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新罗国君死,诏拜侍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费,号"私觌官"。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惟两京耳"。宪宗褒美。徒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置南北市,为营以舍军,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靠,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曰:"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新唐书•循吏列伟》)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      故事:旧日的典章制度

B.

则可使者惟两京耳              使者:出使的人

C.

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赢利:获得的利润

D.

吏岂自费邪                    自费:自己耗费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受材瓦官           当其欣所遇

B.

及其所既倦           师之所为,郑必知

C.

帝命有司与之,著令          或寄所托

D.

今不诛辟,可使者惟两京耳     于其身也,耻师焉

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韦丹"仁化大行"(仁政教化得以广泛实行)的一组是(

①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

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使不得掠为隶

③丹召不教为陶

④贫不能者,畀以财

⑤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

⑥籍其家,尽得文记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4.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韦丹力主某除陈规旧法。他认为出使外国所用的资费,应该由朝廷拨付,不应该沿袭陈规卖官筹款。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修改了法令制度。

B.韦丹担任言官以正直闻名。他认为如不以强力威慑,人们就会轻忽法令;刘辟反叛如不加讨伐,朝廷就无法统辖全国。为此他得到了皇帝的赞扬。

C.韦丹执法宽厚仁慈。对于依仗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的主仓吏,他只是责令限期归还。对于违犯法令被判死刑的兵卒,他也没有执行,而是将这个兵卒释放了。

D.韦丹为政功绩显著。他担任地方官以仁化为本,多方造福地方百姓。他被诬告的罪名经查也尽属不实,这更显现出他的功绩。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

译文:

(2)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

译文:

(3)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曩者辱赐书曩者:从前。
B.其次不辱理色理色:情理,面子
C.积威约之渐威约:威严相约
D.衣赭衣,关三木三木:加在颈、手、足三处的刑具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项王之死》)
B.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C.以稍凌迟,至于鞭箠之间若稍饰以楼观亭榭(《过大孤山小孤山》
D.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伶官传序》)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语段选自梁萧统编《文选》,有删节。报是“答”的意思,书是“信”的意思,《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回信。
B.司马迁认为:自己的先人地位低下,没人看得起,自己要是犯罪被处死,就像牛身掉下一根毫毛,是微不足道的。这表达了作者对那个不平等的社会所作的悲愤的控诉。
C.司马迁在文中列举了作为士人种种受辱的刑法,由轻到重,直至最下等的腐刑,并引用“刑不上大夫”的语句,是为了说明作为士人不可不磨砺自己的气节。
D.司马迁说:自己受了极其残酷的刑罚,身体精神都难以忍受,于是他见了狱吏,要“头抢地”“心惕息”。这说明他认为自己不是士人,没有必要去死节。可以委曲求全,苟且偷安。

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②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人墓碑记
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扑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旌其所为旌:表扬 B.去今之墓而葬焉墓:筑墓
C.抶而扑之抶:鞭打 D.按诛五人按:按照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请罪于先人之墓
B.敛赀财以送其行虽董之以严刑
C.则噪而相逐夜,缒而出
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为之奈何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2)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这篇文章主要写“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人,这部分为什么要写“吴民暴动”,最后一句才写出这五人“按诛”?

附加题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固已前谢其兄伯,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内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眜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①,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②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太史公曰:“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固已远矣。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高帝。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节)
注:①太牢具:牛羊猪三牲皆备的饭食,待客的最高礼数。②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宰:治理
B.久之,汉王患之患:担忧
C.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捐:捐献
D.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出入:支出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善,陈孺子之为宰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请割荥阳以西以和焉用亡郑以陪邻
C.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吾意为亚父使,乃项王使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译文:用反间计去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相互怀疑。
B.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译文:楚使回去后,把情况如实报告给项王。
C.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
译文:如果不是善用智谋谁能做到这样呢?
D.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译文:至于按照功劳应封给爵位和食邑,项王有偏心,人们因此不归附他。
下面句子中都能正面直接表现陈平足智多谋的一项是
①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
②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③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④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
⑤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⑥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的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范增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怀疑,他愤而离去,最终使敌人的计谋得逞。

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请问其目目:详情。
B.尧舜其犹病诸诸:诸多。
C.不可以久处约约:贫困。
D.士不可以不弘毅弘:广大。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夫子言之,与我心有戚戚焉
B.富哉言乎
天下事有难易乎
C.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无求生以害仁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再也
下列所给的句子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富哉言乎!

A.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B.善哉问也!
C.浴乎沂,风乎舞雩。
D.其何以行之哉?

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从孔子与樊迟的对话中可知,樊迟和孔子所说的“知”指的是知人善任。
B.子夏称赞说“富哉言乎”是因为他认为孔子的话含义深刻丰富。
C.孔子认为只有做到“克己”,让自己的德行完全合乎“礼”,并且能够“博施于民并且泛爱众”,才可以被称作“仁人”。
D.孔子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与孟子的“舍生取义”是一致的。

文言文翻译。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3)《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黄贞文传
(清)杨凤苞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县人。少即以圣贤自期。尝作日历,昼所为,夜必书之。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崇祯十六年,试礼部,有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成进士,不谒选而归。
南都①初建,求仕者争趋之,淳耀独不赴。或问故,应曰:“某公素善余,今方与当国者比,往必为彼牢笼矣。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卒不往。迨嘉定被围,偕弟渊耀暨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诸人固守。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将死,僧止之曰:“公未仕,可勿死也。”淳耀曰:“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今借上人一片干净土,死得所矣。”索笔书曰:“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渊耀字伟恭,年十五,补诸生。幼颖异,甫就傅,即向学。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性狷介,不妄交游。淳耀登第后,与之书曰:“传胪②时,人见鼎甲先上殿,皆啧啧称羡,以为登仙,吾此时叹息无限。天地间自有为数千年一人.数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渊耀得书,益以品节自厉。就义时,见兄头帻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
淳耀所著诗.古文.制举业,原本六经,旁通三史③,规范先正④,皆传于世。卒年四十一。门人私谥贞文。渊耀卒年二十二。有《谷帘学吟》。兄弟死时,口血喷壁间,入砖寸许,其迹历久不灭云。
【注】 选自《续古文观止》 ①南都:南明福王政权的首都南京。②传胪:殿试后宣旨唱名。③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④先正:先贤。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苟取一钱苟:或许 B.某公素善余善:交好
C.往往启其所未及启:陈述 D.益以品节自厉厉:磨砺

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说明黄贞文“忠诚磊落”的一组是()
①昼所为,夜必书之②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
③成进士,不谒选而归④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
⑤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⑥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黄淳耀到礼部参加考试,有显要人物想推荐他做官,被他严词拒绝。因为他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
B.在民族危亡关头,黄淳耀挺身而出,率志士抵抗入侵,城破后自缢而死,表现出凛然难犯的民族气节。
C.黄淳耀的品节对他的弟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黄淳耀就义后,弟弟渊耀戴着哥哥掉下的头巾从容就义。
D.黄淳耀写作的诗文.置办的产业都已传在世上,文章最后对兄弟死时的细节描写更是富有传奇色彩。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


(2)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


(3)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