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山兰凤蝶是澳大利亚的一种常见蝶,其雄性翅膀的颜色为异常亮丽的蓝色,但周边镶嵌有黑色,其黑色部分越黑,蓝色部分就越艳丽,在求偶竞争中也就越有优势。专家们以前认为,这是由于其中的黑色素吸收了大部分入射光所致。但现在发现,这种蝴蝶不只是通过化学方式,更是通过物理方式,即一种特别的光学手段来使其黑色部分显得更黑,因为它包含黑色素的微细鳞片结构能“捕捉”住光,由此创造出一种比黑色还黑的“超黑”。
许多动物的鲜艳色彩或伪装效果都不是仅用色素就能获得的,还需要利用物理方法。例如,雄性孔雀的尾羽翠绿绚丽,这是因为其中发生了“建设性光学干涉效应”所致,它们的羽毛中具有独特结构的微小蛋白质能够以特别的方式对光进行反射,不需要的波长都被消除掉了。
受此启发,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生物学家皮特·武库希奇及其同事对山兰凤蝶进行了研究,目的是探索它的机体结构物能否把彩色消除掉而制造出深黑色,这与孔雀制造出绚烂色彩是同样的机理,但导致的结果正相反。
研究者发现,山兰凤蝶翅膀中的微细鳞片结构是排列成许多直径不超过1微米的小凹坑,犹如蜂巢。这种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介质光折射率的不同而“捕捉”光。
光通过两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和虚化现象,其中一些光会被“捕捉”在密度较大的介质中。水对空气的光折射率之比为1.3:1,而山兰凤蝶机体组织对空气的光折射率之比为1.6:1,这就使其中的色素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光。
研究者对这一推断做了一次测试。他们把山兰凤蝶的翅膀浸到三溴甲烷溶液中,该种溶液的光折射率与山兰凤蝶翅膀机体组织的光折射率大致相同,结果其翅膀中的黑色部分真不那么黑了;在空气中,其吸收光的比率超过了90%,但在三溴甲烷溶液中,这一数字只有50%多一点。
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化学工程师理查德·布朗在2002年曾用一种凹状镍磷合金膜衣料制造出与山兰凤蝶相似的“超黑”。他认为“超黑”将成为今后的流行色,其最大的用途将是在光学设备上;同时,那些对黑颜色不满意的艺术家们也会对此感兴趣。
下列围绕“超黑”所作的表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在求偶竞争中,山兰凤蝶依靠翅膀周边镶嵌的“超黑”色彩,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异性 蝴蝶。
B.以前专家认为,“超黑”是由于山兰凤蝶翅膀中的黑色素吸收了大部分入射光所致,这种看法不够确切。
C.山兰凤蝶主要是通过物理方式——一种特别的光学手段——来使其黑色部分变成“超黑”。
D.山兰凤蝶翅膀中包含黑色素的微细鳞片结构能“捕捉”住光,因而能够创造出一种比黑色还黑的“超黑”。

 
下列对于山兰凤蝶的色素能够吸收光的机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当光通过空气投射到山兰凤蝶的机体时,山兰凤蝶的机体结构物就会把其中的彩色消除掉而强化黑色,从而制造出“超黑”。
B.山兰凤蝶翅膀中的微细鳞片,排列成许多直径不超过l微米的小凹坑,这种蜂巢状的结构能够在特定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捕捉”光。
C.光通过两种不同的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和虚化现象,有些光就会被“捕捉”在密度较大的介质中。
D.山兰凤蝶机体组织和空气是两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其光折射率之比为1.6:1,这就使密度较大的山兰凤蝶机体组织的色素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光。

下列根据原文内容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动物们仅用色素还不能获得鲜艳色彩或伪装效果,它们必须利用物理方法。
B.孔雀制造出绚烂色彩与山兰凤蝶制造“超黑”机理相同,不过它的做法不是消除彩色,制造黑色,而是消除黑色,制造彩色。
C.如果把山兰凤蝶的翅膀浸到水中,也会像浸到三溴甲烷溶液中一样,使其翅膀中的黑色部分变得不黑。
D.人类仿造“超黑”的事例表明,动物在启发工程设计方面具有巨大价值,许多事情我们都能从自然中获得启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题。
穷人的风骨
马德
一天,我正要去上课。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我扭过头去看,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却不认识他。
他说,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他随即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但他迟迟不肯给我,还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我这才注意到了,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便是厚厚的一沓两元一元的零钞了。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怎么会少了一张呢。
看着这些零钞。我当时突然有一种哽咽的感觉。十几年前我上高中时,父亲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给送钱去,冻得红裂的手心里攥紧的便是类似这样的一堆零钱,甚至里边夹杂着旧版的纸币。而今天的这一堆零钱当中,可能也有省下的柴米油盐的钱,可能也有父母得病了舍不得吃药的钱,也许有几块钱是刚刚卖了鸡蛋得来的,甚至有的还是借别人的,上面尚留有别人的余温;可现在,他都给他的女儿拿来了。我问:“少了多少呢?”“5元。”家长有些捶胸顿足,嘴里不停地说,“走的时候,我明明凑够了的,怎么会少了呢?这该怎么办?”这位父亲显然有些着急了。我说:“不要紧,就这样先给了我吧。”家长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给了我。后来,家长走了。一边走,一边还不断地上上下下摸自己的衣兜,寻找他那不知遗失在何处的5元钱。
那节课,我上得不好,脑海里总是浮现着家长找钱的着急样子,鼻子酸酸的。下课后,我也没有把钱给我的学生,而是直接回到了办公室。在搭上自己的5元钱后,我把所有零钱都换成了整钞。给我的学生的时候,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这是她父亲捎来的,学生点了点头便走了。
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的双肩上。我知道,我这样做实际上也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我似乎只能做到这一点。我以为这个事就这样过去了。
不料一天上午,这位家长又找到我,有些局促不安地从兜里掏出了5元钱递给我。并说:“闺女前些日子写信给我,说我这次给她捎来的钱有些不一样,因为她从来没有收到过家里这么齐整的钱。读完信之后,我便猜出了事情的头尾,并且感觉到你肯定垫进去了几元钱,所以我今天给你送来了。”千百般推辞,我说:“5元钱的事,就算了吧。”但家长却极认真的样子。半天推辞过后家长突然好像生气了,一把把那5元钱塞到了我的手里。简单的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深秋的风里。
我突然想起了我那位可爱的学生,作为贫穷人家的子女,她竟然知道贫穷人家的钱是什么样子的,我更喜欢这样的父亲,因为他知道贫穷的风骨是什么。
这个世界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擎自己的灵魂活着的人不多。很多的人常常因为很可怜的一点利益而丢失自己最可宝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猝然跌倒。
(选自《中学生读写》,有改动)
19.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20.假如你就是文中的那位女生,在教室里看到了父亲火急火燎地摸自己的衣兜寻找的情景,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试写一段心理描写,不少于40字。(4分)
答:
21.文章的题目是“穷人的风骨”,文中的“风骨”指的是什么?(4分)
答:
22.作为一篇小说,本文在语言上和结构上都有许多可以品评的地方,试选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只有在比较全面了解中华文化各个门类形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其总体特征与实质获得较深入的理解。事实上,整体性把握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众多领域均有重要建树的文化全才。世界级文化大师孔子所推崇和追求的“成人”,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智慧,而且还具有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政治管理经验以及艺术、体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技艺。孔子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伟大人物。作为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孔子对于音乐等艺术领域、射御之类技能甚至烹饪与服饰的原则等,都曾提出过非常精妙的见解。
强烈的时代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大特征。文化的本质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变的过程。本书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继承与变易的对立统一发展之中,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着持久恒常的民族精神。例如,被视为“国粹”的京剧实际上是一门非常“年轻”的艺术,它的真正成熟距今不过百年上下。自宋代以来,主导戏曲舞台的艺术形式曾发生过多次重大繁荣。然而,这种变革并非脱离历史的独立创造,而是继往开来,在吸收过去遗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也正在于此。尽管许多旧的形式已随着历史变迁而失去生命力,但却可以通过改造,使之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继续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大特征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除个别分裂割据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中华传统文化早在数千年前就与异国文化开始了交流。汉唐时代,中国文化是相当开放的。在许多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并加以改造,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从意识形态方面看,中国接受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这是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间的最大规模的交流之一。从艺术方面看,中国大量吸收了沿丝绸之路传来的异国音乐、舞蹈,并使之中国化。“胡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代表,但如同其名称所示,它原来是外来品。从饮食、服饰、民俗等方面看,中国所吸收的异国文化内容也十分惊人。与此同时,中国也将自己的文化向外输出,如造纸等四大发明、丝绸与瓷器等工艺制作等,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6.下列说法,不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特征”的一项是 ( )

A.中华传统文化的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具有鲜明的整体性。
B.中华传统文化的变革是在吸收过去遗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而继续发展的。
C.中华传统文化以华夏文明为主体,但也接纳了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的补充。
D.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被视为“国粹”的京剧实际上是一门非常“年轻”的艺术,它的真正成熟是宋代以后的事。
B.中华民族的祖先一向重视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改造,以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C.孔子对于音乐等艺术领域、射御、烹饪与服饰的原则等,都曾提出过系统的见解。
D.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全面吸收沿丝绸之路传来的异国音乐、舞蹈,并使之中国化。

8.根据原文意思,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政治管理、军事、艺术、体育等众多领域均有重要建树的文化全才。
B.中国自接受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后,中华传统文化就开始了和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间的大规模交流。
C.中华传统文化早在五千年前就与异国文化开始了在意识形态、艺术、饮食、服饰等方面与异国文化的交流。
D.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旧的形式,如果不加以改造和创新,它将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继续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题。
拯救“京广大动脉”
1月25日下午,湖南郴州白石渡,在冰雪和冻雨中苦撑了两周的巨大输电塔轰然倒下,4个小时后,从深圳开往湖怀化的N582次列车,行驶至湖南耒阳时失去电力,突然刹住……自这一刻起,湖南郴州至衡阳段,成为京广线的阻梗区。当晚,数十辆列车被迫停在铁路线上。
截至次日凌晨4:00,京广线上共有136列客车晚点,近30万乘客滞留广州。远离事发之地的广州成为风暴中心。
在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眼里,重点就是广州火车站,“不出事就是本事,如果有事就是大事”。1月27日,黄华华提出了“一刀切”的方案:持2月1日以后票的旅客不能上车。而铁道部则认为广铁调整所有列车,乘客按方向上车,而非车次。
这天,广铁的《致广大旅客的公开信》在数十万滞留旅客中传阅:其一,1月27日至2月6日,停止售票;其二,之前所购的车票10日内有效,并可随时全额退票。
政府方面尽全力将旅客尽量分流出广州火车站。从26日开始,地铁站广州火车站禁止旅客直通火车站候车大厅,一律往广场。同时,指挥部发出了“请留在广东过年”的紧急呼吁,而铁路部门背负着国务院的最高指示:想尽一切办法送旅客回家过年。
如何放人进站,更是被双方的春运指挥部反复探讨,但这又无法规划。铁路方面将所有等候调度的车集结在广州塘西车站,按方向分发费尽脑筋……
京广大动脉“断裂”的根源在于电力中断,那么,电力为何会中断?
每一段输电铁塔,都是按照以往分析的气象条件设计的。湖南电网很多线路平均覆冰厚度达40毫米至60毫米,远远超过设计的原始使用条件。
覆冰超限是导致电塔倒塌最大的因素。除此之外,部分微气象造成线路覆冰不均匀、导线剧烈舞动也都可能造成倒塔。另据介绍,在线路工程的造价中,铁塔投资占20%。如要每个基塔均增加投资去抗衡50~100毫米的覆冰,电力线路的总体投资会翻10倍左右。
电线遇冷会收缩,再加上冻雨在电线上冻结积累后重量的影响,就会绷断电线,使电讯和输电中断;覆冰大大超过设计标准,致使导线弧垂加大,以致产生线路跳闸、扭转、断线、倒杆等重大事故。
“这次危机也促使我们思考,怎么从气象的角度来为工程设计提供更多的服务。公共工程在设计上都要考虑到极端气象灾害因素的影响。”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矫梅燕强是说。
此次灾情也暴露了政府部署的应急措施是那么苍白无力。李泽椿院士认为,南方“防寒机制”相对薄弱。“一些受灾地区以往降雪不大,应对这种状况的经验、技术和设施都不足。”比如,一些高架桥坡度太大,一上冻就成了“高山速降滑道”;自来水管有很多裸露在空气中且没有保温层,一晚上就能冻爆并结成几米长的冰凌;在基础设施维护方面,除冰、扫雪机械设备严重不足;车辆普遍没有配备防滑链,司机冰雪天行车经验也不足,导致路面交通事故剧增。 “越是现代化越是具有脆弱性,通信中断,线路倒塌,机器一出故障,备用设备应及时保障。”李泽椿院士说,为此,他建议要事先采取各种应对方案。
此次自然灾害再一次对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提出了要求。李泽椿院士说,日本注意对国民进行地震防御等灾害演练,公众才会在突发灾害面前从容不迫。日本先进的灾害防御教育制度值得借鉴。
19.广州成为风暴中心后,地方政府和铁路部门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答:
20.在制定未来更为完善的应急救方案上,李泽椿院士有哪些建议?试加以概括。
答:
21.这则新闻与传统新闻相比,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22.面对我国南方部分省份在2008年1月底和2月初发生的冰冻灾害,你认为在今后应如何预防这类灾害的发生和减少这类灾害造成的损失?使分条表述你的见解。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题。
唐朝的潭水
邸玉超
唐朝的那池潭水,越千年了,依旧清且涟漪。昨日发现,那潭水经雾雨雪霜几多形态变化,已从永州流到我的舍畔。只是潭中原来那百许头鱼已不见踪影,恍惚的还闪两尾亮儿,疑是柳宗元游移的目光。流水不腐,铁梨木刻印的宋版书虽然已经发黄,但时间的木纹仍然清晰,班驳的是盛水之岸。
人都是有些私心的,能与别人共享的东西不多,似乎惟有苦难与文章,才好共同分享。柳河东先生的文章早年在校时都是读过的,那时心智懵懂,读时囫囵吞枣,读后过眼云烟。体味了人生冷暖,积淀了岁月沧桑,而今重新品味,自然有更深切的感受。
唐时的永州,是挺偏远荒蛮的。被贬永州的柳宗元,有点山野农夫的样子,茅舍旁栓着倔强而冒失的毛驴,篱畔的野草出没着黑质而白章的花蛇。他的心情一定很糟糕。从古至今,有几人能做到宠辱而不惊的?何况那么显赫的达官贵人。好在文人的优势在失势时真正显现出来了。寄情山水,柳宗元的眼睛立时明亮起来。《小石潭记》,全文仅193字,除去文末记述同游者的文字,实质只有167字,却写活了一溪水,画活了一潭鱼。那溪如鸣佩环,隔着缜密的竹林,老远就能听到其清脆悦耳的声响。汪积成潭,水清至透明,甚至虚无:“鱼皆空游无所倚”。日光直透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潭底为坻、为屿的石上,伴青树翠蔓的倩影摇曳。不着水字,水意淋漓。是写生式的,如同苏俄作家米普里什文写抒情小品,不是凭记忆,而是像画家写生一样,铺纸在潮湿的树桩、光滑的石头上,照着自然界的模样,“在春天口授下写的”。也是写意的,如中国画。顾恺之论画事时说:以形写神。柳先生文中之形色,是描摹自然之形色,又非自然之形色。其情致之清超乎世俗,其意境之远逶迤笔外。先生在文章的结尾借景抒情:“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人联想到他北望故园,独钓寒江雪时的凄怆心境与感伤情怀。人活着,能看透世事的不多,能看透自己的更少见。能在一杯酒中沉醉,是一种超脱;能为一汪水感动,也算是一种幸福。
早几年,曾读过著名画家吴冠中画的一幅《观鱼》,画中的池潭群鱼信游,光影婆娑,笔墨技法无以挑剔,只是构图稍显局促,少些意境,尤其画亭上拥挤不堪的观鱼人,似乎粘了些粉气。文有文的不足,画有画的局限。像柳河东先生这样笔致优美、诗情画意兼备的文章,古来也不多见。年前游湖南,未得机会到永州拜会小石潭,甚觉遗憾,稍可弥补的是,在张家界武陵源见到了类似的溪和潭。据说,是吴冠中先生最早发现张家界的秀美风光,才使得这处深藏闺中无人识的人间胜境远播海内外。南国有嘉木,潇湘多才子。凤凰城的沈从文写尽了湘西风土人情,惟独不见永州的山水风物,也许是因为前人柳宗元捷足先登的缘故?喜欢食蚕豆豉和蕨菜的湘籍画家黄永玉,对湘西北的张家界钟爱有加,但不知他画过湘南永州的小石潭没有?难以逾越的不是山水,是古人创造的艺术高度。
一千二百年前那潭中的鱼可能已成为化石,而那水还活着,在文字的河床汩汩流淌。
(节选自《散文》2007年第7期,有删改)
19.阅读全文,说说“那水还活着,在文字的河床汩汩流淌”一句的含义。
答:
20.  作者而今重新品味柳河东的文章时,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请写出其感受的具体内容。
答:
21.  文章以浓墨重彩详写吴冠中《观鱼》画面的内容,和其他画家作家未能涉笔小石潭,其用意是什么?
答:
22. 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的主旨,谈谈你对超脱和幸福的理解。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将开放透明进行到底
《南方周末》编辑部
①5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映秀镇的废墟上主持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总理宣布。作为开放的具体内容之一,总理说,“我们欢迎世界各国记者前来采访,我们相信你们会用记者的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公正、客观、实事求是报道灾情和我们所做的工作。”
②这是一次罕见的记者招待会。不仅因为它是在大地震废墟召开的,更因为它以开放为主题。它本身就是中国开放的象征,注定要成为传奇,写进历史。
③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这里的新中国首先是一个开放的中国,透明的中国。
④不开放竟可以致人死命,不透明竟可以致人死命,大地震用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作代价,给我们上了这一课。这是何其惨烈的一课,这一课让我们撕心裂肺.这一课让我们永生不忘。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一起趟开了一条血路,趟开开放的血路.趟开透明的血路。将开放进行到底,将透明进行到底,这样的呼声正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共识,正汇聚成我们社会的最强音。
⑤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公民可以这样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这样直达救灾现场;共和国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什么时候,信息可以这样广泛流通,媒体可以这样广泛追问。
⑥而所有这一切,无疑,是因为中央政府自身的变革。中央政府不仅以救人为救灾的最高目标,从而在理念上完成了以生命价值为国家最高价值的转化,而且在实践中,也找到了让现代理念落地,让政治跟人性握手,让政治跟现代文明接轨的具体的路径。这路径就是更开放,这路径就是更透明。
⑦真诚总是有回报的。经此一役,中央政府的声誉冉冉上升。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民众与中央政府的合作,都在提速。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相信民间的善意,给了民间力量快速发育的空间。民间以救灾为契机.以空前规模进人公共领域,成为公共治理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民间力量的这种快速集结,正在解决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改革动力问题。正是从民间力量的快速集结中,中央政府看到了改革动力所在。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废墟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会那么自信,那么果敢坚毅。
⑧显而易见.在这次大地震中倒塌的不只是豆腐渣建筑,倒塌的更将是旧机制。一种全新的社会规则,一种全新的社会机制,正从大地震的废墟上崛起,从无数死难者尤其是孩子们的血泊中崛起。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中国人生存状况的另一种可能性。我们距离公民社会并不遥远。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
⑨这一切其实是理所当然。巨量的生命悲剧,原本就应该用进步来补偿,一个民族的创伤,原本就应该用文明去修复;让开放抢在倒退的前面,让透明走在贪腐的前面,让开放和透明不再只是应急之宜,而是成为社会的常态,唯有这样做去,我们才能重建人心,重建机制,也才能告慰逝者,激励生者。
⑩但我们同时必须承认,中国社会的发展并不平衡。开放和透明的进程.也是不平衡的。民众和中央政府固然因开放和透明而受益匪浅;但另一方面,对中华民族整体利好,未必对某些人利好。只是,谁怕开放?谁怕透明?已经不问可知,昭然若揭了。
11问题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大地震已经教训了我们,不开放不透明,就必然藏垢纳污,放大天灾的人祸寄生于我们的体制之中,必然让我们民族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彻底扭转,那么不仅所谓开放救灾可能功亏一篑,所谓灾后重建也有可能蜕变成某些人的分肥游戏,从而蜕变成一场新的社会灾难。至于所谓政府转型社会进步这些宏大愿景,就都无从谈起了。
12或许正是基于此番考量,废墟记者招待会上,总理特别强调两个永不改变:“我们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以及国内其他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会改变,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永远不会改变。”从大地震的血泊中趟出开放的路,透明的路,从血泊中趟出一个新中国——这是中华民族悲壮的新生之路,舍此,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2008年5月29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16.文章说,“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从全文看,“开放”体现在哪里方面?请分点概括。
17.文章为什么说“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请结合全文分析。
18.这篇评论的语言热情洋溢,很有震撼力。请以第④、⑤段为例,从修辞运用和表达效果上作简要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