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回答。
滋  味
①能吃的东西才知味道如何。上帝造人时,特别设计了舌头这种精妙绝伦的零件,可见他的确充满了仁爱之心。有了这件宝贝,人就能咂摸出酸、甜、苦、辣、咸、涩等各种滋味,也就能把吃鱼跟吃肉的不同分辨出来。试想,如果鼻子先闻到了美食的食气,入口之后却味同嚼蜡,那是何等扫兴。有了舌头,人也就变了挑剔鬼,从最初的茹毛饮血,发展到后来的满汉全席,口腹之欲真是越来越膨胀。从古时神农尝百草到今天大开山海宴,算不算得上文明的进步呢?“吃”早已成为国人头等重要的事情,硕鼠和馋猫同席,或于觥筹交措之前握手言欢,或于酒酣耳热之后结为兄弟。舌头的功用可谓大矣
②品酒是一门学问,品茶则是一种风雅,都不是俗人做得来的事情。那滋味显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胡喝狂饮之辈也就只能舌头舔舔嘴唇,随便说一声:“好!”
③古人说:“百般滋味,要在心中品味。”
④表面看来,舌头对此鞭长莫及。其实不然,它完全可以调和出心中的百味。岂不闻“甜言美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舌头的功用比马尾巴的功能要强得多,切不可等闲视之。话讲得好听,就顺耳顺心顺意,一顺而再顺而三顺,就无所不顺,无往不利。为什么谄媚取容者屡屡得手(几乎没有失手的时候),因为这些专往舌头上抹蜜的人深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好听的话往往才下舌头,便上心头。让别人受用了,自己的日子就肯定好过,你若问他的人格何在,他会说那只是一双烂草鞋,弃之不足为惜。世间那些往舌头上抹蜜的人也是往鞋底抹油的人,一旦你失去了利用价值,他们就会像采尽了花粉的蜂群一样飞往别处。
⑤舌头其实相当世故,至少比眼睛、鼻子要世故得多,它知道自己若说了直话真话,就不可能再吃香喝辣,因此,它最不济时也只是沉默。若硬是被认死理的主人派去说直话真话,就命该一辈子无可奈何地咬菜根,它一定含恨不已。
⑥人人都知道“口蜜腹剑”这个成语,但又有几人识得甘言谄人者是别有居心用意呢?对一个假话连篇的人推心置腹是何等不值和危险呵,这是授人以柄,你忧乐的机枢就被他完全掌握了。他的那把藏于腹中的“剑”是迟早会抽出来的,同样的舌头到时候吐出来的就是蝮蛇的毒液了。
⑦名利本身是好东西,无论以力取,以智取,只要手法干净漂亮,都令人悦服。但有时候好端端的名利被群小人糟踏了,变成了猫腻滋味和腐鼠滋味,他们仍然争得头破血流,而且对谁都猜疑,生怕别人要来染指,要来分一杯羹。《论语》中说孔子“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但在今之小辈看来,那是圣人的臭讲究,他们才不顾什么变味不变味呢,先塞进口中再说。猫腻和腐鼠都有人食之津津有味,如此,就遑论其余了。
⑧我们见了某人某事的龌龊之处,常说“心里真不是滋味”。其实,这“不是滋味”本身就是一种滋味,它至少表明了你的态度。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题目“滋味”的主要含义是,生活的滋味往往是辛酸和苦涩,只能在漫长的人生中慢慢品尝。
B.作者从舌头的饮食功用讲到舌头在人际关系中所发挥的种种“功用”,由此及彼,讽喻世人。
C.文章第二段与主旨关系不大,应该删去,使文意更加显豁。
D.第五段末句“它一定含恨不已”,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认死理”“直说真话”的人必然得到恶运,有一定的劝诫意味。

E.结尾说“‘不是滋味’本身就是一种滋味”,这里的“不是滋味”指的是在心里反感、鄙弃这类龌龊的行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①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②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画线句①中“间或一轮”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形象地表明了祥林嫂怎样的精神状态?
画线句②中,祥林嫂的眼睛为何会忽然发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没有电阻的导线
①1911年,荷兰低温物理学家卡曼林•昂尼斯还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把水银的温度不断降低,使它冻成固体,当温度降到—269℃时,它的电阻突然消失了!这种奇特的现象,叫做 “超导现象”。
②不久,又有人发现,铅在超低温下,电阻也会消失。人们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用金属铅做成圆环,放在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中,这时,金属铅的电阻就消失了。人们在金属环上通了电流,然后截断电流,把整套仪器封闭起来。经过两年半以后,人们再把仪器打开,发现金属环里的电流仍在流动,电流强度没有明显的减弱!
③现在,人们发现,不只是水银、铅具有超导性能,而且铌、锌、铝、钽、锂、锡等23种纯金属与60多种合金,在超低温时也都具有超导性能。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铌,它在-263.94℃就显示了超导性能,比其他纯金属、合金显示超导性能的温度高。
④超导现象的发现,引起子科学家们的关注。如今,他们正在努力寻找一种金属或合金,使它在室温或稍低于室温的温度下,就能显示出超导现象。如果能够找到这种金属或合金的话,那将引起电力工业上的一场划时代的革命。据统计,现在世界上的电能,大约有1/4损耗在输电线路上。一旦制成没有电阻的导线,那就相当于使全世界的发电量增加了1/4。有人认为,即使找到一种金属,在-200℃左右显示超导现象,只要采取一定的绝热措施,这种导线便可在电力工业中得到应用。
⑤人们还利用超导现象,制成小巧玲珑的“冷子管”。冷子管的构造很简单,它是由两根彼此绝缘并互相交叉的不同金属丝,浸在液态氦中做成的。这两种不同的金属丝,一种是钽,一种是镎。冷子管比电子管小得多,比半导体晶体管还小,可用作电子计算机元件。冷子管用电很省,100万个冷子管每小时只消耗半瓦电。冷子管非常灵敏,人们用它可以测量从遥远星球射来的很微弱的光线。利用超导现象,还可以制成微波放大器。这种放大器是现在世界上最灵敏的放大器,可以避免分子热骚动而带来的杂音,使微波得到有效的放大。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文章在谈到金属在超低温状态下有超导性能,并说“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铌”,理由是:()

A.铌在超低温状态下的超导性能比其它金属都要高。
B.铌在-263.94 ℃ 的时候就显示出超导性能,而其它金属则需要在更低温度下才能显示超导性能。
C.金属在超低温状态下大多都有超导性能,但铌超导时本身消耗的温度比其它金属消耗的温度高。
D.在超低温状态下,以铌作为输电线路所损耗的电能要比以其它金属作为输电线路所损耗的电能少得多。

参照原文,下面有关“冷子管”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冷子管”是人们利用超导现象制成的一种测量从遥远星球射来的很微弱的光线的精密仪器。
B.“冷子管”是由两根彼此绝缘并互相交叉的不同金属丝(钽和镎)浸在液态氦中制成的。
C.“冷子管” 体积比电子管、半导体晶体管都要小得多,并且耗费的电能也只有其100万分之一。
D.“冷子管”非常灵敏,不仅可以用作计算机元件以测量从遥远星球射来的很微弱的光线,还可以制成微波放大器使微波得到有效的放大。

请给“超导现象”下一个定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姜文:时势英雄 坚硬如水
靳锦
在公共视野里,姜文先生2014年只做了一件事情,他贡献了自己20年导演生涯的第5部作品《一步之遥》,继续保持着低产而高质的节奏。中国影坛如早期的制造业,高歌猛进却充斥着粗制滥造,姜文因此显得不同寻常。
他的上一部电影《让子弹飞》出现在2010年,赢得极佳的观影口碑,最终票房6.7亿,是他目前电影中票房最高的一部。4年时间,中国电影银幕数从6000块增长到2万块,快速扩大的市场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电影质量却无法一蹴而就,烂片高票房的情况屡见不鲜。姜文的回归像一次仪式,观众乐于见到一个艺术家在商业时代获得尊重。
《一步之遥》故事的原型是发生在1920年代的一起命案。美术指导柳青接到的要求是“high”,“制作人跟我说应该弄得特high。”技术上high的表现为高色彩饱和度和快速的剪辑节奏,导演的要求是“它一定是强烈的、鲜艳的、感染人的。”
故事上,“high”则和阳刚的人物形象紧密相连。姜文电影中的男性主人公重情信义,对弱者有极强的保护本能,是目前中国影坛稀缺的类型。戏外,以高品质电影著称的姜文与他的银幕角色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重叠,展现出一个实力强大的飞扬形象。“中国人太渴望有一个自己感觉特别硬朗、特别佩服的这么一个电影,有一个这样的精神需求。”柳青说。
导演中心制巩固了这种形象。今年3月份,姜文出席投资方英皇公司的酒会时曾对媒体表示,艺术创作一定要集权,“我觉得凡是那些一流的电影,他们的导演都用集权制。”他试图竭尽可能去打造一个理想世界。
《一步之遥》里有场发生在火车里的戏,姜文给柳青的要求是“火车要搭得不像火车,但还是火车,比火车还要火车”。为配合主人公快乐的心境,火车中有金色的沙滩。沙子和小米的颜色都不符合姜文所描绘的“温暖的感受”,美术组最终运来几吨玉米磨碎,才让火车里出现金光闪闪的“沙滩”。
“他必须通过这种苛求,把其他人带出世俗生活的气场。”影评人史航如此评价姜文的电影追求。与姜文合作过《让子弹飞》的摄影师赵非表示,姜文电影的视觉要求是“坚决不要脏乱差”的“主观现实主义”,“要的是那种特别脆、特别有劲儿的风格”。
强硬的姜文亦曾多次碰壁。2000年的《鬼子来了》之后,他被禁拍6年。2007年推出蛰伏之作《太阳照常升起》,却因情节晦涩而遭到市场冷遇,6000万投资仅收获1800万票房。
“他们不看啊,他们不但不看,还嘲笑我,说这个电影我们看不懂。我原来以为看不懂会不好意思,起码还得装懂吧,结果人家就是看不懂,就不想看,那我也没办法。”姜文对《人物》记者说,“所以拍了《让子弹飞》,起码让人家把钱赚回去呗。”
重新打量市场需求的姜文在2010年带来了《让子弹飞》,“站着把钱挣了”是电影里的一句台词,也是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其中包含了莫大的欣慰:商业市场终于拥抱了有质量的艺术作品。
姜文不是“死磕”型导演,他不去硬碰体制,也不蔑视市场,而是想尽办法找到合适的语法讲述自己的故事。“智者近水,水是不跟人作对的。它一定绕道而行,找到它应该可以找到的方式。”柳青说。
悲情英雄并不是姜文的选择,他要做的是时势英雄。
制片人马珂为姜文的故事做资本上的保驾护航。《让子弹飞》投资超过1亿,宣发费用5000万,创了当年中国电影的宣发纪录。《一步之遥》的投资超过3亿,宣发费用“打破了我们自己创造的纪录”。
在目前的中国影坛,没有类似美国奥斯卡奖一样对于优质内容的公信判断,票房可能是评价创作者与观众之间关系的最高量化指标。马珂希望姜文只管创作,他想办法为作品找到更多的观众,“姜文这样一个对品质有极端要求的创作者,对我是最大的保险栓。”
“我觉得拍一个挣钱的电影不是特别难的事。”姜文眯起眼睛。票房是他最不想谈的话题,却在任何一个场合都无法避免。具体的数字结果似乎正成为诱人的果实,他努力说明,那不是种下种子的目的,“我们把更多的精力让这个电影变得更有意思,更好看,总比死乞白赖掉钱眼里有意思,对不对?”
(选自《人物》2014年第10期,有改动)
相关链接:姜文,中国大陆演员、导演、编剧、监制。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4岁即凭借在《芙蓉镇》《春桃》中的表演获得了1987年、1988年两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之后的一系列作品也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包括获得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红高粱》、获得1993年中国电视金鹰奖的《北京人在纽约》等。
作为导演的姜文亦获得较多肯定,他擅长在电影中加入特有的幽默风格,并以此反映某些时代现实。自编自导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被《时代周刊》评为“九五年度全世界十大最佳电影”之首;抗战题材影片《鬼子来了》在2000年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评审团大奖;2010年末上映的贺岁电影《让子弹飞》刷新了国产电影的多项票房纪录,并斩获国内大小奖项二十余个。2014年获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姜文在2014年制作完成了自己20年导演生涯的第5部作品《一步之遥》,投资超过3亿,继续保持着低产而高质的节奏。
B.姜文在2010年导演并主演的电影《让子弹飞》,“站着把钱挣了”,刷新了当年国产
电影的多项票房纪录,并斩获国内大小奖项二十余个。
C.姜文在2000年导演并主演的抗战题材影片《鬼子来了》荣获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因为他的强硬态度,随后影片遭到禁演。
D.姜文在2007年推出蛰伏之作《太阳照常升起》,却因情节晦涩而遭到市场冷遇,没有收回6000万元的投资,他自己也不满意这部作品。

E.姜文年轻时主演的电影《芙蓉镇》《春桃》《红高粱》《北京人在纽约》等多次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等。
(2)“中国人太渴望有一个自己感觉特别硬朗、特别佩服的这么一个电影,有一个这样的精神需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精神需求?请简要概括。
(3)制片人马珂说“姜文是一个对品质有极端要求的创作者”,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4)本文以“姜文:时势英雄,坚硬如水”为题,有什么含义?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意外的勒索
【美】比尔·普洛奇尼
站在门廊上的男子高高瘦瘦,浓密的眉毛像是额头上一块几乎无间断的黑色长条。他身穿海军蓝色的商务西服,打着深色领带;细长的嘴巴弯曲,露着笑容,但一对犹如锃亮的黑石子的狡黠眼睛却一如平常。男子令我联想到殡葬承办人。
他说道:“是索普先生么?埃米特·索普先生?”
“你有何贵干?”
“我叫伊恩·布坎南。是生意上的事,先生。”
“哦,这样啊,”我说,“很抱歉,但我从来不在办公室以外的地方谈论公事。或许你可以——”
“这件事绝非小事,索普先生。”
“是关于什么的呢?”
“莱山德制药公司。”
“我猜到了,”我说,“布坎南先生,准确地道明你到这儿来的目的吧。”
他的笑容愈加明显了。“我可以进屋吗?外面有点儿冷——实际上是冷得刺骨。”
“我看不出有什么原因让你进入我家,除非你表明此行的目的。”我说道。我开始有点恼怒。
“索普先生,简单地说,我到这儿来为的是勒索你。”
我犹豫了片刻,随后一声不吭地站到一边。我俩走进了客厅。
布坎南坐到一把厚软垫椅子上,目光一扫,将客厅内的摆设收入眼底:桃花心木与皮革装饰的厚重家具,粗石壁炉,两边是高低交错的架子,上面放着些显然读过不止一遍的书,立体声音响的部件嵌入对面铺有面板的墙壁中。“索普先生,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客厅啊,其实是数一数二的了,”他说道,“我必须赞赏下你的品味。”
“布坎南,你该切入正题了。”
“正题就是勒索,对吧?”
“你是这么说的。”
“我也是这么做的。勒索是个令人遗憾的词汇,但事儿就是这样。我本可以说我中意默不作声地敲诈,但我讨厌委婉的说辞,更喜欢直截了当。”
“该死的,你觉得你了解我多少情况?”
“索普先生,我所知道的,足够我索要每月区区一千五百美元。”
“这是无礼的要求!”
“在某些情况下就不是。”
“什么情况?”
“你那不算小的秘密,先生。需要我提醒你那些令人不悦的细节吗?”
我僵硬地说道:“摊牌吧。”
“如你所愿,”布坎南靠在椅背上,双手搭成尖塔状,“1977年4月,你与一位背景可疑的投机商人亚瑟·鲍威尔先生合谋,通过对某些房地产物业所做的欺诈性不实陈述而窃取了五十万美元。你们成功地实施了阴谋,并且平分了那笔赃款。”
他停顿了一会儿,注视着我。见我一声不吭,他笑了笑,继续讲道:“鲍威尔先生把他那份钱挥霍在许多高风险的投机交易上。他于1982年因突发心脏病死于洛杉矶——死的时候基本上身无分文了。另一方面,你以那份钱为资本,用震慑战略获取了莱山德制药公司的控制权。震慑战略用得很成功,你如今不仅成了公司首脑,还是商界里受人尊敬的成员,竞选公职时也是排名领先的候选人。你在竞选参议员,对吧?”
我深吸一口气,屏住气,再缓缓呼出。“好吧,”我说,“好吧,布坎南,我会付你钱。”
“明智的决定,索普先生!没有躲闪,也没有虚张声势或者恫吓,正符合我对你的期望,先生。”
我走向书架,挪走几卷托尔斯泰作品,摁下书后面墙上的一个小按钮,一块面板滑开,露出保险箱。几秒钟之后,我打开了保险箱。一把点三二的左轮手枪与一捆重要文件是箱内仅有的东西。
我的手指摸到了手枪,我闭上眼睛,思考了片刻。我有没有另一种选择?没有,我疲倦地判断道,这是唯一的办法了。我举起手枪,转过身,对准了布坎南。
“你……你不能杀我!”男子几乎尖叫出来,“我手头的证据……在同伙的手上。如果有人发现我死了,所有证据都会移交当局……”
“闭嘴。”我毫无憎恨地说道。在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特别老迈。“我不打算杀了你。”
“那么你是要……?”
“报警。”我说。
“报警!别傻了,索普!如果你把我交给警方,我只得告诉他们你的秘密。”
“我会省去你的麻烦,”我走向电话机,“我打算亲自告诉警方。所有一切,无一遗漏。”
“想想你在做什么,伙计!”布坎南绝望地叫道,“你会丢脸蒙羞,事业尽毁!为了什么呢?区区每月一千五百美元吗?看在上帝的份上,索普,你负担得起每月一千五百美元!”
“我负担得起么?”我说,“我现在每月要付两千美元给一名男子,他的叔叔在房地产骗局里上过当,他又不知怎么发现了我与骗局有关;要付一千两百美元给一位小会计师,他碰巧发现并正确地理解了一些旧记录;还要付一千美元给一个女人,她是亚瑟·鲍威尔过世之前的情妇——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他们继续沉默下去。”
我叹息了一声,那是接受现实后的叹息声。“不,布坎南。我负担不起每月付你一千五百美元。就算我负担得起,我也不会给。一个男人只能承受这么多压力与内疚,再多就达到忍耐极限了。布坎南,第四名勒索者就是我的极限;你就是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
我用空着的那只手拿起话筒,拨打起报警电话。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一次“意外的勒索”为写作内容,通过布坎南对索普先生的敲诈,表现出人做了违法之事后所承受的精神压力比坐牢的痛苦还要大这一中心。
B.当布坎南说出了索普先生的秘密后,索普先生“深吸一口气,屏住气,再缓缓呼出”,这说明他的精神防线已经被完全击溃,他只好向布坎南屈服,答应付钱给他。
C.索普先生拿到枪之后,也曾矛盾过。他闭上眼睛问自己“有没有另一种选择”,但他立即提醒自己,只有杀死布坎南,自己才能解脱。
D.在描写索普先生这一形象时,作者恰当地运用了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等方法,生动表现出他的形象特点,使情节一步步发展。

E.布坎南在来勒索索普先生之前把自己掌握的证据交给了同伙,而在索普先生拿枪对着他时,他想以此作为保命的手段。
(2)小说开篇对布坎南的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概括索普先生的形象。
(4)小说结尾说:“你就是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一翼,所以因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B.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隐士人数相当多,著名的隐士也不少,巢父、许由这两位大隐士算是中国最早的隐士。
C.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因此,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D.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隐逸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隐身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B.隐心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C.隐士是士阶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D.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
C.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D.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