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从“禽流感”到“人流感”
10月以来,从亚洲、欧洲到美洲,国际社会正试图通过全球布防的一致行动来共同抵御
禽流感。为何禽流感这样一种早已存在的动物传染病,会让国际社会现在如此严阵以待?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甲型流感病毒的病毒抗原结构分为H和N两大类,H是血细胞凝集素,是帮助病毒感染其他细菌的酵素,其作用有如病毒的钥匙,用来打开及入侵人类或牲畜的细胞;N是神经氨酸,能破坏细胞的受体,使病毒在宿主体内自由传播。
根据H和N的形态,甲型病毒可由15种H亚型和9种N亚型排列组合而成。引起人类疾病流行的流感病毒株,以往只发现三种H抗原(H1.H1.H3)与两种N抗原(H1.H1.H3)。按照这一规律,只能是以上5种抗原组合出的流感病毒才能造成人的感染,而其它抗原组合形成的禽流感病毒难以超越物种界限感染人。历史经验也表明,人类感染禽流感的概率非常低。而且很容易康复。
然而,H5N1的出现改变了上述看法。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WHO)驻华代表处新闻官Aphaluck Bhatiasevi在接受《时代人物周报》专访时证实:从2003年起至2005年lO月20日,印尼、越南、泰国和柬埔寨等地确认了118起人类感染禽流感病例,其中61人死亡。所有这些死者的灵魂都指向一个名字:H5Nl。
死亡的人数似乎并不多,甚至抵不上一次飞机失事或者一次恐怖分子的炸弹袭击。但和诸多疾病比较起来,禽流感导致的人类死亡率,已经达到一了令人心悸的53.69%!
今年以来,该病在流行病学方面继续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在亚洲的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地方性流行,尽管采取了积极措施,包括扑杀了3.4亿多只家禽,但是爆发仍反复发生。另外,比较不同时期的病毒,发现H5N1的致病性正在不断提高,病毒传播的隐蔽性在增加,这使人类面临更大的威胁。
惟一能松口气的是,H5Nl病毒现在看来还不具备由人传染人的能力。
然而,上述判断只是建立在一目前的情况下。事实上,H5N1病毒可能发生变异却是诸多卫
生专家的共识。世卫组织发言人麦克纳布10月18日警告说,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已经“不可避免”。路透社也援引专家的观点说,H5N1禽流感病毒早晚都会发生变异,使得其能轻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这只是个时间问题。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会有两种可能:其一,病毒可能变异得更为致命;其二,痈毒和人类的流感病毒混合,产生一种在人与人之间能够轻易传播的新病毒,这将导致大面积的流行,很多人会因此受感染并死亡。
尽管现在各方仍有争论,但是专家们对以下判断的观点却是一致的:从“禽流感”到“人流感”的可能性益在不断增加;禽流感没有边界,禽流感对一个国家的威胁,就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回察的威胁。下面关于“禽流感”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禽流感今秋大有蔓延之势,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 |
B.禽流感,可以形象地理解为鸡鸭类韵“感冒”,主要在禽类中传染。 |
C.禽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这种病毒表面的蛋白质分为H和N两大类。 |
D.H5N1型禽流感病毒是15种H亚型和9种N亚型抗原组合之外的新亚型病毒。 |
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洲地区已出现人群集中感染H5Nl病毒死亡的案例。 | |
B.诸多卫生专家已形成H5N1病毒发生变异的共识。 | |
C.现在发现的H5N1病毒比以往发现的病毒的致病性有所提高,而且其传播途径更不易觉察 | D.和诸多疾病比较起来,H5N1病毒目前导致的人类死亡率高得可怕。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禽流感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健康威胁之一。 |
B.目前看来,H5Nl对人类的免疫系统来说是一个全新、毒性极强的病毒。 |
C.从2003年底开始的一百多例人类感染禽流感病例全部出现在亚洲,由此可以断言,新 一次流感大流行将在亚洲爆发。 |
D.如果不加以控制和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人类可能面临一个巨大的灾难。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核农学的开创者——陈子元
叶辉
陈子元1924年出生于上海,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上海四维化学农场,跟随匈牙利籍植物生理学家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然而,陈子元却未能沿着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的路走下去,他走上的是一条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学术之路。
1956年,我国第一个12年科学发展规划制定,原子能和平利用被列为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原子能在农业上的应用随即被提上议事日程。陈子元和同事来到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参加了“原子能和平利用讲习班”,讲习班分设10个专题组,陈子元被分在同位素农业应用组并任组长。两个月的培训结束,陈子元受命组建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开始了我国核农学艰苦卓绝的先驱之旅。
1959年,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虽然建成,但条件异常简陋,实验仪器短缺。实验室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只能边建设边工作,边开展科研边培养人才。同位素实验室建成后,在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的支持下,他们获得了放射源。
1959年10月,农学院谢学民等两位青年教师受命从北京将放射源取回。放射源被送到实验室后,陈子元亲自上阵操作。“你们还没有结婚,我已经有孩子了,我来吧。”他穿上防护服,取出放射源进行实验。中国核农学的探索就此开始。
就在中国核农学刚刚蹒跚起步时,中苏关系突然恶化,苏联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撤回全部专家。核农学研究由热转冷,一些高校刚成立的农业物理系纷纷下马,教师也纷纷离岗。在一片寂寥中,陈子元顽强地坚持着。
1962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森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出版,立即引起轰动。此书向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发出了警报,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而在大洋彼岸,中国学者陈子元也开始关注卡森所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着手研究应对办法——当卡森提出农药污染将对人类造成危害时,陈子元等已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始对农药残留问题进行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农药的广泛应用虽然减轻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使粮食增产,但大量使用农药也导致农作物产品的污染,农药残留导致人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减少农药污染?使用农药必须要有安全标准。而要制订标准,就必须搞清楚农药在作物体及周边环境中的动态、数量、质量的变化,获取农药残留的所有信息,要获取农药残留的所有信息,就必须对农药从农作物生长、收获、储存到进入人体的全过程进行了解,而要跟踪全过程,就必须给农药做上标记,自此,陈子元开始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农药的合成研究。这是一条前无古人的新路,陈子元成为我国最早把同位素应用于农药残留研究的专家。
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农药公害问题越来越严重。农药残留是不当使用农药造成的,而原因是农民缺乏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可是,当时我国还没有一个农药安全使用的标准。因此,农业部决定,立即制订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1973年初,全国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课题正式下达,这是一个需要全国农业及有关系统科研人员协作的大课题,农业部决定由陈子元总负责,统领全国有关科研机构协同作战。
陈子元在研究中引入动力学过程的概念,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动力学结合的示踪动力学理论和方法,为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整整6年,陈子元运筹帷幄,决策千里,协调各方,戮力同心,课题组共编制出29种农药与19种作物组合的69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1979年,我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草案编制完成。1984年,国家正式颁布,这部农药国标一直沿用至今。
(选自2014年03月28日《 光明日报 》,有删节)
材料链接:
1985年陈子元被国际原子能机构科学顾问委员会聘为委员,他是该机构的第一个中国科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中国核农学第一位院士。
2004年,中科院前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在陈子元80华诞时发来贺信称:“您是我国著名的核农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五十多年中,您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兢兢业业、治学严谨,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您培养教育的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农学事业的骨干力量”。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子元大学毕业后跟随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但后来他却走上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学术之路。 |
B.1956年,陈子元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开始了我国核农学艰苦卓绝的先驱之旅。 |
C.1959年,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建成,虽然条件简陋,仪器短缺、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但陈子元他们还是获得了放射源。 |
D.1962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森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出版,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时,陈子元等对农药残留问题进行研究。 |
E.由于农民缺乏农药安全使用知识,我国的农药公害问题越来越严重,20世纪70年代,农业部决定,由陈子元总负责制订农药安全使用标准。陈子元在减少农药污染和安全使用农药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陈子元被成为“中国核农学的开创者”,请结合原文分析原因。
2004年,中科院前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在陈子元80华诞时发来贺信,对陈子元的优秀品质给予高度的评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列车上遇到的姑娘
(印度)拉斯金·邦德
我一个人独自坐了一个座位间,直到列车到达罗哈那才上来一位姑娘。为这位姑娘送行的夫妇可能是她的父母,他们似乎对姑娘这趟旅行放不下心。那位太太向她作了详细的交代,东西该放在什么地方,不要把头伸出窗外,避免同陌生人交谈,等等。
我是个盲人,所以不知道姑娘长得如何,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嗒啪嗒”的声音,我知道她穿了双拖鞋。她说话的声音是多么清脆甜润!
“你是到台拉登去吗?”火车出站时我问她。
我想必是坐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因为我的声音吓了她一跳,她低低地惊叫一声,末了,说道:“我不知道这里有人。”
是啊,这是常事,眼明目亮的人往往连鼻子底下的事物也看不到,也许他们要看的东西太多了,而那些看不见的人反倒能靠着其他感官确切地注意到周围的事物。
“我开始也没看见你,”我说,“不过我听到你进来了。”我不知道能否不让她发觉我是个盲人,我想,只要我坐在这个地方不动,她大概是不容易发现庐山真面目的。
“我到萨哈兰普尔下车。”姑娘说,“我的姨妈在那里接我。你到哪儿去?”
“先到台拉登,然后再去穆索里。”我说。
“啊,你真幸运!要是我能去穆索里该多好啊!我喜欢那里的山,特别是在十月份。”
“不错,那是黄金季节。”说着,我脑海里回想起眼睛没瞎时所见到的情景。“漫山遍野的大丽花,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到了夜晚,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这个时候,大多数游客离去了,路上静悄悄的,就像到了一个阒无人烟的地方。”
她默默无语,是我的话打动了她?还是她把我当作一个风流倜傥的滑头?接着,我犯了一个错误,“外面天气怎么样?”我问。
她对这个问题似乎毫不奇怪。难道她已经发觉我是一个盲人了?不过,她接下来的一句话马上使我疑团顿释。“你干吗不自己看看窗?”听上去她安之若素。
我沿着座位毫不费力地挪到车窗边。窗子是开着的,我脸朝着窗外假装欣赏起外面的景色来。我的脑子里能够想象出路边的电线杆飞速向后闪去的情形。“你注意到没有?”我冒险地说,“好像我们的车没有动,是外面的树在动。”“这是常有的现象。”
我把脸从窗口转过来,朝着姑娘,有那么一会儿,我们都默默无语。“你的脸真有趣。”我变得越发大胆了,然而,这种评论是不会错的,因为很少有姑娘不喜欢奉承。
她舒心地笑了起来,那笑声宛若一串银铃声。“听你这么说,我真高兴,”她道,“谁都说我的脸漂亮,我都听腻了!”
啊,这么说来,她确实长得漂亮!于是我一本正经地大声道:“是啊,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亮的啊。”
“你真会说话。”她说,“不过,你干吗这么认真?”
“马上你就要下车了。”我突然冒出这么一句。
“谢天谢地,总算路程不远,要叫我在这里再坐两三个小时,我就受不住了。”然而,我却乐意照这样在这里一直坐下去,只要我能听见她说话。她的声音就像山涧淙淙的流水。她也许一下车就会忘记我们这次短暂的相遇,然而对于我来说,接下去的旅途中我会一直想着这事,甚至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也难忘怀。
汽笛一声长鸣,车轮的节奏慢了下来。姑娘站起身,收拾起她的东西。我真想知道,她是挽着发髻,还是长发散披在肩上,还是留着短发?
“再见!”姑娘说。
她站在靠我很近的地方,从她身上散发出的香水味撩拨着我的心房。我想伸手摸摸她的头发,可是她已飘然离去,只留下一丝清香萦绕在她站过的地方。
现在我有了一个新旅伴,也许又可以小施骗技了。
“对不起,我不像刚才下车的那位吸引人。”他搭讪着说。
“那姑娘很有意思,”我说,“你能不能告诉我,她留着长发还是短发?”
“这我倒没注意,”他听上去有些迷惑不解,“不过她的眼睛我倒注意了,那双眼睛长得很美,可对她毫无用处——她完全是个瞎子,你注意到了吗?”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把我和外面的世界隔了起来””这句话的含义丰富,既指“我”所在的车内与车外世界被车门隔开,又指心理意义上的隔绝。 |
B.文中“接下去的旅途中我会一直想着这事,甚至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也难忘怀”,“我”难以忘怀的原因是两个人都是盲人,同命相连。 |
C.文章中“要叫我在这里再坐两三个小时,我就受不住了”,是因为旅途劳累,“我”无法承受。 |
D.小说中的“我”和列车上遇到的那位姑娘都是盲人,两人似乎都不大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盲人,可见他们有自卑之心,这也是社会歧视的结果。 |
E.文章的结尾点明姑娘诗歌瞎子,这样使人出乎意料,使情节曲折有致,增加可读性,扣住标题中的“奇遇”。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结合全文,分析划线部分的场景描写的作用。
小说结尾交代姑娘完全是个瞎子,实际前文已经有很多的暗示,请结合全文作简要的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上石的书法功底、巧妙的布局能力、精湛娴熟的刀功,共同构成篆刻艺术的技艺内涵。篆刻艺术借用契刻古代文字的方式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相生、阴阳相荡的审美观念,具有抽象和神奇之美。而今天也有用简化字入印的印章了。篆刻艺术融多种传统文化于一身,作者要在很小的尺寸中表现中国诗、书、画的审美意境,并且真实、准确地表达其思想、情感、学养,追求布局和刀法的精微妙趣,风格各异,可谓 “方寸之中表现大千世界”。篆刻作品是人文与自然的结合,是天然石材、精制钮雕和篆刻技艺“三美结合”的产物。
篆刻艺术有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它是篆刻家品格、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由于篆刻艺术集文学、美学、文字学于一身,所以它又是修身养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人际交往、艺术及学术交流的有效方式。随着汉文化的传播,篆刻艺术逐渐流传到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对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有着积极的作用。篆刻艺术作品有着审美和收藏价值以及对人物和书画作品的印证和品鉴作用,如姓名章、收藏章等印章。在中国书画作品中,印章兼具审美价值和款识作用。
目前,篆刻艺术在中国仍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专业社团有300多家,著名的有成立于一百零五年前的西泠印社。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联合西泠印社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篆刻艺术走进了国际视野,这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国际大环境,也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篆刻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展现出了新的风貌,它不仅用于艺术欣赏领域,在现实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如用在一些生活必需品、建筑和广告标识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徽标----“中国印”用的就是篆刻艺术形式。而此后各种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篆刻艺术展,以其鲜明、超前的审美理念,新颖、独特的布展方式,将中国的篆刻艺术带入一个“中国印”的新时代。下列对于“篆刻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篆刻艺术是一种主要由中国古代印章镌刻技艺发展而的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传统艺术。 |
B.篆刻艺术由上石的书法功底、巧妙的布局能力、精湛娴熟的刀工共同构成技艺内涵。 |
C.篆刻艺术具有抽象和神奇之美,融多种传统文化于一身,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 |
D.篆刻艺术在中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已走进国际视野,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篆刻艺术作品多由工匠采用金属铸造和凿制而成、。 |
B.没有篆刻家技艺的改变,就不会有篆刻的艺术传承、发展并创造至今。 |
C.篆刻作品在“方寸之中表现大千世界”, 体现着篆刻家的艺术学养和功力。 |
D.篆刻艺术对个人素养的提高要比它对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促进更有作用。 |
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明清以的皖派、浙派以至今日的流行印风等多种流派和风格,是篆刻家在继承前辈优秀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结果。 |
B.篆刻艺术能成为人们修身养性、提高综合素质和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的原因是它集文学、美学、文字学于一身。 |
C.姓名章、收藏章等印章作为篆刻艺术作品,能用印证和品鉴人物和书画作品,有着审美与收藏价值。 |
D.因为篆刻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展现出了新的风貌,所以北京奥运会的徽标“中国印”用的就是这种艺术形式。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申泮文:一生两个“主题词”
陈建强 马超
主题词:化学
1936年考入南开大学化工系,1940年毕业留校任教,此后70余年时间里,申泮文从未离开过南开和自己钟爱的化学教育事业。
1996年,申泮文已80岁高龄。这一年他开始着手“干一件大事”——“出版一部赶超国外教科书水平的教材”。
早在20世纪50年代,申泮文就翻译出版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化学教材《普通化学》。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主导着全国高校一年级本科生化学教材的建设工作。然而,随着对国外高等化学教育的深入了解,他发现自己一直行进在“错误的道路上”:国外高校本科一年级的化学课程一般被称为“General Chemistry”,自一百多年前我国引入高等化学教育起,就将其译为“普通化学”。
“实际上,‘普通’一词并不准确!其正确的含义,应该是把一级学科化学的概貌讲授给刚刚进入化学殿堂的学生,所以称为‘化学概论’更为合适。”申泮文认为,“这门面对一年级新生的课程,应该由那些对化学学科整体发展有着深刻把握、经验丰富的教授亲自授课。”
在申泮文的坚持和努力下,南开大学成立了“近代化学教材丛书编委会”,启动新教材的编写工作。4年之后,《近代化学导论》刚一出版,即被列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与此同时,南开大学也正式将本科一年级化学课程“General Chemistry”定名为“化学概论”
“你把化学元素周期表给我‘变’到电脑里去。”如今已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的车云霞,仍清晰地记得当年跟随申泮文读博士时他给自己指定的“博士论文”题目。
那一年,申泮文开始接触计算机,钻研多媒体编程技术,并萌发了“研制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教学软件”的念头。于是他率领一批博士、硕士和本科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以往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造。
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电子教科书《化学元素周期系》终于在2000年底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并随即获得2001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这套包含60多万汉字、4000多幅图片和1000多幅动画的软件,采用人机对话方式,以元素周期表为主菜单,将各种元素结构通过三维动画进行生动的演示,显示了丰富活泼的教学内容。
北京大学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这套软件自学,从而使一年级的化学课时减少一半。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评价说:“这一成果代表了我国大学多媒体教学和研究的水平。”此后,申泮文又把这套软件译成英文出版。
在“化软”之后,申泮文又组建了分子科学计算中心,他的想法是要“打造一个教学与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创新平台”。担任中心主任的周震教授由衷地赞叹:“实验、理论、计算,申先生用活了拉动化学学科发展的这三驾马车。”
那段时间,人们总能看到这位白发先生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校园穿梭。许多人感叹,这位耄耋老人哪来这么旺盛的精力?因为他们都知道,77岁那年,申泮文罹患癌症,切掉了五分之四的胃。
主题词:爱国
“如果在科学家和教育家这两个身份中选择,我宁愿做一名教育家。”申泮文这样说。
抗战胜利后,申泮文受命承担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复员返校的公物押运工作。历经一年波折,跨越3500公里路途,他和同伴将300多吨公物运回平津,为西南联大的历史画上最后一个句号。
2005年,申泮文以“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的评语,入选“中国10位最令人感动的教师”。那一年,他90岁。
90岁那年,申泮文还开通了博客,成为最老的博主,博客的名字开门见山——“申泮文教育家博客”。
“我最关心的是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增强危机意识,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提供意见。教育改革可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在申泮文的博客中,对“石头”有所阐述,他认为的“石头”有二:一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成功案例,如西南联大和张伯苓创立的南开教育体系;二是国外先进教育的规律和经验。
每年新生入学,南开大学的很多院系都邀请他开办“铸我南开魂”系列校史讲座,对于这样的邀请,申泮文不论多忙都从不拒绝。他说:“爱国主义教育是育人的根本,是我们教师最崇高的责任。”
“要问我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一生的时间就干了这两件事!”申泮文倚在病床上,捻着胡子悠悠地说,神情怡然。
(2014年08月15日《 光明日报 》,有删节)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20世纪50年代,申泮文就翻译出版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化学教材《普通化学》,但后来他发现“普通化学”并不准确应称为“化学概论”更为合适。 |
B.申泮文接触计算机,钻研多媒体编程技术之后,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以往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造。 |
C.2005年90岁的申泮文因为“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入选“中国10位最令人感动的教师”。 |
D.90岁那年,申泮文开通了博客,博客的名字开门见山——“申泮文教育家博客”,由此可见申泮文在开朗的同时也有一些自负。 |
E.申泮文认为教育改革可是要“摸着石头过河”,这里的石头应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成功案例和国外先进教育的规律和经验。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评价申泮文的《化学元素周期系》说“这一成果代表了我国大学多媒体教学和研究的水平”,请简要概括原因。
结合全文佳肴概括申泮文在化学教学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
2005年申泮文入选“中国10位最令人感动的教师”原因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母的心思
张俊杰
①最近公司业务繁忙,我经常被派到外地,很少能够在家休息。
②这天刚到家,妻子就对我说:“咱爸也不知道咋回事,最近越来越糊涂了!”
③我追问情况,说咋了?妻子说:“昨天他来了,送来半袋子新打下的玉米糁。我去厨房给他做饭,他在沙发上摆弄琪琪新买的遥控小汽车。结果他走后,琪琪的遥控小汽车就不见了,哪儿也找不到。”
④我听完一惊,感觉不可思议。
⑤父亲一生坎坷,吃了不少苦,直到退休也没能转正,仍是我们村小学的民办教师,工资十分低廉。但他一手拿粉笔,一手拿锄头,硬是和母亲将我们姐弟五个养大成人。如今我们都成家了,父亲也老了,年近七十,腰弯背驼。但他仍坚持亲自种田,不想成为我们的拖累。在岁月的风雨剥蚀下,父亲像一棵衰老的树,只是每到春天还努力抽出几粒新芽,开出几朵瘦弱的小花。今年春节时我回老家,在饭桌上和二弟商议不让父亲种田了,让他把田交给二弟一块种,不想却遭到了拒绝。父亲说他还能扒拉动,谁都不拖累,晚两年等扒拉不动了再说。没想到刚过半年,父亲竟然老得这么快。
⑥见我无语,妻子又说:“今年春天你在江苏那一阵子,咱爸也来过一次,送来了半袋子面粉。他走后,琪琪那件印着喜羊羊的夹克就不见了。第二天琪琪哭着闹着要穿,我把家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我一生气还打了琪琪一巴掌。结果晚上他打来电话说,琪琪的一件衣服过年时落在家里了,问我星期天有没有时间回去拿,没有时间他就送过来。我问是印着喜羊羊那件吗,他说是。”
⑦“我当时就怀疑他是装东西时夹带进去的,那件夹克过年回家时琪琪根本没穿回去。”妻子顿了顿又说,“他那么大年龄了,我怎么好意思让他送,星期天我只好带着琪琪回了一趟老家,为此还耽误了琪琪上书法班。”
⑧看妻子有点生气,我笑着缓和气氛,说:“是吗?”
⑨刚吃过晚饭,电话就响了,一看来电显示,正是父亲。
⑩父亲一听是我很激动,问我近一段的工作状况,问我啥时候回来的。最后父亲不好意思地说,昨天他回去时不小心将琪琪的遥控小汽车错装到兜里带回去了,我要有时间要我带着琪琪回去拿。电话里他话语连贯,思维清晰,全然听不出糊涂的迹象。
⑪明天就是周末,我也半年没回老家了,我决定带着妻子和儿子回老家看看。
⑫一进家门,父亲很高兴,一边用手抚摸琪琪的头一边朝屋里喊:“他娘,孙子回来了!”
⑬很快母亲腋下夹着一根拐杖出来了。我惊问原因,母亲满不在乎地说:“还不是老毛病,脚腿疼。”说完就亲热地拉住琪琪,左看右看,问他考了多少分,问他想奶奶了没。而琪琪却一边敷衍,一边左右乱瞅见缝插针地询问他的遥控小汽车。
⑭我问母亲的情况。父亲说:“医生说是过度劳损落下的病根,老了都是这样,也没什么好办法。”
⑮刚吃过饭,公司就打来电话,说是晚上要招待一个外地的客户,问我在哪。
⑯父母一听公司有事,急忙为我们准备东西,又是让二弟去地里刨鲜花生、红薯,又是打枣树上的红枣,很快我们的包就比来时大了许多。
⑰告别父母,二弟推着车送我们。我细问二弟爹娘的身体,二弟说:“咱爹倒没啥,就是咱娘最近老是做梦,一做梦就梦见琪琪,想得慌,半夜半夜地睡不着。”
⑱我听后心头一酸,泪水在眼眶里乱撞。扭头看妻子,她和我对了一下眼光,脸很快红了。
(选自《羊城晚报》)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插入“父亲拿走儿子的衣服”这一情节,是进一步表明父亲糊涂,经常带走小孩的衣物。 |
B.文中妻子“他那么大年龄了,我怎么好意思让他送”,后面又交代“妻子有点生气”,可见前句话表现妻子的一种虚伪的性格。 |
C.小说运用伏笔和照应的手法组织材料,如电话里父亲话语连贯,思维清晰是伏笔,后面二弟说“咱爹倒没啥”是照应。 |
D.小说的结尾一段写到小夫妻二人脸红的情节,是因为二人知道了“父母的心思”内心产生的一种羞愧心理。 |
E.文章通过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方式多角度塑造父亲这一形象,同时又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小说的标题是“父母的心思”,那“父母的心思”到底是什么?它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