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理解下面句子中的两个词语所指的具体含义。
(1)“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一句中“含蓄在那里的生气”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说“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请概括“这一个境界”是一个怎样的境界。第二自然段中“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这个比喻句意在表现什么?
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引用了描写雪景的诗句,请说说作者引用的特点,并说明这样引用有什么好处。
本文的标题是“江南的冬景”,但文章却不从江南的冬景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清新隽永,明丽真挚——试析《江南的冬景》的语言特色。
(2)比较烘托,个性凸现——试析《江南的冬景》的对比手法。
(3)悠闲洒脱,画意盎然——试析“寒村微雨图”的画面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世博会中国馆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5月1日正式开园,在林林总总约140个场馆中,东道国展馆倍受瞩目。不同于当前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中众多的“舶来品”,中国馆完全由广州、北京、上海三地的中国人规划设计。
自从2007年底开工以来,中国馆外观设计方案就处在一个众口评说的“漩涡”中,许多批评其“老派”“守旧”以及与上海整体环境不和谐的声音,让人联想起120多年前巴黎埃菲尔铁塔建造之初的际遇。不过,随着数千名建设者用自己的脊梁托起高69米、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的“东方之冠”,昔日的批评和怀疑开始被满意和祝福取代。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参展世博会最大的展馆,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工程共挖运土方52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50多万立方米;共向地下钻孔打入约5000根水泥钢筋桩,其深度几乎与中国馆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当;焊接吊装钢结构耗用电焊条125吨,焊缝总长18公里;共铺设安装各类空调、通风、水电等管线总长40多公里。
仰望中国馆,“庄严、大气、华美”的设计构想以及“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已不再抽象。而由于在红色斗冠的传统外观内蕴含了一系列当今先进的节能科技,中国馆相比同等规模的传统楼宇,能耗降低四分之一,这无疑又让其在传统之外多了几分时尚和现代。
作为整个世博园区最大的展馆之一,中国馆选择红色“外衣”,不仅关系到中国馆和世博园区的最终美学效果,而且代表、传达了中国人的情感和理念,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教授从事色彩学研究近30年,他加入了这一“红色追寻之旅”,最终用7种不同的红色为中国馆调色,其中“外衣”用了4种红色。这4种红色有民俗、传统、时尚、现代之分。中国馆外观红色的寻找过程,让世界从中了解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观念,即中国人想以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心中的红”,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而这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是一致的。中国馆的墙体铝板被赋予类似“长城”形状的肌理,这种凹凸不平的“中国红”铝板,更具立体感,能在同一种光线下呈现层次更加丰富的色彩。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夜间灯光投射以及不同视觉高度条件下,中国馆墙体均能形成统一、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中国馆最终披上的“中国红”,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可以视为对“中国红”概念的经典诠释。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演绎这一主题的最重要平台之一,中国馆的展示主题确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中国馆展示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式”思维,即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但中国不会像一些海外机构担心的,因为人口众多、需求快速增长导致占有越来越多的资源乃至对外扩张,相反,中国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有足够的智慧,引导当代中国走出一条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发展之路。
长达10年的申博、筹博和办博,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而承载着13亿中国人期望的中国馆,有望成为上海世博会重要的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下列关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馆不同于当前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中众多的“舶来品”,完全由中国人规划设计,是整个世博园区最大的展馆。 |
| B.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参展世博会最大的展馆,中国馆工程浩大,整个工程挖运土方和浇筑混凝土都超过了50万立方米。 |
| C.中国馆共六层,高69米,工程共向地下打入约5000根水泥钢筋桩,其深度与中国馆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当。 |
| D.中国馆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整个工程焊接吊装钢结构的焊缝总长和铺设安装各类管线总长共计58公里。 |
下列有关中国馆红色“外衣”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馆选择红色“外衣”,关系到中国馆和世博园区的最终美学效果,因而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
| B.中国馆外观红色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一致,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 |
| C.无论是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夜间灯光投射下,还是在不同视觉高度条件下,中国馆墙体都能形成统一、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 |
| D.中国馆的“外衣”用了4种红色,有民俗、传统、时尚、现代之分,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馆体现了“庄严、大气、华美”的设计构想以及“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 |
| B.中国馆相比同等规模的传统楼宇,在传统外观内蕴含了一系列当今先进的节能科技,更加节能,让其在传统之外多了几分时尚和现代。 |
| C.中国馆的展示主题 “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演绎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
| D.中国馆展示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式”思维,即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 |
现代文阅读,按要求答题
广陵散
宗利华
那时,聂政坐在一个酒肆里,心如止水。秋日的风已露出了峥嵘气象,吹得檐角枯草,咝咝作响。聂政的目光掷向窗外,有一稀稀拉拉的丧葬队伍缓缓走过,灰黄的纸片散乱了黄昏的半个天空。那队伍寂静而行,竟不闻半点泣声!
看来,又有一个人,像父亲一样,被暴君害死了。聂政眼里,有恶恶的光一闪而过。
该去了。聂政抹一把脸,左手将腰间的短剑一捏,凛凛地出了酒肆。
次日黄昏。修建宫殿的工地。
和聂政目光不经意地一撞,韩王就明白了,这群匠人里头,有个人是来取他性命的。他不动声色转身就走。聂政手里瞬时已抽出了短剑,脚步也迅疾跃起。哪料韩王早有防备,卫士水般围拢过来!聂政趁势翻墙而逃!
在父亲坟前,聂政跪了整整一夜。现在,他需要藏匿了。他已成为被捉拿的要犯。
三年后的一天,一个瘦削的身影出现在韩国的街市上。那身影正踽踽前行,面前忽地就多了一个女人,一个男孩。那人浑身悄然一震!
“你,像极了一个人。”女人盯了他道。“谁?”那人的声音嘶哑、冷漠。“我的丈夫。我足足三年没见到他了。你浑身上下,有一个地方非常像他。
哪儿?”
“牙齿。”
那人仰天大笑:“你这女人,莫不是疯了?”说完,直直地走了。
眼角,却兀自有了泪。
转眼,又是三年。
这一天,韩国都城城楼下,蓦地就多了一个盘膝而坐的黑面男子。面前横摆一张满身断纹的古琴。此人在那古琴上抚出第一个音符时,众人便止了手头活儿,齐齐地扭头来瞧。再听,愈加不同凡响了,时而清虚淡远,时而酣畅淋漓,时而冰泉凝咽,时而深沉凝重。人愈来愈多,静静围拢过来。路侧,立了数匹骡马,竟高昂其首,寂然无声。
不久,琴音把韩王的属下给吸引来了。
国君韩哀侯的寿诞到了,宴上需要这么一位抚琴高手。
再打量那弹琴者,实在太丑陋了。脸似锅底,发如乱麻。张嘴一笑,那里面竟一颗牙也寻不见。一开口,嗓音竟像破锣一般怪异。
众人皆感叹,奇人自有异象啊!就这样进了宫。
韩王寿诞宴上,男子施了浑身解数奏琴,把韩王及周围卫士听得如痴如醉。琴音突然陡地一转,瞬时激昂起来。众人闭目去听,竟在那里面听出了战马嘶嘶,铁蹄铮铮,兵车喋喋。琴音愈来愈急,似乎是两军对垒,厮杀开来。众人心旌慌乱,却又欲罢不能。
猛地一下,琴音戛然而止,随之一声惊呼!
细瞧,韩王胸前竟早就被刺入一剑!
韩王双手抓着剑柄,拼着最后气力问:“你是谁?为何要杀我?”
男子哈哈大笑:“我是谁,已不重要了。如果说六年前我杀你,是为了替父报仇,现在,我则是替天行道!”
男子说罢,抽出韩王腹中之剑,往脖子上只一横,鲜血四下迸溅开来!次日,男子尸体和那柄剑一起被挂在了城楼上。旁边有一白纸,上书“知此人者,赏金千两”。
数日后,有一老妇跌跌撞撞而来,立住,号啕大哭:“儿啊!虽说你变得面目全非,但我只需看这剑一眼,就知道是你。你,终是为你爹报仇啦!”
说罢,取剑过来,笑道:“没想到,咱一家两口,都死于这柄剑上。”旁边有人待要阻拦,那剑已直直地刺入老妇胸膛了!
很远很远处,静静地,站了一个女人,一个男孩。女人默默地弯了腰,悄悄道:“孩子,你不是想知道你爹的模样吗?瞧,挂在上面的那个就是。三年前,咱娘俩见到的那个人也是他啊!而且,我现在可以告诉你了,你爹的名字,叫聂政。”
“为什么爹要那样做?”
“当年,暴君要你爷爷为他铸剑,你爷爷铸成后怕他滥杀无辜,并没交给他。他把你爷爷杀死了。”女人已是泪眼蒙眬!
“那,我该找谁报仇?”男孩抬了头问。
女人缓缓地直起身子。女人无法回答。
据说,聂政抚过的那张古琴,后来为一方士所得,遂创作了千古名曲——《广陵散》。对这篇小小说的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处“秋日的风已露出了峥嵘气象”一句,是说已到了金风送爽的季节,秋风给人世带来了美丽而绚烂的景致。 |
| B.第一段写“稀稀拉拉的丧葬队伍缓缓走过,……竟不闻半点泣声”,说明了暴君统治的严酷。老百姓已习惯于悲痛中生活,欲哭亦无泪。 |
| C.“凛凛地出了酒肆”“踽踽前行”“直直地走了”这些叠音词描写的都是聂政改装易容之后为掩饰真相而有意为之的动作。 |
| D.小说前半部分写聂政与女人对话,仰天大笑后,“眼角,却兀自有了泪”,极精炼的一笔,却揭示了聂政复杂的内心世界。 |
E.小说末尾处,孩子说:“那,我该找谁报仇?”说明复仇的火焰已在又一代人的心中点燃,肆虐的暴君必然会遇到强烈的反抗。作为篇幅短小的小小说,作者为什么要用笔墨描写那些风景?
小说中两次写到聂政抚琴,简析这两处描写对于情节构思和人物刻画的作用。
小说中聂政说:“如果六年前我杀你,是为了替父报仇,现在,我则是替天行道!”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其对小说主题有何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喊杀与不杀林维
①最近,文强、王益等案件又将有关经济犯罪的死刑问题乃至整个死刑适用问题,重新引入公众视野。法学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死刑对于经济犯罪的遏制成效甚微,因而建议在非暴力犯中取消死刑。与此相反的是,公众要求对腐败分子更多适用死刑的呼声却犹如排山倒海一般越来越强烈。在这样一种极端对立的、民愤激涌的气氛下,讨论对包括贪污贿赂犯罪在内笼统所谓的经济犯罪废除死刑,实在是一件风险颇大的行为。
②学者主张减少经济犯罪的死刑,并逐渐全面废止死刑,这已经近乎成为国际通则。然而这样的主张要成为现实,关键之一在于能够获得所在国民众的认同。但是,中国民众对于腐败的厌恶、痛恨愈来愈烈,腐败的金额却又越来越巨,死刑的运用已然成为无计可施之下的不得已。这就形成了民众舆论和精英话语之间的巨大反差。
③对人民的呼声置之不理是一种极为偏颇的精英主义立场。学者们可以轻描淡写、不屑一顾地说,普通民众对于死刑的热情是非理性的、盲目的,然后一耸肩膀,继续在书斋中闭门鼓吹死刑废除。问题在于,刑法集中反映着当下社会的价值观,法律也必须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如果刑罚制度不符合国民的规范意识,不能得到公众对规范的认同,它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机能。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民众的想法是幼稚的,国民的朴素正义感和对死刑的认同感在正义的塑造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④然而,对那些非暴力犯判决死刑,表面上似乎实现了刑罚的威慑力和特殊预防目的,但本质上,它仅仅是形式主义地呼应了民众对于社会公正的渴望,民众的每一次欢呼实际上都是一种对社会公正的虚幻满足。大家应该认识到,现实的社会公正问题没有随着任何一起非暴力犯的死刑而得到改善,层出不穷、愈演愈烈的腐败无数次验证了这一点,死刑并没有震慑腐败。
⑤国家有义务告诉民众另外一种遏制腐败的路径,而不是依赖于死刑来掩盖目前在反腐败工作上的深层次问题。对死刑的过度崇拜甚至迷信,必然导致对其他正常管控手段的轻蔑或者忽视。对某一个腐败官员的死刑,当然意味着反腐败事业的重大胜利,但是在某一层面上,反复的死刑适用同样意味着腐败预防工作存在着的体制性缺陷。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法学界对文强、王益被判处死刑乃至整个死刑适用问题持有异议,因此将这些案件重新引入公众视野。 |
| B.作者认为,同公众讨论经济犯罪问题,是一件风险颇大的行为,极容易激起民愤,与民众形成极端对立。 |
| C.学者认为,因为普通民众对于死刑的热情往往是非理性的、盲目的,所以刑法没必要反映他们的价值观。 |
| D.作者认为,我们有必要采取更为有效的管理体制,预防腐败,从而真正满足人民对公正的期盼,而不是一味依赖死刑。 |
对于经济犯罪的判决,民众舆论和精英话语之间存在巨大反差。从①②小节看,这种反差是怎么形成的?
▲从④⑤小节看,作者为什么反对对非暴力犯的惩处过分依赖死刑?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春旱中的清泉
杨卓成
⑴高原的季风如约而至。立春后,醒来的山风一天紧过一天,吹得山凹呜呜作响。尽管今年的山风依然强劲,却无法如同往年的春风一样,将满山遍野的绿色吹醒过来。六十年不遇的大旱,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秋、冬、春连续三季的奇旱,终于使这块充满生机的红土高原,一下子变得如此的沉闷。
⑵沿云南曲靖至胜境关的高速公路前行,中途拐入一条便道,富源县那个山巅之上的小村子便可仰视了。正午的阳光直射在血红的土地上,反射出了一道炫目的光泽,幽幽地在山岗上飘荡,聚成了一股舞动的灼浪,缓缓地往天空升腾而去,整个大地都仿佛在燃烧。
⑶山岗似乎还在燃烧,透过眼前那一股股升腾的热浪,眼前的一切景物仿佛都在抖动,起伏的山岗在忽远忽近地抖动,成片的林木一会儿倒地,一会儿又奋力地挣扎着爬起来,沟沟壑壑不停地变化着走向……
⑷眼前的景物在我们眼中已产生了幻觉,但这种幻觉似乎又是真实的,是我们在期盼、焦虑、疲惫、自信的情绪状态下产生的感情流露,是一种经历着煎熬与理性渴求的自我慰藉。
⑸我们将眼光探向了天空中那道让人颤栗的蔚蓝,这颜色是那么透明,却是透明得一望无垠,留驻不下一丝丝的雨滴,仅有的几朵细小的白云在一望无际的天边游荡,不知道白云何时会滑到我们头上,哪朵云彩载着雨滴?
⑹从大地探向天空,又从天空寻回大地,在眼前继续出现幻化了的景色。在不远处那道血红的山梁上,隐隐看到了一片盛开的小白花,小白花满满地占据了一个缓坡,簇拥着朝坡底流去。
⑺我们惊呆了,仔细地分辨着这片象征着生命的小白花到底是现实还是幻觉。怀着十分矛盾的心理朝那片小白花靠近,既担心因为视觉差错,将其他东西误认为小白花;又害怕那道山梁开着的果真是小白花。
⑻驻足那片白花之中。小白花开得正艳,蓬松而圆润,如同成熟之极的蒲公英。一片片细长的带刺的叶片依次排列,从根部一直延伸了上来,小心地护卫着那一朵朵亮丽的小白花,任凭烈日灼烤,劲风摇曳,依旧开得那么灿烂。
⑼我们久久不愿离去。鲜花与烈日、绿叶与灼浪竟然会形成如此强烈的反差。恍惚中,我突然记起了富源县回隆村那位非常健壮的青年村干部。那年在村前的山上修水库,他就指着那一朵朵盛开WWW.K**S*858$$U.COM的小白花对我们说:开挖土方的时候,可将这个叫马刺根的植物移一移,开春以后,无论放到什么地方,马刺根都会盛开一片,既涵养水分,粗根还可做菜吃,非常好的东西。
⑽晃眼间多少个秋冬过去,尽管时过境迁,但关于马刺根的那一番对话,回隆村当年出工出力修筑小水库的情景,在这特殊的环境中又一齐涌了出来,让人想淡忘都不能。
⑾仔细回味回隆村那个碧波荡漾的水库,洁白的云彩映在水中,如同云朵托起的天池。无数的水鸟贴着水面在飞翔,两只小船牵挂在岸边,为的是有时用它去水中巡察一下。担水的妇女总在早晨和傍晚才从水边走过,闪动的身影倒映在碧绿的水面上,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⑿冥想中,竟然听列了水流声,一泓亮丽耀眼的清泉果然从山顶的沟壑急涌而下,将透骨的清与湿润洒向土地。我们一齐飞奔过去,将脸和手都深深埋在水中。一切都是真实的:凉丝丝的沁人心脾的泉水!在那片醉人的流水声中,不禁对回隆村怀有深深的敬意,尽管此时的水资源非常稀奇,可回隆村还是顾全大局,合理调配水资源,定时给下游焦渴的土地送上泉水。
⒀顺着水流滑过的小溪,眼前依然是一片绿荫。我们知道回隆村虽然守望着几年前修好的水库,但在这特殊的干旱年景,他们依然在节水,在限制每人的用水量,为的是将那节俭下来的清泉,连同抗旱的勇气与希望奉献出来。
⒁我们的眼睛湿了,也许是因为感动。在困难中,人的品格最能彰显。在危难时刻,人的灵魂袒露得最为直接。我们还需要说什么吗?
⒂抗旱最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品格,一种勇气。在这些崇高的村民面前,在这凝聚大爱的细流面前,这里肯定会绿荫一片,生机盎然。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3月20日,有删节)文章开头五个段落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6分)
▲分析下面两句话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6分)
(1)担心因为视觉差错,将其他东西误认为小白花。(3分)
▲
(2)又害怕那道山梁上开着的果真是小白花。(3分)
▲在文中,作者引述“关于马刺根的那一番对话”和“回隆村当年出工出力修筑小水库的情景”的作用是什么?(5分)
▲文中“小白花”有何象征意义?联系全文,谈谈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界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米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3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能再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愤愤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遭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记。
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左右两岸,鸟儿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在30米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也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20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选自《外国小说选》)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小说情节有张有弛,叙述、描写穿插自如,刻画了一个血肉丰满、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风格独特清新。 |
| B.有了明确的禁令,士兵们还是下河洗澡,这说明部队的管理不严。本文主要就是讲战争与纪律的问题。 |
| C.本文的情节安排极富匠心,环环相扣,如“他”抓树干、打喷嚏与咒骂等都自然而巧妙地引出后面的情节。 |
| D.开头用了两段写三个士兵游泳死去,语言拖沓,若改用一句话说已有三人下河并被打死,表达效果会更好。 |
E.作者深知对比、拟人等手法有良好的表达效果,因而在小说中多次使用,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文中画线文字看似“闲笔”,实为妙笔。简析这些文字对主题的表现有哪些作用。
▲▲加“●”的文段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震撼人心;也有人说,去掉结尾一段更耐人寻味。哪一种结尾更好?请作判断,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