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这样做的目的是
A.加强政府办事能力 | B.减少皇帝决策失误 |
C.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 D.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
《吕氏春秋》中写道:“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这表明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主要是为了
A.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 | B.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
C.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 | D.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 |
孝悌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大德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源于古代中国
A.“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 |
B.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 |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 |
D.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 |
1921年李大钊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距今恰恰五十年……巴黎人民起来反抗一个卖国的政府,并且宣告了市府的独立、自由、自主。……巴黎的人民在‘巴黎康妙恩’(The Commune of Paris)名义之下开始了一个自由的新时代。“康妙恩”就是劳动者的共和国。材料中的“新时代”是()
A.无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的时代 |
B.无产阶级进行政治斗争的时代 |
C.争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时代 |
D.社会主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代 |
某学者评价说:“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抗日力量,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一观点()
A.赞扬了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 |
B.低估了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 |
C.主张集中力量进行淞沪会战 |
D.主张以牺牲华北来确保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