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下面短文中划线的句子
纯孝之报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①。1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②,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③,袁府郡即日便征④。2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⑤,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⑥,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注释」
①铛(chēng):一种平底锅。焦饭:锅巴。
②贮录:贮存,收藏。录:收藏。
③孙恩:字灵秀。晋安帝隆安三年,聚集数万人起义,攻克会嵇等郡,后来攻打临海郡时遭败,投水而死。
④袁府君:即袁山松。时为吴郡太守,被孙恩军队杀害。
⑤沪渎:水名,在上海东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也,永平中,以谒者守侍御史,与三府掾属共考案①楚狱②。颜忠、王平等辞连及隧乡侯耿建、郎陵侯藏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建等辞未尝与忠、平相见。是时显宗③怒甚,吏皆惶恐,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④,无敢以情恕者。朗心伤其冤.试以建等物色⑤独问忠、平,而二人错愕不能对。朗知其诈,乃上言建等无奸,专为忠、平所诬,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帝乃召朗入,问曰:“建等即如是,忠、平何故引入。”朗对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虚引,冀以自明。”帝曰:“即如是,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耶?”朗对曰:“臣虽考之无事,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故未敢时上。”帝怒骂曰:“吏持两端。”促提下,左右方引去,朗曰:“愿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欲助国耳。”帝问曰:“谁与共为章?”对曰:“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臣见考囚在事者,咸共言妖恶大故⑥,臣子所宜同疾,今出之⑦不如入之。可无后责,是以考一连十,考十连百。又公卿朝会,陛下问及得失,皆长跪言.旧制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忤陛下者。臣今所陈,诚死无悔。”帝意解,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
(节选自《后汉书•寒朗传》,有改动)
注:①考案:审处。②楚狱:汉光武帝刘秀儿子刘英为楚王。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楚王因谋逆被废自杀,因这一案件受牵连而被处罚的人“以千数”。③显宗:汉明帝刘庄。④陷入:定罪判刑。⑤物色:指形貌、模样。⑥大故:大事。⑦出之:古代称有罪不判,重罪轻判为出罪;称无罪判刑,轻罪重判为入罪。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为忠、平所诬诬:诬陷 |
B.冀以自明冀:希望 |
C.左右方引去引:拉 |
D.帝意解解:解释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 | B.①乃上言建等无奸 ②(屠)以刀劈狼首②陈胜、吴广乃谋曰 |
C.①陛下大恩,裁止于身 | D.①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 |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寒朗和三府的属官一起审查处理楚王刘英谋逆一案的案犯,颜忠、王平等人的供词中牵连耿建等四位大臣。皇上知道后非常气怒,令寒朗等把与案子有牵连的人一律被定罪判刑。 |
B.由于耿建等四人否认与忠、平相见,寒朗就单独提审忠、平,问四人的模样如何,发现了他们编造假供诬告四人的情况。 |
C.寒朗据实情上奏,说明耿建等四人并没有参与谋反。后来又向皇上分析忠、平编假供的动机,并解释审查完耿建等四人而没有及时禀告的原因。 |
D.寒朗不怕皇上发怒,直言强谏,指出楚王一案牵连,已经造成不少冤案,而大臣怕负责任,不敢说真话。皇上听了有所悔悟,亲自到洛阳狱审理案情,将一千多名无辜的人释放出狱。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训俭示康①
司马光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御孙②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章)粥③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⑤,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有删节)
【注释】①康:指司马康,司马光的儿子。②御孙: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③正考父(章)粥:正考父,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夫,孔子的远祖。(章),稠粥。粥,稀粥。④季文子相三君:季文子,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季孙行父。三君,指鲁文公、鲁宣公、鲁襄公。⑤服行:实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以为病病:疾病 |
B.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非:不对 |
C.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丰: 丰收 |
D.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达:显达 |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B.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C.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D.以侈自败者多矣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第一段多处引用孔子的话语,又用“古人”与“今人”对“俭”不同态度的对比,目的是为了能更明确地提出作者的观点。 |
B.文中叙举“先公”宴客从俭之事,是以长辈的身分,从家风的角度进行正面教诲,娓娓而谈中尤显亲切,让人更易接受其主张。 |
C.文章最后一段举正考父、季文子的例子是从正面说明“以俭立名”,举石崇、寇莱公的例子则是为了从反面说明“不俭”必“自败”。 |
D.从这篇深入浅出的家训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已敏锐地洞察到,一个人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将会影响到他事业的成功或失败。 |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武帝时,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有文学卒史王先生者,自请与太守俱,“吾有益于君”,君许之。诸府掾曹①白云:“王先生嗜酒,多言少实,恐不可与俱。”太守曰:“先生意欲行,不可逆。”
行至宫下,待诏宫府门。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醉,不视其太守。
太守入跪拜。王先生谓户郎曰:“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户郎为呼太守。太守来,望见王先生。王先生曰:“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对曰:“选择贤材,各任之以其能,赏异等,罚不肖。”王先生曰:“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太守曰:“诺。”
召入,至于殿下,有诏问之曰:“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叩头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之所变化也。”武帝大笑,曰:“於乎②!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安所受之?”对曰:“受之文学卒史。”帝曰:“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以北海太守为水衡都尉。
传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①掾曹:官府属官的名称,因分曹治事,故称。②於乎:呜呼。
参考译文:
汉武帝时,征召北海太守到皇帝行宫。有个执掌文书的府吏王先生,自动请求和太守一同前往,说,“我对您有好处。”太守答应了。许多官府属官禀告说:“王先生爱喝酒,爱说闲话,不办实事,恐怕不可以和您一起去。”太守说:“王先生想前去,不可以违背他的意愿。”
走到行宫外,在宫府门等待诏令。王先生只是揣着钱买酒,和卫兵仆射喝酒,每天醉醺醺的,不去看望那个太守。
太守进宫拜见皇帝。王先生对守门郎官说:“希望您替我喊我们太守到宫门以内,我要远远地和他说几句话。守门郎官替他去喊太守。太守出来,远远地看见王先生。王先生说:“皇帝如果问你怎么治理北海,使那里没有抢劫、杀人的人,您回答说什么呢?”太守回答说:“选择贤能的人,按照(依照)个人的能力分别任用他们,奖赏才能超群的,惩罚不贤良的。”王先生说:“像这样回答,这是自己称颂自己夸耀功绩,不可以。希望您回答说:不是我的力量,完全是陛下神奇灵异的声威改变的。”太守说:“好!”
太守被皇帝征召进入宫中,走到殿阶的下面,有诏令问他说:“怎么治理北海,使抢劫、杀人的人不出现呢?”太守磕头回答说:“不是我的力量,完全是陛下神奇灵异的声威改变的。”汉武帝大笑,说:“唉啊!哪里得到性情严谨敦厚的人的话来称赞我!从哪里学来的?”太守回答说:“从执掌文书的府吏那里学来的。”汉武帝说:“他现在在哪里?”回答说:“在宫府门外。”汉武帝下诏召见他,授予王先生水衡丞的官职,任用北海太守作水衡都尉。
古书上说:“美好的言辞可以求得尊贵,美好的品行可以超越别人。君子用美好的言语赠送对方,小人用钱财赠送对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诣:往,到 |
B.是自誉自伐功伐:征伐 |
C.王先生徒怀钱沽酒 徒:只,仅仅 |
D.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拜:任命,授予官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自请与太守俱 ②夫人之相与 |
B.①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②齐彭殇为妄作 |
C.①各任之以其能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D.①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②余之力尚足以入 |
下列语句分别表现王先生的“说话艺术”和“不羁个性”的一项是
A.①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 ②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醉 |
B.①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 ②吾有益于君 |
C.①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 ②先生意欲行,不可逆 |
D.①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 |
②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召见北海太守,王先生以“我对你有好处”为由随行,太守答应了他。 |
B.王先生到京城后,每天喝得烂醉,甚至都不去看望一下北海太守。 |
C.北海太守把自己的治理之功归于汉武帝,汉武帝猜到是别人教他这样说的。 |
D.王先生教北海太守说谎话,没想到却弄了个官做,可见汉武帝的做事轻率、随意。 |
翻译画线句子(每小题5分,共10分)
(1)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
(2)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方山子传 [宋]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①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 ①屋:古代帽子顶部高起的部分。②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推崇 |
B.余既耸然异之:惊奇的样子 |
C.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遗留下来的样式 |
D.欲以此驰骋当世:纵马奔跑 |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②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
B.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无辞以白其大人 |
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D.①呼余宿其家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下列各项对文章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年少时具有豪侠之气,终因驰骋当世之志未酬,晚年隐居山野,自得其乐。 |
B.作者有意识地对比方山子少壮时和晚年两个不同时期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
C.方山子对苏轼被贬的遭际不以为怪,其妻子奴婢也以苏轼能来家中做客感到得意。 |
D.作者写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未尝不是自悲不遇,这也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折射。 |
用“/”给以下句子断句。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翻译此文中划线句子
(1)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译文:
(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文:
(3)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戊午上高宗封事
臣谨按:王伦本一狎邪小人,市井无赖,顷缘宰相无识,遂举以使虏。专务诈诞,欺罔天听,骤得美官,天下之人切齿唾骂。今者无故诱致敌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刘豫臣事金国,南面称王,自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不拔之业,一旦金人改虑,捽而缚之,父子为虏。商鉴不远,而伦又欲陛下效之。
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也。奈何以祖宗之天下为金人之天下,以祖宗之位为金人藩臣之位乎?陛下一屈膝,则祖宗庙社之灵尽污夷狄,祖宗数百年之赤子尽为左衽,朝廷宰执尽为陪臣,天下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变为胡服。异时豺狼无厌之求,安知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也哉!夫三尺童子,至无识也,指仇敌而使之拜,则怫然怒;堂堂大国,相率而拜仇敌,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为之邪?
伦之议乃曰:“我一屈膝,则梓宫可还,太后可复,渊圣可归,中原可得。”呜呼!自变故以来,主和议者,谁不以此说啖陛下哉?然而卒无一验,则敌之情伪已可知矣。而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就令敌决可和,尽如伦议,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也?况敌人变诈百出,而伦又以奸邪济之,则梓宫决不可还,太后决不可复,渊圣决不可归,中原决不可得。而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矣。
向者陛下间关海道,危如累卵,当时尚不忍北面臣敌,况今国势稍张,诸将尽锐,士卒思奋。只如顷者敌势陆梁,伪豫入寇,固尝败之于襄阳,败之于淮上,败之于涡口,败之于淮阴,较之往时蹈海之危,固已万万。傥不得已而至于用兵,则我岂遽出敌人下哉?今无故而反臣之,欲屈万乘之尊,下穹庐之拜,三军之士不战而气已索,此鲁仲连所以义不帝秦,非惜夫帝秦之虚名,惜夫天下大势有所不可也。今内而百官,外而军民,万口一谈,皆欲食伦之肉。谤议汹汹,陛下不闻,正恐一旦变作,祸且不测。臣窃谓不斩王伦,国之存亡未可知也。
虽然,伦不足道也,秦桧以心腹大臣而亦为之。陛下有尧、舜之资,桧不能致陛下如唐、虞,而欲导陛下为石晋。近者礼部侍郎曾开等引古谊以折之,桧乃厉声责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则桧之遂非愎谏,已自可见。而乃建白,令台谏侍臣佥议可否,是盖畏天下议己,而令台谏侍臣共分谤耳。有识之士,皆以为朝廷无人,吁,可惜哉!顷者孙近附会桧议,遂得参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饥渴,而近伴食中书,漫不敢可否事。桧曰敌可讲和,近亦曰可和;桧曰天子当拜,近亦曰当拜。臣尝至政事堂,三发问而近不答,但曰“已令台谏侍从议之矣” 。呜呼!参赞大政徒取容充位如此,有如敌骑长驱,尚能折冲御侮耶?臣窃谓秦桧、孙近亦可斩也。
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然后羁留敌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求活邪!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举以使虏举:拿来 |
B.谁不以此说啖陛下哉啖:利诱 |
C.只如顷者敌势陆梁陆梁:跳梁,跳跃行走不受拘束 |
D.引古谊以折之折:责备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
B.此鲁仲连所以义不帝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C.桧乃厉声责曰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
D.祸且不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竿之藁街
A.今无故而反臣之 | B.欲屈万乘之尊 |
C.今内而百官 | D.漫不敢可否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绍兴七年,金国废黜伪齐国皇帝刘豫,利诱南宋向金国投降。宋高宗习于苟安,不顾人民的反对,信任秦桧,让他主持和议。绍兴八年,胡铨上这个封事,反对和议,直接指斥皇帝。 |
B.文中以事实证明,虽然南宋的军队曾经接连在襄阳、淮上、涡口、淮阴等地败给了金国,但是比起当年在海上崎岖辗转的经历,已经好了万万倍。完全可以与金国一战。 |
C.文章以愤激语作结,指出屈辱的和议如告成,宋朝地位降低,成为金国的藩属,那就是个小朝廷了。 |
D.这篇奏疏弹劾王伦、秦桧、孙近三人,目的却是反对和议。金使是王伦引来的,所以先弹劾王伦。但是主持和议的是秦桧,所以弹劾秦桧是全篇的重点。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者无故诱致敌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②陛下一屈膝,则祖宗庙社之灵尽污夷狄,祖宗数百年之赤子尽为左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