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
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
节选自《父亲不写信》
“第4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国人才市场出现反向流动
中国人力资源专家认为,外企长期垄断高级人力资本的局面被打破,与中国经济近些年来的迅猛发展密不可分。高级人才择业,不再惟外企和薪资职位是瞻,而更看重自身创业和企业的发展机遇。据专门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统计,2003年,面对较严重的就业压力,中国内地高级人才市场仍呈求大于供之势,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较冷落的行情相比,可谓“一枝独秀”。在外企需求增势不减的大背景下,高级人才市场出现了三大变化:一是民营企业以空前力度介入高级人才市场;二是部分国有企业成为高级人才青睐的对象;三是一批留学生放弃海外中高级职位回国创业,而一些仅有短期留学经历的“小海归”则择业难。
一批知名的民营企业,主动进入中心城市寻觅高级人才,目标不再局限于技术研发、质量检验、资产运作等专业岗位,而是拿出公司总裁、财务总监、部门经理等正职给外来贤才,这与民营企业通常由“自己人”掌控核心岗位的做法形成强烈反差。专家认为,经历了10~20年创业,中国一些民营企业的第一代创业者已临近“退休”年龄,其第二代因年龄、能力、学业等因素尚不能顺利接替,加之一些民企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破除传统的家族企业观念,引进一线高级人才成为必然。对国有企业来说,过去招不来“金凤凰”,主要是因为固定的待遇、低下的效率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劣势。但最新迹象表明,在汽车、电信、信息科技、房地产等一些发展迅速、市场前景好的行业,国有企业的薪酬加上福利,开始接近外企的待遇水平,而事业上的创造空间更具吸引力。高速成长的中国经济和沿海城市日趋成熟的法制和文化环境为“海归”带来了三种可能:一是学成回国的可能性比以往都大;二是放弃已在海外奋斗来的高级职位,回国就业的吸引力提高;三是在大浪淘沙的人才市场中,“海归”开始褪去往日的光环,过硬的学历资格和工作经验才是顶用的“通行证”。对当前高级人才市场状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经济近些年的迅猛发展打破了外企长期垄断高级人力资本的局面,但外企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却持续上升。 |
B.中国内地人才市场的一个巨大变化,就是无论民营企业还是国营企业,都开始高度重视高级人才的任用。 |
C.2003年,中国内地人才市场仍呈求大于供之势,而周边国家和地区人才市场则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尖锐矛盾。 |
D.高学历高能力的留学生回国后受到青睐,其中一些人开始主动创业,而一些留学期较短的“小海归”则面临就业的难题。 |
对国有企业在当前市场经济中的表现,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国有企业吸引高级人才的有力措施,就是拉近与外资企业的待遇水平,并为就业者提供更大的事业创造空间。 |
B.国有企业人才政策僵化,待遇低于外企,造成了优秀人才的大量外流,为外企长期垄断高级人才提供了便利条件。 |
C.固定的待遇、低下的效率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曾经限制了国有企业的发展,现在这些情况有所改观,却不会一下子根除。 |
D.高速成长的国内经济和日趋成熟的经济环境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吸引力。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海归”就业难的现状不解决,容易助长拉关系、托人情上岗的不正之风。 |
B.中国内陆沿海城市法制日趋成熟,文化环境优越,对海归者有着一定的吸引力。 |
C.高级人才不论在中国内陆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有可以施展才能的机会。 |
D.中国内陆正需要高级人才,海外高级人才来内陆求职容易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
永远的蝴蝶
[台湾]陈启佑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滑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叫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街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请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从鉴赏小说的某一个角度(如:环境、情节、主题、人物、写作技巧等)写一篇不少于150字的评论。
把灵魂的耳朵叫醒
潘炫
我想,这个故事一定能让你铭记一生的。
有一个青年,二十几岁,正是青春年华,却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这是当时许多人意料之中的事情。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是自己到公安局投案,而且宣判那天,他很平静。
他的父亲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商,对宝贝儿子的“所作所为”大为恼火,“恨铁不成钢”地责骂他犯傻。
曾经,他也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有着一段快乐的少年时光,可是后来,他学会了逃学,打架,吸毒。
密封如笼的死囚房里,钢铁焊成了“天网”,执行枪决的前三个月,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快快结束生命,似乎,这个世界上已没有什么东西能再让他留恋。
直到他看到了一只麻雀。
那天中午,他正蜷在牢房的一角。突然在寂静而空荡的牢房里,他像是听到了什么,站了起来,抬头向上看,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一只麻雀在天窗的网格间欢跳乱叫,还不时地歪着脑袋看他。他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只麻雀,没有人知道当时他都想了些什么。只是从那一天开始,他天天望着天窗,他在等那只麻雀,但麻雀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后来,他开始在看守所的《新生》小报上发表一些反省的文章,他说,我没有想到,活到今天我第一次看到了麻雀。很多人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但我明白,他是真的第一次看到了麻雀——婴孩般的惊喜和真诚的怀念为证!
活到那一天,他只看到了一只麻雀,却是以死刑为代价。
不要可怜或是同情他,更不要耻笑或蔑视他,想想我们自己,可曾看见过一只麻雀?
故事还没有完,但剩下的结尾,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了,就像他生命中的另一只麻雀,他永远地错过了。
接下来的故事是这样引起的。
执行枪决前,他千嘱万托一个狱友出去后一定帮他了却一桩心愿。原来,初三时,与他同桌的一个女孩因家境贫穷不得不辍学,临走前女孩要他第二天送送她,并说有事求他。他猜想女孩是想向他借钱,他便准备好。可是,当天晚上他因打架受伤没能去车站,所以他想求狱友出去后,帮他找那个女孩解释一下,他不是故意失约的,他不是个不讲信义的人.
一个劣迹滔天的死囚,临终前的心愿竟是这样一份小小的牵挂,我们没有理由感动,就像他看见了一只麻雀一样,何足挂齿。
但我们错了——因为我们没有看见过一只麻雀。
后来,那个狱友出去后,找到了女孩,女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听完一切后,她哭了:“十年前的那天我约他,并不是为了借钱,只是想带他到山里吃几天苦,见见他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啊……”
听到这句话,我想每一个纯净的灵魂都会禁不住打一个冷战。谁会想到这场误会竟成了他们两人之间的隔世之憾了,而那时,他本该看见麻雀及一切的啊!
然而,他错过了那一天。直到生命将止,他才看到了一只麻雀。他看到的那一只,也许正是我们应该去寻觅的那一只。把握住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的耳朵叫醒,在每个平平常常的黎明里,去倾听一声鸟鸣,去领会一种语言,然后说给生命听吧。
这是每一个脆弱的生命最需要的。小说中多次出现“麻雀”,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试问有哪几种含义?
答:辍学女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走上杀人犯罪的道路?
答:作为个体生命的灵魂的耳朵为什么能睡眠?怎样叫醒他?
答:
封锁开放了。“叮玲玲玲玲玲”摇着铃,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时间与空间。
一阵欢呼的风刮过这大城市。电车当当当往前开了。宗桢()站起身来,挤到人丛中,不见了。翠远偏过头去,只做不理会。他走了。对于她,他等于死了。电车加足了速力前进,黄昏的人行道上,卖臭豆腐干的歇下了担子,一个人捧着文王神卦的匣子,闭着眼霍霍地摇。一个大个子的金发女人,背上背着大草帽,露出大牙齿来向一个意大利水兵一笑,说了句玩笑话。翠远的眼睛看到了他们,他们就活了,只活那么一刹那。车往前当当地跑,他们一个个的死去了。
翠远烦恼地合上了眼。他如果打电话给她,她一定管不住她自己的声音,对他分外的(),因为他是一个死去了又活过来的人。
电车里点上了灯,她一睁眼望见他遥遥坐在他原先的位子上。她震了一震——原来他并没有下车去!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的梦。
开电车的放声唱道:“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可怜啊可怜……”一个穷婆子慌里慌张掠过车头,横穿过马路。开电车的大喝道:“猪猡!”
吕宗桢到家正赶上吃晚饭。他一面吃一面阅读他女儿的成绩报告单,刚寄来的。他还记得电车上那一回事,可是翠远的脸已经有点模糊——那是天生使人忘记的脸。他不记得她说了些什么,可是他自己的话他记得很清楚——温柔地:
“你——几岁?”慷慨激昂地:“我不能让你牺牲了你的前程!”
(张爱玲《封锁》节选)文中括号内应填入合适的词语是哪组()(3分)
A.切断忽然热情不近情理 | B.隔断突然热烈不可理喻 |
C.隔断忽然热情不近情理 | D.切断突然热烈不近情理 |
“封锁开放了。‘叮玲玲玲玲玲’摇着铃,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时间与空间。”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仅做现实性陈述,说明封锁结束了。 |
B.照应前文,首尾呼应,使叙事集中在一个封闭隔绝的空间,以陌生化来透视现实。 |
C.暗示生活从非常态回到了常态。 |
D.引起下文情节发展,同时照应下文“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 |
“宗桢()站起身来,挤到人丛中,不见了。翠远偏过头去,只做不理会。他走了。对于她,他等于死了”。对这句话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翠远这时已经识破了宗桢的逢场作戏,以为他没有一点真情。 |
B.翠远瞬间的激情已经消失,不再对宗桢有任何幻想和眷恋。 |
C.两人在封锁结束后,突然意识到事情的突兀和可笑,作为女性维护自身尊严的需要和害羞心理,于是决定将这件事忘掉。 |
D.封锁结束也是两人非正常情感发展的结束。 |
对于“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发生的一切,等于没发生。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的梦。”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在现实面前,翠远终于认识到两人情感的错位:自己的多情,宗桢的调情。 |
B.她明白他的意思了:作为有妇之夫,他不能陷她于世人不齿的境地,而应该将感情压抑埋藏。 |
C.在一个封闭隔绝的空间里,她和他突然发现了自身缺乏的许多东西,并在对方身上发现了自我,于是产生了恋情,但当这个空间消失了,这恋情也就随之消失了。 |
D.体现了战乱浮世中生存的人们的无奈、无助和空虚的心情。 |
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山东乞丐的歌谣:“可怜可怜啊!一个人啊没钱!”有什么喻意,下面判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与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穿插并行并最终将这个歌谣当丧钟敲响,具有反讽意味。 |
B.乱世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如何生存而非思想和精神,情感是奢侈的,思考是多余的。 |
C.对于穷困和无助,人们只做表层上的怜悯,有的也只是旁观者的冷漠和学舌。 |
D.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的发展。 |
边疆教育先驱寸树声
陆安
民国教育界出过一些知名人士,像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然而在最为偏远、最不引人注目的角落里,也有这样一个热心教育的人士。他就是边疆教育的先驱寸树声。
寸树声(1896—1978),字雨洲,云南腾冲县和顺乡人。1911年,寸树声考入大理中学,1915年毕业回乡执教小学堂,1918年赴日本留学,一待就是10多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寸树声回国,在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执教。他与张友渔、千家驹等人合办《世界论坛》,分析研究时局,力主抗日。后来,又与马叙伦、张友渔、齐燕铭等发起组织“北平文化界救国会”,宣传救亡。
关心地处边疆的家乡文化建设,一直是他始终不渝的情怀。他的家乡有建于1928年、占地1392平方米、藏书7万余册、被誉为“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由胡适题写牌匾的和顺图书馆。这座气势非凡的乡村图书馆,是寸树声心仪之地,也是他心中的灯塔。1934年,得知和顺图书馆馆藏图书大增,拟筹建新屋时,寸树声立即提笔写了一封信给家乡的这座图书馆:“我心焦的是图书馆所有的书籍虽然增加,而阅者不增加,……图书馆决不可成为一种‘独善其身’的建筑物,应当利用种种方法引诱乡人来阅览,养成乡人一种进图书馆犹如进茶馆、上烟馆一般踊跃的习惯,只要进图书馆的人增多,那么我们的目的在无形中就算达到增加了。”这些话,今天读来,仍不失其振聋发聩之意义。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北平沦陷,寸树声化装逃往西安,先后在西安联合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任教。
1940年,寸树声回到家乡,创办了云南第一所华侨学校——益群中学,同时兼任和顺中心小学校长及和顺图书馆馆长。为了筹集办学经费,他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亲赴缅甸募捐,并委托好友吴晗、曹靖华从昆明等地延聘来一大批学有专长、教书育人的名家,深入这座边陲学校,执掌教鞭,培育人才。
在他的心目中,“乡村学校应与社会打成一片”,“乡村学校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在教室里、在图书馆里有优秀知识的学习者,而出了教室、图书馆又是优秀的生产者——一种新型的人才”。今天人们一再倡导的“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藩篱”的理念,当时的益群中学已经身体力行了。他十分欣赏斯巴达式的严格训练,认为,“以斯巴达的严格训练对背负着几千年因袭的中国青年是必要的,有益的。”这种教育理念、这种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穿透力。
就在日军铁蹄声声,逼近腾冲之际,寸树声在他一手缔造的学校里,上了那令人难忘的“最后一课”。学校中依然高扬着中国的国旗,飘逸出琅琅读书之声。一袭素色西装的先生,站在学校礼堂的台子上,神色凝重地给全校同学上了“最后一课”。那永远定格在史册上的“最后一课”,对于寸树声来说,更是刻骨铭心,挥之不去。他在《两年半的乡村工作》中这样描述:“……讲完后,我呆站在讲台上,只觉得鼻酸喉哽,不能再继续下去。台下的女生们已经欷歔地在哭泣着,男生都低垂着头,直立不动。似乎经过了很长时间后,我鼓着勇气说了一声:‘同学们,再见吧!’就踉跄地走下台来了。”
然而,他心中始终没有割舍对边疆教育的情怀。腾冲沦陷后,寸树声先后流亡到昆明和重庆。即使在颠沛流离、极为困厄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学生,在昆明组织成立了“益群校友会”,想方设法关心和帮助学生。
1943年5月,他撰写出版了《两年半的乡村工作》一书,总结了乡村建设尤其是创办益群中学的实践经验,系统地阐释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其挚友徐家瑞评价此书,“情至文生,哀感顽艳,教育理论,以文艺之笔写出,更为动人。”
抗战胜利后,寸树声返回故乡,重新竖起益群中学的金字招牌,益群中学红红火火坚持办了下来。“文革”中,未能幸免,惨遭迫害。1978年因病在昆明溘然长逝。一代教育家寸树声的名字和业绩与故乡的山河同在,永远载入了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史册之中。(选自 《文史春秋》2012年11期,有删改)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寸树声在求学期间,力主抗日。他先与张友渔、千家驹等人合办《世界论坛》,后来,又与马叙伦等发起组织“北平文化界救国会”,宣传救亡。 |
B.寸树声留日归来后,先执教于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北平沦陷,寸树声化装逃往西安,执教于西安联合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等高校。 |
C.寸树声关心家乡文化的建设,支持边区教育。1934年,得知和顺图书馆馆藏图书大增,拟筹建新屋时,寸树声立即捐款并提笔给家乡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观点。 |
D.抗日战争时期,寸树声在家乡创办了第一所华侨学校——益群中学,为了筹集办学经费,他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亲赴缅甸募捐。 |
E.这篇文章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用简洁的语言刻画了寸树声求学、教学、办学的经历,真切的体现了作为边疆教育先驱者的风采。1934年寸树声写了一封信给家乡的图书馆,简要分析这个举动的作用?
文中对“最后一课”的描述,用了细节描写,请简要概括这些细节描写的好处?
作为边疆教育先驱,“他心中始终没有割舍对边疆教育的情怀” 体现在全文很多方面,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