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个重要的历史课题。
(1)根据下面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4分)

序号
 
言论者
思想核心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
 
 
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2)有人说儒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这在上述言论中有无体现,并阐述理由。
(3)根据以上言论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对比一战前后的欧洲地图,说出其政治版图发生了哪些变动?(4分)
(2)一战后,为维护世界和平,世界各国做了哪些努力?(6分)

历史,记录着人们为了生存发展进行的不间断的努力。依据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历代王朝统治核心区域的变化”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迁移”有何不同,并归纳出影响核心区域变化的因素。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英国跃入世人的眼球而一发不可收拾……直至《1763年公告》的发布,英国最终打败法国,近代英国完成了崛起的过程。
【居右】——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2)在下列词中任选4个,运用这4个词对“英国的崛起”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选词准确、阐释清晰

无敌舰队
亨利八世
清教
光荣革命
大宪章
拿破仑战争
牛顿
新模范军
克伦威尔
天主教
工业革命
权利法案
鸦片战争
莱布尼茨


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排放总量的80%。20世纪50、60年代,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工业迅猛发展与公害泛滥的年代,至今被称为“世界八大污染事件”中的六件发生于此时期的美国、日本以及英国。
1972年6月5日,第一次国际环保大会——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世界上133个国家代表出席。会议通过《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行动计划》,中国政府派出40人的代表团参加。1979年9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性原则并被广泛接受;1996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九五”期间全国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2014年9月召开联合国气候峰会,众多发展中国家代表提出历史上的欧美国家通过基于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发展模式已不应再被模仿。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权益的基础上,提出遵循公平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关于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原创】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也并未实现真正的和平,局部战争与民族、宗教冲突、领土争端不断,请依据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8世纪中期以来的历史看,克里米亚一直隶属俄罗斯,是俄罗斯帝国梦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为夺取它所付出的代价可谓不小。……尽管如此,当年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并没有引起俄罗斯人的强烈反感:一方面,领土变更是在强盛时期的苏联国内进行;另一方面,俄罗斯在苏联占据特殊地位,“划归”事件并未触及到俄罗斯的根本利益。
材料二(克里米亚)现年80岁的老妪阿列夫京娜•克利莫娃一大早就来到塞瓦斯托波尔一处投票站投票。她说,自己出生在俄罗斯,希望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不过,她对西方国家威胁制裁俄罗斯感到担忧。“我想,美国、法国等国会作出负面举动,”……现年57岁的塔季扬娜•伊申卡把选票投给俄罗斯。她说:“我们想回家。这里是我们的土地、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整个塞瓦斯托波尔都想回家。”
材料三此前,欧盟、英国、意大利、法国和美国的代表声称,他们不承认乌克兰公投结果。克里米亚议会议长康斯坦丁诺夫表示,西方政治家有关克里米亚公投是不合法的声明是“亵渎行为”。他说,公投是绝对合法的。
材料四专家指出,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奉行双重标准,是出于自身政治目的的考量,按照自己的意愿解读国际法。当年在科索沃问题上,西方强调“人权高于主权”,强力推动科索沃公投独立,如今在克里米亚问题上又强调维护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这样的自相矛盾表明,西方国家没有固定标准,什么于自己有利,就支持什么。
——上述材料均来自凤凰网新闻
(1)乌克兰的动荡反映了当今世界格局的什么特点?材料二的内容说明什么问题?
(2)有人说克里米亚的公投结果中国投了弃权票,这是因为中国怕台湾也会效法,请你结合史实评述这个观点。
(3)依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评述西方大国不承认克里米亚公投结果。

【原创】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策设计人员选择对西欧的援助,作为美国关注的第一个课题,这并不表明他们忽视其他紧迫和严重的问题,也并非他们毫不考虑从全世界范围协调长期政策的使命。他们这样做只不过意味着,西欧看来是执行长期计划最有效的措施。
──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
材料二显然,伴随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11月决定不派前苏联坦克开入东德不断扩大的反政府起重机正在拆除勃兰登堡门前的一段柏林墙非暴力烛光抗议运动,听任象征分隔东西欧“铁幕”的柏林墙倒塌,冷战结束了。前苏联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破产了。
材料三译注甚至在哈里•杜鲁门领导下的美国与斯大林领导下的前苏联仍作为同盟国进行对德国的战争时,1945年杜鲁门就曾秘密地向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下令,准备对前苏联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华盛顿对于战争的存在没有任何多愁善感,这无非是一门生意,一门表面被温和地冠以“美国世纪”之名,实则是建立无可匹敌的美国统治地位的生意。
(1)由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苏关系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一中“他们这样做只不过意味着,西欧看来是执行长期计划最有效的措施”中的“措施”有何表现。
(3)两极格局最终以苏联的解体与东欧剧变而告终,美国看似是美苏争霸的胜利者,但历史证明美国也不是两极格局的完胜者,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 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 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 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 倍,英国高2.6 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建国后至1978 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
从1988 年8 月中旬开始,各地先后出现抢购先兆,在上海,8 月17 日、18 日,抢购的迹象已经明显,……从8 月19 日起出现全国性抢购狂潮。……银行门前提款的人拥挤不堪,上海银行告急。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摘自尹永钦、杨峥晖《巨变1978 年—2004 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
(邓小平)在1988 年5 月19 日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决步伐。物价问题是个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是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摘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材料三 1985—1989 年我国物价指数上涨情况表

年份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物价指数
11.9%
7%
8.8%
20.7%
16.3%


——据《巨变1978—2004 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相关数据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和特点方面比较16 世纪西欧物价上涨与20 世纪80 年代中国物价上涨两者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6 世纪西欧物价上涨和20 世纪80 年代中国物价上涨所造成的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