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浩瀚的大漠戈壁、葱郁的原始森林、感悟大自然的杰作,与自然界各种生灵亲密接触……”这些以“生态旅游”做卖点的广告在“五一黄金周”前频频亮相,充满诱惑。然而,一些关心环保的人士和专家谈起这渐成时尚的“生态旅游”时却无不担忧。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行为,其宗旨是培养旅行者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环境危机意识。不仅要求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而且要求游客行为要“环保”,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有专家说,现在社会上对生态旅游就是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的认识是片面的。据《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生态旅游表面上看是喜欢那些珍稀动物,但游客们的行为其实害了它们。人类频频接近野生动物,会造成动物心理紧张,压力增加。北极熊、企鹅、海豚和澳大利亚野犬,甚至热带雨林里的鸟类,都受到愈来愈大的来自生态旅游方面的影响,它们体重减轻,有的甚至死亡。
生态旅游业者主打的卖点,都说既可以让人亲近大自然,又能达到环保的理想。生态旅游当前每年增长10%到30%,在1998年吸引全球900万人,连联合国也赶热闹,将2002年定为生态旅游年。
生物学家指出,就算细心规划和监控的生态旅游,对动物也会有始料未及的影响,包括传播疾病、干扰动物日常作息,从而损害其健康。一些专家还指出 ,不少旅游者素质较差,乱抛废弃物品、乱折花草树木、惊吓野生动物、随意吸烟等不文明行为,也给优美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而实际上,除了极少数例外,生态旅游计划都未经审核论证,举办的业者并无生态保护方面的资历,他们口口声声完全尽到了生态保护的责任,然而,由于缺少监督,真正做到既促进了旅游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的业者少之又少。业者和游客有能力做到的,大多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不违反土地使用法规、不乱砍树木、不惊吓动物等等。然而每逢节假日,偏远、生态多样的地区每每人山人海,这对动物们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它们看到这么多的人涌到身边,特别容易紧张,症状包括心跳加速、繁殖率降低,以及荷尔蒙失调。
在拥有生态多样性的国家,生态旅游是不错的资源、但发展生态旅游之前,一定要做好研究工作,好好收集相关数据。动物的权益应该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因为没有了它们,也就没有了生态,还谈什么生态旅游。
专家指出,由于我国对开展生态旅游缺乏科学管理和监督,加之一些自然保护区偏重于旅游的经济效益,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的自然保护区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下列对“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指以大漠戈壁、原始森林为对象,感悟大自然的杰作,与自然界各种生灵亲密接触的旅游行为。
B.指以自然景物为对象,以培养旅行者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环境危机意识为宗旨的一种旅游行为。
C.指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接近珍稀野生动物,培养旅行者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环境危机意识的旅游行为。
D.指既可以让人亲近大自然,又能达到环保的理想,当前每年增长10%到30%的一种旅游行为。

下列对“一些关心环保的人士和专家谈起这渐成时尚‘生态游’时却无不担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以“生态旅游”做卖点的旅游广告在“五一黄金周”前频频亮相,充满诱惑。
B.生态旅游表面上看是喜欢那些珍稀野生动物。但游客们的行为其实害了它们。
C.细心规划和监控的生态旅游,对动物也会有影响, 而实际上大都未经审核论证。
D.举办的业者大都无生态保护方面的资历,而不少旅游者素质较差,行为不文明.

根据原文,下列对“动物的权益应该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中“动物的权益”,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不被传播疾病。 B.日常作息不被干扰。
C.生活环境不被污染和破坏。 D.受到人类关心和喜爱。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  )

A.人类频频接近野生动物,会造成动物心理紧张,压力增加,体重减轻,有的甚至死亡,生态旅游应该赶快刹车。
B.生态旅游计划经审核论证,生态旅游经管理和监督,完全可以避免对动物的健康造成影响和损害。
C.随着生态旅游业在我国蓬勃兴起,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资源保护和管理,应引起全社会重视。
D.由于开展生态旅游,目前我国已有大量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遭破坏,旅游资源退化,说明我国不适宜发展生态旅游。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淡竹
苏沧桑
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
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腹。
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
松树很满足,即使干瘪的果子永远得不到更饱满的收获。
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
兰花三七,像极熏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据说气味能抵挡蛇对游人的侵袭。
浮萍无根,却有心有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
被践踏的草,总是第一时间奋力挺直腰杆,挂着最底层最灿烂的笑。
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躜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甚至动物。三只人工繁殖的小老虎,眼睛都未睁开,拼命争抢着狗奶妈的乳头。
甚至那口奇异的朱家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生立命,才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真是空的吗?
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满盈。
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中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荫,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
他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
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
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的丰衣足食。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选自2009年第12期《散文》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吟咏对象是江南湖洲“百草原”中与众不同的竹子,作者既描绘这种竹子的婆娑风姿,又揭示其精神品质,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B.文中说“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这其实是作者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写照。
C.作者笔下的竹子既是正直、虚心、淡泊者的化身,也是岳飞、辛弃疾等驰骋沙场、建功立业者的象征;既是兼有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圣人,也是心灵自由快乐的凡夫俗子。
D.在作者看来,人生要随缘,不要刻意追求什么,因为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E.本文采取对比、象征的手法,着力刻画了淡竹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娴熟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摇曳多姿。
文中两次说到淡竹是“植物中的另类”,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任用?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现代生活使儿童易患“自然缺失综合症”
到安蒂奥基亚参观洞穴遗址的游客大部分有再来一次的欲望,但11岁的波哥大男孩埃内斯托似乎对这里的风光和动物并不感兴趣,他要求导游:“给我点儿事做吧,我好无聊。在‘动物世界’和‘探索’栏目上我能看到更有趣的动物。”就在当天晚上,一只不足一厘米大的蜘蛛钻进帐篷,把两个孩子吓坏了。
很多成人对于今天的孩子们如此远离大自然感到惊讶。甚至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在一次远足活动中,老师问学生,牛奶从哪里来,孩子们回答:从超市里。
这就是美国儿童发育问题专家、记者理查德·洛夫所说的“自然缺失综合征”。这种病症虽然没有出现在心理学刊物上,但洛夫在《森林中的最后一个孩童:保护我们的孩子远离自然缺失综合征》一书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作者认为,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人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最后一代人。从那以后,人与自然的距离就渐行渐远,如今只有一半的孩子还会参与户外活动。洛夫指出,在与自然的联系受限的环境下成长会影响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与周遭环境之间缺乏联系是造成儿童抑郁、焦虑、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肥胖和缺乏好奇心的原因之一。因此,他建议将回归自然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因为探索会激发创造力,提高与他人共处的技能。
认识到亲近自然的重要性之后,哥伦比亚生物学家们在1998年创建了教育和保护环境组织,在教育部的支持和各院校的合作下,让4-19岁的孩子回归自然,作为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
这一项目的负责人、生物学家塞尔希奥·利亚诺说,近10年来孩子们远离自然是城区发展带来社会和文化变革的结果。以前的孩子们喜欢到户外玩,因为在家里没什么意思,但现在留在家里就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可以上网、听音乐、玩游戏。
此外,电视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比直接接触更可信、更舒适的看世界的窗口,如今的孩子们能认出80种电器品牌,却叫不出5种树木的名称。
此外,父母的教育让孩子们对大自然产生恐惧心理,认为大自然是陌生的、危险的,从而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教师卡米洛·阿吉雷说,家长们常常这样说:“我女儿从来不玩土,她不喜欢,而且玩土还可能会生病。”
这种情况对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出人意料的。阿吉雷说:“孩子们对一切都很敏感,他们没有抵抗力,因为他们从来不接触细菌或病原体,因此他们一出门就会生病。”
利亚诺指出,教育和环境保护组织的努力方向不是为儿童治病,而是帮助他们认识到,他们也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他指出,同大自然进行过接触的年轻人一般很少会虐待动物和植物;或者说,他们很难去伤害自己认识的对象。
户外教育的目的还在于让来自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孩子们都去感受属于自然环境的颜色、气味和味道。
户外教育行动的口号是:“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你让我看,我可能会记住;你让我参与,我就会理解。”行动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阿吉雷说,之前还需要吸入法治疗的孩子,在看过蝴蝶破茧而出之后,甚至会暂时忘记了自己的哮喘病。
(选自《参考消息》2008年10月5日,有删改)
下列不属于“自然缺失综合症”现象的一项是()

A.波哥大男孩埃内斯托对自然风光和动物并不感兴趣,他觉得在“动物世界”和“探索”栏目能看到更有趣的动物。”
B.到安蒂奥基亚参观洞穴遗址的游客中大部分人有再来一次的欲望。
C.在一次远足活动中,学生说牛奶是从超市里来的。
D.一只不足一厘米大的蜘蛛晚上钻进帐篷,两个孩子被吓坏了。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父母的错误教育使得孩子们对大自然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加剧了一些孩子的“自然缺失综合症”。
B.造成儿童抑郁、焦虑、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肥胖和缺乏好奇心的原因就是没有与周边环境进行联系。
C.只要让4-19岁的孩子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就可以完全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
D.城区发展带来社会和文化变革的结果便是孩子们远离了自然。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与大自然有过接触的人不会虐待动植物,不会伤害自己认识的对象。
B.户外教育的目的,既是为儿童治病,又是增进儿童对大自然的认同感,还要让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孩子们都能感受属于自然环境的颜色、气味和味道。
C.因为探索会激发创造力,提高与他人共处的技能,所以解决儿童“自然缺失综合症”的唯一途径就是“回归自然”。
D.在与自然的联系受限的环境下成长的人,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散文阅读
读曹操的诗
曹操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奇人,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辉煌的时代,曹操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才能和政治才能、军事才能一样,在那个时代处在一个主导地位,他与两个儿子合称“三曹”。中国历代文学理论家均称赞曹植是最优秀的作家,这个我同意,因为曹植诗传下来的最多,内容丰富,艺术高深,但就诗的气势和反映生活的深厚而言,曹植不如曹操。有人评说曹操的诗“苍凉雄健,才华纵横,”我觉得还要加上一句,就是“同情民生,追求事业,拥抱山河,”那诗中展现的宽阔胸怀,无人可比。
由于《三国演义》的出现,曹操一直作为一个奸臣的形象存在,受历代人的咒骂。这是由于中国正统思想造成的,或者说曹操打过农民起义。1959年3月23日的《人民日报》发表郭沫若《替曹操翻案》的文章,还了曹操一个历史情白。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他是一千七八百年前的人,据史书所载,他能够不信天命,不信鬼神,毁灭邪祠,破除迷信,禁止厚葬,禁止复私仇,讳不避权贵,举能扬侧陋,敢于公开下令要选用,被人称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郭沫若的文章多方阐述了曹操的历史贡献。曹操的所作所为,可以称为历史上的楷模,他的一些做法,恐怕今人也难以做到。

从本文看,曹操的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最值得肯定的是什么?

“曹操的所作所为,可以称为历史上的楷模,他的一些做法,恐怕今人也难以做到。”从本文中找出“今人也难以做到”成为楷模的理由。


结合本文,请你围绕“人生”写两个比喻句,表达出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题3分)
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
在蛾子的世界里,有一种蛾子名叫“帝王蛾”。
以“帝王”来命名一只蛾子,你也许会说,这未免太夸张了吧?不错,如果它仅仅是以其长达几十厘米的双翅赢得了这样的名号,那的确是有夸张之嫌。但是,当你知道了它是怎样冲破命运的苛刻设定,艰难地走出恒久的死寂,从而拥有飞翔的快乐时,你就一定会觉得那一顶“帝王”的冠冕真的是非它莫属。
帝王蛾的幼虫时期是在一个洞口极狭小的茧中度过的。当它的生命要发生质的飞跃时,这天定的狭小通道对它来说无疑成了鬼门关。那娇嫩的身躯必须拼尽全力才可以破茧而出。太多太多的幼虫在往外冲杀的时候力竭身亡,不幸成了“飞翔”这个词的悲壮祭品。
有人怀了悲悯恻隐之心,企图将那幼虫的生命通道修得宽阔一些。他们拿来剪刀,把茧子的洞口剪大。这样一来,茧中的幼虫不必费多大的力气,轻易就从那个牢笼里钻了出来。
但是,所有因得到救助而见到天日的蛾子都不是真正的帝王蛾——它们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只能拖着丧失了飞翔功能的累赘的双翅在地上笨拙地爬行!原来,那“鬼门关”般的狭小茧洞恰是帮助帝王蛾幼虫两翼成长的关键所在,穿越的时刻,通过用力积压,血液才能顺利送到蛾翼的组织中去;唯有两翼充血,帝王蛾才能振翅飞翔。人为地将茧洞剪大,蛾子的翼翅就失去充血的机会,生出来的帝王蛾便永远与飞翔绝缘。
没有谁能施舍给帝王蛾一双奋飞的翅膀。
我们不可能成为统辖他人的帝王,但是我们可以做自己的帝王!不惧怕独身越狭长墨黑的隧道,不指望一双怜悯的手送来廉价的资助,将血肉之躯铸成一支英勇无畏的箭镞,带着呼啸的风声,携着永不坠落的梦想,拼尽全力去穿透命运设置的重重险阻,义无反顾地射向那寥廓美丽的长天。
下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王蛾的幼虫生活在一个洞口极狭小的茧中。
B.当帝王蛾的幼虫将要成为成虫时,这狭小的通道就会使它丧失生命。
C.成了“飞翔”这个词的悲壮祭品是说很多的幼虫在通过那个狭小通道时,因力竭而身亡。
D.有人怀了恻隐之心,将幼虫的生命通道修得宽阔一些,结果却适得其反。

以下判断符合文意的正确的一项是()

A.经人加宽的幼虫的生命通道,有利于其幼虫的生命转化。
B.经人工修剪的生命通道出世的蛾子,都不是帝王蛾了。
C.经人工修剪的生命通道出世的蛾子,短时间内很难飞翔。
D.帝王蛾的幼虫只有自己通过那狭小的生命通道,才能够自由飞翔。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王蛾幼虫只有在穿越狭长通道时,才能使血液挤压到蛾翼的组织中去。
B.只有两翼充血,才能使帝王蛾振翅飞翔。
C.文章最后两段意在提醒人们不要去帮助帝王蛾。
D.“但是我们可以做自己的帝王”意在提示人们,只有靠个人的努力奋斗,才会获得成功。

文学类文本阅读
洞庭湖远眺
林 非
①几十年来常常在梦幻中张望着岳阳楼华美而又雄壮的轮廓,这是因为范仲淹那两句激昂慷慨和满怀豪情的话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能让我浮起如此缥缈与朦胧的图景。
②终于来到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瞧这茫无边际的水波,在不住地晃荡和起伏着,暗绿色的滚滚浪涛,轻轻拍击着绵延到天空尽头的朵朵白云。这溅起的丝丝浪花,也叩打着高耸的堤岸,叩打着我滚烫的胸膛,像是郑重地提醒着我,人们应该怎样走向宽广和辽阔,怎样通往远方的世界?从蔚蓝色的天空顶端,千万道金碧辉煌的太阳光纷纷地抛掷下来,像燃烧的炭火,像闪烁的星辰,在微微荡漾的湖面上粼粼地放光;随着悄悄颠簸的水纹,这璀璨的金光不住地颤抖着,蹦跳着,快速地扩散开来,反射出一圈圈耀眼的线索来,像要把整个天空都镶成一片鲜艳透明的玻璃墙壁。
③在随意的遐想中缓缓地回过头去,仔细地凝望着苦苦思念了半生的岳阳楼。这让我一见倾心的洞庭湖,已经浩瀚晶莹得使自己无限神往,而这小巧玲珑的岳阳楼又使自己生发出异常兴奋的情怀。我的眼光紧紧盯住了岳阳楼,瞧着这上下三层金黄色的琉璃瓦,整整齐齐地翘起尖尖的檐角,像是都张开了熠熠放光的翅膀,想要飞往蓝天和白云里去。覆盖在顶层的这座屋檐构成了盔甲的模样,在中央还竖着一株用玻璃球串起的立柱,使这金光璀璨的盔甲显得威武而又俊秀。我轻轻抚摸着厅堂外面几根漆得鲜红的木柱,猜测这清代末年重修的雕梁画栋,为什么要在如此秀美和纤细的小楼顶部,戴上一顶戎装的盔甲?是不是胸怀着忧虑的设计者,用它来象征提防和抵御列强侵凌的不屈意志?
④听说从东汉以来,就在这湖泊的附近建造了楼阁,将近两千年的沧桑变迁,经历过多少次水患、火灾和兵燹的侵袭,已经先后倾圮和崩溃过三十余回。一种不屈不挠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催促着大家不断地建造自己所设计的岳阳楼。范仲淹撰写题记的那幢宋代建筑,会比眼前的这一座庞大和恢宏得多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伟大和高旷的声音,总是在我的耳旁震响,就使得那座早已消失的楼阁,似乎还影影绰绰地升腾在明朗的天际。
⑤瞧着这一阵阵飞溅的浪花,被金碧辉煌的阳光闪烁出星星点点耀眼的火花,我禁不住念起《岳阳楼记》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名句来。当范仲淹想像着洞庭湖滔滔汩汩地流淌时,想像着这儿晴空万里或阴雨霏霏的景色时,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深深地感到“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竟十分潇洒地无视着自己掌握在君王手中浮沉的命运,在大自然的洗礼中倏地超越了向专制王朝磕头跪拜的礼节。像范仲淹这样提出了激励着整个民族的伦理规范,率先为天下的苍生而忧虑,这只有充满抱负的志士仁人才能够做到,无知无识抑或醉生梦死的人们当然无从想到要承担这样的重任;然而“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许是更难于做到,把自己生活的享受降低到整个国家里最贫困的水准,坚持着终生都这样去刻苦地砥砺,如果不具备“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卓绝品性,哪里能够这样办到呢?范仲淹标出的这种道德理想实在值得景仰,可是我想他作为当时朝廷的大臣,肯定很难像孟子所说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去完成“天将降”下的“大任”。人应该怎样生存于这茫茫的世界?当然要尽量替大家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如果人人都力争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整个人寰肯定会变得非凡的美丽。然后再将此种纯真的意志发挥到极致,才有可能趋向范仲淹所提出的伟大目标。
⑥我始终张望着洞庭湖中央这一阵阵飞溅的浪花,张望着蓝天白云里喷射出火光的一团红日,深深地相信人类总会逐渐抛弃卑俗与丑陋,不断地走向壮丽和崇高的境界。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始时写梦幻中的岳阳楼既“华美而又雄壮”,又“如此缥缈与朦胧”,从景物的形与神两个方面表现了岳阳楼的特点。
B.文章描写岳阳楼时,着重指出“覆盖在顶层的这座屋檐构成了盔甲的模样”,借“猜测”巧妙地把楼的设计与“先忧”精神联系起来,行文巧妙自如。
C.作者认为“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境界,但只要从力求替大家作出一份贡献起步,就有可能逐步趋向范仲淹所提出的伟大目标,显示了实事求是的态度。
D.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既注重展现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和小巧玲珑的岳阳楼的景象,又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表现了作者先忧后乐的道德情操。

E.本文将梦境与现实加以对比,表现了对人类不断走向壮丽和崇高境界的坚定信念。
作者在洞庭湖上“远眺”,看到了一些什么?
联系全文,分析结尾段的作用与好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