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进程是指从以农业占主导的社会经济向以工业占主导的社会经济转变,在近现代史上,实现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30年代,英国首先爆发了产业革命,这次工业化是从英国的纺织工业部门开始的。自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机的时代,它改变了人类以人力、畜力、水力作为主要动力的历史,使各种机器有了巨大的动力,导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为此,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示范。
——摘自《英国工业化的几个特点》
材料二 1925年,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对于工业化问题,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必须高速度。
——摘自岳麓版(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 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解决道路问题。毛泽东以中国经济的落后性为前提,指出:中国的工业化,既不能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也不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因此,选择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构想一直为全党所认同,直到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毛泽东和党中央才真正放弃了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设想。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工业化思想初探》
请回答:从材料一、二可看出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与苏联相比有何不同?
结合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的历史背景分析,苏联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并简要评价苏联的工业化。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工业化道路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综合三段材料看中苏英三国的工业化道路能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
14到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的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请回答:
⑴就如何“做人”,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与中国的理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⑵1903年,蔡元培在《绍兴教育会之关系》一文中,尊黄宗羲为“东方卢梭”,你如何评论?
⑶欧洲启蒙思想和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各自的前途命运有何不同?
⑷请结合有关史实,分别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这种不同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时期以来,军政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实际上已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要说是皇帝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材料二:
时间之神为拿破仑及其法典加冕
材料三: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但不管怎样,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项王冠。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陈森《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促成拿破仑称帝的因素。
(2)材料二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3)材料三表明华盛顿拒绝称王,其个人原因何在?
(4)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5)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特定历史时期影响政治体制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业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二:甘地认为:“使印度贫困的,那是机器。”“机器……代表一种大罪恶。”“印度的仇敌……是西方的物质文明!”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三:(甘地)“崇尚以纺车为代表的农村经济,它不仅将纺车看成一种物质武器,而且看成对抗西方文明的精神武器……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代替集权化的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失业和贫富差别,过简朴宁静的生活,从而实现非暴力的社会理想。”
——《尼赫鲁与甘地在未来社会设想方面的分歧》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早六年革命”指哪次革命?(1分)在这“十三年”中孙中山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活动?(3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甘地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4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孙中山与甘地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的侧重点有何不同?(2分)
(4)一历史兴趣小组想对孙中山和甘地作一个专题性研究,请帮他们列出一个适当的专题名。(2分)
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三位封建帝王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3分)
(2)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唐太宗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思想是什么?请列举其改善民生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
(3)《清史稿》认为康熙年间“天下和乐,克致太平”,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你怎样理解当时的天下太平?
(4)综上所述,你认为我们在评价封建帝王时应该坚持哪些基本的标准?
简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已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材料二: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但没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说没有创立什么重要的哲学学派。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
材料三: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四:泰西自十五世纪文学复兴以后,学者犹不免涉于诡辩,陷于空想。自倍根(注:弗兰西斯·培根)兴而始一矫之。有明末叶,正中国之诡辩空想之时代也。及时之亡,顾、黄、王、颜、刘诸子,倡实践实用之学。得其大者,(乾嘉)…诸君,同时蔚起,各明其一体。其时代与倍根同,其学统组织之变更,亦颇相类。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材料五:李鸿章说:“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
——苑书义《李鸿章传》
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清中叶、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的学术思想发展的特征,它们在思想发展上面临的共同阻力是什么?
(2)材料三中“新的学术追求”具体含义指什么?简述其背景。
(3)梁启超曾总结清朝中期的学术发展,誉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据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对梁的观点进行评述。
(4)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五,说明19世纪中期以来李鸿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新发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