的办学风格?
当金先生宣布“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时,为什么所有穿红毛衣的女同学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呢?
从第②段文字可以知道金岳霖先生是个________,但是他并不以此为苦,反而过得________;他没有孩子,养了一只很大的________为伴;但是,他确实是一个很喜欢孩子的人,因为他经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伤心事
安徒生
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个故事实际上分做两部分:头一部分可以删掉,但是它可以告诉我们一些细节——这是很有用的。
我们是住在乡下的一位绅士的邸宅里。恰巧主人要出去几天。在这同时,有一位太太到来了。她带着一只哈巴狗;据她说,她来的目的是为了要处理她在制革厂的几份股子。她把所有的文件都带来了;我们都建议她把这些文件放在一个封套里,在上面写出业主的地址:“作战兵站总监,爵士”等等。
她认真听我们讲,同时拿起笔,沉思了一会儿,于是就要求我们把这意见又慢慢地念一次。我们同意,于是她就写起来。当她写到“作战兵站总监”的时候,她把笔停住了,长叹了一口气说:“不过我只是一个女人!”
当她在写的时候,她把那只哈巴狗放在地上。它狺狺地叫起来。她是为了它的娱乐和健康才把它带来的,因此人们不应该把它放在地上。它外表的特点是一个朝天的鼻子和一个肥胖的背。
“它并不咬人!”太太说,“它没有牙齿。它是像家里的一个成员,忠心而脾气很坏。不过这是因为我的孙子常常开它的玩笑的缘故:他们做结婚的游戏,要它扮作新娘。可怜的小老头儿,这使它太吃不消了!”
她把她的文件交出去了,又把她的哈巴狗抱在怀里。这就是故事的头一部分,可以删去。
“哈巴狗死掉了!”这是故事的第二部分。
这是一个星期以后的事情:我们来到城里,在一个客栈里安住下来。
我们的窗子面对着制革厂的院子。院子用木栏栅隔做两部分。一部分里面挂着许多皮革——生皮和制好了的皮。这儿一切制革的必需器具都有,而且是属于这个寡妇的。哈巴狗在早晨死去了,同时被埋葬在这个院子里。寡妇的孙子们(也就是制革厂老板的未亡人的孙子们)掩好了这座坟。它是一座很美的坟——躺在它里面一定是很愉快的。
坟的四周镶了一些花盆的碎片,上面还撒了一些沙子。坟顶上还插了半个啤酒瓶,瓶颈朝上——这并没有什么象征的意义。
孩子们在坟的周围跳舞。他们中间最大的一个孩子——一个很实际的、7岁的小孩子——提议开一个哈巴狗坟墓展览会,让街上所有的人都来看。门票价是一个裤子扣,因为这是每个男孩子都有的东西,而且还可以有多余的来替女孩子买门票。这个提议得到全体一致通过。
街上所有的孩子——甚至后街上的孩子——都涌到这地方来,献出他们的扣子,这天下午人们可以看到许多孩子只有一根背带吊着他们的裤子,但是他们却看到了哈巴狗的坟墓,而这也值得出那么多的代价一看。
不过在制革厂的外面,紧靠着入口的地方,站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女孩子。她很可爱,她的卷发很美丽,她的眼睛又蓝又亮,使人看到感觉愉快。她一句话也不说,但是她也不哭。每次那个门一打开的时候,她就朝里面怅然地望很久。她没有一个扣子——这点她知道得清清楚楚,因此她就悲哀地呆在外面,一直等到别的孩子们都参观了坟墓、离去了为止。然后她就坐下来,把她那双棕色的小手蒙住自己的眼睛,大哭一场;只有她一个人没有看过哈巴狗的坟墓。就她说来,这是一件伤心事,跟成年人常常所感到的伤心事差不多。
我们在上面看到这情景,而且是高高地在上面观看。这件伤心事,像我们自己和许多别人的伤心事一样,使得我们微笑!这就是整个的故事。任何人如果不了解它,可以到这个寡妇的制革厂去买一份股子。
(选自《安徒生童话全集》,叶君健译,有删改)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的头一部分是故事的缘起,作者认为删去它将会损害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但它对故事主题的表达毕竟并不十分重要,因而是可以删掉的。 |
B.哈巴狗的坟墓虽没有什么象征意义,却像模像样,孩子们为观看它献出扣子,以致许多孩子只有一根背带吊着他们的裤子,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C.故事中那位女孩没有因没有扣子而失去希望,她不说话,也忍着不哭,只有在所有人都离去之后才大哭一场,是一个美丽而凄婉的形象。 |
D.最后一段“高高地”一词,既指“我们”观察这件“伤心事”所在的位置,也有以成年人的眼光观察孩童世界的不幸和俯视人间悲悯的意味。 |
E.故事写的虽是孩童游戏这样的小事情,题材本身并不宏大,但作者却从中感受到了人类最为细腻的情感世界,表达了作者广及一切心灵的同情心。作者在文中说,故事的“头一部分可以删掉,但是它可以告诉我们一些细节——这是很有用的”。请简要分析故事头一部分“一些细节”所起的作用。
在文末,作者说,“女孩子”的这件伤心事“跟成年人常常所感到的伤心事差不多”,又说这件伤心事“使得我们微笑”。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请简要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海边栈桥
王月鹏
①我忽略身边的海已经很久了。一支作为景点的锚默立海边,斑斑锈迹留下太多风浪的痕迹。游人熙来攘往,很少有人在意或理解它的存在。谁愿停下身来,听一支锈迹斑斑的锚的诉说?
②海是难以解释的。可以感受,可以想像,但难以解释。滨海路沿着海岸线蜿蜒前行。落日在海天交接处静静地浮着,海在脚下涌着温和的浪。咸涩的晚风,将我满身的疲惫一层层剥落。薄薄雾气中,隐约传来海的沉吟,宛若一抹最本真的召唤。曾经丛生的礁石消失了,栈桥依旧。一对恋人撑着小花伞,相依相偎地在栈桥上踱步。相对于彼岸,栈桥的意义在哪里?它静静地伸向海的深处,我喜欢它欲言又止的样子。我一次次地走向它,走向这段并不遥远的“桥”,这段让人身心宁静的“路”。没有人会希望通过栈桥到达彼岸,它只是把你送到距离美和感受更真切的一个地方,将彼岸定格在视野与想像之中。这是它与别的桥的区别所在。独立栈桥,迎着海风,我不知道是海水充盈着沉默,还是沉默充盈着海水。夕阳已经沉没,海的余温让人心动,让人想像晨曦是怎样地再次托起这个城市。懂海的人,此刻应该是沉默着的。
③我曾在大海深处的一个小岛上度过数日。那天我们驱车赶到海边已是日暮时分,薄雾蒙蒙,只觉海天一色,渐渐地便从海浪声中辨出机帆船的声音。大家于是雀跃起来,岛上的人应约驾船来接我们了。一阵忙乱之后,船在海中稳稳地漂了约半个小时,然后停泊在一个小码头。下了船,便爬坡,坡势不陡,却挺长,好久才遥遥地看见树丛中的村落。村子不大,不足百户人家,屋舍在山的半腰,若隐若现,看上去不甚规整,却与这岛的风格极为相仿,显得格外和谐。岛人热忱地接待了我们,住处是两间古旧屋舍,屋后有树,树下有石桌石凳。岛人常年饮用积蓄的雨水,借风力发电,日出而渔,日落而归。那夜,我们一伙人坐在小岛码头的台阶上,聊着一些与文学相关的话题,不知不觉间,海潮悄然涨到了我们脚底下。
④我在栈桥上徘徊,回想一些与海相关的事情。夜色缓缓罩了下来,越来越紧。城市淡远了。烟台山与海相依相偎。没有了想像,只剩下海,这巨大的水,漾漾地簇拥着栈桥,包围着我。生活有着若干的可能,心里装不下这海,就不要说已经懂得了生活。
⑤栈桥附近,有一个叫作月亮湾的地方。那是一片深月形海湾,一道宽约一米、长二十余米的海堤,静静地探进海里。这是我心中另一种形态的栈桥。在它的尽头,是一座不锈钢制的月亮老人雕塑。这里成了青年人谈情说爱、海誓山盟的地方。这片深月形的海湾,与冰心老人的童年紧密相连。上个世纪初,少年冰心时常独自一人来到月亮湾,听着生生不息的涛声,看着由远而近的一排排浪花,静静等待父亲的归来。她在《忆烟台》中这样写道:“我童年时代的烟台,七十年前荒凉寂寞的烟台,已经从现代人们的眼中消逝了。今日的烟台是渤海东岸的一个四通八达的大港口,它朝气蓬勃、容光焕发地正忙着迎送五洲四海的客人。它不会记得七十年前有个孤独的孩子,在它的一角海滩上,徘徊踯躅,度过了潮涨潮落的八个年头。”
⑥潮起潮落。近在咫尺的海,是一个遥远的存在。
⑦海不是隐喻。这一片深深的海水,栈桥深深地懂得。文题是“海边栈桥”,但文章的第①段却没写“栈桥”而写“我”对海和人们对“锚”的忽略,试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文中“海边栈桥”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第③段中对岛上村落、岛人住处和生活的描写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文章最后说“这一片深深的海水,栈桥深深地懂得”,你认为栈桥懂得了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黄山,立着的河
夏 影
①我们到达黄山时,已是星斗横空、月挂中天的午夜时分了。枕着逍遥溪的清波,在当地山民依山筑就的爬满青藤的小木屋里歇息了一宿,第二天一早儿,便拄着半截青竹,兴致勃勃地向山顶进发了。
②踏着青石铺砌的磴道,沿着繁花遮掩的山径,我们奋力往上攀登。那磴道,屈曲盘旋,老长老长的,怕有几千级吧?那山势曲折蜿蜒,极高极高的,怕有上万仞吧?走在这崎岖逶迤的山道上,人们虽然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但并不觉得十分累。秀美的山景撩得人们诗兴大发,都在精心觅着诗句。有的说,这山道,宛如一架高耸入云的天梯;有的说,这盘道,酷似一挂一迭数折的巨瀑;有的说,这大山,简直就是一颗飞速旋转的彩螺……我呢?才思不敏,思虑良久,也想不出一句称得上诗的句子来。我默默地走着,转了一个山弯又一个山弯,走着走着,一个新奇的比喻突然一闪,电光似的照亮了我的思想,那就是:这跌宕起伏的黄山,很像那九曲十八弯的黄河。你看,这曲曲折折的盘道,不就是黄河那弯弯曲曲的河床么?这道旁一丛一丛灿灿的黄花,不就是从黄河里溅出来的一束一束的金浪么……
③我惊喜极了,在黄山整整转了三天,游了北海、西海、天海……看了奇松、怪石、飞瀑……我觉得这里的一切都好像闪动着黄河的影子。
④就拿黄山的云烟来说吧。这云烟,虽然有时看上去像波涛汹涌的汪洋,像巨浪排空的大海,像变幻莫测的广漠,像堆银铺玉的雪原……但最像的还是黄河里奔腾翻卷的波澜。那浮在云海里的大小七十二个峰巅,就是这大波的浪头;那屹立于云表、直插青天的莲花、光明、天都三大主峰,就是矗在黄河激浪里的中流砥柱;那建于彩云之上的金碧辉煌的北海宾馆、玉屏楼宾馆、光明顶气象站等天上“宫殿”,就是这大河中飞速行驶的巨轮了;如果山飙骤起,万木狂摇,千谷万壑发出雷鸣般的轰响,这,可不就是黄河大汛时那撼人的怒吼么?
⑤云流雾散之后,黄山露出了它的丽影,披红挂绿的,裹着一身彩锦,显得妩媚、俏丽,分外好看。尤其是散花坞一带,更是一个花儿的世界。知名儿的不知名儿的各色山花儿,仿佛都经仙女的纤纤巧手,由天上散到这儿来了。那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宝卉佳花,布满了沟沟壑壑,高高低低的,把座座山峦装点得缤纷妖娆,宛若一条色彩斑斓的从天而降的彩河。这时,我又一次地想起了黄河。
⑥黄河也有它妩媚妖美的一面。这河儿,自出峡关(三门峡)以后,渐入平沙,河床宽阔,水流平稳,缓缓地在平面上流着、淌着,阳光一照,金灿灿,犹如大地上铺展的一条长长的柔柔的黄绸。金汁儿般的水波,就像一个孩子,走着玩着,折着弯儿,转着圈儿,给这黄绸上拧下许多旋子,就像高档家具上的烙花儿;它还在河旁遗下一些深坑浅塘,大的、小的、青的、蓝的,比花色还鲜艳,比花朵还好看。这不就是水上的“散花坞”么?黄河也是一条“花河”啊!
⑦还有那非凡的气势,硕大的形象,不屈的精神,充沛的活力……二者又是何等相似呀!
⑧更为有趣的是,有关黄山的传说竟然也和黄河遗下的掌故差不多。打我记事儿起,就知道黄河里跳动的是我们祖先的脉搏,而在黄山上,我竟也寻到了我们祖先的足迹。据当地老人说,因黄山环境清幽,风景秀丽,黄帝便带着他的谋士们到这儿炼丹,想炼出一种妙药来,庇佑天下的黎庶。不想,他先服了几粒,便飘然而去,化作了高大的轩辕峰,立在云端,日日夜夜地守护着他的子民……在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我在黄河岸边,听到的是《保卫黄河》的雄壮而豪迈的歌声;而今,在黄山的峰巅,那嘹亮激越的《新四军军歌》,也还在我的耳边飘绕……我常这样想:如果说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摇篮,那么,黄山不就是一柄矗立在这摇篮边儿上的保卫我们民族的倚天长剑么?如果说它们都是我们民族的化身,那么,黄河就是那躯体里跃动的血脉,黄山则是这躯体上的坚强的脊骨。
⑨而今,黄山黄河溶为一体了,在我的眼目中,黄山就是立着的黄河,黄河就是流着的黄山,它们在我的心里,占有同样的地位,我心中那充盈的爱河也分作两支,一支流向黄山,一支注入黄河。我发现自己的这种感情是与人们相通的,那飘荡在山顶山脚的歌声可以作证。你听,游人们正在深情地高唱《中国心》呢,一些华侨的眼睛里还闪着莹莹的泪光:
黄山,黄河,
在我胸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黄山黄河“何等相似”,从文中看,作者主要从哪几个角度表现它们的相似之处的?请简要概括。
通观全文,第⑦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说明。
作者将黄山喻为“立着的黄河”,新奇大气,意蕴丰厚。结合文意,试阐释比喻的内涵。
从描写对象看,第④段与第⑥段有何不同?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