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不容忽视的微细尘埃
尘埃无处不有,虽然它们的个体很小,但汇聚起来的威力却不小。据记载,北美大陆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地一次尘暴中,狂风将美国平原的泥土大量向东吹去,有难以估计的牲畜被尘埃窒息而死。尽管如此,尘埃的积极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悬浮在大气中的尘埃粒子,能够将太阳光中的较短光柱拦截,使其进行有规则的发散,这样,才会使天空呈现蔚蓝。太阳升起和降落时,由于阳光穿过较低层空间,空气中尘埃密度大,并伴有水汽,可以吸收反射阳光中的黄色和红色部分,因此,这时看到的太阳呈现橙色、红色和黄色。气象学家指出,在降雨时,每一个雨滴都必须有一颗尘埃参与,以它作为核心,水汽在其周围凝结,形成云、雾,再由云层形成雨点。若是纯净的空气中没有尘埃的存在,水分子无所依附,就不能形成雨滴降落。此外,阳光在射向地球的时候,因受到尘埃的吸收和反射,能使地球上的生物得到适量的光照,以满足生长发育所需要。
现代科学发现,有的尘埃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爆炸,这种现象被称作“尘炸”。据分析,能够产生尘炸的物质有粮食粉尘、砂糖、奶粉、咖啡、金属粉末等。物质发生爆炸,是一种剧烈的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的速度与反应物质的颗粒大小有关。物质分散的越细,颗粒越小,它的表面积就越大。与具有固定面积的物质相比,接触空气、吸附氧分子多,氧化和放热的过程都很快,反应性能就更活泼。当其中的某一质点被火点燃,就会发生连锁反应,产生爆炸。此外,易爆尘埃的颗粒越细、浓度越大,它所产生的爆炸力就会越强。当粉尘含量低于大气含氧量一半时,就不会引起爆炸。物质形成“尘炸”,还和诱因、速度等因素有关。产生“尘炸”的诱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摩擦冲击以及电器设备或静电产生的火花。
随着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人们发现尘埃已经成为一种危及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污染物。流行病学家对尘埃进入人体后的机理进行研究后指出,人们在呼吸时,每次大约要吸入50万个浮游微粒。这些微粒进入人的身体后,可以一直进入肺部深处,并作为经常性刺激物留在那里,它会导致发生炎症,产生粘液,使人呼吸困难,甚至导致死亡的发生。除此之外,浮游微粒还可以向肺部传送化学污染物,而且在传送过程中,可以加速一种叫做游离基的有害物质的产生,从而进一步加剧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程度。进入人体的浮游微粒尘埃,主要来源于工业废弃物、汽车尾气及建筑、装饰材料中的化学成分。资料表明,在我们生活环境内排放的浮游微粒70%来自人为因素。另据调查,哮喘病、肺炎、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病率,都与浮游微粒的增减有关。
下列对尘埃的积极作用的理解,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天空呈现蔚蓝是太阳光中的光柱受尘埃拦截的结果。
B.每一个水分子中有一颗尘埃,才能形成云、雾,最后形成雨滴。
C.空气中的尘埃密度变化使太阳颜色发生变化。
D.尘埃能够吸收和反射射向地球的阳光,使地球上的生物得到适量的光照而成长。

下列对第三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们生活环境内排放的浮游微粒70%来自工业废弃物、汽车尾气等人为因素,因而可以采取措施,加强治理,减轻浮游微粒的危害。
B.空气中的浮游微粒进入人体肺部后,就使人体发生炎症,甚至导致生命的终结。
C.浮游微粒在向人体肺部传送化学污染物的过程中会快速产生一种有害物质——游离基。
D.人们发现,在现代城市中危及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污染物就是尘埃。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加强电器的维护保养,防止摩擦起火是防止“尘炸”的一种有效方法。
B.只要粉尘含量超出大气含氧量一半时,就会发生爆炸。所以,我们要随时测量粉尘含量是否超出大气含氧量的一半。
C.在容易产生“尘炸”的厂房车间内,配备足够的通风设备,可以降低尘埃的浓度,从而防止“尘炸”的发生。
D.如果我们通过治理,能够有效地减少空气中浮游微尘的含量,就能降低哮喘病、肺炎、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病率。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章题目为“花开代表我爱你”,不仅包含女儿对母亲的爱,更让读者感受到母亲对女儿的爱,你是怎样理解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花开代表我爱你
小哑
回乡小住,正是人间四月天,天气却时风时雨,总也不够暖和,家乡的桃花梨花也因而开得冷冷清清,在轻阴灰白的天空下,像一场没有张罗好的婚礼。
就在这样的气氛里,院子大门前的樱花树渐渐打起了深红的花苞。可惜的是,从去冬以来一直持续的干旱,让这些密匝匝的花骨朵看上去毫无水色。但我每天从门口进进出出,都密切地关注着它们的变化。因为,这是我送给母亲的树。
三年前的春天,我拜托老家的朋友找了两棵花树,一棵玉兰,一棵樱花,种在刚刚修好的院门前。很遗憾,只有樱花树活了下来,且已经过了花期,看上去实在没什么特别之处。
我开始有些担心,实用至上的思维习惯,不会让母亲觉得这棵树很无用吧?从前家里的菜地有两棵银杏,其中一棵就是母亲让人砍掉的,既不会结果,又不能眼见它迅速成才,这树就变成了碍事的东西;另外一棵在我的挽留下勉强保命,却只能斜着身子了。
我有点后悔没有给母亲找一棵好果树,却也期待下个春天赶紧来临,好让母亲看看,这花在开放的时候是多么了不起。我在城市的公园里已经见惯,母亲却还从未见过。
第二年春天,天气刚刚暖和,我就几次三番打电话回去,询问樱花开了没有,得到的回答总是,还没有,估摸得过几天。最后,终于,弟弟给我传来了一组照片。是他用手机拍的,像素很低且走了色,却依然能感受到它的奔放热烈:枝枝桠桠上,花团锦簇,与山乡僻野的花,完全不是一路开法。
但对我来说,重点却并不在此。而是相片中,我的母亲坐在花树一侧,脸上洋溢着与那一树繁花恍如一体的笑容,单纯,灿烂,安详,好像她从未在生活中受过苦,也从来没有过忧愁。我知道,母亲是在对着我微笑,那笑容是在告诉心急如火烧的我,她看见了樱花盛开,收到了我的心意。
看着相片,想象母亲——一位乡村老太,特别收拾停当,郑重其事坐在花树前,让弟弟拍照给我看,真是温暖异常。而我对她的全部的心意,也的确包含在那一树繁花的祝福中:爱,希望,时光中不能忘却的美好。
这是樱花树在我家的第三年,我休假回乡的时间正是它的花期。虽然气候异常,但只要到了时间,总归是要开的。开始是零星几朵,忽有一天气温骤升,所有的花骨朵一天之内全部打开。那种铺张奢靡的景象,真仿佛它是花中豪门。这一团明亮的粉色光焰,在春风里燃烧,照亮了门前灰白色的水泥台阶。我的母亲进出大门之际,都会忍不住惊呼:“看这花开得多——好——!”
偏偏此时我又无心赏花了。这次回乡带了两岁的女儿,开始还活蹦乱跳,几天之后因为感冒蔫儿下来,黏人不已。母亲百般讨好她,总被毫无缘由地拒斥。不让母亲抱,不让母亲喂饭,不让母亲给她穿鞋,甚至东西掉了也不让母亲去捡。所有这些事必须由我这个妈妈亲自完成。我甚至无暇顾及母亲会不会因此失落,因为我觉得自己随时都要“死机”了。原本特地带了相机回来,准备在花前好好给母亲拍些照片,此时也被置于脑后。
樱花树明艳灼灼地燃烧了几天后,颜色渐渐黯淡下来,天气又突然变冷,它便很快被雨打风吹去了。寥落的花瓣落在阶前,我想着我还没有给母亲拍照,心里很是遗憾。其实,我一直都在想这件事,只是没有来得及做。
等我回到北京,整理相机,却发现里面有几张母亲坐在樱花树前的照片,母亲穿着她的红毛衣,眼睛眯着,拍得并不太好。我从未为她拍过这些相片,这是怎么回事?
我细细地回想,推测,想起花开的那几天,舅妈曾经上过我家。最大的可能就是,母亲趁着中午我们午休,拿了我的相机请舅妈给她拍照,拍完后又放了回去。也就是说,她既想在那一树繁花前留影,又不想打扰到我。
我没有再问母亲。无论如何,我已收到了她的心意,会把春天和她一直带在身边。
下列对小说中母亲这一人物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母亲生活在农村,有实用至上的思维习惯,不喜欢美丽的樱花,体现出农村老人不懂审美的特点。
B.女儿多次打电话询问,为免除女儿的担心,母亲在花下照相,表现出母亲明白了女儿对自己的心意。
C.面对因病黏人的外孙女,母亲百般讨好, 虽遭拒斥,仍想帮女儿减轻负担,体现了母亲对女儿的爱。
D.母亲不想打扰午休的女儿,不声不响地让“我”的舅妈为她照相,说明母亲默默地为女儿着想。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密匝匝的花骨朵看上去毫无水色”作者从樱花的花骨朵入手,借樱花因持续的干旱而毫无水色,写出了母亲因思念远在他乡的女儿而逐渐衰老。
B.“枝枝桠桠上,花团锦簇……完全不是一路开法”写樱花在“我”家盛开的情况,引出母亲在花下照相,为后文“我”想为她留张更漂亮的影像做铺垫。
C.“那种铺张奢靡的景象……照亮了门前灰白色的水泥台阶”此处的“铺张奢靡”贬词褒用,形容花开得非常繁密,引出下文母亲对樱花的夸赞与喜爱。
D.“樱花树明艳灼灼地燃烧了几天后,……它便很快被雨打风吹去了。”樱花的凋谢给人以视觉上的落差,同时也表现出我没有给母亲拍照的遗憾。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从“桃花梨花开得冷冷清清”落笔, 引出我拜托老家的朋友找花树,为写樱花树做铺垫。
B.第3段到第8段的插叙内容,说明樱花树的由来,同时也具体地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爱。
C.本文以朴素的语言,复杂的叙述,讲述了一个女儿借樱花树传递对母亲的爱和祝福的故事。
D.母亲夸赞“看这花开得多——好——!”只是因为她想让女儿知道自己收到了女儿的祝福。

E.文章结尾总结全文,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女儿明白了母亲的心意,表现了母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遗 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夜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多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他现在怕忙了呢”
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 ‘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
“‘流放’ 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了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 。
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最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
“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虽然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因为有一块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遗弃的大石头,遗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游玩观赏。
B.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说的有关老贾“劳改”一年的话,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当年老贾下放到遗璞村时,受到村里不公正的对待。
C.遗璞村的人们常以省城老贾为骄傲,是因为老贾当了县委书记后没有忘记他们,给了遗璞村人很多的 救济粮、救济款。
D.婆娘家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在男人说话时贸然插嘴是不妥的。

E.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
(2)小说两次写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
(3)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4)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涨工资与幸福感
徐贲
①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知道,涨工资一般是发生在物价上涨之后的。如果涨工资增进幸福感,那么物价上涨就是破坏幸福感。网上有人写道:“昨天去西单地下广场的那个豆花庄吃小吃,以前10块钱一碗的凉面竟然涨到了13块钱一碗,鸭血粉丝汤也涨到了7块钱一碗,可是那量却一点也没多。我旁边一个满头华发的老太太端着一碗豆花喃喃自语,怎么什么都涨价啊,前儿吃还7块钱呢。”
②首先,谁涨了工资便意味着他的购买力得到提高,购买力与满足人的基本欲望直接相关。满足欲望正是一般人对“幸福”最本能的理解。这种推理带给人的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幸福幻觉。由于公共信息的缺失,一般老百姓很难弄清涨工资和涨物价之间真正的消长关系。
③其次,谁涨了工资都会觉得自己有“运气”,而这种感觉比多买一碗凉面或鸭血粉丝汤更能让人觉得幸福。心理学家考斯米德斯和托比指出,“幸福来自某种意外的好事”。涨工资便是这样一种被视为“运气”的意外的好事。涨工资并非人人都涨或一样地涨,有的人涨,有的人不涨,有的涨得多,有的涨得少。这是有幸涨工资者觉得幸福的一个主要原因。“运气好”不只是自己觉得幸运,还会受到别人的羡慕。心理学家列尔里说,“受到别人羡慕和赞扬特别能让人觉得幸福”。涨了工资的会觉得非常骄傲、光荣,在别人的羡慕和妒忌中享受到一种幸福感和优越感。
④但是这种幸福感是极为脆弱的,并不能持久。那往往不过是一种“比下有余”的暂时的心理满足,因为它随时都在被“比上不足”的不幸福感所抵消。就算是大家羡慕的公务员,工资涨在别人前面,但与某些“国企”人士一比(更不要说富豪大款们了),便觉得自己十分寒碜和委屈。他们仍然属于那些不能不为大蒜、大葱、凉面、豆花和猪肉涨价操心的人群。
⑤涨工资的幸福感是收入带来的幸福感的一个部分。许多研究都发现,对于幸福感来说,收入是一个相对的因素。当人的生活基本欲望得到满足,且有了相当程度的保证时,收入对于幸福感的提高作用就会大大减弱。人们常说的“钱买不来幸福”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说的(当然也有那种钱越多越贪婪的变态的幸福)。那些因涨工资而觉得幸福的绝大多数人,他们的基本欲望满足还没有达到“钱买不来幸福”的程度。对他们来说,收入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需要,柴米油盐、子女的教育、医疗、房贷,等等。因此无论他们自己觉得如何幸福,他们其实并不生活在哪怕还只是物质性的幸福之中。
⑥美国的“加图研究所”有一项研究指出,不能孤立地看待经济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必须同时考虑到大的制度环境。“社会公正”要比只是“碰运气”的涨工资更能带来具有普遍意义、真实意义的幸福感。该研究还指出,前东欧国家人民的收入在当时不能算低,但人民的幸福感却比不上一些虽然贫穷但却相对政治自由、人民可以批评不公正分配制度的国家。
⑦哈佛大学教授、经济学家格里萨尔指出,幸福是包含价值目标的,因此,人们追求幸福的行为有时会显得是在降低自己的幸福。例如,有人觉得把钱花在别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来得幸福(慈善捐款便是如此)。这种幸福是一种独立、自由选择的幸福。自由是幸福不可或缺的条件,不只是支配收入和金钱的自由,还包括运用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的自由。
⑧注重价值观是“德行伦理”思考幸福的特点。幸福不只是感到满足或快乐的情绪,更是一种关于“好生活”的理念。好生活的“好”是用“幸福”这个概念来表述的,亚里士多德觉得幸福或者好生活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种进行中的生活方式,一种以德行为目的的行为,“幸福是一种完全合乎德行的现实活动”。许多人“以生活享受为满足”,更有许多人过着一种“明显奴性的生活,然而,却显得很是幸福”。
⑨20世纪后期出现了一些对幸福进行计量统计的“幸福经济学”。例如,有的用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作为指标,发现虽然富国比穷国的幸福度要高,但当人均值达到1.5万美元后,平均收入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便几乎不再发生影响。中国人均收入远低于这个水平(至少对普通老百姓是如此),这成为涨工资特别能提升幸福感的一个原因。在收入之外,还有许多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如免于焦虑和恐惧,人身、未来或食品安全有保障,有干净的环境、良好的医疗条件,政治权利、社会福利得到保障,等等。当人们感觉到这些因素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成为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时,涨工资便成为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惠”。于是,它提升幸福感的作用也就带有讽刺性地,表现得特别明显和重要了。(选自2014年21期《读者》)
下列关于“幸福感”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涨工资总会给人们带来幸福感,哪怕这只是一种暂时的心理满足,随时都有可能被“比上不足”的不幸福感所抵消。
B.人们常说的“钱买不来幸福”,是指当收入能够保证满足人们的生活基本欲望时,收入就不会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了。
C.幸福是完全符合德行的,而以满足社会享受为目的的生活方式,并不完全合乎德行,因而很难带给人们真正的幸福感。
D.根据“幸福经济学理论,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越高,那么人们的幸福感就越高。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引出话题,②③指出涨工资会提高购买力,会使人觉得自己有“运气”,因而涨工资者在主观上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B.④段承接上文,指出涨工资带来的幸福感是脆弱的;⑤段进一步指出,因工资觉得幸福的人,其实都没有生活在幸福中。
C.⑥段从美国相关研究指出,看待幸福,不仅要看经济收入,还要考虑到大的制度环境;⑦⑧段进一步阐明幸福的深刻内涵。
D.⑨段指出,由于中国人均收入不够高,而且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其他诸多因素又不在掌控之中,因而涨工资特别能提升幸福感。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涨工资意味着购买力提高,而购买力的提高能增强满足欲望的能力,这使人们觉得幸福,但物价上涨却削弱了这种幸福感。
B.涨工资者觉得幸福是因为涨工资并非人人都涨或一样地涨,有人没涨,有人涨得比自己少,觉得涨工资是一件意外的好事。
C.有人慈善捐款,把钱花在别人身上,这种追求幸福的行为并没有降低自己的幸福;相反,这是一种独立、自由选择的幸福。
D.“碰运气”的涨工资带给人们的幸福感往往是脆弱的,而“社会公正”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则更具有普遍意、真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严恺:浩瀚大海识英雄
严恺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水利事业和教育事业。他于1912年8月10日生于天津,7岁丧父,11岁又失去母亲,幼时的不幸,并没有成为包袱而使他沉沦下去,反而培养了他自强自立的倔强性格。1935年,他大学毕业后留学荷兰,留学期间,他不在乎一些人的轻视和白眼,在荷兰著名水工专家布鲁克曼教授指导下,顽强地攻读水利工程和海岸工程专业,初步掌握了荷兰围海工程方面的技术。1938年底他取得了土木工程师学位后,毅然回国。从此便与我国的长江大河结下了不解之缘。
20世纪40年代,严恺在云南工作,跑遍云南省勘察可供开发的农田水利工程,其中弥勒县的竹园坝工程当即得到实施,发挥了效益。他参加钱塘江海塘工程的设计工作,首创了一种斜坡式海塘,替代了传统的岸壁式直墙海塘,至今仍屹立于杭州湾北岸。
严恺自1958年起承担并主持国家重点项目“天津新港回淤研究”,为解决天津新港严重回淤、建成深水大港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的研究工作的新领域,使我国在这方面的科学技术一直居于国际先进地位。
20世纪60年代初,他被任命为长江口整治研究领导小组组长,负责研究长江口航道改善问题。70年代,他参加了我国当时最大的水利工程——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技术指导与重要技术攻关工作。葛洲坝建成以后,严恺又参与了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可行性论证。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他应邀出席了隆重的开工典礼,并被聘为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技术委员会顾问。
严恺不仅是水利基础建设的实践者,还是一位管理有方的教育家和领导者。
早在1943年北上参加治理黄河水利工程时,他就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带领历届学生参加黄河堵口工程的设计、施工。这种突出黄河特色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河大水利系、土木工程系的教学质量起到了显著作用。
1952年严恺教授受命自上海交大来到清凉山山脚,创建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前身),他身先士卒,披荆斩棘,在草棚搭建的校舍中给学生上课,在新辟的简陋的运动场上与学生一起参加全校运动会竞走项目。严老以身作则、严谨踏实,与学生打成一片,在华东水利学院建院初始便有口皆碑。
在学校里,严恺一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80年代初期,他指导过一名研究生。这个研究生在学习方面不求甚解,偷工减料,数据搜集比较马虎,所写的论文经严恺多次审查并责令修改,始终不能符合质量要求,最终没有取得硕士学位。而严恺在指导一名认真刻苦的博士生时,却打破门户之见,派这个博士生到丹麦大学去,接受国外同行的指导,共同完成培养高级人才的任务。
严恺倾注毕生心血主编了一部引起海岸工程界巨大反响的学术专著《中国海岸工程》,获得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而他几十年倔强正直、治学严谨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教科书。
谁能缚住大海狂龙,保我海堤岿然不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名誉校长严恺教授给出了最好的诠释。
相关链接
①严恺教授最痛恨公款吃喝,这样的事如果碰到了严恺教授,必然要碰一鼻子灰,轻者落个自讨没趣的尴尬下场,重者必遭先生当头棒喝。
②熟悉严老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件老羊皮布面旧大衣,还有一块形影不离的旧怀表。大衣是他从荷兰留学回国,参加黄河中上游地形测量时御寒穿的,他一直舍不得丢。而他的旧怀表,也是在欧洲学习时买的。每次主持会议,严老第一个动作就是把怀表从身上取下,放到自己桌子前,以便严格掌握时间。
③1982年,华东水利学院30周年校庆,严老挥毫写下华东水利学院校训:“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严老亲手拟就的,不仅是河海大学的校训,更是他的座右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严恺求学期间曾遭遇轻视和白眼,但并未影响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完全掌握了围海工程方面的技术后毅然回国。
B.青少年时期的不幸遭遇培养了严恺自强自立的倔强性格,顽强学习使得他中西学养交融、专业素养深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他贡献卓著。
C.严恺首创了一种斜坡式海塘,主持天津新港回淤研究,又参加了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工作。
D.严恺对待不同学生的不同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他治学严谨的一面,也充分体现了他对优秀人才的爱护之情。

E.严恺刚直不阿、治学严谨的人生经历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教科书,这部教科书的价值远远大于他的学术专著《中国海岸工程》的价值。
(2)严恺在哪些水利工程建设上取得了成绩?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3)作为教育家,严恺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为什么说严恺是“浩瀚大海”里的“英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