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段落,回答下题。
走出地平线
贾宝泉
记得少年时节,自己刚刚懂得一些时事的时候,就常常这样问自己:我能够走出地平线(a)吗?
站在故乡原野上向周遭望去,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向天宇望去,也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这两个大圆本是重合着的,是天和地热吻时留下的唇痕。自己做孩童的时候,看见这个大圆就有一种庇护感、安全感;后来年岁渐长,便以为它是鸟之笼,骥之辔了。反正少年人有的是烂漫的奇思和憨拙的气力,在一个红花黄叶点缀秋光的清晨,我忽然异想天开:走,到地平线外看世界去。
在村头的土丘上向南眺望,有一个小村子正好坐落在地平线上。及至我走进那个村子,并没有看到一条灰蒙蒙的线从街中穿过;原来它还在遥远的天边。我又继续向它走去,它也继续向后退去。它和我这样不离不弃,如影之与形。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它实在是刺痛了一个无知而自尊的少年的心。
越是诅恨它,就越要揣摩它。我发现,在平地上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高山上就不是;在晴朗的天气里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阴雨天气里就不是;孩子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大人眼里就不是。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再往深处想,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呢!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其他的地方,与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出现了在你周遭的地平线。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平线(b),都有属于自己的封闭的圈——由自己建构的环形山。谁想让自己环形山里的面积大些,谁就得站得高些。视野越开阔就越看得清地平线。然而,不少在城市长大的孩子,连地平线也不曾看见。他们平素里放眼环睹,见到的无非是重楼千尺,高墙林立,人车争路。把地平线还给孩子吧!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随着视野的延展,当我把视点移向别人,移向身边的广大世界,我郁闷的心似乎八面来风了。原来,地平线竟是以自我为中心阅世览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只要这个立足点不变,就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子。以自我为中心,即使你的身材很魁梧,看到的也仍然只是一个圈子。而当你想到身边还有别人,想到别人也在审度这个世界,你就会知道,在别人目力不及之处,你就在他的地平线之外。当你想到这个星球上的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目力极限,你又会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每一处都是地平线。
人之所以感到世界环闭,感到人生如藏身巨蚌之一隅,或许,他还没有冲破思想的牢笼。
冲破思想的牢笼,就要扩展自己的胸襟,就要想到这星球本是众人的星球。我不敢说,立身于圣洁的珠穆朗玛女神高入云霄的肩上是否看得见地平线,但我敢断定,在做茫茫星际飞行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见地平线的。
文中标有(a)(b)两处的“地平线”一词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作者为什么说地平线“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呢?(4分)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在做茫茫星际飞行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见地平线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6分)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年少时有着对地平线美好的记忆,长大后因为对地平线以外世界的憧憬而觉得它成为一种可恨的束缚,于是萌生了走出去的想法。
B.地平线其实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它有时会让人感觉到目标跟我们是如此地接近,但忽然之间又变得遥不可及,于是“我”开始“诅恨”它。
C.作者通过对地平线不断地“揣摩”终于认识到: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要想使这个有限的空间得到拓展,就应该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D.作者呼吁我们“把地平线还给孩子”,让所有的孩子都能看到美丽的地平线,体验到如我儿时看见地平线时一样的“安全感和庇护感”。

E.这是一篇富含哲理意义的散文,文章启发我们应该冲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牢笼,认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让自己成为一个胸襟广阔的人。
F.本文在说理时并没有进行空洞的说教,作者结合自身的生活感悟,并将感悟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使文章显得含意深刻而生动形象。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精神的殿堂
冯骥才
先贤祠就在我们居住的拉丁区。重新改建的建筑的入口,刻意使用古希腊神庙的样式。宽展的高台阶,一排耸立的石柱,还有被石柱高高举起来的三角形楣饰,庄重肃穆,表达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历史精神。大维·德安在楣饰上制作的古典主义的浮雕,象征着祖国、历史和自由。上边还有一句话:“献给伟人们,祖国感谢他们!”
这句话显示这座建筑的内涵,神圣又崇高,超过了巴黎任何建筑。
我要见的维克多·雨果就在这里,与另一位法国的文豪左拉同在一室,一左一右分列两边。两人的雪白大理石的石棺上面,都放着一片很大的美丽的铜棕搁。我注意到,展示着他们生平的“说明牌”上,文不多,表述的内容却有其独特的角度。比如对于雨果,特别强调由于反对拿破仑政变,坚持自己的政见,遭到迫害,因而到英国与比利时逃亡19年。1870年回国后,他还拒绝拿破仑第三的特赦。再比如左拉,特意提到他为受到法国军方陷害的犹太血统的军官德雷福斯鸣冤,因而被判徒刑那个重大的挫折。显然,在这里,所注重的不是这些伟人的累累硕果,而是他们非凡的思想历程与个性精神。
比起雨果和左拉,更早地成为这里“居民”的作家是卢梭和伏尔泰。将卢梭和伏尔泰安葬此处,是一种象征,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都是思想大于形象。他们的巨大价值,是对法兰西精神和思想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在这里的卢梭的生平说明上写道,法兰西的“自由、平等、博爱”就是由他奠定的。
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先贤祠里,我始终没有找到巴尔扎克、斯丹达尔、莫泊桑和缪塞;也找不到莫奈和德彪西。这里所安放的伟人们所奉献给世界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的哲学价值的杰出的艺术,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它们都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巨柱,不只是艺术殿堂的栋梁。因此我还明白,法国总统密特朗就任总统时,为什么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这里拜谒这些民族的先贤。
1955年4月20日居里夫人和皮埃尔的遗骨被移到此处安葬。显然,这样做的缘由不仅由于他们为人类科学作出的卓越的贡献,更是一种用毕生对磨难的承受来体现的崇高的科学精神。
读着这里每一位伟人的生平,便会知道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世俗的幸运儿。他们全都是人间的受难者,在燃烧着自身肉体的烈火中去寻真金般的真理。他们本人就是这种真理的化身。当我感受到,他们的遗体就在面前时,我被深深打动着。真正打动人的是一种照亮世界的精神。故而,许多石棺上都堆满鲜花,红黄白紫,芬芳扑鼻。这些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天天献上的,它们总是新鲜的,有的是一小枝红玫瑰,有的是一大束盛开的百合花。
这里,还有一些“伟人”,并非名人。比如一面墙上雕刻着许多人的姓名。它是两次世界大战为国捐躯的作家的名单。大概法国人一直把作家看作是“个体的思想者”。他们更能够象征一种对个人思想的实践吧!虽然他们的作品不被人所知,他们的精神则被后人镌刻在这民族的圣殿中了。一位叫做安东尼·德·圣·爱逊贝利的充满勇气的浪漫诗人也安葬在这里。除去写诗,他还是第一个驾驶飞机飞越大西洋,开辟往非洲航邮的功臣。1943年他到英国参加戴高乐将军的“自由法国”抵抗运动。在地中海的一次空战中不幸牺牲,尸骨落入大海,无处寻觅。但人们把他机上的螺旋桨找到了。放在这里,作为纪念。他生前不是伟人,死后却得到伟人般的待遇。因为先贤祠所敬奉的是一种无上崇高的纯粹的精神。
对于巴黎,我是个外国人,但我认为,巴黎真正的象征不是埃菲尔铁塔,不是卢浮宫,而是先贤祠。它是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灵魂。只有来到先贤祠,我们才会真正触摸到法兰西的民族性,它的气质,它的根本,以及它内在的美。
我还想,先贤祠的“祠”一定是中国人翻译出来的。祠乃中国人祭拜祖先的地方。人入祠堂,为的是表达对祖先的一种敬意、崇拜、纪念、感谢,还有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的精神。这一切意义,都与法国人这个“先贤祠”的本意极其契合。这释者真是十分的高明。想到这里,转而自问: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先贤、先烈、先祖的祠堂如今在哪里呢?
12.根据先贤祠中安葬的不同“居民”,简单概括“精神的殿堂”的具体内涵。
答:▲▲
13.对文中“这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都是思想大于形象,他们的巨大价值,是对法兰西精神和思想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答:▲▲
14.对先贤祠的叙写完成以后,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上最后一段?请分点简析。
答:▲▲
15.雨果称巴尔扎克是“哲学家”“思想家”,说他的作品指出了“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这样一位作家为什么没有进入先贤祠?请你根据原文并结合对巴尔扎克的了解探究其中的原因。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草木有本心
读唐诗,读到这一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突然想:世上什么东西最惨?是次品。我怎么会从这一句唐诗想到次品呢?不知道,反正我就是想到次品了。
说次品是婉转的说法,其实就是废品。废品与无用之物是不同的概念。无用之物就是无用,没有什么过错,也许是人们没有想出它的用处,也许是它并不想为人所用就装出一副全不起眼的样子,总之,无用不是褒义,也并不是贬义。但是废品就不一样了,它已经被按照某种希望、某种模式改造,加工(扭曲或者提炼),已经弄得面目全非了,却没有达到被改造的彼岸,没有达到改造者所希望的那种被用的要求,因此被扔到一边,不再被“用”。
我看不起废品,觉得它很可悲。
而无用之物有趣啊,它自然春来草自青;它放任纷纷开且落。保留了许多可能却引而不发,终于任其凋零如陨叶落花,以一无所有保全了天然。
竹子是最中国化的草木,很有用。古时用来做简,用来刻字,一烤会出汗的,所以史书又叫“汗青”。可以建竹楼,可以扎筏,还可以制家具、桌椅、屏风,还有床。
许多熟悉的带“竹字头”的汉字:竿、竽、篱、笼……都在告诉我们竹子的用处。
雅一点的则是笠和笔,文人出门和在家随时相伴的。
最风雅的自然是箫、笛,还有笙。
人喜欢这些竹制的器物,是从人的立场出发的,若是从竹子的立场出发,被人如此看重是荣宠还是不幸则很难说。
要被砍下来,接受挑选,然后或劈或凿,又削又磨,甚至千揉百烤,真是苦心志,伤筋骨,可伤可叹。何况还有那些被砍了下来,又因为形状不合要求,或者后来爆裂,或者凿错削坏了……弃而不用的,何等可悲!一旦次了,便什么都做不成了,它永远不能回到山间坡上,做自由自在沐雨栉风的竹子,而且连露水都不来打湿它,它连哭泣都不能够了。它不再是竹子,而且什么都不是。它既不是竹,也不是竹制品,它没有姓氏,只有一个统称,叫做“次品”。
人总是这样,看到竹子就想到要做成什么,而且相信,经历的所有折腾劳苦都必然会有报偿,要奋斗就要牺牲,而牺牲了就会成功,至少有意义。似乎没有人肯正视一个真相,或者说因为对成功不可抑制的欲望而假装忽略了它:成功都是用牺牲换来的,而牺牲不一定与成功有联系。
何况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成功?现在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衡量的,而按照他人的意志塑造自己,一出发就是错的。
一违本性就是错了,再努力就是错上加错;再不走运成为次品,那真是万劫不复。但是一竿竹子要有用,就是要冒这样的风险的。一个人要成功,是不是也一样?
所以我喜欢这句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不论是次品还是成品,都不是它的本心。它的本心是做一竿不被理会的竹子,钻出土,解开带绒毛的笋衣,拔节,抽枝,在风里婆娑,在雨中瑟瑟,如果没有葬身熊猫之腹,那等待着它最后结局的是开花,死去……远离欣赏和利用,也远离扭曲的企图,这样自然就避免了厄运。
无用的竹子应该是快乐的
作为竹子,没有比这更好的命运了。不想有用,就不被扭曲,更永远避免了沦为次品的悲惨。
在无用中保全了自己,这样就不用为了实现一种可能而舍弃生命内在的九百九十九种可能。不是不能,是不忍,不愿,不甘。
生命是一朵千瓣莲花,如果我的“本心”拒绝盛放,那么也就拒绝了枯萎和零落。
14.文中“废品”和“无用之物”的含义是什么?
废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无用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5.作者为什么说“无用的竹子应该是快乐的”?(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解释“不是不能,是不忍,不愿,不甘”这句话的含意。
答:
17.“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句话的背后,隐含着作者怎样的价值观?你怎样评价作者在文中对成功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毕淑敏
(1)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一棵古老的树。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地震弯折了腰,半匍匐着,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
(2)我混在人群中直着脖子虔诚地仰望着古树顶端稀疏的绿叶,一边想,人和树相比是多么地渺小啊。人生出来,肯定是比一粒树种要大很多倍,但人没法长得如树般伟岸。在树小的时候,人是很容易就把树枝包括树干折断,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结束了生命。就算是小树长成了大树,归宿也是被人伐了去,修成各种各样实用的物件。长得好的树,花纹美丽木质出众,也像美女一样,红颜薄命,被人劫掠的可能性更大,于是很多珍贵的树种濒临灭绝。在这一点上,树是不如人的。
(3)树比人活的长久,只要假以天年,人是绝对活不过一棵树的。树并不以此傲人,爷爷种下的树,照样以硕硕果实报答那人的孙子或是其它人的后代。
(4)通常情况下,树是绝对不伤人的。即便如前几天报上所载一些村民在树下避雨,遭了雷击致死,那元凶也不是树,而是闪电,树也是受害者。人却是绝对伤树的,地球上森林数量的锐减就是明证,人成了树的天敌。
(5)树比人坚忍。在人不能居住的地方,树却裸身生长着,不需要炉火或是空调的保护。树会帮助人的,在饥馑的时候,人扒过树的皮以充饥。
(6)很多书籍记载过这棵古树,若是在树群里评选名人的话,这棵古树是一定名列前茅了。很多诗人词人咏颂过这棵古树,如果树把那些词句都当作叶子一般披挂起来,一定不堪重负。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
(7)树的寿命是如此的长久,居然看到过妲己那个朝代的事情。在我们死后很多年,这棵古树还会枝叶繁茂地生长着。一想到这一点,无边的嫉妒就转成深深的自卑。作为一个人活不了那么久远,伤感让我低下头来,于是我就看到了一棵小草,一棵长在古树之旁的小草。只有细长的两三片叶子,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树叶缝隙的阳光打在草叶的几丝脉络上,再落到地上,阳光变得如绿纱一样飘浮了。
(8)这样一株柔弱的小草,在这样一棵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这棵不知名的小草,毫无疑问是非常渺小的。就寿命计算,假设一岁一枯荣,老树很可能见过小草五千辈以前的祖先。就体量计算,老树抵得过千百万小草集合而成的大军。就价值来说,人们千里万里路地赶了来,只为瞻仰老树,我敢肯定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探望小草。
(9)既然我作为一个人,都在古树面前自惭形秽了,小草你怎能不顶礼膜拜?我这样想着,就蹲下来看着小草。在这样一棵历史久远声名卓著的古树身边为邻,你岂不要羞愧死了?
(10)小草昂然立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但我气息一尽,它就像弹簧般伸展了叶脉,快乐地抖动着。我再吹一口气,它还是在弯曲之后怡然挺立。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有我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安然。
(11)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在庄严的大树身旁,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都可以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有删改)
17.文章所写对象是小草,却用了大量篇幅写树,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

18.作者说“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又说“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安然”,为什么作者会感到“失望”“悲哀”?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19.第11自然段的“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的含义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

啊,水明楼
陈根生
好一片粼粼碧波托起一叠清砖细瓦明式平房、一座木阁绣楼,远看酷似一艘航船停泊在明镜上!
是的,这是一艘航船。这艘航船葱300年前烟雨迷蒙中驶来,载着一对颇有名气的才子佳人,载着它们的风流韵事。航船的男主人叫冒辟疆,与商丘侯朝宗、宜兴陈贞慧、桐城方以智人称明末四公子;女主人叫董小宛,与李香君、柳如是、陈圆圆……人称秦淮八艳。他们的航船驶国兵荒马乱、驶过风风雨雨,终于驶到了今天成了我面前这座幽静雅致的水明楼。
今天,我一跨进这座题名来自杜工部“残夜水明楼”诗句的胜迹,雕屏檀榻就赶过来傍着你,花墙翠竹就赶过来挽着你,碑帖砖刻就赶过来向你炫耀,奇石盆景就赶过来向你撒娇……我还没有听完厨窗里纸色泛黄的《水绘园诗文集》、《同人集》描述复社名士、诗坛盟主、抗清明士、平话大王……这群民族精英不与残暴的异族统治者合作的铮铮铁骨,遁迹山林寄情泉水的朗朗情怀,主人已经从画像上款款走下来。哦!这风流倜傥、气宇轩昂的一对儿啊!女主人那凤眼那樱唇那玉手,确实是美。那沾着女主人手湿的琴台上,至今悠悠回萦着她的一首《绿窗偶成》:“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独坐抚瑶琴。黄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开好音。”转眼一阵阵荷香送来一阵阵抑扬顿挫:“结庵在江海,寒月浪中生。叶落林愈秀,霜高户自清……”我放眼望去,水气氤氲中不是晃着男主人正背着手吟哦作诗的孤傲背影?
谁能想得到50米长10米宽的有限空间构筑得这么诗情画意,精美工巧!但我更欣赏这木结构的小绣楼,玲珑精致得如同一座放大了的黄杨木雕,人上去都生怕自己粗笨的脚板踏坏了这件艺术品,但我终不能免俗,唯恐错过过一把才子佳人瘾的机会。我走过珠帘轻掩,置身翰墨馥郁之中,一种粉红的温馨感油然而漫上心头。我推开窗棂伸手将对岸的假水、水榭、城堞拉进怀里。我俯身栏杆垂手拘一捧蓝天、白云、绿柳撮进嘴里。任清风徐来轻轻抚过每根神经、每颗细胞,听片片树影声声鸟鸣阵阵荷香从身边缓缓流淌。啊!好潇洒好浪漫好开心!于是不禁遥想当年烽火漫天的民族灾难中,两颗高洁的心灵相伴在这里寻到了一片宁静的绿洲,琴瑟相谐,相濡以沫,依偎在一首诗里,倾诉在一幅幅画里……人的一生关键往往就在一步,在荣华富贵与民族大义二者之间他们毅然走向了后者。
记得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说过:“水明楼在全国园林中虽不能说绝无仅有,但也是难得一见的。”我则以为水明楼的美,大半美在一个“水”字上,所以我宁愿在洗钵池边久久徘徊。这洗钵池啊,宋代大学者曾幼年在这里读书习字,写了多少篇文章,洗了多少回钵盂……700年过去了,怎么还是这么清澈这么澄碧?这水边也映照过多尔衮铁蹄纵横血泪烟尘,映照过“士之渡江而北渡河而南者,无不以如皋为归”的一度繁华一页辉煌。300年过去了,怎么还是这么清澈这么澄碧?如今我明白了,这是历史着意为后人提供一面人生的明镜!面对亮闪闪地盛满了700年前的勤奋、300年前的忠贞,人们啊!我们权借这片碧水涤一下思绪,擦一次操守,净一回灵魂……
啊,水明楼!我家乡文明中的一页锦绣华章,一朵美艳奇葩!(1997年《中国校园文学》7—8期合刊)
1、文章第三段画线部分语言表达有什么特色?起什么作用?
⑴表达的特色(不超过8字):
⑵表达的作用(不超过30字):
2、文章第三段援引了男女主人诗各一首,这样写的作用是(不超过40字):
3、文章第四自然段加点部分用了四组叠词,作用是(不超过16字):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文章以生动的笔墨讲述了在激烈的民族矛盾背景下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表现了正直的文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追求。
B.本文静物巧譬,动中造境,通过对往事的简笔勾勒,注入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C.作为全文的主体,作者着力描绘了三幅艺术画面:那人、那楼、那水。贯穿三幅画面的“我”及其所行、所见、所听、所触、所感、所思,则是文中的变动之笔。
D.本文着意描绘水明楼的建筑特色和周围风景,旨在介绍这具有700年历史的建筑艺术珍品,及与它有关的故事。

E、文章首尾呼应,以航船作喻,歌咏了700年的勤奋、300年的忠贞,抒发了作者满腹拳拳民族大义,一腔殷殷乡梓之情。
F、文章将建筑艺术美、自然美与人格之美巧妙契合,表现出作者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独到的艺术眼光。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鸪箱里的生活,鹁鸪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着:“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居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霞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靠着枕儿听,平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是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阿,不容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一样的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清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高,低,宏,徐,细,疾,作,歇,仿佛曾经 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的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秘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那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如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意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的,唯有这一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但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须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说有味总比淡漠远胜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系恋念的东西。又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味道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大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地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一九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
1、文章第一段中“趣味干燥”的意思是(不超过6个字):
2、第一段结尾两个感叹句该怎样理解?
⑴“阿,不容秋虫的地方!”指的是(不超过16字):
⑵“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指的是(不超过16字)
3、文章第二段以8个加点的形容词“高、底、宏、细、疾、徐、作、歇”来形容秋虫的声音,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是(不超过30字):
4、文章第三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是(不超过30字):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通过对秋虫鸣声的期待,表达了对周围生活的不满和愤懑。
B.作者独巨匠心,从一般人认为悲凉凄切的秋虫鸣声中,听出了喜悦与隽永。
C.作者在 文中沉浸在记忆中秋虫的合奏里,心情随虫声一起律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D.文章深凝之处是道出了作者喜爱秋虫的原因,道出了生活的哲理,道出了一个热血青年不甘沉寂的激情。

E、文中作者告诉我们,面对生活,应该歌唱乐观,也应该承担痛苦,但绝不能哀乐两忘、麻木地生活。
F、本文作者通过对秋虫鸣声的向往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控诉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感慨连秋虫都难以存活的现实。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