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山兰凤蝶是澳大利亚的一种常见蝶,其雄性翅膀的颜色为异常亮丽的蓝色,但周边镶嵌有黑色,其黑色部分越黑,蓝色部分就越艳丽,在求偶竞争中也就越有优势。专家们以前认为,这是由于其中的黑色素吸收了大部分入射光所致。但现在发现,这种蝴蝶不只是通过化学方式,更是通过物理方式,即一种特别的光学手段来使其黑色部分显得更黑,因为它包含黑色素的微细鳞片结构能“捕捉”住光,由此创造出一种比黑色还黑的“超黑”。
许多动物的鲜艳色彩或伪装效果都不是仅用色素就能获得的,还需要利用物理方法。例如,雄性孔雀的尾羽翠绿绚丽,这是因为其中发生了“建设性光学干涉效应”所致,它们的羽毛中具有独特结构的微小蛋白质能够以特别的方式对光进行反射,不需要的波长都被消除掉了。
受此启发,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生物学家皮特·武库希奇及其同事对山兰凤蝶进行了研究,目的是探索它的机体结构物能否把彩色消除掉而制造出深黑色,这与孔雀制造出绚烂色彩是同样的机理,但导致的结果正相反。
研究者发现,山兰凤蝶翅膀中的微细鳞片结构是排列成许多直径不超过1微米的小凹坑,犹如蜂巢。这种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介质光折射率的不同而“捕捉”光。
光通过两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和虚化现象,其中一些光会被“捕捉”在密度较大的介质中。水对空气的光折射率之比为1.3:1,而山兰凤蝶机体组织对空气的光折射率之比为1.6:1,这就使其中的色素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光。
研究者对这一推断做了一次测试。他们把山兰凤蝶的翅膀浸到三溴甲烷溶液中,该种溶液的光折射率与山兰凤蝶翅膀机体组织的光折射率大致相同,结果其翅膀中的黑色部分真不那么黑了;在空气中,其吸收光的比率超过了90%,但在三溴甲烷溶液中,这一数字只有50%多一点。
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化学工程师理查德·布朗在2002年曾用一种凹状镍磷合金膜衣料制造出与山兰凤蝶相似的“超黑”。他认为“超黑”将成为今后的流行色,其最大的用途将是在光学设备上;同时,那些对黑颜色不满意的艺术家们也会对此感兴趣。下列围绕“超黑”所作的表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在求偶竞争中,山兰凤蝶依靠翅膀周边镶嵌的“超黑”色彩,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异性 蝴蝶。 |
B.以前专家认为,“超黑”是由于山兰凤蝶翅膀中的黑色素吸收了大部分入射光所致,这种看法不够确切。 |
C.山兰凤蝶主要是通过物理方式——一种特别的光学手段——来使其黑色部分变成“超黑”。 |
D.山兰凤蝶翅膀中包含黑色素的微细鳞片结构能“捕捉”住光,因而能够创造出一种比黑色还黑的“超黑”。 |
下列对于山兰凤蝶的色素能够吸收光的机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当光通过空气投射到山兰凤蝶的机体时,山兰凤蝶的机体结构物就会把其中的彩色消除掉而强化黑色,从而制造出“超黑”。 |
B.山兰凤蝶翅膀中的微细鳞片,排列成许多直径不超过l微米的小凹坑,这种蜂巢状的结构能够在特定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捕捉”光。 |
C.光通过两种不同的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和虚化现象,有些光就会被“捕捉”在密度较大的介质中。 |
D.山兰凤蝶机体组织和空气是两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其光折射率之比为1.6:1,这就使密度较大的山兰凤蝶机体组织的色素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光。 |
下列根据原文内容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动物们仅用色素还不能获得鲜艳色彩或伪装效果,它们必须利用物理方法。 |
B.孔雀制造出绚烂色彩与山兰凤蝶制造“超黑”机理相同,不过它的做法不是消除彩色,制造黑色,而是消除黑色,制造彩色。 |
C.如果把山兰凤蝶的翅膀浸到水中,也会像浸到三溴甲烷溶液中一样,使其翅膀中的黑色部分变得不黑。 |
D.人类仿造“超黑”的事例表明,动物在启发工程设计方面具有巨大价值,许多事情我们都能从自然中获得启示。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的字义有多种,一般来说,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
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中国文化和西方、印度的文化很不一样,中国文化有着无神论的传播,有超越宗教的人本主义倾向。从孔子开始就一直把“人”看得比“神”重要。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重道义而远鬼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应当说是极有价值的。西方宗教比较发达,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影响。西方基督教文化可以说是“以神为本”。基督教徒也重视为他人服务,这一点当然很好,可还是要信仰一个上帝。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最后信了教,每天晚上跪着祈祷,要和上帝说话。中国的儒家就没有这一套。佛教讲了很深刻、很详细的哲学理论,可它同时也讲生死轮回,人死后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或者变牛变马,这完全是错误的。佛教东来,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并没有居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迷信成分比较少,这正是儒家比较高明的地方。孔孟偶尔还讲“天”的模糊概念,稍有一点信仰的意味,但到了宋明理学阶段,“天”就完全没有上帝的意思了,而是宇宙的本体,中国至少在知识分子阶层,宗教思想相当淡薄,有着“以道德代宗教”的传统。
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认为人是天地的思维器官,人表现了天地的自我认识,孟子辨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强调了“良贵”观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有人对此不了解,说中国自古是“他律”,服从于外界的压力、管束,说西方文化是“自律”。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与有神论相比,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中国哲学特别重视和谐,强调“以和为贵”。春秋时期的史伯说“和以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所谓“和”是创新的源泉,指多样性的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认为和解是解决矛盾的原则。“和”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经常相互矛盾斗争,但是,如果只强调斗争,最后将同归于尽。西方也不是不讲“和”,但更强调“争”,把利益和力量之争看得很重要。
(节选自《中国文史百科总序》,有删改)以下不属于“以人为本”思想的一项是()
A.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
B.中国知识分子宗教思想相当淡薄,有着“以道德代宗教”的传统。 |
C.孟子强调“良贵”观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 |
D.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 |
以下不能证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理论价值”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具有“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精神。 |
B.中国文化有着无神论的传统,有超越宗教的人本主义倾向。 |
C.尽管佛教讲了很深刻、很详细的哲学理论,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并没有居主导地位。 |
D.所谓“和”,指多样性的统一,是创新的源泉,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 |
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孟观念中的“天”是个模糊概念,它仅指神。“天”作为宇宙的本体,是宋明理学阶段确立的。 |
B.中国知识分子宗教思想相当淡薄,这与孔子始终强调“人”及儒教在中国文化中占主要地位有密切关系。 |
C.说中国自古是“他律”,服从于外界的压力、管束,说西方文化是自律,这是不恰当的。 |
D.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做事讲和谐,即用正确意见去纠正错误意见,达到恰到好处,而不人云亦云,盲目服从。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1988年,一位爱好飞蛾的美国医生,发表了一篇科学论文,论述了夜晚的灯光是如何影响飞蛾的。这是一篇很普通的文章,但在当时,这也是一篇最明确地指出人造光会对动物产生危害的文章,一些针对人造光与动物关系的研究由此产生了。
在美国的佛罗里达海岸,城市的灯光曾造成刚破壳而出的小海龟迷路,使一些小海龟忽然爬向错误的方向,引导小海龟踏上了死亡之途。在很多场合下,即使动物们不直接暴露于灯光之下,它们也难以摆脱光污染的伤害,城区里的灯光会通过云层反射下来,使夜空处在非自然的光亮下,科学家们称这种情形为天空赤热。
最早指出天空赤热危害的是天文学家,因为这种光现象极大阴碍了他们对星空的观测。佛罗里达的科学家迈克尔•萨曼认为,钠灯也许可以成为城市的新光源。钠灯释放一种特殊的黄色波长,天文观测时,这种光波对观测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对海龟和飞蛾之类的动物也不会造成伤害。萨曼说,海龟也许根本看不见的钠灯,即使看见了,这种频率的光波也不会对它们的方向判断造成混乱。
然而,钠灯并不是万用良方。对于有些动物而言,钠灯的黄色光波和其他灯光的光波并无差异,有时甚至比传统的灯光显得更糟。突然暴露于灯光中的青蛙会延缓它们的进食和生殖行为,在黄光和红光下,火蜥蜴甚至无法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灯光的照射使水生无脊椎动物在夜间的活动量减少,其后果就是减少了这些无脊椎动物对藻类的消耗,造成藻类的恶性繁殖,水质下降。灯光还可能对鸟类的磁场定位系统造成扰乱,使这些鸟儿时常迷失在电视塔的附近。灯光可以削弱飞蛾的防御反应,使飞蛾在遇到危险时失去逃跑能力。
即使是那些有能力适应人造光的动物,它们在进化的过程中也不得不付出生物学的代价:某些异常的品质受到奖赏,而在正常的自然状态下,它们却变得不适应了。从逻辑上说,这样的进化选择将导致动物渐渐适应永恒的光照环境,并进化一些新的品质,它明显不同于在黑暗环境中生存的野生动物。假若让正常状态下和非正常状态下的这种动物交配繁衍,那将给这种动物带来灭绝的危险。
也许,我们的确到了找回那片失落星空的时候了。
节选自《科技新知》下列对天空赤热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天空赤热是能够伤害到不直接暴露于灯光之下的动物的一种光污染现象 |
B.天空赤热是人造光通过云层反射下来,使夜空处在非自然的光亮下,进而对动物和 星空观测等产生危害的一种光污染情形。 |
C.天空赤热是一种由天文学家最早指出的极大地妨碍星空观测的光现象。 |
D.天空赤热是一种连暂时能适应人造光的动物都难逃其害的光污染情形。 |
不属于迈克尔•萨曼将钠灯视为城市的新光源的理由的一项是()
A.传统的灯光会对动物和天文观测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
B.钠灯释放的特殊的黄色光波对天文观测的影响相对较小。 |
C.钠灯释放一种特殊的黄色波长,不会对海龟和飞蛾之类的动物造成伤害 |
D.钠灯的光波不会对海龟的方向判断造成混乱 |
下列有关光污染的表述,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对光污染的研究是从1988年开始的。 |
B.人造光既减少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活动量,又造成水藻的恶性繁殖,水质下降。 |
C.鸟类时常迷失在电视塔附近,可能是因为灯光扰乱了它们的磁场定位系统。 |
D.灯光可以使飞蛾丧失防御能力,在遇到危险时不知道逃跑。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茶业的变迁
我国古代茶树首先是从四川传入陕西南部、甘肃和河南南部地区的, 因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在这一带。秦汉统一中国之后,茶树随着巴蜀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而广泛传播开来。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兴盛,提倡坐禅戒酒、讲法诵经;文人学士则崇“玄学”,尚“清谈”。饮茶可以驱睡、提神、解渴、充饥,于是僧侣道士、士大夫阶层饮茶之风盛行起来。这种饮茶风尚大大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但总起来说,隋唐以前的茶叶生产在区域、规模、产量、采制技术和经营方式等方面都还是狭小、简陋、少量、原始和单一的。比如南北朝时期的产茶区域就主要限于江苏、安徽、湖北、四川一带长江流域地区,茶树栽培也多数只是在名山寺院的近旁山谷之间,很少成片的茶山,茶叶加工也只限于饼茶的制作,即将鲜茶叶捣碎制成饼状茶。
隋唐时代,佛教道教盛行,僧侣道士倡行的饮茶之风上达宫廷王室、下至平民百姓,以至成为风俗,并且还传到了北方、西北和西藏等地。在茶叶生产方面,唐代较前有了较大发展,茶叶产地已经很广。据《茶经》记载,当时全国已有八大茶区,江苏、安徽、江西、四川、湖北、浙江、福建等省都是茶叶产地,已与现代茶区分布相近。在茶叶加工制作方面,这一时期进一步完善了饼茶制作技术,并且出现了将鲜茶叶先蒸后捣制作团块茶的技术。由于对制造技术掌握不同,茶色有绿、黄、黑,于是产生了绿茶、黄茶、黑茶的名称。茶叶开始成为对外贸易的大宗重要商品,这突出表现在“茶马互市”的兴起。所谓“茶马互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西部和北部从事畜牧业经济的少数民族用马匹等牲畜和畜产品,与内地换取茶叶、布匹、铁器等生活、生产用品的比较集中的大规模集市性贸易活动。当时输往北方的茶叶主要来自四川和陕西汉中地区。
宋代,佛教趋于衰落,道教却超过隋唐时代,当时从京城到全国各地遍设道教宫观。这一时期,揉佛、道于儒的“理学”兴盛起来,理学家大多热衷于“性”“命”“义”“理”的高谈阔论。因此,宋代“饮茶论道”“烹饮品茗”之风比起隋唐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时期,“茶马互市”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繁荣起来。茶叶加工出现蒸青散茶技术,使茶真味和本色得到保持。南宋时又发明了炒青技术,进而发展到黄、黑散茶,技术日益提高。熏制花茶也出现了。
元代茶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西北茶叶市场的开放上。西北茶市的开放,使饮茶风气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间更为普及,从而促进了边茶的大量生产。明代茶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制茶技术的提高和茶叶质量的改进以及诸如《茶疏》、《茶谱》等一批茶叶专著的问世。比如这一时期鲜叶锅炒、高温杀青、揉捻、干燥的炒青制茶方法已经相当普遍,还发明了红茶制法,开始生产小种红茶等。明代起,中国茶树栽培技艺开始西传欧洲。
清代,饮茶盛况空前。人们应酬、交际、送礼都已离不开茶。茶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已经成为每家开门七件事之一了。依据文意,对茶业发展原因的表述,不恰当的一组是()
A.秦汉统一中国后,巴蜀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更为广泛,茶树种植由四川开始向这些地区传播。 |
B.饮茶有驱睡、提神等功效,可供佛教、道教坐禅讲经之用,因而僧侣道士之间饮茶之风盛行,促进了茶业的发展。 |
C.魏晋时代,士大夫阶层崇“玄学”,尚“清谈”,玄风盛行的文化氛围使饮茶成为时尚,客观上促进了茶叶的生产。 |
D.唐宋以后,我国少数民族开始用牲畜和畜产品与内地换取茶叶、布匹、铁器等生活、生产用品,因而茶叶的需求逐渐增多。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隋唐以前的茶叶生产虽有发展,但产量低,采制技术原始,采茶区域较为狭小,茶树栽培较多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 |
B.唐代茶叶产地的分布与现代茶区大体一致,茶叶加工制作技术得到较大发展,饼茶制作技术、将鲜茶叶先蒸后捣制作成团块茶的技术进一步完善。 |
C.宋代佛教趋于衰落,道教和“理学”却空前兴盛,“饮茶论道”“烹饮品茗”之风盛行一时,茶叶加工注重了茶的真味和本色。 |
D.明代是我国茶业继续发展的时期,制茶技术得到提高,茶叶质量有所改进,《茶疏》《茶谱》等一批茶叶专著问世,茶树栽培技艺甚至远传欧洲。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骨骼支撑躯体,保护大脑和脊髓。它使得人体在剧烈运动时能够保持内部稳定,骨骼能泄露其主人以前的许多情况,如年龄、性别,甚至生活环境。法医可以利用这种情况来查明犯罪行为受害者的身份,专家们也能根据髋骨的形状来辨认它们来自男性还是女性。众所周知,牙齿的状况也能为确定一个人的年龄提供很好的帮助:与树干一样,牙的骨质里也有生长年轮,它表明人的年龄。
骨骼也能提供其主人的躯体活动情况。因为躯体活动可在牙齿、脊柱和从骨关节的损耗及磨损痕迹中反映出来。微小的骨骼样品显示,其主人的生活环境也深深地铭刻在骨骼里。只要把骨骼样品磨成纸一样薄的薄片,然后再将它磨光,直至它达到几乎透明的程度,用显微镜在偏振光里就可以看到骨骼的晶体结构。科学家们用这种方法来查明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尼安德特人化石有异乎寻常之处。与现代人的骨骼不同,尼安德特人的骨骼特别坚固。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干体力活”的一个标志。为了生存,尼它德特人必须每天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古老的骨骼作用不可低估。如果要从古老骨骼里获取一些遗传体的话。借助遗传指纹来查明与一个去世很久的人的亲属关系,有几克保存完好的骨骼物质就够了。1991年,人们发现了1918年被谋杀的俄国沙皇一家的可能的遗骸,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不久后,与活着的近亲进行的DNA对比证实了这些骨骼的身份。
这种方法也为解决一场古老的科学争论提供了帮助。几年前,人们用这种方法解决了现代人与已消失的尼安德特人的亲属关系有多近的问题。研究小组发现,虽然两种类型的人同时存在,但他们彼此分开,因此没有出现遗传上的混合。研究人员为自己的分析特地研究出一种方法。用他们的方法进行分析,只要10毫克化石骨骼物质就够了。
存放了上万年的骨骼还能泄露一些东西:尼安德特人是惯用右手的人。因为骨骼受伤的部位通常引人注目地位于左侧。惯用右手的人对打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骨骼甚至还能显露其主人的社会行为。研究人员从一个古老的尼安德特人的骨骼上发现了受过重伤的痕迹。这个人受重伤后仍生存下来,但他自己不能养活自己。他的生存只能被解释为有人照料他并为他提供食物。
(选自2006年3月19日《参考消息》之《骨骼是生命的一部档案》)下面对骨骼作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能够保持人体的内部稳定。 |
B.骨骼能够帮助人们判断骨骼主人的年龄、性别和生活环境等许多情况。 |
C.骨骼是人生命的档案,它支撑躯体,保护大脑和脊髓,它能够记灵人的生命的全过程。 |
D.骨骼能够记录和反映其主人的身体活动情况。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可以通过观察分析骨骼的晶体结构来查明原始人的生活方式。 |
B.借助古老骨骼的遗传体来查明与一个去世很久的人的亲属关系,仅需一点点保存完好的骨骼物质。 |
C.尼安德特人的骨骼特别坚固,这是他们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所造成的。 |
D.骨骼不论存放多少年,都能透露出其主人生前的社会行为和生存状态。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骨骼记录了生命的很多情况,通过对骨骼的分析,可以判断其主人生前的具体职业。 |
B.一个惯用左手的人,当与人打斗时,其身体右侧受伤的可能性大。 |
C.要想查明犯罪行为受害者的身份,弄清其性别、年龄等,必须进行骨骼分析。 |
D.惯用右手的尼安德特人骨骼特别坚固,由此可知,“左撇子”的骨骼没有惯用右手的人的骨骼坚固。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
百年以来,关于曹雪芹是否是《红楼梦》作者的争论从未停止。最近,抚顺市社科院院长、研究员傅波和抚顺市地方史研究会常务理事、抚顺市政府处级调研员钟长山历经6年研究,抛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的真正作者是吴梅村,曹雪芹“只是《红楼梦》前八十回的重要增删、编修者”。
在较早的甲戌本《红楼梦》中记载着:“(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记为《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另一个较早版本的《红楼梦》——程伟元乾隆五十六年最早刻本的序文中说:“《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
据此,傅波和钟长山表示,曹雪芹只是《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增删、编修者。另外,曹雪芹如果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不会通过焦大、柳湘莲之口,当面辱骂曹家列祖列宗,也不会通过尤三姐托梦来诋毁他的列祖列宗;以曹雪芹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写出宛如帝王的生活场景,大量的细节如不是生活在其中,在当时那个年代很难靠想象描写出来。
那么谁会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呢?通过仔细研究《红楼梦》,傅波和钟长山发现,较早版本的《红楼梦》中记载:“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风月宝鉴》一书,乃其弟棠村序也”,这句话也引起了不少红学界的争论,怀疑者认为,有可能吴玉峰或者孔梅溪或者棠村就是《红楼梦》的作者,但是当傅波和钟长山把上述几个人名进行了一番组合,结果出现了吴梅村三个字。
傅波和钟长山并不认为自己是在牵强附会,他们解释称,很有可能是后人担心作者因写作《红楼梦》而落入残酷的文字狱,因此采用了如此隐讳的方式把作者的姓名隐含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中许多人物、场景的生活原型都能在吴梅村诗中找到。如《清凉山赞佛诗》是根据清世祖和董小婉的爱情传说所作。《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与清世祖和董小婉的爱情传说极其相似。曾有红学家认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江南名士吴梅村当作了贾宝玉的原型。
另外,由于《红楼梦》有着较高的文学造诣,而吴梅村恰好也具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吴梅村的政治观点同《红楼梦》创作主题相合。更为重要的是,相对于曹雪芹难以维持生活的窘境来看,曾经隐居十年的吴梅村具有写作这样一部鸿篇巨著的时间。
他们同时指出,从吴梅村简历可知,他一生坎坷,经历了明清两朝的政治斗争,因“吊明之亡”随时有入狱的危险,“牵累几至破家”。这一经历使他本人吊明之亡的感情加以升华,对清产生了愤恨,而这种对封建官僚社会的深恶痛绝之情,却因有所避忌只能用“不能补天”的顽石来做喻托,通过闺友闺情而披露自己一段极不寻常的情感史话和政治主张。所以他是有写《红楼梦》这样一部明为“不涉及朝廷”,而实为揭露清朝之失的长篇巨著的思想基础。下列不属于傅、钟二人用来否定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一项是()
A.曹雪芹参与了《红楼梦》的整理工作,是前八十回的增删、编修者,功不可没,这 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
B.无论是《红楼梦》较早的甲戌本还是程伟元乾隆五十六年最早刻本都不曾明说曹雪芹为《红楼梦》作者。 |
C.《红楼梦》中有许多诋毁曹家列祖列宗的情节,曹雪芹如果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他不会这么做。 |
D.《红楼梦》中有许多宛如帝王的生活场景,曹雪芹没有生活在其中,大量的细节很难靠想象描写出来。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钟二人立足于《红楼梦》原著不同版本的相关记载,所以肯定了曹雪芹在增删、编修等方面进行的整理工作的功绩。 |
B.傅、钟二人在证明吴梅村是《红楼梦》的作者时,多依据的是一种主观推断,缺乏实证,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结论应是错误的 |
C.傅、钟二人根据“吴玉峰、孔梅溪和棠村”这三个人名就得出“吴梅村”这个名字,多少显得有点牵强。 |
D.傅、钟二人的观点也只能算是一家之言,可以想象的是,关于曹雪芹是否是《红楼梦》作者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