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理解下面句子中的两个词语所指的具体含义。
(1)“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一句中“含蓄在那里的生气”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说“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请概括“这一个境界”是一个怎样的境界。第二自然段中“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这个比喻句意在表现什么?
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引用了描写雪景的诗句,请说说作者引用的特点,并说明这样引用有什么好处。
本文的标题是“江南的冬景”,但文章却不从江南的冬景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清新隽永,明丽真挚——试析《江南的冬景》的语言特色。
(2)比较烘托,个性凸现——试析《江南的冬景》的对比手法。
(3)悠闲洒脱,画意盎然——试析“寒村微雨图”的画面美。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椽。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
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
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
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你认为作者有什么用意?
小说写了叶三是鉴赏家,写了四层,按照下面的示例,对另外三层进行简要概括。
①叶三看画 ②③④“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这句话写出了季陶民怎样的性格特点?这对叶三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作者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小说的结尾,你认为这个结尾合适吗?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成熟,应该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来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
《史记》之所以能在历史与文学两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司马迁个人的天才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了相当卓越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左传》、《国语》、《国策》的许多章节,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其描述用语及其人物辞令的巧妙,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不同的就在于它们还都不是以人物为中心,它们的写人仍然是为了叙事。先秦也曾有过名称上类似于传记的著作,如《晏子春秋》,可惜它的目的仍不是写人,而像是一本逸闻趣事的资料汇编,完全没有剪裁。因此,真正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只能归于司马迁了。
《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他著有《列传》50篇,这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近两个世纪。
从《史记》出现的西汉时期开始,到清朝被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传记与传记文学。在历朝正史中,被后人称之为“传记文学”的首先是《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新五代史》的若干篇章,其他“正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很少被人提及。《史记》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完美之作,这种完美结合在史学史上和文学史上都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班固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也是古史传统的改造者。从班固开始,他在有意识地把“历史”与“文学”分开。从今天的观点看来,作为“史学”的品格,《汉书》无疑是更完美、更系统、更周密了;但从文学角度讲,《汉书》则无疑是在大踏步地倒退。但《汉书》毕竟因袭了《史记》的旧有成果,因此,《汉书》作为一部“正史”,其文学性在我国古代散文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佼佼者。
从传记发展的历史上看,两汉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辉煌的时期,这时其他形式的传记文学还大都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发展起来。从魏晋开始,随着“史传”文学的逐渐衰落,其他各种形式的传记作品则日益兴盛起来。应该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衰落”,并不是指《三国志》、《后汉书》等这些著作的“历史”价值与“文学”品格,我们所指的只是它们的“文学”水平与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1节中,作者是怎样评价《史记》的?请简要概括。
在第2节中,作者把《史记》和《左传》、《晏子春秋》做了一番比较,其目的是什么?
作者称《史记》为空前绝后之作,是从哪个角度来说的?
如何理解“班固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也是古史传统的改造者”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手机病毒时代还有多远?
晓兵
瑞星全球反病毒监测网宣布,他们又截获了一个名为“布若达”的手机木马病毒,该病毒没有造成大面积泛滥,但是它至少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手机病毒技术已经有了新的突破,我们已经面临手机病毒时代。那么,到底手机病毒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
早在2002年,国内就出现了最早的手机病毒——“洪流”,后来这类病毒越来越多,成为手机病毒发展的第一个形式,这类病毒可以被称为“手机短信病毒”,主要是通过给手机用户发送一些含有奇怪字符的短信,当用户观看这些短信时,就会使手机产生各种异常,一般的情况下是关机,最严重时会删除手机上存储的信息。这类病毒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手机中固化程序的漏洞,给用户发送一些含有特殊字符的短信,当用户手机查看这种短信时,就会造成手机系统溢出,从而产生各种异常现象,这种病毒,目前已经有了30多种。
然而从今年开始,手机病毒出现了新变化,智能手机的概念病毒“卡波尔”出现,该病毒会感染采用了Svmbian手机操作系统的诺基亚手机,并能通过手机的蓝牙功能进行传播感染。这是全球首个完全在智能手机上运行并感染的蠕虫病毒,这意味着,智能手机也将成为病毒肆虐的新场所。在该病毒出现后,各个反病毒公司的专家都预测了将会出现更多的智能手机病毒。果然不幸而言中,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出现了又一个智能手机病毒“布若达”,它已经可控制用户的手机并盗取信息了,这是智能手机病毒大量出现的前兆。随着手机的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和移动平台与互联网的最终融合,这种手机病毒就会泛滥,并且给全社会带来不小的影响。
未来病毒直接攻击手机本身,使手机无法正常使用。这种攻击方式是手机病毒的最初形式,也是目前手机病毒的主要攻击方式。由于这类手机病毒极易编写,因此还会大量出现。未来还将出现攻击和控制手机“网关”的网络手机病毒。网关是网络之间的联系纽带,如果某些手机病毒的制作者能找到手机网络内的网关漏洞,同样也可以利用这个漏洞研制出攻击网关的手机病毒,一旦攻击成功,将会对整个手机网络造成影响,使手机的所有服务都不能正常执行。
了解手机病毒是为了防微杜渐,只要是病毒,都是可以预防的,手机病毒也不例外。对于利用短信攻击用户手机的病毒来说,当用户收到有一些奇怪字符的短信时,不要观看,应该直接删除,否则很有可能这些短信会将用户的手机干掉。对一些能上网并能执行网络程序的手机来说,应该做到不要轻易在网上下载、执行不明程序,如果要下载一些小程序,最好能到信誉好的网站上去下载。通过手机观看邮件时,不要查看来历不明的邮件,最好是能将这些邮件直接删除。经常注意关于手机及手机病毒的信息,发现手机存在重大缺陷时,及时更换手机或对手机进行升级。这下您明白了,手机病毒的时代离我们只有一步,跨过去就是病毒的乐园。
(选自《百科知识》2004年第11期,有改动)下列对“手机病毒”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布若达”木马病毒使攻击者能够对手机的智能设备实施远程控制,从而使病毒迅速蔓延。现在又出现了该病毒的多个病体变种。 |
B.“洪流”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手机病毒,它利用手机中的有关漏洞,通过奇怪的字符给手机用户发短信,从而使手机系统异常。 |
C.“卡波尔”是今年开始出现的蠕虫病毒,它和互联网日趋结合,使手机病毒泛滥开来。 |
D.“洪流”“卡波尔”“布若达”,这些手机病毒是渐进式发展的,现在智能手机成为了它们攻击的重点对象。 |
下列对最后一段画线句子“手机病毒的时代离我们只有一步,跨过去就是病毒的乐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病毒技术有了新突破,病毒能通过手机上的蓝牙功能传播感染手机,人们的手机已成为病毒的乐园。 |
B.手机病毒种类层出不穷,技术发展快,制作者很容易编写病毒,造成手机无法正常使用,从而给全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
C.我们已经面临手机病毒的时代,如果不遏制手机病毒的进一步蔓延,那么我们的手机会成为病毒肆虐的场所。 |
D.网关是手机的软肋,手机病毒制作者往往以此为突破口,攻击智能手机,使手机病毒时代真正来临。 |
根据文意,下列属于“如何预防手机病毒?”的一项是
①手机不要上网,如上了网,不要轻易到网上去下载文件
②要注意网关是否有漏洞
③直接删除手机上有奇怪字符的短信和来历不明的邮件
④常常注意媒体上发布的有关手机病毒的信息
⑤一旦感染病毒,马上更换手机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⑤ | D.③④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手机病毒一旦出现,会导致手机的移动平台和互联网最终融合。 |
B.直接侵入手机内部的病毒会导致手机无法正常使用,这类病毒还在大量出现。 |
C.手机病毒的制作者之所以攻击“网关”,是因为网关是手机网络系统的枢纽。 |
D.手机网关一旦出现漏洞,病毒可以直接通过英特网攻击网关,很可能造成全社会的手机都没法通讯。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庐山雾
滕云
要有庐山雾一般飘忽的笔墨,方能描绘出庐山雾那样飘忽的意境。
我们从九江上到庐山,已是黄昏。经过一路的颠簸,从汽车上下来,我们发觉自己竟站在万山丛中一座如此繁华、现代化的小城的市街上,不禁有一种落在天上人间的惊喜之感。定晴一看,更奇的是就在这牯岭街上,在川流不息的行人中间,在我们自己脚下、眼前、身边、游动着、缭绕着一缕缕、一片片如纱似絮的雾,那样轻柔,那样自在,仿佛她是庐山的一名居民,晚饭后款款漫步街市,又仿佛她是庐山的主人,穿过街市行人前来,热情地欢迎初上庐山的旅者。
第二天这雾却变成了捉弄游客的淘气孩子。在浓雾漫漫中,我们游花径。我们寻花,花树迷蒙。我们觅湖,茫茫一片不见湖面。导游书上说,花径湖形状像一把小提琴,山泉注入,声若琴师拔弦,所以也称“如琴湖”。如今我们就走在湖岸上,一抹绿水就在脚边,穷尽目力,我们仍看不见湖的姿影,看不见那天籁和鸣的“小提琴”。雾呵,雾呵,多么可恶!偏偏障住我们的眼光。而那雾中的琴湖、琴韵,更加撩拨我们的想象。
我们到达神奇的天桥风景点时,云封雾锁,不知天桥何和。正搜寻问,忽见山谷对面,灰黑一片的雾霭中,隐约垂下一条淡白的带子,似雾,非雾,难道就是天桥?同行者说准是瀑布。浓雾之中观瀑布,多么奇妙!不见悬河跌落的气势,不闻流泉激溅的声息。飞动的,变得平和。喧嚣的,变得宁静。纱帐雾觳里的泉瀑,竟如此改了声态改了性情。
须臾雾散天开,景观陡转。片刻前混沌中原以为是高山深壑的,却是一条不大的豁谷。原以为是遥挂前川飞流三千尺的,却是数十丈外一注小瀑。原以为天水泻地,现在看到对山公路的小豁口是它的源头。跨上那环山公路,认清了公路豁口是花径湖的泄水沟……
我们面面相觑,哑然失笑。雾呵,雾呵,你这淘气的孩子,先时在花径观湖,你来了,带来了朦胧,似大煞风景,现时在天桥观瀑,你去了带走了朦胧,更大煞风景。真是来也可恼,去也可恼啊。
面对锦锈谷,谷中树石参嵯,历历分明,雾中观瀑的奇幻之美消失了。回首花径,湖上睛光渤滟,薄薄无隐,雾中观湖的绰约之美消失了。难道美只能与虚相生,不能与真共存?不呵,雾中的山容水态,并非虚空,它出现过,在我肯前存在过一次,在人类眼前存在过十百千次,它还有消逝,它在我们心里,也在我们身外,只不过现时被另一种美取代了。岂能因晴庐山之光艳,而认雾庐山之幽邃为不真?又岂能因云雾消散,而谓美亦退遁?对真与美的认识不应偏颇、庐山的直与美,都是客观的实在,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在交替迭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是好诗,但东坡先生不承认从横、侧、远、近、高、低各个视点看去的庐山,也自是庐山真面目,这和我们以为云环雾襄中见不到庐山真面目一样,犯了点审美认识的错误。
莫怪庐山雾,她不是淘气的孩子,她是活泼曼妙的庐山美容师。她没有煞风景,她为风景增色。她来也可喜,去也可喜。她不是用轻纱笼住我们的双眼,逗我们和庐山捉迷藏,她是机智敏慧的导游者,引我们去感受庐山的诗意与哲理,并且为我们指迷。
【注】①觳(hú):有皱褶的纱。
(选自《散文》1980年第12期,有删改)文中第二段画线的句子是对庐山雾的描写,这样描写有怎样的好处?
第六段中加点的“似”和“更”表达上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第七段中为什么说雾庐山“它的生命短暂,它的生命永恒”?
文章结尾说庐山雾“为我们指迷”,结合全文说说,庐山雾为我们指了哪些“迷”?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梅花几度梦里寻
王本道
中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应该说,没有哪一种花像梅花这样享受着众口一辞的好评。其实,就梅的形象看,若是在花中“选美”,她是无论如何难当花魁的。那薄如蝉翼的花瓣,稀疏的花蕊,淡淡的清香,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历览前贤崇尚梅的缘由,加之几次充当梅客的感悟,我想,千百年来,梅之所以让人欣赏、赞誉、咏叹,多半是源于她的品格。因此,“品逸如梅”常常被用作是对一个人品行的赞誉抑或是自励的标准。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超凡脱俗,终生不愿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直在杭州孤山过着隐居生活,平生植梅放鹤,人称“梅妻鹤子”,也历来被传为佳话。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以天下为己任,而文人们的际遇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刚正耿直的正人君子和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尽尝阶下之苦。而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便往往被他们寄寓远大的志向,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如陆游的诗“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王冕也有诗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为传播。
从拟人的角度看,造物也实在是委屈了梅的。二十四番花信风,梅信属第一,节气恰恰是在“苦寒”之时。尽管生不逢时,命运不济,而梅却我行我素,不屈不挠,在苦寒之中“寂寞开无主”,显现着既勇敢叛逆又悲壮凄楚的色彩。正是梅的这种秉性,才使她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大千世界中非但未被挤出局,反而被文人们升华到“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位置。作为一名忠诚的“梅客”,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每次赏梅归来,时常夙夜忧叹:苦寒之于梅,确属命运的不公,世道的不公。而梅呢,却无怨无悔地傲雪凌霜,年年岁岁按季奉献出自己的幽香。在遇到了挫折,遭到了磨难,碰到了不公之时,我常在梦乡里看到那千树万树的梅花。
佛家曾有“一切有情,众生平等”之说。其实人生一世与世上其它生灵的一生就其过程来讲,并无二致。人若托生是国色天香,魏紫姚黄,时时遭人羡慕当然是大好事。但世事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这个世界之上,高官厚禄的幸运者终归是极少数,多数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努力的结果充其量只是小康而已。我当然不喜欢贫穷,现今社会,一个终身怀有衣食之忧的人是很难成就事业的。但是我也从不企盼锦衣玉食,大富大贵,凭组织的培养,个人的努力,能有一份自己力所能及又喜欢做的事情,并在生活上衣食无忧就已足矣。想那冷峻的梅,若真的给他换一个温室环境,怕还真是难以承受呢。梅是在苦寒的背景之下,扎根,生长,开花的,也恰恰是这苦寒,才使她蓄满了成长的动力。苦寒之于梅,何尝不是一份财富呢?人的一生也同样,心想事成,万事顺遂,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苦难同样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同样是一笔特殊的财富,它来之不易,自然也不会轻易丧失。梅是在病态的环境中,在不公正的待遇中散放幽香的。是否要改变这种生存环境,纠正这种不公,讨还个正确的说法呢?这也许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情。对此,梅采取的是默默承受的态度,正是这种承受,才使得她在万花丛中始终能独树一帜!人若失去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达观的心态,还会有生存的信念吗?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改动)文章第一段写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的独特个性及其植梅放鹤的情趣,其用意是什么?
答:“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从文中看,作者汲取了哪些教益?
答: 作者说“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的依据是什么? 请根据第二段文意,分条列举回答。
答:作者引用佛家语“一切有情,众生平等”是为了表达怎样的观点?结合本文,谈谈自己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